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制作清醒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观察不同复苏液对重度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37只SD大鼠在清醒状态下经股动脉释放其全身总血量的65%,制作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3组,NaCl组(n=12)、全血组(n=12)和万汶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n=13),分别于放血前、放血末及输液后测定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BP)、呼吸频率(R)、体温(T)、动脉血气以及血乳酸盐(LD).记录输液后24h与48h的存活率.结果:与放血前比较,各组大鼠放血末MBP、T、pH、二氧化碳分压[P(CO2)]、红细胞比容(HCT)及剩余碱(BE)明显降低,血氧分压[p(O2)]、血乳酸盐水平及氧饱和度升高.输液后2h与NaCl组相比,全血组和万汶组可以明显地改善大鼠的MBP、pH、p(CO2)及BE,降低动脉血乳酸,改善代谢性酸中毒,但全血组恢复效果更明显.结论:清醒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具有满意的重现性和有效性,适于不同复苏液抗休克性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晶体液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休克组、生理盐水组、乳酸林格液组和醋酸林格液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乳酸林格液组和醋酸林格液组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30~40 mmHg后维持60 min,分别给予3倍失血量的晶体液进行复苏60 min.记录5组大鼠生理指标直至复苏结束.分别于基础阶段(0 min)、失血阶段(10 min)、休克阶段(70 min)和复苏阶段(130 min)行血气和生化检测,记录各组生存情况.结果 休克组和3个液体复苏组失血和休克阶段MAP、pH、红细胞比容(Hct)、碱剩余(BE)低于对照组,休克指数(SI)和乳酸(Lac)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阶段3个液体复苏组MAP低于对照组,高于休克组,SI高于对照组,低于休克组(P<0.05);休克组pH和BE均低于对照组,3个液体复苏组均高于休克组(P<0.05);休克组和3个液体复苏组Hct低于对照组,且3个液体复苏组低于休克组(P<0.05);休克组和乳酸林格液组Lac高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醋酸林格液组(P<0.05).失血阶段休克组和3个液体复苏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休克阶段和复苏阶段休克组和3个液体复苏组生化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复苏阶段3个液体复苏组生化指标低于休克组,乳酸林格液组乳酸脱氢酶(LDH)高于醋酸林格液组,生理盐水组肌酸激酶(CK)高于醋酸林格液组,乳酸林格液组ALT高于生理盐水组和醋酸林格液组(P<0.05).3个液体复苏组生存时间均长于休克组(P<0.05),醋酸林格液组生存时间长于生理盐水组和乳酸林格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失血性休克进行晶体液复苏时,醋酸林格液相对于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液在改善代谢情况、减缓脏器损伤和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4.
羟乙基淀粉200对失血性休克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200(HE200)溶液复苏失血性休克对大鼠肺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复制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用HE200、羟乙基淀粉40溶液(HE40)、乳酸林格液(RL)复苏大鼠,观察复苏后1h、2h、4h动脉氧分压(PaO2)、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肺组织核转录因子(NF-kB)、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结果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各生物学指标HE200组较其他液体复苏组低,肺损伤程度减轻。结论羟乙基淀粉200溶液通过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炎症反应从而对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羟乙基淀粉130/0.4不同复苏方案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早期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6%羟乙基淀粉溶液(hydroxyeth-ylstarch,HES)130/0.4和林格液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早期影响及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sham组,林格液组(RS组),33mlHES组(H1组),50mlHES组(H2组)。RS组输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H1组、H2组分别输注33、50ml的HES130/0.4和一定量的林格液(林格液的量为3倍最大的放血量减去相应剂量的羟乙基淀粉)。测定休克前(T0),复苏前(T1),复苏后2(T4)、3h(T5)血气分析、CD11b和CD18的表达;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T0比较,PaO2RS组T1、H1组T1~5、H2组T5升高;复苏组PaCO2T1~5降低;除H1组外,各液体复苏组pH于T4、5降低。RS组肺组织超微结构受损;H1组除线粒体结构轻微改变外基本正常;H2组核周间隙轻度扩张,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有脱颗粒。各液体复苏组于T1、T4、T5CD11b和CD18的表达增强;与RS组比较,H1、H2组于T4、T5CD11b和CD18的表达降低;与H1组比较,H2组于T4、T5CD11b和CD18的表达增强。结论6%HES130/0.433ml·kg-1复合一定量的林格液复苏可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炎性损伤,其机制与抑制外周血白细胞CDllb和CD1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高渗氯化钠(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HSC)和乳酸林格氏液(RL)复苏失血性休克大鼠,探讨高渗盐对小肠黏膜核因子-Kappa B(NF-κB)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检测休克前、重度休克后以及以HSC和RL复苏后不同时间点小肠黏膜NF-κB表达情况.结果:失血后小肠黏膜内炎症细胞浸润增加,并出现糜烂和溃疡,小肠黏膜内炎症细胞和腺细胞NF-κB的表达也明显增加,给予HSC复苏后,小肠黏膜形态明显改善,表达NF-κB的细胞恢复休克前水平;给予RL复苏后小肠黏膜损伤进一步加重,NF-κB的表达进一步增加.