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细胞免疫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5 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 ,应用玫瑰花试验检测红细胞补体C3b受体花环 (C3bR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 (ICR) 2项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子宫内膜异位症各组C3bRR均明显降低 (P <0 .0 5 ) ,ICR均明显升高 (P <0 .0 5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各组间C3bRR和ICR无显著差异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CD3、CD4比率及CD4 /CD8的比值均低于对照组 ,CD8比值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可能与子宫内膜异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免疫机制。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的 T细胞亚群、 B 细胞, N K 细胞及 I L- 2 R+ 细胞进行检测,并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及腹腔液中的 T N F- α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 T 细胞亚群失衡、 B 细胞增多,外周血及腹腔液中的 T N F- α浓度显著升高。结论 外周血中 T 细胞亚群失衡、 B 细胞增多,腹腔液中 T N Fα浓度升高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大鼠模型 ,探讨模型鼠的自然杀伤细胞 (NK)活性及数目的变化 ,及这一变化能否通过输注方式传给正常大鼠。方法 将雌鼠子宫移植于肠系膜制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4周后切除模型鼠脾脏和剩余子宫。将去除单核细胞后的脾细胞悬液通过尾静脉注入正常鼠 ,4d后测定其NK细胞活性 ,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中的免疫细胞。共分 4组 :未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 (A组 ) ,脾细胞注射对照组 (B组 ) ,异位症模型组(C组 ) ,接受脾细胞注射组 (D组 )。结果 与A组相比 ,C组脾NK细胞活性降至 42 %,而D组降至 3 9%(P <0 0 0 1)。免疫组化方面 ,C组和D组NK细胞数与A组相比分别下降至 62 %和 5 5 %(P <0 0 0 1)。结论 内异症模型鼠脾脏NK细胞活性下降 ,内膜中NK细胞数减少。通过细胞输注可导致正常鼠发生同样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 ,了解CD4 和CD8T细胞及其CD4 /CD8比值与正常对照之间的改变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析仪 (FACS) ,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 和CD8的比例及CD4 /CD8比值。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外周血CD4 比例高于对照组 ,CD8比例低于对照组 ,CD4 /CD8比值高于对照组 ,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辅助性T细胞功能增强而抑制性T细胞功能降低 ,淋巴细胞过度活化 ,使子宫内膜细胞脱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各年龄段女性中的发病率,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组患者260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同期来本院就诊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260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50岁年龄段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年龄,40~44岁时患者的发病率高达24.62%。个体因素:职业为干部及技术人员、学历在大学以上、血型为A型及O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0.05)。月经状况: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d、经期≥8d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0.05)。生殖活动:产次为1次、人流次数不低于2次、原发或继发不孕、避孕方式为IUD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周期、经期、人流次数及初潮年龄(P<0.05);保护因素包括孕次及产次(P<0.05)。结论多种因素均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与个体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3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和406例随机人群对照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体重,人个疾病史,A血型及妇科疾病家族史等因素有关。提示,月经血倒流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基础,是否发病还取决于机体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健全,以及由遗传等因素决定的人体易感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10年来经腹腔镜检和剖腹手术的12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前五年占24.0%,后五年占76.0%,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腹腔镜的应用及医师认识提高有很大关系。本文术前诊断率为46.5%,前五年为41.9%,后五年为48.0%,有逐年增高趋势。究其发病因素,考虑与机械因素及雌激素升高有关,并证实了本病可以由局部种植而引起。提出临床医师应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知识,减少人工流产数量,保护好剖腹产及会阴侧切切口,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免疫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集20名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前),20名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10天)抗凝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的百分比,CD4^+/CD8^+比率,NK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1)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  相似文献   

10.
胡珊  李力  史常旭 《重庆医学》2003,32(5):555-55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免疫机理。方法 选择临床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多囊卵巢综合征及不明原因不孕的正常盆腔为对照。采取ELISA检测腹腔液IL—6水平,以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液IL—6水平显著增高,外周血CD4^ T细胞数目增加,而CD8^ T细胞变化不明显。结论 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免疫细胞处于异常活化状态、体内存在免疫调节异常,在局部表现特别明显。提示IL—6可能通过直接细胞毒或协同作用干扰生殖活动多个环节,从而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三联活菌对肝硬化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三联活菌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影响.方法 10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三联活菌组(治疗组)50例,常规组(对照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联活菌治疗,疗程14d.另选择3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内毒素水平.结果 肝硬化组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312,P<0.05;t=2.531,P<0.01);治疗后治疗组肠球菌、双歧杆菌[(9.46±1.54)和(10.30±1.11)lgCFUg-1)较治疗前[(8.53±1.55)和(9.46±1.09)lg CFUg-1明显增加(t=2.231,t=2.345,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63.75±3.74)%、CD4+(33.56±3.36)%、CD4+/CD8+(1.42±0.26)%]明显高于对照组[(53.98±3.93)%、(26.02±3.61)%、(1.00±0.16)%](t=2.841,t=2.911,t=2.945,P均<0.01);CD8+(24.27±3.64)%较对照组降低(26.90±3.13)%(t=1.741,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1β、TNF-α、内毒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t=2.231,t=2.122 t=2.135,t=2.318,t=2.201,t=2.259,t=2.470,t=2.311,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 β、TNF-α、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331,t=2.222,t=2.231,P均<0.05).结论 三联活菌可调节肝炎后肝硬化肠道菌群平衡,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_2)及孕酮(P)的浓度之高低,同时以子宫内膜组织学表现及基础体温(BBT)作对照来研究黄体功能的变化.结果证明了不孕症患者不论轻、中,重度均有黄体功能不足的表现,(血清孕酮(P)平均浓度偏低,孕酮分泌延迟)基础体温升高迟缓,子宫内膜成熟延迟。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其发生机制及与不孕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今后治疗处理的措施以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3.
