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54例慢性肝病患者检测血、尿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旨在探讨其对诊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结果:重度慢肝(HCH)、慢重肝(CSH)和肝硬化或合并肝癌(LC)组血HA、LN显著高于轻、中度慢肝(RCH、MCH)组(P<0.01);MCH血HA亦显著高于RCH(P<0.01),而各组间尿L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5例血HA、LN均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HCH、CSH及LC组尿LN异常率仅为8%,而尿HA达100%,显著高于RCH及MCH组(P<0.01),各组间尿LN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检测血HA、LN及尿HA对判断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中HBV/HCV双重感染的血清学调查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免疫法检测104例慢性肝病和164例献血员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阳性率分别为18.3%(19/104)、1.8%(3/164);慢性肝病中HBV/HCV双重感染13例。HBV/HCV双重感染组(B组)与单纯丙型肝炎组(A组)谷丙转氨酶(ALT)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C组)ALT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间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有显著性(P<0.05)。本文结果表明:HBV/HCV双重感染可加重肝脏损害,多数病例未见HBV与HCV干扰现象;正常人群也存在丙型肝炎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3.
血清HBV DNA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时,HBV复制水平与肝脏组织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C地44例自发性发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并采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测定血清HBVDNA含量。结果:血清HBVDNA含量与肝脏炎症程度(G1-G4)及纤维化程度(S1-S4)之间比较,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I)之间也无相  相似文献   

4.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放射免疫及ELISA法检测PHGF治疗后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PCⅢ,C-Ⅲ,LN水平的动态改变,探讨PHGF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各纤维化指标均较正常高(P<0.001),且肝硬化高于慢性活动型肝炎;PHGF治疗6~8周HA,PCⅢ,C-Ⅲ,LN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一般治疗后6~8周,慢性活动型肝炎LN水平明显下降(P<0.05),肝硬化PCⅢ,C-Ⅲ,LN较明显下降(P<0.1),治疗结束后PHGF治疗组较一般治疗组各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且PCⅢ下降较早。提示:PHGF通过减少肝脏炎症反应及细胞坏死,抑制成纤维细胞,贮脂细胞增殖,达到抗纤维化作用,为临床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至HBV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仍然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回顾加前瞻性随访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至HBV DNA阴转(<20 IU/mL)后的慢性HBV感染者(n = 388),对比ALT复常者(n= 298)及异常者[n = 90;定义为在每1 ~ 3个月的随访间隔中,连续2次以上ALT > 40 U/L(男)或 > 35 U/L(女)]的临床特征,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LT异常的高危因素。【结果】总随访中位数为42.0月。两组在人口学和病史数据(性别、年龄、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既往嗜酒史等),基线特征(HBeAg阳性率、ALT、AST、HBV DNA水平等),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构成比,治疗后的病毒学突破和优化治疗率、治疗中的肝癌发生率等,均无显著差异。但ALT异常组体质指数[(24.1 ± 3.5) vs. (22.5 ± 3.2)kg/m2, t = 4.165, P < 0.001]、基线肝硬化比例(45.6% vs. 27.2%,P =0.001)和HBeAg转换率[58.1%(25/43) vs. 39.2%(49/125),P = 0.016]高于ALT复常组。Logt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抗病毒基线时即诊断肝硬化(OR= 2.472,95% CI = 1.424-4.292,P =0.001)、高体质量指数(OR = 1.170,95% CI = 1.077-1.271,P< 0.001)和治疗1年时HBV DNA水平(OR = 1.727,95% CI = 1.017-2.933,P = 0.043)是NA治疗至HBV DNA不可测后ALT仍然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有肝硬化,更高的体质指数和治疗1年时HBV DNA的对数水平是慢性HBV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HBV DNA < 20 U/mL后,ALT持续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炎如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1] 。肝纤维化的指标很多 ,其中包括HA(透明质酸 )、LN(层粘连蛋白 )、IV -C(IV型胶质 )等。我们用RIA法对 118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A、LN、IV  相似文献   

7.
