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与价值。方法 180例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例,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结果。结果 血管内超声评价的冠脉病的长度及狭窄率明显分别为(39.26±6.32)mm;(30.36±7.41)%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69.75±5.43)mm;(58.29±6.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与的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与临床效果密切相关,冠状动脉闭塞的再通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限制梗塞面积,保持其收缩功能。临床常用静脉溶栓,有报道再通率仅在60-70%之间,而且评价血管再通主要是通过临床的间接指征。但是单凭临床指征判断血管再通准确性小,只有冠状造影才是评价血管再通的可靠标准。我院自1999年8月开展了冠状动脉内溶栓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内溶栓明显增加了急性心肌梗塞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患者近期病死率及各种严重并发症明显低于血管未通患者,在远期随访可见血管再通较未通者生存机会明显增加,说明急性心肌梗塞使用冠脉内溶栓对早期血管再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一组前瞻性随机研究,以评价应用链激酶冠状动脉内血栓溶解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下称心梗)的疗效。本研究把64例急性心梗患者(其病程均在症状发作后6小时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16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疗法。19例为硝酸甘油组,本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冠状动脉内和静咏内注射硝酸甘油。29例为链激酶组:  相似文献   

4.
作者评价了肝素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产生冠状动脉侧枝血管和改善局部心肌功能的作用。方法 18例首次发作AMI的患者,均行常规诊断性右或左心室导管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评价AMI50天后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左心室功能。肝素治疗组11例(肝素170~220 IU/kg,用药4.5±1.1天),非肝素治疗组7例。结果 11例肝素治疗患者中,10例(9.1%)可见冠状动脉侧枝循环血管,而未用肝素的7例患者中,仅3例(43%)可见侧枝循环(p<0.05)。肝素治疗组的侧枝循环指数(1.5±0.9)显著大于非肝素治疗组(0.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形成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及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型术组(治疗组)和非介入术组(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发病12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形成术及支架置人手术。观察两组患者心脏功能相关指标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心绞痛发作、心功能分级及死亡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复发、死亡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介入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左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且能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李培越 《中国新医药》2003,2(12):100-10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是常规造影术与电子计算机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采用了数字减影技术,保留并突出了数字血管图像,常用穿刺部位为股动脉和股静脉,该项检查常用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冠状动脉疾患等血管性疾病的诊断,而且是其他检查方法所不能取代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28例经桡动脉和124例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手术情况及并发症作对比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手术成功率较股动脉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桡动脉较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止血时间短,肢体制动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前臂疼痛,血管动脉痉挛)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尿潴留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闭塞等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创伤小,术后无需严格卧床休息,止血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操作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闻之 《华夏医药》2005,9(5):431-431
肥胖,高血脂、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专家提醒,龋齿,牙周炎等慢性牙病也可导致冠心病,甚至会诱发心梗。一心血管医院主任介绍,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有时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在牙齿慢性感染病窀中,藏匿的细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会反复进入血液,有的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并影响血液凝血机能,增加血液粘稠度,极易导致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出现痉挛,狭窄、甚至阻塞,最后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慢性口腔疾病病窀中的细菌还可通过丰富的头面部血管在全身游走,在血管中成为血栓的核心成分,一旦堵塞冠状动脉,极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该主任提醒,面对口腔疾病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医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减少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因卧床和患肢制动时间长而引起的各种不适,探索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床和患肢制动的最佳时间。方法将12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缩短卧床时间组(实验组)和常规卧床时间组(对照组),分别按两种时间、方式进行术后指导、护理现察。结果经统计处理显示两组有明显差异,实验组术后各种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为今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卧床时间和患肢制动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临床路径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常规性健康教育,临床路径组参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健康教育,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健康教育达标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有2例患者由于过早或不正确地活动致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2例患者术前无指导卧床排尿训练,术后由于卧位、排尿姿势和环境等改变而发生尿潴留.临床路径组的患者无发生术后并发症,且健康教育达标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相关知识,自觉采取健康行为,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溶指标在冠状动脉事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为Ⅰ组),不稳定性心绞痛中48h内劳办性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64例(为Ⅱ组),健康对照40例(为Ⅲ组)。并将Ⅰ组随机分为Ⅰa、Ⅰb两组;Ⅰa组用大剂量尿激酶加肝素治疗,Ⅰb组常规治疗。将Ⅱ组随机分为Ⅱa、Ⅱb组。Ⅱa组用小剂量尿激酶加肝素治疗,Ⅱb组常规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含量并进行比较疗效。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Ⅰ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Ⅱ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Fg)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Ⅰ组与Ⅱ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Ⅰa和Ⅱa组患进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均有纤溶活性降低,其发病可能是有血栓因素参与,其纤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受照剂量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心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手术类别划分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组(单治组)与行冠状动脉的血管造影术(CA)后再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的成形术(PTCA)组(联合组)2组,通过TLD个人剂量的计照射野矩阵测量方法,对患者最高皮肤的剂量/PSD、荧光照射的时间与入射皮肤的剂量/ESD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荧光的透视时间平均值(17.82±3.16)min,ESD平均值为(159.61±16.54)mGy,PSD平均值为(772.39±85.72)mGy。结论因为辐射容易引发皮肤的损伤,所以需要对最大皮肤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以对患者组织与器官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3.
小儿川崎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川崎病(KD)患儿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5例KD患儿、2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D-二聚体并同时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KD患儿组的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D-二聚体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与NCAL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CAL组的CRP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8,P<0.01)。与血小板计数均无相关性。结论: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着密切的关系。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川崎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的并发症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曲月 《现代医药卫生》2009,(21):3327-3327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管送导管前端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通畅情况,并测定左室功能。其常规方法是经股动脉途径,近年来经桡动脉穿刺是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又一理想途径,具有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和溶栓药物的应用等优点。大部分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使用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方法进行穿刺出伤口止血,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改革创新,目前临床上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日益更新,其中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技术,其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以及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等,效果尚佳~([1])。我院对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内科收治冠状动脉介入植架术后30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而言,对其行系统性、针对性的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和随访。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其自我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经绕、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方面的优缺点。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194例,按冠状动脉造影途径分为2组,桡动脉组96例,股动脉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发现的并发症和患者舒适感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术后舒适度有统计学差异以及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方面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由此表明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是冠状动脉造影的较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住院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辅以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等,并于急性心肌梗死后7~14d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左室造影术。结果本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梗死相关血管未见阻塞性病变,斑块〈30%,冠状动脉内血流缓慢,造影剂排空延迟,冠状动脉管壁不光滑等现象。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其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痉挛及不稳定斑块破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CATH)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后4h进行床上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55例患者(观察组)于术后沙袋压迫4h后进行床上轻微活动,12h后下床活动;与传统护理方法 (不行床上活动,沙袋压迫24h后下床活动)的55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并发症及不适发生率及对其采取护理措施的例数。结果两组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症及不适发生率及需采取护理措施的例数,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4h进行床上活动是安全的,可减少因卧床而产生的并发症及不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逐渐普及,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如果诊治不及时,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我院自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以来发生了8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过度,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陈晶晶  文美  毛华  李羚  刘廷筑 《贵州医药》2005,29(8):699-700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广泛开展,国内外有关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报道陆续增多。心肌桥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分支解剖学变异,绝大多数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近年国内外均有报道冠状动脉肌桥重时可致猝死口’、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引起临床工作者广泛重视。而其发生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不清,治疗亦有不同意见。我院于2001年9月至2004年8月经冠脉造影证实,伴随临床症状的冠脉肌桥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