结论:HSC能快速抑制肠道组织中NF-κB的表达,对肠道黏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高渗氯化钠(hypertonic sodium chloride,HSC)和乳酸林格氏液(RL)复苏失血性休克大鼠,探讨高渗盐对小肠黏膜核因子-Kappa B(NF-κB)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检测休克前、重度休克后以及以HSC和RL复苏后不同时间点小肠黏膜NF-κB表达情况.结果:失血后小肠黏膜内炎症细胞浸润增加,并出现糜烂和溃疡,小肠黏膜内炎症细胞和腺细胞NF-κB的表达也明显增加,给予HSC复苏后,小肠黏膜形态明显改善,表达NF-κB的细胞恢复休克前水平;给予RL复苏后小肠黏膜损伤进一步加重,NF-κB的表达进一步增加.结论:HSC能快速抑制肠道组织中NF-κB的表达,对肠道黏膜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失血性休克大鼠股动脉血气分析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探索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2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HO-1重组乳酸乳球菌灌胃组(HO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灌胃组(PBS组).比较两组血气分析、MAP,液体复苏后1h死亡率、细菌移位、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H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并行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PBS组比较,HO组的死亡率、Chiu's评分、细菌移位发生率、MPO活性明显降低[10%与40%、(1.51±0.23)分与(2.15±0.48)分、44.4%与100.0%、(0.16±0.05)U/g与(0.99±0.28) U/g,均P<0.05];复苏后的PaO2、MAP、HO-1含量和IL-10灰度值明显增加(均P <0.05).结论 该实验条件下,HO-1重组乳酸乳球菌在失血性休克期能够维持较高的PaO2和MAP,利于肠黏膜屏障保护和减轻肠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复苏方法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组(对照组)和万汶组(治疗组),每组52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0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尿量以及血钠、血氯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治愈率高,死亡率低;治疗组治疗后60min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0min血钠、血氯和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万汶复苏方法治疗失血性休克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器官灌注,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定肺组织匀浆中SOD、MDA、MPO的含量、观察肺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30~280g,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乳酸林格液复苏组(RL组)、6%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组(HES组)。按照Wiggers改良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复苏后1、2、4h测定肺组织中SOD、MDA、MPO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①复苏后RL组与HES组肺组织中MDA的含量逐渐升高,同一时间RL组升高的程度较HES组明显(P<0.01);复苏后RL组与HES组肺组织中SOD的活性逐渐降低,同一时间RL组SOD降低的程度较HES组明显(P<0.01);②复苏后,HES组各时点肺组织MPO含量均明显低于RL组(P<0.01),但高于C组;③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显示:RL组肺组织间质水肿、肺泡隔增宽、中性粒细胞侵润程度,HES组比RL组的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可以减轻休克及复苏导致的早期肺损伤,是较为理想的休克复苏液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于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休克组(S组、SEN组)、复苏组(LR组、LREN1组、LREN2组),采用改良wigger's法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血浆AST、ALT含量,肝组织TNF-α和MIP-2蛋白表达,MPO活性,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休克组比较,各复苏组血浆AST、ALT含量,肝组织TNF-α和MIP-2蛋白表达增加,MPO活性降低,肝组织超微结构受损明显;与LR组比较,LREN1组及LREN2组以上损伤减轻,其中LREN2组以上指标降低显著(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较轻。结论:休克期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能减轻重度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肝脏损伤,其机制与降低肝组织TNF-α、MIP-2产生,降低MPO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脑创伤后大鼠脑组织代谢的影响情况.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创伤组(TBI)及牛磺酸治疗组(TAU),每组10只.TBI组和TAU组用液压打击仪制造左侧脑创伤模型,TAU组于伤后立即从尾静脉给予牛磺酸(200 mg/kg)治疗,sham组和TBI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用微透析探针收集各组左侧肺组织的1~3 h 、22~24 h、7d的脑组织间液,用CMA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细胞间液的葡萄糖、乳酸、甘油和丙酮酸的含量,并计算乳酸/丙酮酸的比值.结果:(1)在损伤后7d内,3组海马区脑组织的葡萄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BI组的葡萄糖随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升高.(2)TBI组的乳酸含量在3个时间点内均显著高于sham组;生磺酸在24h后显著降低损伤后的乳酸含量,与sham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sham组比较,脑创伤后伤侧脑组织的甘油无显著变化,而牛磺酸在7d时显著降低其含量.(4)TBI组的乳酸/丙酮酸比值在3个时间点内均显著高于sham组,并随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牛磺酸显著降低损伤后的乳酸/丙酮酸比值,但均显著高于sham组.