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坏死性胰腺炎的持续损害因子—胰腺缺血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作者应用大鼠坏死性胰腺炎模型,探讨胰腺缺血在坏死性胰腺炎疾病的全过程中是否是持续损害因子。检测五组大鼠血浆内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F1α(PGF1α)的浓度及血清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活性。结果表明,实验组的TXB2、PGF1α与对照组皆有显著差异性(P<0.05)。ACE,除6小时的活性低于对照组(两者无差异)外,其它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上推测,导致坏死性胰腺炎缺血的因素持续存在。因此,胰腺缺血是坏死性胰腺炎的持续损害因子,既是起始因子,又是恶化因子,且不可能出现再灌注损伤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善胰腺缺血和防止钙超载在阻止急性胰腺炎理症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报道278例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及体会。第一阶段(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采取常规非手术治疗,第二阶段(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采取改善微循环和防止细胞钙超负荷的措施。结果 后阶段的治疗方案可明显降低轻型胰腺炎向重症胰腺炎的转化率,减少全身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缩短治愈时间。结论 重点改善胰腺缺血和防止细胞钙超负荷的治疗有助于阻止AP由轻型向重型的发展,限制胰腺坏死,改善AP预后。  相似文献   

3.
早期改善胰腺微循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早期改善胰腺微循环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比 1995~ 1998年 44例 (前期 )和 1998~ 2 0 0 1年 40例 (后期 )SAP患者的治疗效果。前期采取常规统一治疗 ,后期增加改善胰腺缺血及防止细胞钙超负荷的措施。结果 后期患者治愈率(85 .0 % )显著高于前期SAP患者治愈率 (68.2 % ) (P <0 .0 5 ) ;后期死亡率 (15 .0 % )、中转手术率(2 2 .5 % )、并发症率 (3 5 .0 % )明显地低于前期 (3 1.8%、40 .9%、5 4.5 % ) (P <0 .0 5 )。后期平均住院日 (2 2± 4)d ,较前期平均住院日 (3 2± 7)d明显缩短 (P <0 .0 5 )。结论 改善胰腺缺血和防止细胞钙超负荷有助于限制SAP恶化进程 ,改善SAP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Zhou Z  Zhang Z  Yan L  Shu Y  Cheng Z  Zhao J  Lan P  Feng X  Wang R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3):0-40, 9
目的探索急性胰腺炎(AP)实验动物模型的早期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特征及其规律。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红细胞(FITCRBC)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和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蛙皮缩胆囊肽(caerulein)诱发AP早期胰腺局部微循环改变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实验组血淀粉酶均增高;光镜及扫描电镜显示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早期出现损伤,细胞胞浆内大量空泡形成,表现为持续痉挛,所属微动脉支配区域毛细血管床构形紊乱;FITCRBC显示胰腺微循环的流速减慢、流量减少(P<001);机能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出现灌注不稳定和不规则间歇性灌流(P<005)。结论AP早期胰腺微循环紊乱的始动环节是胰腺小叶内动脉括约肌损伤及其痉挛,是导致胰腺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早期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ⅡA型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Ⅱ A)在重症胰腺炎肾上腺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9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sPLA2抑制剂预处理组,分别设立0、3、6、12、24 h时间点,各时间点6只.sPLA2抑制剂预处理组,重症胰腺炎造模前30min由股静脉给予sPLA2抑制剂.观察肾上腺病理及血清皮质酮变化,检测肾上腺sPLA-Ⅱ A蛋白表达和sPLA2活性.结果 重症胰腺炎造模后肾上腺损伤进行性加重,肾上腺sPLA2活性显著增加(P<0.05),至6 h达峰值(P<0.05).与模型组比较,sPLA2抑制剂预处理缓解了肾上腺损伤,增加了24 h血清皮质酮值(P<0.05),并降低了肾上腺sPLA2-Ⅱ A表达及sPLA2活性(P<0.05).结论 sPLA2-Ⅱ A在重症胰腺炎肾上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尿激酶区域动脉灌注治疗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区域动脉灌注 (LA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大鼠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以 5 %牛磺胆酸钠胰胆管注射 (1ml/kg )制成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 ,以生理盐水LAI为对照 ,检测血浆和全血粘度 ,观察胰腺病理变化 ,并以激光多普勒检测大鼠胰腺血流量。结果 SAP血浆和全血粘度明显升高 ,血流量下降 ,与正常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尿激酶LAI则使SAP大鼠血浆和全血粘度降低 ,血流量上升 ,但与对照组及正常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尿激酶LAI能改善SAP大鼠胰腺微循环 ,但不能完全阻止SAP的病理演变。  相似文献   

7.
