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上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早期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再处理较为困难,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预防性治疗显得十分必要。中医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属祖国医学"股肿"范畴,以肢体肿胀、疼痛为特点。《千金备及药方》云"久劳、热气盛,为湿热所折,气结筋中","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历代医家主张以活血化瘀为主要疗法。丹参制剂是活血化瘀的一个主要药物,有许多有益的心血管效应。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治疗冠心  相似文献   

2.
谢远胜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134-135
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骨科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临床上轻者没有任何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因此,骨科大手术后对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如何检查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的最早阐述。后经张仲景等医家进一步的诠释与发展,至清代,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系的确立。本文以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为例,导出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在中医治未病多方面的作用,以期待能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作为慢性进行性终身疾病之一,其并发症糖尿病足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糖尿病足的预防保健除辨证施护外,食饮有节、运动疗法、调畅情志、起居有常、房室有度等"治未病"健康教育理念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作简单探讨。1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  相似文献   

7.
<正>"治未病"的提出最早记载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谓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也就是在疾病发生、发展之前要求我们具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阻止人体健康状态的恶化。"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新中国一贯提倡的"预防为主"的卫生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滑胎预防干预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建立辨证论治的临床医疗理论,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二千多年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而<难经·七十七难>亦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在恶性肿瘤预防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立群 《北京中医药》2008,27(6):410-41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治未病"思想这一超前理念在疾病预防医学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人类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中医药在预防癌症发生、转移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冯艳敏 《河北中医》2010,32(10):1570-1571
<正>治未病思想始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强调了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  相似文献   

13.
1理论渊源1.1治未病、逆灸与三伏天灸1.1.1治未病"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此为开中医治未病思想之先河。1.1.2逆灸逆灸通过在疾病未显露之时或发病之初,运用灸法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迅速截断疾病的发展及传变,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这种思想和现代医学所提出的"预处理"的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论。其后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未病",中医中药在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使"治未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发展。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在未病之时,重在从情志、饮食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调养,增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防患于未然;二是已病防变。发病之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一词首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防"即预防,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之严重,而护理工作可以把这些工作细化并发扬光大[1],"治未病"理论对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渗透到护理实践各个领域,护理人员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工作的开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荣建新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9.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归于"脉痹"范畴,"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间,同行如椎刺或两股肿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明确命名为"股肿"。中医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结合辨证论治及中医特色疗法,包括中药熨烫、涌泉穴温和灸、中药外敷、芒硝冰片散外敷、穴位贴敷、按摩、汤剂口服等多种手段,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未病先防。临床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因人因病,以预防DVT发生为主,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20.
<正>"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