层粘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代谢失衡可致肝纤维化;两者血清含量可反映病变程度。该文作者应用RIA法检测156例肝病和42例健康者血清LN和HA。结果显示:急性肝病组血清LN和HA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CPH组两项指标轻度增高;CAH组测定值更高;LC组LN和HA测定值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2.5倍和9.5倍(P<0.001)。按Child-pugh分级,LN和HA测定值在肝硬化A、B和C级间呈递增趋势,且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γ=0.84,0.57),与白蛋白呈负相关(γ=-0.92,-0.95)。作者认为:LN与HA对诊断肝纤维化有肯定价值,它们测定值的动态观察有助于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及病程演变,还可用于对治疗效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透明质酸( H A) 、Ⅲ型前胶原( PⅢ P) 、Ⅳ型胶原( C I V) 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 R I A 法对病毒性肝炎患者(212 例) 、正常对照组(83 例) 进行 H A、 PⅢ P、 C I V 含量测定。两组均数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t 检验。结果 肝炎患者3 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1) ,并且浓度随慢性迁延性肝炎( C P H) →慢性活动性肝炎( C A H) →肝硬化( L C) 逐渐升高( P< 0 .05) 。结论  H A、 PⅢ P、 C I V 多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病的诊断、病情观察、判定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对 C P H 和 C A H 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IV型胶原(IV-C)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 慢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78例慢性肝炎患者经肝脏活检行常规病理检查,肝活检前 采血检测血清HA、PCⅢ、LN、IV-C水平。结果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HA可反映中度以上慢性肝 炎炎症活动及肝纤维化,并与之呈正相关;肝脏存在纤维化时LN水平升高,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PCⅢ、IV-C水 平升高与炎症活动度有关。结论血清HA、PCⅢ、LN、IV-C水平均不同程度反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可作为血清肝纤维 化检测指标;HA更能反映肝硬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国产干扰素(α1b-IFN)对慢性乙型肝炎(CBH)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差异方法对46例CBH与39例CHC患者分别采取用α1b-IFN300万U隔日一次,疗程3mo,同时设立对照组CBH57例,CHC33例,于治疗前、治疗后8wk、治疗结束及治疗后0.5a采血清测HBsAg、HBeAgHBV、DNA、HCV、RNA并动态观察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结果对CBH及CHC的ALT复常效果皆优于对照组,并且IFN对CHC疗效优于CBH(P<0.05),IFN对HBsAg、HBeAg阴转疗效皆不明显(P<0.05),但对HBV.DNA阴转疗效明显(P<0.05),对HCV.RNA阴转有明显疗效(P<0.01),并且IFN对HCV.RNA阴转疗效明显优于HBV.DNA(P<0.05)结论提示IFN对CHC疗效优于CBH。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脏纤维化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收集2009年11月~2010年5月本院住院的119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的HA、PIIINP、LN、IV—Col的值,并用13立760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其AIJT、AST的值,比较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与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慢性肝炎轻度到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PIIINP、LN、IV—Col的浓度与肝脏受损的程度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慢性肝炎轻度到肝硬化的过程中,ALT、AST和肝脏纤维化四项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肝脏纤维化四项与ALT、AST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李仕周  张友祥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484-48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血清谷草转氧酶(AST)与谷丙转氨酶(ALT)比值和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IL)对2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和常规肝功能生化检查,并与同期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相关性(γc=0.361,P〉0.05;1s=0.511,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肝纤维化程度S4期以上的患者血清AST/ALT比值高于S0—S3期的患者,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当血清AST/ALT比值≥1时,诊断早期肝硬化(S4期以上)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4.6%。结论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无明显关系。血清AST/ALT比值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OLⅣ)和层粘连蛋白(LN)与慢性病毒性肝病及肝纤维化诊断的关系。方法:测定24例慢性病毒性肝病和9例晚期肝硬变患者血清PⅢP、COLⅣ、LN及肝功能实验,同时做了肝组织活检。结果:PⅢP、COLⅣ、LN随着慢性肝病加重含量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P<0.01);与肝组织学改变有明显相关性。结论:PⅢP、COLⅣ、LN对慢性病毒性肝病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清糖类抗原50(CA50)升高的原因及其对肝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测定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共4组患者血清的CA50水平,并与肝功能、肝纤维化的相关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CA50含量各肝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血清CA50含量皆与总胆红素汀BIL)、直接胆红素(DBIL)相关,慢性良性肝病组中CA50含量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CⅣ)相关,肝硬化组尚与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相关,P〈0.05。