内源性一氧化氮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胰腺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作用及其与胰腺血流的关系。方法 经胰胆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1ml/kg)制成Wistar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以L-硝基精氨酸(L-NNA)为内源性NO的阻断剂,观察内源性NO对胰腺损伤程度的影响;不同时相胰腺炎大鼠胰腺血流量的改变;内源性NO对损伤状态下大鼠胰腺血流量的影响。结果 经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可造成大鼠胰腺组织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动物模型的早期微循环改变及中药复方清下1号(MCP-1)对AE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方法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荧光标记红细胞(FITC-RBC)胰腺活体微循环技术、微血管树脂/墨汁灌注光镜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用蛙皮缩胆囊肽诱发大鼠急性胰腺炎(AP)动物模型,观察36只Wistar大鼠的早期微循环改变、MCP-1应用后胰腺局部微循环的反应。结果与AEP自然病程组比较,MCP-1治疗组血清淀粉酶由(2997.7±801.4)?IU/L降至(1909.7±295.5)?IU/L(P<0.01);胰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腺泡细胞胞浆内空泡减少;毛细血管密度由(52.8±6.1)%增至(63.2±5.5)%(P<0.01);微血管管径由(4.5±0.4)?μm增至(5.9±0.6)?μm(P<0.05);FITC-RBC显示胰腺微循环流速、流量增加,灌流稳定(0.87±0.06)nl/min(P<0.01)。结论MCP-1具有显著改善AP胰腺微循环的作用,抗AP胰腺局部微循环损伤是实现MCP-1疗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毅  蒋飞照 《腹部外科》2002,15(5):268-269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 5例SAP的诊治情况 ,并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各阶段并发症发生与病情危重程度、手术与否和手术方式、时机之间的关系。结果 三个阶段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72 .0 % (36 / 5 0 )、6 4 .6 % (31/ 4 8)和 34.2 % (2 3/6 7)。早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和非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6 2 .5 %、5 8.7%和 34.7%。结论 胰腺坏死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不当是引起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早期不必要的手术介入会增加其发生。以非手术为主的ICU重症监护治疗 ,及正确选择手术指征、时机和方式可减少或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0.
高渗盐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全身性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渗盐水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时大鼠炎性细胞因子、胰腺、肺组织病理损害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8只,均分成对照组、SAP模型组、等渗盐水组、高渗盐水组,采用过量L精氨酸诱导大鼠SAP模型,等渗盐水组、高渗盐水组于24h、48h分别经静脉输入2mlkg的09%NaCl、75%NaCl,在48h、72h取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于72h检查大鼠胰腺、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高渗盐水组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轻于等渗盐水组;等渗盐水组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在48h和72h分别为[(311±22)、(43±5)、(22±4)]pgml和[(403±29)、(66±7)、(28±6)]pgml。高渗盐水组分别为[(278±20)、(38±6)、(26±7)]pgml和[(329±28)、(42±6)、(44±5)]pgml;高渗盐水组血清TNFα、IL6值明显低于等渗盐水组,IL10值明显高于等渗盐水组,尤其在72h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高渗盐水治疗大鼠SAP能使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降低和IL10水平显著增高,减轻胰腺、肺等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甘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组织微循环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SAP组和甘遂治疗组(K组),每组40只。检测各组手术后2,6,12,24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组织TXB2和6-Keto-PGF1α含量、COX-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组织结构,以及术后72h死亡率。结果:(1)胰腺组织TXB2,6-Keto-PGF1α水平及TXB2/PGF1α比值:SAP组在各时间点均较S组显著升高(P<0.01);K组TXB2及TXB2/PGF1α比值在6,12,24h点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1),但仍高于S组(P<0.01)。(2)COX-2mRNA和蛋白表达:S组COX-2mRNA和COX-2蛋白表达均极弱;SAP组表达均明显;K组COX-2mRNA表达6,12h明显弱于SAP组(P<0.05),COX-2蛋白表达6,12,24h均显著低于SAP组(P<0.01)。