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评价新生儿和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现状以及防治水平,对住院分娩新生儿及非肝病儿童随机抽查1995例血清乙型肝炎毒标物(HBVM)和抗-HCV,发现产妇感染HBV并有话动性病毒复制(HBeAg阳性)者致胎儿围产期感染的危险性最大;5例产妇所生婴儿4例(80%)HSsAg阳性。3例父亲和2例婴儿HBsAg阳性者测得2例父亲和1例婴儿HBV-DNA阳性。儿童HBV感染率达24.1%,HBsAg阻性率随年龄增大荷增高,而执-HBs阳性率较低。儿童乙型肝炎极易形成慢性化,病情逐渐加重。儿童抗-HCV阳性率为1.5%。预防病毒性肝炎要从孕妇筛查和预防做起,父亲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儿童应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且3~5年后要加强注射。  相似文献   

2.
闫妙娥  张华  柳鑫  陈煜  邹怀宾  段钟平 《肝脏》2011,16(4):283-285
目的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母婴传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母婴传播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检测207例HBsAg阳性孕妇HBV血清标志物、血清HBV DNA,产妇乳汁HBV DNA,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并且对孕期一般情况、家族肝病史、是否进行孕晚期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治疗、分娩方式、阿...  相似文献   

3.
罹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母亲分娩的婴儿,在产后期有获得母体感染,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很大危险性。本文作者研究了特异性人体抗HBsAg抗体(Anti-HB_s)预防新生儿HBV感染的效果。7例具有此种危险性的婴儿产后用Anti-HB_s治疗,9例类似的婴儿未用Anti-HB_s治疗,比较两组婴儿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对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HBV DNA母婴阻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我院感染科,妊娠合并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按用药意愿,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于替诺福韦酯治疗(300mg/次,1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各组婴儿出生后立即注射100IU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按照免疫程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服药前、服药第5周、分娩前分别检测两组孕妇的ALT、HBV DNA水平,并比较两组孕妇分娩婴儿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12个月的血清HBsAg(+)、HBV DNA 100IU/mL例数。结果在服药前,两组孕妇的血清ALT、HBV DNA水平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孕妇在服药第5周、分娩前的血清ALT、HBV DN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孕妇分娩婴儿在出生时、出生7个月、出生12个月的血清HBsAg(+)、HBV DNA 100IU/mL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替诺福韦酯可改善肝功能、降低HBV DNA水平,且能提高HBV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5.
HBsAg和HBsAg阳性母亲的96~100%婴儿可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85~100%能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本文调查每月给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以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预防乙型肝炎和变为HBsAg慢性携带者。40例慢性携带妇女的44例婴儿,妊娠第三期患急性乙型肝炎母亲的5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40例携带者中10例HBeAg(+),25例抗HBe(+)。分娩48小时内婴儿肌注HBIg 0.5ml/kg,继之0.16ml/kg/每月,共6个月。HBsAg携带母亲的21例婴儿应用上述治疗。1例每月注射HBIg共26个月。3例于出生第4~5天方注射HBIg。另20例未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传播途径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羊水、脐带血、母血、胎盘等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M)及HBV DNA与胎儿感染的关系,探讨HBV母婴传播机制。方法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及核酸扩增杂交梳技术对65例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不同孕龄孕妇的羊水、母血、脐带血进行HBV M和HBV DNA检测,对自然流产胎儿或死亡婴儿的胎盘、肝脏、心脏、肺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65例血液HBsAg阳性,不同孕龄孕妇的羊水中HBsAg阳性率为21.50%,脐带血阳性率为20.00%;母血、羊水.脐带血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c、HBV DNA均阳性者为6.15%;HBsAg、抗-HBc、抗-HBc阳性、HBV DNA阴性者占13.85%。对4例血液、羊水、脐带血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孕妇分娩或自然流产后胎盘、胎儿及死亡婴儿的肝脏、肺脏、心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胎盘各层组织镜下均可见到HBsAg、HBcAg阳性细胞;在肝脏、肺脏组织中可见到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细胞,心肌组织内未见有HBsAg、HBcAg阳性细胞。结论胎儿感染HBV与羊水、胎盘中的病毒相平行;HBV在宫内可感染胎儿血液、肝脏、肺脏等组织;羊水检测HBV M及HBV DNA可作为胎儿早期HBV感染的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母乳喂养与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方法:选择190例HBsAg阳性和120例HBsAg阴性母亲作临床研究。研究HBsAg阳性母亲不同喂养情况、其婴儿9个月时的HBsAg携带率及部分HBsAg阳性产妇乳汁中HBV-DNA和脐血中HBsAg阳性母亲其婴儿HBsAg性率较HBeAg阴性母亲者母亲者明显升高,结论:HBsAg阳性母亲中,血清HBeAg或乳汁HBV-DNA阳性者哺乳可能是导性者哺乳可能是导致婴儿感染乙型肝炎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的国内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流行病学研究(一)母婴传播及其阻断: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等报告,HBsAg滴度高、HBeAg阳性及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DNA—P)活性增高者,其婴儿100%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HBsAg阳性,且90%可成为慢性携带者。由此可见,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十分重要。北京市肝炎协作组于1982年开始对部分HBs AgHBeAg阳性产妇的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6,(1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和替比夫定(LDT)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孕妇98例,按患者意愿分为LAM组42例、LDT组36例及对照组20例,LAM组及LDT组自孕28周至分娩后3个月口服LAM或LDT。观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分娩即刻及分娩后3个月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婴儿出生时、6月龄及12月龄血清HBsAg及HBV DNA的阳性率。结果分娩即刻及分娩后3个月,LAM组及LDT组血清HBV DNA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LAM组与LDT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M组与LDT组孕妇分娩的婴儿在出生后、6月龄及12月龄时,外周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2月龄时,LAM组及LDT组HBV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7.7%、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M组与LDT组之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在妊娠晚期接受LAM或LDT治疗均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从无症状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母亲传播到其婴儿是造成大量HBsAg携带者的重要因素,约40%HBsAg慢性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所致。各地人群的母婴传播率可有较大差异。Beasley在台湾对105例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进行了平均17.5个月的随访,发现40例(38.1%)有HBV感染的证据,尤以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母亲的母婴传播率最高,已超过90%。国内患乙型肝炎或携带HBsAg母亲的婴儿1年  相似文献   