结论:肝病血清CA50水平增高的原因:急性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慢性良性肝病可能由肝损害、肝组织结构改变、淤胆所致,肝癌可能主要与细胞恶变、抗原表达异常有关。CA50对肝癌诊断价值不大,动态观察CA50含量的变化有助于良、恶性肝病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恩替卡韦联合茵芪肝复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3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联合茵芪肝复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LSM(肝硬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5%,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LSM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TBIL、HA、LN、PC-Ⅲ、IV-C水平、LSM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L、HA、LN、PC-Ⅲ、IV-C水平、LSM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茵芪肝复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控制肝脏纤维化,降低肝脏硬度,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联合血清学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1—11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5例,应用FibroTouch检测肝脏硬度(LSM),测定ALT、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肝纤四项〔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ⅢNP)〕,并计算AST/ALT、APRI、FIB-4。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FibroTouch和上述血清学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法,筛选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求出预测概率,并结合双正态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联合诊断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结果 LSM、AST/ALT、HA、LN、CⅣ、PⅢNP、APRI、FIB-4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AST、TBIL、PT、PLT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LSM、AST/ALT、HA、APRI、FIB-4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735、0.246、0.560、0.238、0.378,P<0.05)。LSM、AST/ALT、HA、APRI、FIB-4对肝纤维化S≥2期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8、0.602、0.798、0.647、0.693;对肝纤维化S≥3期评估的AUC分别为0.881、0.637、0.819、0.654、0.702;对肝纤维化S4期评估的AUC分别为0.876、0.647、0.735、0.609、0.73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HA是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P<0.05)。由此得出的预测概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s=0.890,P<0.05),且其对肝纤维化S≥2期、S≥3期及S4期评估的AUC分别为0.934、0.938、0.981。 结论 FibroTouch联合HA可以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是一种简便、无创、高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血清纤维化标志物与慢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  李未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10):125-126,130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IVC)及层粘蛋白(LN)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慢性肝病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IVC、LN水平及定量PCR检测血清HBC-DNA.结果血清HA、IVC、LN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发展呈正相关,且在肝硬化阶段处于最高水平,(P〈0.01).结论血清HA、IVC、LN水平可反映慢性肝病的病情轻重,动态观察其变化可掌握病情演变,并可作为肝纤维化血清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酒精性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微量元素变化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2例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和32例乙肝肝硬化(HLC)患者的血微量元素及γ-GT及AST/ALT水平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C患者血铜含量、γ-GT及AST/ALT高于HLC,血锌低于H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铜、锌、γ-GT及AST/ALT在两种肝硬化患者病因中鉴别出酒精性肝硬化的AUC均大于0.5,有诊断意义,其中铜的AUC最大,高于传统的诊断指标γ-GT和AST/ALT,但锌的诊断意义不如γ-GT和AST/ALT。结论血铜、血锌水平在酒精性硬化和乙肝肝硬化患者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IV)及层黏蛋白(LN)联合检测对肝伦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健康人组22例、急性肝炎组10例、慢性肝炎组10例、肝硬化组25例及慢性重症肝炎组10例,分别检测血清HA,CIV及LN的水平;对肝硬化组三项指标分别检测和联合检测所得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血清中HA,CIVLN的水平以肝硬化组和慢性重症肝炎组最高,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肝硬化组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的敏感性,但其特异性降低。结论:联合检测HA,CIV及LN可提高诊断肝纤维化敏感性,但特异性降低;其中HA+CI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为最优联合。  相似文献   

20.
邓巧娟  刘娜 《中外医疗》2014,(32):24-25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及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均有改善,治疗后ALT平均水平(50.12±14.45)U/L,AST平均水平(45.32±12.26)U/L,TBIL平均水平(21.48±5.74)umol/L,ALB平均水平(37.86±3.93)g/L,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均有改善,治疗后HA平均水平(15.48±3.46)ng/L,LN平均水平(56.92±14.05)ng/L,IV-C平均水平(83.56±27.38),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