(3)胰腺组织TXB2/PGF1α比值与COX-2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1)。(4)光镜和电镜观察:S组胰腺组织结构正常;SAP组胰腺组织有出血坏死,微血管内大量血栓形成;K组胰腺组织损害较SAP组减轻,微血管内血栓明显减少。(5)72h死亡率:S组为0%,K组为12.5%,两者均明显低于SAP组(62.5%)(均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有COX-2 的高表达和TXA2/PGI2之间的失衡,甘遂可以下调COX-2的表达,纠正TXA2/PGI2之间的失衡,而改善胰腺微循环。这可能是其治疗大鼠SAP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AP)发展过程中吞噬刺激素及其抑制物对胰腺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D大鼠每组 2 4只 ,分别为对照组、吞噬刺激素组、AP组、AP 吞噬刺激素组、AP 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按随机原则在 0、3、6、12h分批处死大鼠 ,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改变程度 ,纤维素染色观察微血栓情况 ,计数微血栓数量。结果对照组与吞噬刺激素组在不同时段微血栓数量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3、6、12h各组微血栓数量均比对照组和吞噬刺激素组明显升高 ;AP组、AP 吞噬刺激素组、AP 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 3、6、12h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微血栓数量逐渐增加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AP 吞噬刺激素组在各时间段均较AP组微血栓数量明显增加 ;AP 吞噬刺激素抑制物组在 6、12h微血栓数量明显减少 ,与AP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AP时吞噬刺激素促使胰腺微血栓数量增加 ,应用吞噬刺激素抑制物可使胰腺微循环状态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区域动脉灌注(LA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 20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40只.A组为假手术组(S组);B组为SAP组;C组为SAP尿激酶LAI组;D组为SAP生理盐水LAI组(对照组).以激光多普勒检测大鼠胰腺血流量,以伊文思蓝(Evans Blue)漏出率检测胰腺微循环血管的通透性,同时观察胰腺病理变化.结果(1)胰腺血流量(PBF):A组1 h和3 h的胰腺PBF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B组1 h和3h的PBF与D组差异无显著性;C组1 h和3h的PBF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5).(2)EB漏出率:B,C,D组胰腺组织EB的漏出率显著高于A组(均P<0.05),但B,C,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术后1,3 h时,C组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但明显低于B,D组(均P<0.05),B,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LAI能改善SAP大鼠胰腺微循环,但不能完全阻止SAP的病理演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性报告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ARDS的成功治疗。证明传统的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的探索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Liu X  Zhang Z  Yan L  Jiang J  Yuan C  Jin L  Huang Z  Hu W  Chen G  Li Q  Zhang G  Tian B  Wu H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1):660-66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 对不同阶段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将18年的治疗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Ⅰ阶段(1980年~1990年)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第Ⅱ阶段(1991年~1993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强调早期并发症的中转手术治疗;第Ⅲ阶段(1994年~1997年)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为主,手术主要针对病程后期的局部感染并发症的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氟脲嘧啶(5-Fu)和奥曲肽(Oct)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肾损伤的免疫机制。方法逆行胰胆管注射牛黄胆酸建立大鼠SAP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n=17),成模后静滴生理盐水;5-Fu组(n=20),5-Fu2mg/h持续静滴12h;奥曲肽组(n=18),Oct首剂2μg/100g,继以0.2μg/(100g·h)持续静滴12h,另设假手术组(n=10)。ELISA法检测4组大鼠成模后6h和12h血清TNF-α等系列细胞因子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大鼠肾组织凋亡率,RT-PCR法测定肾组织TNF-αmRNA表达。体外培养大鼠正常肾NRK细胞,用上述4组SAP大鼠血清分别置换培养液中小牛血清,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后细胞凋亡率。结果5-Fu组和奥曲肽组血清TNF-α、IL-1和TXB2较生理盐水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奥曲肽组PGE2水平明显升高(P<0.05)。