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适用于稳定期脑出血昏迷患者呼吸道管理的方法。方法对60例自主咳嗽反射减弱的脑出血昏迷患者分为常规吸痰组和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吸痰后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血压、肺部啰音、喉部痰鸣音的变化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概率。结果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组较常规吸痰组SpO2明显升高,肺部啰音及痰鸣音明显减轻(P〈0.05),建立人工气道概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呼吸、心率、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气管咳嗽吸痰法有效促进深部痰液的排出,减少脑出血昏迷患者由于痰液引流不畅而建立人工气道的机会,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2.
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对减少人工气道并发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喉部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加温持续(湿化液温度35~38℃)湿化气道,对照组48例用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室温为20~22℃,并连续观察.结果治疗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温持续气道湿化可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3.
脑干损伤患者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侯希清  李光 《护理学报》2008,15(4):46-47
目的 探讨配合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在脑干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7例生理反应正常或较正常减弱的昏迷患者采用常规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从鼻腔吸痰的护理方法 ,在此基础上加用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患者入院3 d后,病情相对稳定时抬高床头30°~40°,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操作者将右手拇指紧贴患者胸骨上窝处,指端向下逐渐用力,刺激气管,引起咳嗽,使其将痰液咳到口咽部,再用吸痰管吸出。比较患者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前后血气分析PaCO2、PaO2情况,及气管切开例数。结果 37例患者平均PaCO2由刺激气管咳嗽吸痰前的11.2 kPa下降到刺激气管咳嗽吸痰后的8.7 kPa;平均PaO2由5.6 kPa上升到8.9 kPa;仅9例患者行气管切开。结论 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可有效排出气道深部的痰液,减少创伤与风险,有利预后。  相似文献   

4.
利多卡因在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减轻气道吸引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3例气管切开意识清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进行气道内吸引,观察组吸引前用2%利多卡因0.5~1 ml沿气管内壁缓慢注入,待2~3 min后再行气道内吸引.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发生刺激性咳嗽、躁动等方面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在吸痰时与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读数均值两组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读数均值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气道内吸引前用2%利多卡因气道内注入,明显减轻机体的反应,降低对气管的刺激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在充分补液基础上的气管插管气道湿化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高血压脑出血后建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将气管插管时间24 h及入院时有严重误吸者剔除,两组病例最终符合条件各35例,对照组采取生理盐水50 ml+氨溴索15 mg持续微量泵4 ml/h泵入的方式湿化,实验组采取充分补液基础上加用人工鼻的方式保湿。观察两组患者气道刺激症状、痰液性状、带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痰液性状、气道刺激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气管插管平均带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采用充分补液基础上人工鼻保湿能保持气道湿润,维持痰液在理想的湿化状态,有利于痰液吸引,降低气道干燥和痰液结痂,减轻患者不适,缩短气管插管带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张玉香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613-1615
目的 寻求更有效的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2月~2008年12月25例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作为对照组,2009年1月~2010年8月的25例手术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用常规法、实验组用改进法吸痰,比较两种方法吸出痰液的量、性状、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进法吸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法吸痰,两种吸痰方法在吸出痰量、痰液性状、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进法吸痰,能充分吸出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深部的痰液,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残存气道的痰量及痰痂,防止气道阻塞,改善通气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治疗时,患者痰液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239例气管切开患者分别使用L型连接管(L组,111例)和L型连接管加人工鼻连接(HEM组,128例)吸氧法在多人氧舱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1、10天的痰液性状、吸痰量、吸痰次数的变化,及封/拔管例数.结果 HEM组患者第1天治疗时吸痰次数、吸痰量明显较L组多,第1~10天痰液由黏稠黄色浓痰逐渐变为白色稀薄痰,排痰量明显减少(P<0.01).封/拔管者的比例在HEM组显著高于L组(P<0.01).结论 人工鼻对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在助于痰液湿化,肺内积痰的排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氧疗湿化管路(RT 308管路)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T管雾化器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痰液黏稠度、气道湿化效果、清理呼吸道痰液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Ⅰ度、Ⅱ度及Ⅲ度分别为65%,30%,5%,优于对照组的10%,5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P<0.05);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P<0.05);观察组呼吸道清理间隔时间为(3.32±1.72)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 1.2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2,P<0.01).结论 使用RT 308管路气道湿化的患者痰液的黏稠程度较低,湿化效果满意,清理呼吸道痰液间隔时间延长,优于T管雾化器的气道湿化效果,减少了由于反复吸痰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减少老年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探讨有效的气管内给药途径.方法 将44例老年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3组,给予临床上常用的3种气道湿化法,13例超声雾化组,17例间歇气管内滴药组,14例持续气管内滴药组.分别采用细菌学培养,并定时测量痰液、血液的药物浓度.3组进行效果观察对比.结果 14例持续气管内滴药组痰液的细菌明显少于其他组(P<0.01),而血液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采用套管内持续气管内滴药可充分湿化气道,促进患者气管、支气管内痰液稀释并排出,促进气管上皮柱状纤毛有效摆动,预防肺部感染发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相似文献   

10.
