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学报》2013,(12):1834-1835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组、尼莫地平组。假手术组只打开颈部皮肤,毕露颈部血管后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即缝合;地黄饮子组动物于术后第4天起按4 mL·kg-1灌服地黄饮子药液,每日1次,给药14 d;尼莫地平组每天按1mg·kg-1给予尼莫地平;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均给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自由饮食、活动。在第4天至第7天,第18天至第21天肌肉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50 mg·kg-1,1次·d-1,之后处死动物取材。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细胞基质衍生因子(SDF-1)蛋白含量。结果:在第1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地黄饮子组神经功能评分和SDF-1含量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第3周末地黄饮子组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黄饮子可通过降低脑缺血大鼠脑内SDF-1含量,进一步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BDN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通心络对其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心络高剂量(2.24g.kg-1.d-1)、低剂量(1.12g.kg-1.d-1)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后3h、24h、72h、7d缺血区BDNF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通心络的作用。结果(1)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BDNF表达变化: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3h缺血区BDNF mRNA表达略有上升,而24h表达下降,72h后又开始上升,至缺血后7d达高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脑组织缺血区,BDNF主要在小神经元阳性表达,表达趋势与mRNA基本吻合。(2)通心络对缺血区BDNF表达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通心络高剂量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3h、24h、7d均有显著提高(P<0.01,P<0.05);通心络低剂量组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在缺血后3h、24h有明显升高(P<0.01,P<0.05);在缺血后7d,高剂组BD-NF mRNA的表达与低剂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在缺血后各时间点,通心络各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促进缺血区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BDNF高表达;通心络可增强和延长缺血区BDNF高表达,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地黄饮子对脑缺血冉灌注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 1,SDF1)的表达及修复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清洁级SD大鼠75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治疗组和缺血组,每组25只.10%水合氯醛麻醉,暴露并钳夹双侧颈总动脉40 min,造模使大鼠急性脑缺血.治疗组:造模后灌服地黄饮子汤36 g/kg;缺血组:造模后每日胃灌盐水1次;正常组:正常饮食.3周后,测量大鼠脑梗死面积,分别测定3组大鼠脑海马CA1区BDNF和SDF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海马CA1区BDNF(99.25±9.48)和SDF1蛋白含量[(2.59±0.76) mg/L]均明显高于地黄饮子治疗组[BDNF:(79.98±10.68),SDF1蛋白含量:(3.68±0.96) mg/L]]和缺血组[BDNF:(59.59±13.73),SDFl蛋白含量:(0.93±1.2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黄饮子治疗组BDNF和SDF1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脑梗死面积明显低于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黄饮子治疗可以提高BDNF和SDF1蛋白水平,增加内源性保护机制和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保护神经元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脑缺血肺损伤肺水肿的影响及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调节。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肺损伤组、脑缺血肺损伤给予BDNF抗体处理组(BDNF抗体干预组),每组13只。于BDNF抗体干预后3 d取大鼠肺组织样本,HE染色(n=5)观察各组肺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n=5)和Western blot技术(n=8)检测脑缺血后肺组织IL-1β的定位与相对表达量。结果 气道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见IL-1β表达。BDNF抗体处理后3 d,肺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肺组织IL-1β表达明显减少,与脑缺血肺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DNF抗体处理可减轻脑缺血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水肿及降低IL-6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雌二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局灶性脑缺血 2h/再灌注 3h、6h、12h、24h(A组)组及雌二醇治疗(100μg/kg) +脑缺血 2h/再灌注 3h、6h、12h、24h组(B组),每个时点 8只。2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中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B组缺血再灌注后 3h、6h、12h、24h大脑皮层及纹状体BDNF阳性神经纤维密度较A组相应时点均明显增加 (P均 <0. 01);B组与A组比较,大脑皮层及纹状体BDNF阳性细胞数在再灌注后 6h开始增加, 12h明显增高 (P均 <0. 01), 24h恢复 (P>0. 05)。结论:雌二醇可以使大鼠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组织内源性BDNF表达增加,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巴弗霉素A(bafilomycin A1,BafA1)对抑郁大鼠行为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影响。HTH]方法 将24只2~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组、氟西汀(FLX)组和BafA1组,每组6只。对CUMS组、FLX组和BafA1组采用CUMS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周期21 d。