5-Fu组和奥曲肽组肾组织凋亡率分别为(5.8±3.1)%和(4.6±3.1)%,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12.3±5.6)%(P<0.05),且两组TNF-αmRNA表达明显下降。生理盐水组、奥曲肽组、5-Fu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血清处理后NRK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8.67±11.4)%、(20.4±18.4)%、(10.5±11.0)%和(1.7±2.2)%。生理盐水组与奥曲肽和5-F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Fu可通过降低血清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减少肾细胞凋亡防治SAP急性肾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理损害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由大鼠胰胆管逆行注射3.5%牛磺胆酸钠,制作坏死性胰腺炎模型.36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胰腺炎组、胰腺炎+皮下活化肽组(给药组),造模后3 h取材.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造模前后胰腺组织PAR-2表达情况变化;胰腺损害程度采用病理评分评价;测定胰腺组织湿/干重比、髓过氧化物酶含量,通过股静脉注射Evans blue(EB)测定EB漏出率;ELISIA方法测定血清IL-6水平.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胞浆及胞膜弱表达PAR-2,造模后表达升高.给药组病理评分、湿/干重比、髓过氧化物酶含量、Evans blue漏出率、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胰腺炎组,胰腺病理评分与IL-6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诱导重症急性胰腺炎后胰腺PAR-2表达升高,PAR-2可明显减轻胰腺炎症程度,对胰腺局部损害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腹腔内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腹腔内感染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方法 将39例伴有腹腔内感染的SAP患者根据感染发生的明显不同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均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总共分离8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84%,对仄能的敏感率为80%;革兰阳性菌占165,均对泰能耐药。早期组治愈率为53%,晚期组为86%(P=0.02);早期组细菌清除率为47%,晚期组为82%(P=0.02);早期组生存率为77%,晚期组为95%(P=0.08);早期组重新感染发生率为58%,晚期组为37%(P=0.16)。结论 泰能对SAP继发腹腔内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早期感染组仍需多次手术才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重症急性胰腺炎腹水对正常肾细胞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腹水对正常肾细胞影响,探讨SAP时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分成SAP组(n=30)和假手术组(n=24),SAP组以5%牛磺酸胆酸钠溶液胆管逆行注射诱导模型,术后6h、12h、24h采集血清、腹水。ELISA法检测血清、腹水TNFα水平,RT PCR检测肾细胞TNFαmRNA表达。将24h采集的血清和腹水处理体外培养NRK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NRK细胞凋亡率。结果SAP组6h、12h、24h血清和腹水TNFα水平渐进性升高,各时间段差异显著(P<0.05)且较假手术后明显升高(P<0.01)。SAP组大鼠血清和腹水处理后NRK细胞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SAP组大鼠腹水和血清处理24h后,NRK细胞培养液中TNFα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NRK细胞TNFαmRNA表达上调,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凋亡率分别为29.67%±4.12%和59.95%±2.11%,假手术组大鼠血清和腹水处理24h凋亡率分别为3.72±2.90%和4.11±3.30%,差异显著(P<0.01)。结论SAP时肾损伤可能与肾细胞过度凋亡有关,而肾细胞过度凋亡与血清和腹水TNFα升高及肾细胞过多分泌TNFα有关,SAP腹水对肾的直接损伤可能比血清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置管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炎症反应的疗效。方法:将57例SAP且有腹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微创置管引流治疗组(观察组,29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置管引流,对照组给予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α,IL-6,IL-8及C反应蛋白(CRP)等急性炎症指标,并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持续时间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有急性炎症反应发生。两组血清炎症指标术后均不同程度逐渐降低,观察组引流后第3,7天TNF-α,IL-6及CRP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均P<0.05),而血清IL-8引流后第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SIRS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均P<0.01);观察组MODS发生率(13.8%)也明显低于对照组(28.6%)(P<0.01)。结论:微创置管引流治疗SAP,能明显减轻早期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MO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