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患者男,61岁。因3个月来自觉双下肢乏力,行走、活动后加重,体质量减轻约10kg,上腹部CT增强:脾脏内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三期强化扫描后实质部分呈渐进性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影。诊断:脾脏占位倾向于恶性病变。超声检查:脾脏稍大,形态正常,内部回声欠均质,上极见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5.1cm×4.6cm×4.9cm,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后方回声增强(图1),彩色多普勒:团块内部及周边未见血流信号(图2)。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8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右侧持续胸痛2月入院。病人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纵隔肿瘤”、“食管癌”。体查:一般情况可,营养中等双颈静脉扩张。胸部X线检查:后前位片,纵隔右侧有一大弧形阴影,心影左移;侧位片,肿块位于后纵隔与脊柱重叠。印象:右后纵隔肿瘤。  相似文献   

4.
5.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5 9岁。因发现颈右侧肿块 4d于 2 0 0 3年 7月2 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 4d无意中发现颈部右侧有一蚕豆样大小肿块 ,颈部B超提示甲状腺右后外侧实质性肿块 ,颈部右侧淋巴结肿大。病程中无发热、盗汗、心悸、多汗、手抖、消瘦、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等症状。既往无结核及甲状腺疾病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疾患及癌症病史。查体 :神志清 ,无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瘀点、瘀斑。双眼活动度正常 ,无突眼及眼球震颤。颈部右侧可及 1个 3cm× 3cm类圆形肿块 ,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左侧及…  相似文献   

6.
病例资料 患者,女, 54 岁,因中上腹间歇性隐痛 1年入院,患者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间歇性隐痛,偶有腹胀.查体: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及巩膜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 10 cm 可及.腹部CT 检查平扫:脾下极见两枚类圆形低密度结节影,边界不清;增强(图 1):一病灶动脉期呈中度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肝脏IPT-like FDCT患者(40岁男性,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肝脏内有占位性病变)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肿瘤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中央可见坏死和出血。炎性背景较突出,主要包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散在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伊红染色,核呈梭形或卵圆形,具有异型性且呈空泡状,可见核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表达CD21、CD35和簇蛋白(clusterin),EBER原位杂交阳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IPT-like FDC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 ,10岁 ,腹痛 ,发现上腹包块 2 0天 ,包块渐增大 ,近 3日出现消化道症状 ,体温升高 1周 ,最高达 39.5℃。查体 :贫血貌 ,无明显消瘦 ,上腹正中肿物凸起膨隆 ,约 10 cm×10 cm ,界清 ,活动差 ,压痛 ,实质性。实验室检查 :甲胎蛋白、肝功能、卡松尼试验均阴性。上腹 CT平扫 增强 :肝右叶见一巨大类圆形混杂密度影 ,大小约 9.0 cm× 7.0 cm,边界清楚 ,周边见多个散在钙化灶。病灶向腹壁膨隆 ,胰腺受压下移 ,增强后 ,病灶呈不明显强化。腹腔内见少量积液影 ,未见肿大淋巴结。CT印象 :1.肝左叶恶性肿瘤 ,考虑肝母细胞瘤可能性大 ;2 .…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PT-like 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分析3例IPT-like FDCS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由圆形、卵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呈编织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肿瘤细胞呈合体状,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单个小核仁,细胞轻度异型,其间见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混杂。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CD21、CD35、CD23滤泡树突细胞标记物,伴随IgG4浆细胞局灶性高表达。EBER原位杂交显示瘤细胞散在阳性。结论IPT-like FDCS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的少见低度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脾脏和肝脏,对其认识不足时很容易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性,60岁。发现左额部皮下肿物1年。查体:左额部皮下有一大小1.5 cm×1 cm肿块,扁平、质中无压痛,活动度可。余全身皮肤未见明显异常,颈部及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行肿物切除术,术后1个月行放疗。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拒绝接受骨穿检查。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胸部平扫未见异常。病理检查巨检:带梭形皮肤组织3.5 cm×2.5 c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例肝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排列,炎细胞背景中散在分布多少不等的肿瘤细胞,瘤细胞胞质丰富,呈淡嗜酸性,胞核圆形、卵圆形或梭形,核染色空淡,可见细小的核仁,常见多核或单核瘤巨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多见。瘤细胞EBER(+)。免疫组化:CD21、CD35和D2-40(+)。结论肝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具有不确定性。明确诊断需要结合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等检查,同时要与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霍奇金淋巴瘤、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胃肠间质瘤、特别是炎性假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正>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累及皮肤、淋巴结、骨髓及外周血,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预后极差~([1])。该肿瘤于1994年被ADACHI等~([2])首次报道,曾被命名为自然杀伤细胞肿瘤等多种名称。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对该肿瘤的分类  相似文献   

14.
病例 男,59 岁,因"腹痛5 天,发现腹腔占位3 天"入院.查体未见特殊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补体C3153.0 mg/dL, IgG42.890 g/L.肿瘤标志物:铁蛋白535.3 ng/mL,其它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EA、AFP等及生化检查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5.
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我们遇到一例位于胸部后纵隔的节细胞神经瘤,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12岁,体格检查未见特殊阳性体征。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示纵隔影无明显增宽,中纵隔右心缘可见一突向肺野的块影。侧位片该阴影位于第七、八肋与胸椎起始部,密度稍增高,边缘不清。胸部CT:胸部增强扫描后纵隔影增宽,肺及纹理未见异常。纵隔窗见右后纵隔脊柱旁2×4cm大小的梭形病灶,CT值54Hu,邻近椎体及肋骨无破坏,双侧胸膜无增厚,无胸腔积液(见附图)。CT诊断:右后纵隔脊柱旁占位,考虑良性胂瘤,以神经源性胂瘤可能性大。病理:瘤细胞呈节细胞神经瘤改变,未见包膜,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不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文分析1例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诊断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该例儿童BPDCN病例进行了确诊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该疾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患儿皮肤肿物活检后行肿瘤细胞悬液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细胞表达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CD123,同时表达CD4、CD56,不表达其它髓系、T细胞、B细胞特异性标记;根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皮肤肿物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本例患者确诊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结论:儿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非常罕见,诊断依赖于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该病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差且发病机制在目前尚未明确。无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诊治要点及预后,为临床进一步认识和诊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或"无颗粒型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及"BPDCN"为检索词,检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Pub Med发表的相关病例报道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检索共筛选出26篇文献BPDCN 41例,男29例,女12例;平均63.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受损伴淋巴结和骨髓受累,肿瘤细胞表达CD4、CD56、CD123,不表达髓系、T细胞及B细胞特异性标志。本组41例采用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治疗或单药化疗,其中33例达血液学缓解,有20例完全缓解;15例在化疗后予异体移植,其中14例达血液学缓解。41例平均生存期为12.3个月。结论 BPDCN以老年人好发,诊断依赖于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多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告5例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原位杂交检测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结果5例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52.6岁,其中女性2例,男性3例。3例肿瘤位于脾,1例位于肝,1例位于腹膜后。肿瘤通常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镜下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背景中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或散在分布;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伊红染色,核呈梭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可见核仁,仅有轻度异型性。免疫表型:瘤细胞CD21、CD35及簇蛋白(clusterin)(+),EBER散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例伴随有IgG4阳性浆细胞的高表达。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随访2~96个月,其中1例失访,余4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对其认识不足,易误诊,有必要加强对这种罕见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
患者男性,53岁.发现颈右侧一粟粒大小肿物20余天.查体:颈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部可触及一肿物,2 cm×2 cm大小,质硬,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活动度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