本应用抗入CD20,CD3及其亚群单克隆抗体,检测了4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及27例正常月经周期妇女的CD20,CD3,CD4,CD8百分率。其中24例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用参合剂保留灌肠加他莫西芬治疗,并观察了其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CD20,CD3,CD4,CD8,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本病患机体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其紊乱程度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变化程度而上升;丹参合剂加他莫西芬治疗对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了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起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年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老年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水平,以期探讨老年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老年肺癌患者及健康老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评价老年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结果:老年肺癌组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较对照组及老年健康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细胞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监测,有助于对病情及治疗的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合并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变化, 为COPD患者免疫调节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COPD合并细菌感染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61例单纯COPD患者作为单纯COPD对照组, 6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变化。结果 (1) COPD合并感染组人群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平均水平为 (19.86±10.67) %, 低于COPD组人群水平 (26.47±1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 (16.89±5.07)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2) COPD合并细菌感染组、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人群的外周血CD3+细胞 (总T淋巴细胞) 百分比水平分别为 (66.64±11.03) %、 (64.6±11.45) %和 (67.06±5.55) %, 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3) COPD合并感染组人群的外周血CD4细胞和CD4/CD8比值分别为 (40.47±10.44) %和1.82 (1.78, 2.57) , 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的 (35.01±7.16) %和1.19 (0.96, 1.66) , CD8细胞水平为 (23.6±9.82) %, 低于健康对照组的 (27.50±5.8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但与COPD组的水平 (39.89±9.92) %、 2.02 (1.44, 2.83) 和 (21.12±7.6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COPD患者辅助性免疫细胞水平升高, 但特异杀伤性免疫细胞水平降低, 在此基础上, 非特异性杀伤性免疫细胞水平升高有助于抵御感染, COPD患者的免疫调节治疗应注重提升杀伤性免疫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弧菌感染相关的腹泻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方法: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采用APAAP法,血清IL-2、sIL-2R测定采用ELISA法,IL—6和IL—8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弧菌感染相关的腹泻患儿CD3+、CD4+和CD4+/CD8+比值及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P<0.01);sIL-2R、IL-6和IL-8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新弧菌感染相关的腹泻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紊乱,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可为患儿免疫疗法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小儿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分类方法,测定小儿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CD_4~ )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_8~ )的比值(CD_4~ /CD_8~ ),检测小儿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表明:长期反复患感冒发热、抵抗力低下的患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患儿,其CD_4~ /CD_~ 的比值明显下降或倒置。测定免疫球蛋白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的恶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逐年增高。手术切除是许多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即使将恶性肿瘤完全切除,许多患者仍死于术后癌症的复发或转移。免疫系统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以及转移密切相关,围术期许多因素可能会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恶性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风险,因此研究影响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因素,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与氧化应激的关联。方法选择住院和门诊ESRD患者40例,其中20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为I组;另20例未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为Ⅱ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Ⅲ组。检测3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结果①与Ⅲ组比较,ESRD患者CD3+、CD4+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下降(P〈0.05);而CD3+、CD4+T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两者呈负相关(r=-0.79,P〈0.01;r=-0.87,P〈0.01)。②与Ⅲ组比较,ESRD患者血清MDA明显升高(P〈0.05),SOD明显下降(P〈0.05);并且CD3+、CD4+T细胞凋亡率与MDA呈正相关(r=0.41,P〈0.05;r=0.58,P〈0.01)。结论ESRD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减少与其凋亡率相关,后者又与氧化应激状态关联。因此推测氧化应激可能诱导淋巴细胞过度凋亡,促使细胞数减少。加重ESRD患者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RVVC)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门诊确诊为RVV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中西医结合组58例, B组西药组42例; C组另选正常体检的女性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A、 B、 C 3组均取阴道灌洗液,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CD4+、 CD8+。结果: A组治愈率为约81%, B组治愈率约69%。 A、 B两组治疗前CD4+、 CD8+、 CD4/CD8与C组比较P <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A组治疗前后比较各项指标均为P <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B组CD4+治疗前后比较P <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CD8+、 CD4/CD8治疗前后比较P >0.05,差异无显著性。 A组治疗后CD8+、 CD4/CD8与C组比较P >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VVC可明显改善阴道局部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感染,防止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