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肝木曲直论     
论述"肝木曲直"之说对于中医肝藏象理论及肝病临床的重要意义。认为"肝木曲直"应诠释为肝具有刚柔相济、体阴用阳、敷和收藏、化生升发的生理特性与功能;临床上面对复杂之肝病,在充分理解肝禀"类木""曲直"之性的基础上,当采用守恒(涵木体、达木用)而度奇(度病情、度时令、度干犯他脏)之法治之。  相似文献   

2.
张娅 《山西中医》2005,21(5):1-3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和发生发展过程,结合"正邪进退"理论分析,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各证型转换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胞免疫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关系,对探讨中医证型的细胞免疫学理论基础和辨证论治标准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膝骨性关节炎已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此文介绍了吴炳煌教授从“膝为筋之府”理论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首先从中医古籍中探索“筋”的本质、功能及与膝、肝的联系,得出经筋病变与膝病关系密切,筋与肝在生理及病理上也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应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融合经络理论辨证取穴,结合经筋理论辨脏腑选穴;其次可妙用三筋穴,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最后提出缓解痹痛的同时,应重视膝关节功能恢复,治法上注重滋养筋脉、养血柔肝,概括为“经筋并治”是缓解膝关节疼痛的基础,“养筋柔肝”是提高关节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高度近视辨证分型与眼部病变的关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近视是一个漫长的病理过程.从屈光度和黄斑病变与辨证分型关系可见,随着近视度的不断加深及眼底病变的叠次出现,虚损呈现气虚阴虚、阳虚、或脾虚肝肾虚的规律发展,符合中医"久病必虚"、"久病及肾"的理论.目的:探讨高度近视中医辨证分型与眼部病变的关系.方法:观察高度近视72例中医辨证分型与眼部黄斑病变和屈光度之间关系,对比不同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规律.结果:高度近视中医辨证分型以虚证为主,其中又以脾气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为多.各型患者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相同(P>0.25),但脾肾阳虚者表现为屈光度较高(P<0.05)及具有更高的黄斑病变发生率(P<0.005).结论:高度近视中医辨证分型与屈光度和黄斑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中医心理学对心身疾病诊疗规律的认识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在人的生理状态下,"身"与"心"的关系为"形"与"神"的关系,故形神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则心脑功能活动起决定性作用,但脏腑的功能活动亦会对心理功能产生影响;而在心身疾病状态下,通过形神兼顾、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和语言开导、顺从情欲等灵活的辨证疗法综合诊疗,可有利于本民族人群心身疾病的康复。因此,挖掘和探讨中医心理学视域下心身医学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口服镁呼氢实验.结果虚证为主患者中胃酸分泌下降;肝胃气滞、肝胃郁热型为主患者胃酸分泌较高.结论胃泌酸功能与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肝体阴而用阳"形象概括了肝体属阴而功能属阳的特点,此理论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是在中医妇科临床中,本文将针对肝体属阴而用阳的特性,阐述调肝体和调肝用的两种治法在妇科临床中的运用,目的是完善脏腑辨证在妇科辨证中的运用,和从肝论治妇科诸病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8.
中医眼科传统理论重视中眼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文章详述了黄帝内经对眼目的认识、玄府学说、肝窍穴说、五轮八廓学说,对其渊源、发展、应用和后世医家的临床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上述理论均强调局部器官组织生理、病理与全身整体状况关系密,从而提出了消渴病目病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辨证方式。  相似文献   

9.
"左肝右肺"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由于其论述与生理解剖的肝在右肋,肺有左右两叶不同,因此遭到了反中医者的质疑。实际上中医学对于"左肝右肺"与"左升右降"的认识体现了气机升降与肝肺的生理病理,均为抽象的功能模型概念,并非实际的解剖概念。虽然中医的圆运动模型,对于简化中医理论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机械地认为肝位于人体左侧,肺位于人体右侧;气机在人体内左侧升腾,在人体内右侧沉降;肝病(气机升腾出现问题)表现在左侧,肺病(气机沉降出现问题)表现在右侧。对于"左肝右肺"与"左升右降"的正确理解,体现了对中医理论的客观理解与认识,也有利于纠正片面的着重于解剖的机械辨证观。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寤寐理论成为许多学说的基础,如阴阳学说、营卫运行学说等。后世医家根据藏象理论,探索了藏象理论之脏腑功能与寤寐的关系,认为肝、心、脾、胆等脏腑与寐寤有密切联系,其中藏象理论中肝脏的"藏血"功能对于寤寐失常的临床辨证施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肝窍学说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眼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中医认为肝脏其经脉与眼相连,因此,肝在中医眼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肝窍学说进行辨证施治在中医眼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根据中医临床辨证治疗理论分为湿热壅滞症、肝胃气滞症、脾虚气滞证和肝胃郁热症四大类,其中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潘立酮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根据不同症候采用不同处方。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各症型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使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得到了确切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根妹 《河北中医》2002,24(2):144-145
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肝的经脉上连于目系,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明确阐述了肝与目的生理相依、病理相关的理论学说.笔者在临床护理中,运用中医"肝主疏泄"的理论,目疾治肝,调畅气机,辨证施护,均能取效.  相似文献   

