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所谓的"石淋"、"砂淋",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泌尿系结石",以肾绞痛、血尿和小便排出结石为特征.若结石嵌顿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或输尿管内,可致肾盂积水.结石的主要危害是尿梗阻、继发感染和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2.
<中药学>重点讲"药",前联系"理""法",即以<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为基础;后联系"方",为内、妇、儿、外临床各科服务,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从"理清总论与分论的关系"和"学习分论注意事项"2方面入手,探讨<中药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3.
寿龄的代称     
肖名 《养生月刊》2012,33(5):465-466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以来、茶、喜、白等汉字,作为寿龄的代称.称77岁为"喜寿",88岁为"米寿",99岁为"白寿",108岁为"茶寿".据说,在日本也有把88岁叫做"米寿",把108岁叫做"茶寿"的说法.寿龄为什么可以以汉字代称?这需要从汉字的笔画及形体说起.  相似文献   

4.
释"和"     
中医药学重要理论的内涵存之于"禾",而禾谷以"禾"为名,尤存义理,这义理可上溯到远古先民于农耕中获得的认知.释"和",展现、触摸的是中医药文化悠远而不息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李戎 《中医教育》2000,19(4):56
目前,中医学的二级学科中只有"养生康复学"而无"养生学"或"养生保健学",但根据笔者从事十几年的养生保健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体会,认为"养生学"或"养生保健学"似乎应该从"养生康复学"中分离出来,另立一学科.之所以有此意见和建议,主要是因为"养生"并不等同于"康复",也不等同于"预防医学",更不等同于"医疗",而有其自身完整的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和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状态与中医学肝脏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症状是疲劳、睡眠障碍和精神情志异常. "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疲劳的产生以肝为核心;睡眠的质量取决于阴血的盈亏, "肝主藏血",睡眠障碍也与肝相关;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亚健康状态的精神情志症状在本质上是肝的痛变.故提出亚健康状态其核心在肝.从肝论治亚健康状态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称为"筋瘤",并有多种病名与之有关,合并湿疹时称为"湿疮",合并溃疡时称为"臁疮",又称为"裙边疮"、"袴口毒",经久难愈,俗称"老烂脚",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笔者近几年运用中医医学理论,总结前人经验,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肾气亏虚,瘀血阻滞.并对4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运用补肾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玉可养人     
镜愉 《东方养生》2011,(1):125-127,124
常说"人养玉,玉养人",所谓"人养玉",是指通过佩戴和把玩使玉变得更加莹润美丽.至于"玉养人",古人认为玉石是阴阳二气之精华,对人有着神奇的养生作用.因而古人佩玉以驱邪、服食玉粉以健身,去世后还要口中含玉或穿玉衣以保遗体不腐,并手中握玉以祈来世富贵等.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强调整体观,不仅仅是针对"病因"治疗,更注重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着眼于患病的"人",而非人患的"病",这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和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如何将中医临床疗效体现出来,现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涎"与"唾"分别为"五液"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然而两者常有混淆,须详加辨析."涎"和"唾"均为口腔分泌的液体,即为"唾液",俗称"口水",均由口腔的唾液腺所分泌,具有滋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在中医学中,涎和唾,在其生成、与脏腑的关系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各成一说.  相似文献   

11.
杨茂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1-198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痄腮是由感受风温邪毒而致的急性病症,古典医籍称"时行腮肿", "搭腮肿", "腮颌发","温毒",民间称"蛤蟆瘟"、"大耳巴".本病属现代医学"流行性腮腺炎"范畴.  相似文献   

13.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导致脾胃功能运化障碍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重"、"闷"、"湿"、"腻"、"濡".其一是"重",湿病之人多有头重如束布帛,颈项板滞,肢体沉重、倦怠;其二是"闷",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为脘腹痞闷;其三为"呆",五脏中脾喜燥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表现为纳食乏味呆滞;其四为"腻",湿阻病程缠绵,舌苔厚腻;其五为"濡",湿阻患者多见濡脉.  相似文献   