结论:牛磺酸对调节脑创伤后的代谢紊乱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ac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反应性调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复制休克模型,取离体血管环,观察休克早期和晚期血管反应性的变化以及Rac激动剂和特异性抑制剂对休克早期和晚期血管反应性的影响;通过酶消化法培养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 hmuscle cell,VSMC),采用双室培养方式分别观察VSMC缺氧10min和90min后VSMC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收缩反应性变化,同时观察Rac活性调节剂对缺氧后VSMC收缩反应性的影响。结果在休克早期和短暂缺氧后,离体血管环和VSMC对NE收缩反应性均有所升高,Rac的激动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可部分降低休克早期或短暂缺氧后血管反应性,Rac特异性抑制剂NSC23766可拮抗由PDGF所引起的血管反应性的变化,而在休克晚期或长时间缺氧后,离体血管环和VSMC对NE收缩反应性明显降低,NSC23766对休克晚期或长时间缺氧所致血管反应性降低有升高作用。结论休克后血管反应性呈双相变化,休克早期升高,休克晚期降低,Rac参与了休克血管反应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休克指数(SI)在家兔失血性休克监测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以Wiggers改良法复制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并回输自身血液进行复苏,用生物学检测系统检测家兔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统计失血量(BV)、计算休克指数(SI)、记录造模前,造模后和复苏后的上述指标,当复苏后血压稳定终止试验。结果: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休克指数(SI)与失血量的相关性分别为0.792、0.835、0.95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休克指数与家兔失血性休克的失血量明显相关,可能更有助于家兔失血性休克状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器官血流灌注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9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低压复苏)和AVP组(AVP 5×10-4 U·m L-1)。制备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观察早期(模拟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50 mm Hg,3 h)对休克动物的心功能指标和组织氧供/氧耗、肝/肾血流量、肝/肾功能及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早期应用AVP维持血压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心输出量和增加组织氧供/氧耗;同时AVP治疗也明显提高了肝血流量、改善肝线粒体功能,并明显降低了休克后升高的肝功能指标AST和ALT,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但AVP组的肾血流量低于对照组,且2组间肾线粒体功能和肾功能指标(BUN和S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AVP可更有效的改善心功能、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和肝线粒体功能,发挥抗休克作用。但AVP对肾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时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变化及防治方法。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颈动脉快速放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1.5h后复苏。假手术组动物除不放血及复苏外其他操作同模型组。治疗组于实验前2d开始及放血前4h各给予静脉注射中药益气活血解毒汤1mL/kg干预治疗。于复苏后4h处死动物,测定肝匀浆内毒素和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肝脏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Ⅲ态呼吸耗氧速率(RS3)和呼吸控制率(RCR)下降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肝脏内毒素的升高及RS3、RCR的降低明显减轻(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肝线粒体呼吸功能严重受损,以RS3下降为主,中药益气活血解毒汤治疗可明显改善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异丙酚在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体内药动学的特点。方法 健康巴马小型猪12头,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休克组。采用HPLC-荧光法测定猪静脉泵入异丙酚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根据测定的血药浓度计算异丙酚的消除半衰期(t1/2),血浆-效应室平衡速率常数(Ke0),药时曲线面积(AUC)以及平均驻留时间(MRT)等药动学参数。结果 休克组异丙酚的血药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休克组最大药物浓度(Cmax)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休克组t1/2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休克组MRT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休克组的Ke0、AUC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异丙酚的药动学特点是代谢减慢:药物的消除半衰期延长,血浆-效应室平衡速率常数增大,体内的平均驻留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器官血流灌注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96只SD大鼠分为2组:AVP(5×10-4 U/ml)组和低压复苏对照组。复制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观察早期(模拟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50 mmHg,3 h)对休克动物的心功能指标和组织氧供/氧耗、肝/肾血流量、肝/肾功能及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心输出量和增加组织氧供/氧耗;同时AVP治疗也明显提高了肝血流量、改善肝线粒体功能,并明显降低了休克后升高的肝功能指标AST和ALT,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低压复苏组。但AVP组的肾血流量低于低压复苏组,且两组间肾线粒体功能和肾功能指标(BUN和Scr)无明显差异。结论 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可更有效的改善心功能、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和线粒体功能,发挥抗休克作用。但AVP对肾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