11.
赵伟  刘伟  罗婵 《山东医药》2001,41(7):9-10
为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是否通过产妇传播(MFT)并在胎儿大脑组织表达,采集40例乙型肝炎产妇产下的死胎,常规尸检,取大脑组织,用SP法检测HBsAg,回访婴母产前静脉血乙肝病毒(HBV)的检测结果;取百分率进行u检验。结果显示,HBsAg阳性颗粒在死胎的大脑胶质细胞浆、血管中呈点壮状分布,大脑胶质细胞的细胞核无分布。HBV呈单项阳性、小三阳、大三阳婴母分娩的死胎大脑组织中HBsAg阳性率分别为24.2%(8/33)、0(0/2)、0(0/5)。提示HBV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并感染胎儿大脑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23 516例患者总阳性率为11.95%,HBsAg、抗-TP、抗-HCV及抗-HIV分别检出2 300例(9.78%)、322例(1.40%)、175例(0.74%)和13例(0.05%),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度感染性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手术、分娩及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3.
如母亲为无症状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携带者,其婴儿感染HBsAg者很多,持续性抗原血症发生率可高达40~50%。婴儿感染机会与母亲的HBsAg补体结合试验滴度直接有关。一般推测,传播发生于分娩过程中,形成持续性抗原血症系由于婴儿期的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且HBV DNA高载量孕妇所生婴儿用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接种后的母婴阻断效果及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HBeAg阳性且HBVDNA≥106拷贝/ml孕妇127例,婴儿出生后即刻及第15天于臀大肌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IU,出生时与第1、6个月于右上臂肌肉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μg,随访其婴儿至12个月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婴儿出生时及第1、7、12个月时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载量,观察婴儿出生时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母婴传播率、疫苗接种后的HBV宫内感染率、抗-HBs阳性保护率及HBV血清学标志物动态变化.结果 127例孕妇分娩婴儿均为单胎,出生时29例婴儿HBsAg为阳性,其中11例合并HBV DNA阳性,母婴垂直传播率为22.83%.随访至1个月,10例婴儿合并HBV DNA阳性从而发生HBV宫内感染,表现为HBsAg、HBeAg及抗-HBc均为阳性.2例婴儿HBsAg弱阳性,伴有抗-HBs滴度的产生,后续随访中均转阴,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率为7.87%.非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eAg及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6.58%和98.29%,免疫接种后婴儿HBeAg及抗-HBc逐步转阴,均未产生抗-Hbe.非宫内感染婴儿均产生有效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乙型肝炎疫苗及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接种后,婴儿抗-HBs滴度从出生至12个月龄逐步上升,母源性HBeAg滴度逐步下降以至转阴.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联合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免疫接种能明显降低HBV母婴传播,增强婴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保护性抗体,体内母源性HBeAg及抗-HBc亦随之降低甚至转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在母婴间的传播途径。方法: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技术检测126例健康临产妇静脉血TTV DNA,对TTV DNA阳性35例临产妇分娩后的乳汁、新生儿脐血进行TTV DNA检测,6个月后,对母血、乳汁和脐血TTV DNA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外周血进行TTV DNA检测。并与251例健康非孕妇女的TTV感染情况作对照。结果:临产妇TTV感染率27.78%(35/126),健康非孕妇女TTV感染率7.57%(19/ 251)。TTV感染率,临产妇非常显著高于非孕妇女(P<0.01)。感染TTV的35例临产妇分娩后乳汁和新生儿脐血TTV感染率分别是40%(14/35)和5.71%(2/35)。TTV感染率,乳汁非常显著高于脐血(P<0.01)。经TTV阳性母血、乳汁和脐血感染后,6个月的婴儿TTV感染率分别是33.33%(6/18)、57.14%(8/14)和100.00%(3/3)。结论:TTV感染率临产妇非常显著高于非孕妇女;通过哺乳和密切接触,使TTV传染婴儿,是母婴间重要传播途径;少数可通过胎盘感染新生儿。  相似文献   