14.
通过肾对目生理病理的影响和作用的系统阐述,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确立肾在中医眼科中的主导地位,据此提出"肾主目"的理论.认为中医眼科在重视目与脏腑、特别是目与肝的关系同时,应强调肾为目之主.遵循这一原则,对眼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恽铁樵医学著作中关于肝脏理论的论述,对恽铁樵肝脏理论构建的方法、结构及学术演变做一研究。结论:恽铁樵的肝脏腑理论学术体系演变主要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基于“气化论”,认为“肝”并不是实体解剖的肝脏,而是授春气的时序的脏腑,肝所表现出来的功能都是气化的结果。中后期,将西医生理病理与中医理论相结合,运用生理解剖及神经生理对“肝藏血”“肝郁”等中医理论进行了解释,将实体肝与中医的气化(功能)肝通过病理“形能观”结合在了一起,为现代从肝郁病理反推生理而得出的肝主疏泄理论奠定了病理学基础。厘清恽铁樵学术理论演变的过程,无论是对现代肝脏象理论、中医脏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还是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创新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医之“肝主疏泄”现代生化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之所以冒昧地提出这样一个论题,是因为在中医之“肝主疏泄”与现代肝脏的生物化学理论之间,发现了诸多有意义的联系。本文有兴趣在这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调畅之功能,是我国古代医家对“肝”生理功用的高度概括,是“肝气条  相似文献   

17.
从肝论治妇科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思平 《四川中医》2008,26(1):22-23
中医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辨证和组方用药.妇女从月经来潮至生育期,以肝的作用为主,把肝的位置提到先天的位置.女子以肝为先天既是中医妇科理论的依据又是无数实践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8.
张良  王兴臣 《光明中医》2022,37(1):50-52
中风的病因病机与中医气血理论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此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以气血亏虚为本,血瘀络阻为标.治疗当平衡阴阳,调理气血.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结合气血辨证及升降理论,从脏腑气血升降角度出发,灵活辨证,重视肝肺的生理病理,发挥肝肺升降之轮在气血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抓住疾病的病因病机本质,为中风病遣方用药画龙点睛,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张珍玉教授基础理论深厚,临证经验丰富,他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学说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他亦强调辨证论治,重视脏腑辨证。肝与脾胃关系密切,二者同位膈下,共居中焦,位置相邻,经络相系。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临床上,当肝气逆乱,横逆乘脾犯胃,木土相克;或肝气郁结,木不疏土。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等都是导致脾胃病发生的常见发病途径。因此张老提出:肝失疏泄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辨证就有“肝气郁”与“肝气逆”两证,辨证施治应有“舒肝”和“疏肝”二法。他认为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为主,逍遥散偏于疏肝解郁;肝气逆证首选柴胡疏肝散,肝气郁证则先用逍遥散。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张老擅长从肝入手,立足于气机失调,以调肝为基础进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从根本上恢复人体肝与脾胃气机为要。肝复疏泄之职,则气机调畅,有助于脾胃之气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了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深化肝与脾胃藏象理论,对临床临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中医分型分布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的临床症候特点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临床观察200例SID儿童的临床症状、舌质、舌苔、脉象的变化根据中医的辨证原则进行辨证分型.结果:SID儿童根据症状可分为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脾虚肝旺、肝火炽盛、痰火内扰五个证型;其中肝肾阴虚型最多,其次脾虚肝旺型;肝肾阴虚型、脾虚肝旺型分别与其他4型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ID儿童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