FLX组造模结束后予以氟西汀灌胃,每日1次,每次10 mg/kg,连续2周;BafA1组予以左侧海马CA1区BafA1(25 nmol/μL)脑立体定位注射,每周1次,每次2 μL,共2周;CUMS组和对照组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同时CUMS组还进行二甲基亚砜(DMSO)脑立体定位注射。实验第35天,分别对大鼠进行体质量、糖水损耗量测试和旷场实验,以评定其行为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BDNF的表达。结果 实验第35天,与对照组相比,CUMS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明显降低( P<0.05);与CUMS组比较,FLX组和BafA1组大鼠行为学指标明显改善( 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UMS组海马区BDNF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FLX组和BafA1组的BDNF表达增加( P<0.05)。结论 BafA1能明显逆转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并增加海马区BDNF的表达,这可能是BafA1抗抑郁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石焱 《浙江医学》2010,32(10):1514-1515,1517,1584
目的 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脑损伤的机制.方法 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应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有基础性表达,胞质平均光密度值0.27±0.05.模型组大鼠BDNF蛋白胞质平均光密度值0.18±0.06,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治疗组大鼠BDNF蛋白胞质平均光密度值0.25±0.05,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电针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电针促进BDN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探讨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针对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形态以空泡为主。而电针对其有明显改善作用。说明电针对海马BD-NF的保护作用是电针对抗慢性应激引起的大鼠抑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柴胡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将其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组及氟西汀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予以孤养及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的方法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从第2天起灌胃给药至实验第21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3区BDNF的表达。结果比较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海马区BD-NF的阳性的细胞数、表达的总面积及平均光密度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柴胡、氟西汀组能够显著上调大鼠海马BDNF表达(P<0.01),但柴胡组上调比氟西汀组明显;柴胡组能够明显提升BDNF表达的平均光密度(P<0.01)。结论柴胡能够明显上调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浓度酒精摄取对成年大鼠空间位置记忆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低浓度酒精摄取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给予连续3d Morris水迷宫训练,然后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动物给予5%(V/V)酒精为唯一饮料喂养,对照组动物以自来水代替酒精。在给与酒精喂养后的3,7,14,21,30d行Morris水迷宫行为观察。动物在水迷宫行为学观察后,取脑、冰冻切片,用ABC法行BDNF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Motic 3.2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给予低浓度酒精喂养3d与7d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分别为(8.93±1.38)s,(9.66±1.04)s]与对照组[分别为(8.24±2.94)s,(10.07±O.71)s](P>0.05),酒精喂养14,21,30d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分别为(9.19±1.81)s,(10.45±0.97)s,(12.37±1.81)s]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7.14±3.66)s,(18.83±1.25)、s,(21.41±2.73)s],差异有显著性(P<0.05)。BDNF的免疫组化反应显示低浓度酒精喂养3d时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平均灰度值(145.3±14)与对照组(143.8±1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低浓度酒精喂养7d、14d与21d时,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25.6±17,127.4±15,130.7±14)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7.5±13,142.7±10,145.8±16)(平均灰度值与阳性产物的多少成反比)(P<0.05);酒精连续喂养30d后,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平均灰度值(146.2±11)接近于对照组(144.5±14),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内低浓度酒精摄取有助于成年大鼠空间位置记忆的保持,其机制可能与低浓度酒精摄取上调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不同时段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以期从神经营养因子环节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参照Longa法复制脑缺血模型,清开灵有效组分干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脑组织NGF、bFGF、BDNF含量.结果脑缺血12 h和24 h,模型组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反应性增加.脑缺血12 h和24 h栀子苷组、珍珠母水解液组脑组织NGF含量显著降低,脑缺血12 h胆酸组脑组织NGF含量显著升高;脑缺血24 h胆酸组脑组织bFGF含量显著降低,其余各用药组脑组织bFGF含量均增加;脑缺血12 h和24 h,各用药组脑组织BDNF含量均降低.结论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中,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等产生bFGF是其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补肾益脑汤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细胞保护的作用机理。