16.
免疫预防后经胎盘传递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及动态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由于携带HBV的产妇所生婴儿会被动接受母亲的一些HBV标志物,使得临床上对其结果的解释与成人不同[13]。为了在临床上正确解释婴儿期HBV标志物的结果,我们对免疫预防后经胎盘传递的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及在婴儿体内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全部对象来自我院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随访门诊。于2000年1月~2002年1月孕后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产科筛查HBsAg阳性孕妇,产时复查本次研究对象都符合以下标准:产妇2次HBsAg检查均阳…  相似文献   

17.
HBsAg阳性产妇初乳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sAg阳性携带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每年有数十万HBsAg阳性妇女分娩。母婴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除宫内感染和分娩过程中感染外,后天的母乳喂养能否引起HBV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有人对HBsAg阳性产妇初乳中HBV标志物或HBVDNA进行了检测,找到了HBV存在于乳汁中的直接证据。为了进一步探讨母乳喂养与HBV传播有无内在的关系,我们用ELISA方法对乳汁中HBV主要指标物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8.
《肝脏》2017,(2)
目的探讨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HBeAg阴性乙型肝炎孕妇250例及其新生儿272例,并进行随访。记录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s阳性情况及喂养方式等,并记录孕妇分娩方式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注射情况等。结果所有新生儿均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均采集脐带血,其中脐带血显示有44例HBsAg呈阳性,但随访中,对272例儿童采血检测HBsAg和抗-HBc,均呈阴性,其中有210例儿童抗-HBs呈阳性;孕妇分娩方式对其出生子女抗-H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901);孕期是否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提高新生儿应答乙型肝炎疫苗作用无明显效用(χ~2=0.474,P=0.491);随访期间,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新生儿分别为148例、83例、41例,3种喂养方式的新生儿抗-H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9,P=0.051)。结论新生儿进行常规免疫预防后,可以阻断HBeAg阴性HBV感染母婴传播;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体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对儿童乙型肝炎抗体应答情况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然分娩慢性HBV感染妊娠患者母婴传播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思赟  蒋音  张丹丹  王磊  陈良 《肝脏》2010,15(3):164-166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慢性HBV感染妊娠患者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及HBVDNA载量与HBV母婴传播的风险。方法选择58例自然分娩的慢性HBV感染妊娠患者,检测其分娩前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及HBVDNA载量,并同时检测其新生儿外周血及脐血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及HBVDNA载量。结果妊娠患者HBeAg阳性率与婴儿HBeAg阳性率相关;妊娠患者HBVDNA载量与婴儿HBeAg阳性率相关;妊娠患者分娩时肝功能正常与否与婴儿HBeAg阳性率无关。结论妊娠患者分娩前HBeAg阳性和HBVDNA高载量是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而其分娩前肝功能正常与否可能与母婴传播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75、40.49,均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5.37、39.84,均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