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莺杨晶  霍春萍 《现代护理》2007,13(29):2757-2758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的吸痰方法在ICU昏迷患者人工气道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6年3月在本院ICU接受治疗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昏迷患者12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人工气道吸痰方式进行吸痰,观察组患者在传统人工气道吸痰的方式上进行改进,比较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结果 2组吸痰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气道湿化和吸痰方式改良,可提高昏迷患者吸痰的有效性,降低了人工气道的患者呼吸道感染、窒息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方法:以2014年1月至12月和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患者28例和32例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液体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氧气雾化在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粘稠度,减少痰痂形成,操作安全简便,缩短留置气管套管的置管时间,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对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建立人工气道时间≥48 h的危重患者56例,其中气管切开50例,经鼻气管插管6例,神志清楚者34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2组,第1组采用机械加温加湿器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8例)组成观察组,第2组采用气管内滴注0.9%生理盐水或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的28例(神志清楚者16例)组成对照组.同时观察2组患者痰液粘稠度、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患者舒适率、吸痰费用.结果 观察组痰液粘稠度:Ⅰ~Ⅱ度,对照组痰液粘稠度:Ⅱ~Ⅲ度;2组在舒适率、吸痰费用、痰细菌培养阳性率方面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机械加温加湿器在人工气道应用中优于常用的气管内滴0.9%生理盐水、氧气雾化吸入这些传统的呼吸道湿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使用口咽通气管在非确定性人工气道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ICU治疗的102例需无创吸痰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无创吸痰法吸痰.比较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出痰量、双肺呼吸音改善情况、血氧饱和度、体温变化、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例数等.结果 观察组能减少吸痰次数,明显改善肺部情况,降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发生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与传统无创吸痰比较,经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效果好,并发症少,明显降低耗材,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选择气管切开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湿化液选择应用地塞米松、a-糜蛋白酶及庆大霉素,注入生理盐水混合而成,观察组39例采用湿化液持续滴注,通过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的方法保持气道湿化,对照组39例采用传统的定时、间断性湿化液滴注湿化气道,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及引起的咳嗽、咳痰及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较好,发生咳嗽、咳痰、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几率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管切开的患者中,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提高气道湿化程度,减少咳嗽、咳痰、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是临床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按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实验组(双号)各14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及痰液黏稠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可提高人工气道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吸痰方法对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的影响,筛选出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吸痰方式。方法 2015年6~12月选择危重症人工气道患者120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由外向内吸痰法,对照组采用由内向外吸痰法。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吸痰后3 min的生命体征、人工气道建立当天与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以及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生命体征、人工气道建立当日气管黏膜损伤和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吸痰后3 min生命体征、建立人工气道第3天气管黏膜损伤情况以及24 h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外向内吸痰法对患者生命体征、气管黏膜、吸痰频次及间隔时间的影响较由内向外吸痰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持续加温湿化法在喉癌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加温湿化法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6例喉癌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4)和对照组(n=42).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的气道护理效果.结果 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在呼吸道刺激征、痰痂形成、痰液黏稠度、气道出血、下呼吸道感染、日吸痰次数均值、日吸痰量均值及血氧饱和度均值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减轻护理工作量,适用于临床气道湿化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