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具有脑梗死临床特征者为脑梗死大鼠模型,共50只。对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低剂量组各10只,同时设正常对照组10只,用药30天后取出大脑,观察梗塞灶周围脑组织中bFGF及VEGF表达情况。结果通过治疗实验性脑梗死大鼠的观察,该药对脑细胞保护已能达到治疗目的。结论补肾益脑汤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脑络通方对光化学诱导脑缺血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光化学诱导的脑缺血大鼠第5天时,各组脑内缺血灶、缺血灶周围、大脑皮层、海马、小脑等部位bFGF的表达.结果脑缺血5天后,脑内bFGF主要在缺血灶周围、海马部位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以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为主,治疗组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增加.结论脑络通方可通过提高缺血灶周围和海马bFGF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后神经元的存活,参与脑内的损伤修复和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生长因子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观察 NGF和 BDNF的改变。结果  NGF、BDNF样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第 3、5层的神经元。脑缺血 1小时后 ,NGF、BDNF在皮质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NGF、BDNF与脑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区不同时间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及桃红四物汤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构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组和尼莫地平组。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12 h、24 h、7 d、14 d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与模型组相比,桃红四物汤组在术后7 d和14 d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尼莫地平组术后12 h、24 h、7 d和14 d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12 h海马区BND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术后24 h海马区NG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各时点NT-3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 d和14 d,桃红四物汤组、尼莫地平组BDN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术后24 h和7 d,尼莫地平组NG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桃红四物汤组NGF和NT-3各个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一定时间后海马区BDNF和NGF的表达水平增高,有利于受损的神经细胞恢复,桃红四物汤通过促进BDNF的表达而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拟亨廷顿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改变情况 ,脑黑质、海马部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的改变情况及参乌胶囊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 /Ⅲ抑制剂——— 3-硝基丙酸 (3 nitropropionicacid ,3 NPA) 2 0mg/kg对SD大鼠隔日腹腔注射连续造模 2 0d ,建立HD大鼠模型。造模的同时 ,用药组大鼠给予参乌胶囊连续灌胃 2 5d。阳性对照药组自造模当日起给予氟哌啶醇。应用Morris水迷宫及避暗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及CA4区BDNF、GDNF的细胞数量及细胞面积。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中 ,模型大鼠的游出时间及游出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参乌胶囊用药组可以显著缩短大鼠的游出时间及距离。避暗实验中 ,参乌胶囊用药组大鼠较模型大鼠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分别显著性延长 5 6 6 9s和 5 4 2 4s。在海马CA1及CA4区 ,模型组动物BDNF、GDNF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较正常对照组细胞数减少 ,阳性细胞总面积减少。而 96 2中剂量组对于此区BDNF、GDNF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具增强作用 (P <0 0 1)。结论 参乌胶囊可以明显增强动物学习记忆能力 ,增强 3 NPA模型大鼠海马处BDNF及G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凝结大脑中动脉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大鼠脑缺血组织局部兴奋性氨基酸 (EAA)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缺血后 0~ 30min ,EAA浓度上升 ,6 0~ 90min两组EAA浓度下降 ,与 0~ 30min比较 ,刺络组下降幅度较凝结组大 ,90min后 ,脑缺血组织胞外EAA浓度已接近正常水平。提示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可降低脑缺血后升高的EAA浓度 ,说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阻止神经毒性 ,起到保护脑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抗呆Ⅰ号对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缺血4 h及再灌3、18、24、48、72 h,观察其活性、存活率、死亡率、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活性变化以及中药抗呆Ⅰ号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升高、培养液中LDH的漏出率逐渐升高,细胞NOS的活性在缺血4 h和再灌3 h时显著增高.抗呆Ⅰ号可影响其上述指标的变化.结论抗呆Ⅰ号可能通过防止氧化磷酸化脱偶联而保护线粒体,防止脂质过氧化及通透性增加而保护细胞膜,抑制NOS活性的反应性增强而防止NO及其衍生的毒性自由基的损伤等,而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备用背根节(DRG)的表达变化情况,对20 只成年雄性家猫(其中15只行单侧L6备用根手术后分别存活3、6、12天)L6 DRG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正常猫L6 DRG神经元以胞体直径32μm和44μm为分界划分出大中小三类;②正常L6 DRG内有50.87%的神经元呈BDNF阳性反应,备用根手术侧其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多,反应增强,以术后6天变化最显著(76.7%).正常及术后BDNF阳性神经元均以小神经元为主.去部分背根后备用L6 DRG神经元BDNF表达的增多、增强可能参与促进其神经元 ( 尤其是小神经元)中枢支在脊髓背角的侧支出芽,并可能参与营救一些失去部分神经支配的背角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