14.
好端端一个人生了病,那就是"人"与"病"两者.而中医却无中生有,偏偏掐出一个多余、疣赘第3者的"证",真是无事生非,自找麻烦,多此一举.其实中医的"证",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臆测想象得之的.世间事物一失正常运转时,就是"病",而必有"证"比"病"还领先出现.且看北宋·苏老泉(1009-1066年)文章<辨奸论>中的"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即可作证.这里也有三者鼎立,气候环境等于"人",一也;月晕、础润等于"证"二也;风、雨等于"病"三也.又如<左传·庄公十九年>的"妖由人兴".妖是"病","人兴"是"证".人兴现代语为人为的,没有"人为"的决不有"妖"的出现.那么进一步言,你要治妖的着手,就要找到作出"人为"的人去处理它.你不处理这个造祸者的"人为",永远也无法消灭这个"妖".  相似文献   

15.
当归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连沧观(今江苏镇江一处景点)游览时所作,词以"老去行藏与愿违"总起,以下分别承以药名、故实,写登观所见,以鸥飞为喻,表达归隐田园、自在忘机之愿.词中山草即小草,与远志一药二名.药之根名"远志",埋于土中为"处",即谓隐居;药之叶名"小草",长于土上为"出",即谓出仕.其时风尚以隐居为高,称志尚高远.借以...  相似文献   

16.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像河水一样,在血管内日夜不息地流动.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液会凝固成"血栓",在血管内筑上一道道"河坝",使血管"河道干枯",其流域"无水灌溉".这样就会导致血管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及其他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性疾病.轻者可致人残废,重者可致人死亡,这对病人、家庭和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由血栓引起的疾病逐年增多,已成为人类致死和致残的"罪魁祸首",其危害远远超过另一个恶魔--癌症.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保证人体内"河道"的通畅,必须注意把好"四关":  相似文献   

17.
桂枝与气     
汤小虎  邓中甲 《中药材》2008,31(9):1440-1442
桂枝乃"百药之长",经方主药,在中医学中居重要地位.这得益于医圣张仲景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论"和中医学的"气化理论",通过桂枝尽展无遗.桂枝也是医儒交融以药证医的典型代表.桂枝能助一身之气用,中医气的"生理作用",桂枝都能兼顾.现代药理已从物质基础验证了桂枝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奔豚"病名因"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如豚之奔"的症状而得,<难经>、<金匮要略>两书所载"奔豚",症状相同,病机各异,方药随之变化.笔者认为,对于"奔豚"临床当辨"症"而非辨"病",即从症状入手,见"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就可辨明病机,择方治之,不必拘泥病名.  相似文献   

19.
汪正於 《环球中医药》2012,5(6):436-440
同证是"异病同治"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小柴胡汤诸条文,结合对"胆腑"及"膜原"的认识,认为该证的内因是"血弱气尽",外因是"实邪",二者是小柴胡汤证的必要条件.其核心病位是少阳"胆腑"及"膜原",其病性是虚实相杂、寒热相错,其核心病机及其转归的内在动力是"少阳枢机不利",结合对小柴胡汤的解析,探讨了仲景应用小柴胡汤的本意和小柴胡汤的本质作用,初步探索了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理法基础--启复胆腑、膜原之枢机.  相似文献   

20.
中医藏象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众所周知,"五藏"绝不等同于西医的心、肺、肝、脾、肾.多年来,对中西医结合的藏象实质展开深入研究的各位先驱所取得的成绩,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揭开中医藏象实质的面纱.综合中医藏象的现代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细胞生物学的新近进展,提出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认为中医藏象的实质在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五藏"其实是细胞的"五脏",细胞的"五脏"是细胞的五个不同功能系统,可以落实为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即线粒体--中医之"脾",染色体--中医之"肾",配体-受体-信号转导系统--中医之"肝",细胞膜--中医之"肺",离子通道--中医之"心".因此,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实质上是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学说,从它着手,中医理论可以和现代医学的最前沿的细胞生物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从而使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本文上篇介绍"五藏"与5个亚细胞结构的对应关系,下篇用这5个亚细胞结构说明"五藏"之间的生理和病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