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静脉与口服联合应用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我们对2002年8月~2005年11月,我科收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4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2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52例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达88.5%,QT间期轻度延长(治疗前388±50ms,治疗后432±46ms,P〈0.05),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游离T3、T4升高,5例轻度畏光,无咳嗽、间质性肺炎及肝肾功能损害,无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律失常,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本文方案用胺碘酮长疗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维持用量较少,不良反应亦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2例室性心律失常病者给予胺碘酮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病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及不良反映.结果 52例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率达88.5%,QT间期轻度延长(治疗前388±50ms,治疗后432±46ms,P<0.05),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游离T3、T4升高,5例轻度畏光,无咳嗽、间质性肺炎及肝肾功能损害,无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速等心律失常,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本文方案用胺碘酮长疗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维持用量较少,不良反应亦少.  相似文献   

4.
5.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0~97岁,平均55岁.所有病例均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确诊为室性心律失常,并排除QT间期延长综合征(QT间期>440毫秒)和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方法: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胺碘酮治疗,首先给予胺碘酮负荷量600mg/日,治疗7天,再给予400mg/日,治疗7天,用较大维持量200mg/日,治疗2周,再给予维持量100~200mg/日,治疗4个月.  相似文献   

6.
赵华头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171-171,193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口服胺碘酮片,600mg/d,分3次服,1周后改为(200~400)mg/d,分2次服,2周后改为维持量。结果 65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7%,治疗前后早搏次数、平均心率、间期差异、Q-T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器质性、功能性病变都可引起。治疗后易复发,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难度更大。寻求一种既能有效治疗心律失常发作.又能降低其不良反应。减少复发的方法是广大临床医生的共识。我们将一组胺碘酮联合谷维素治疗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观察组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5例(占75%),有效4例(占20.0%),无效1例(占5.0%);对照组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显效9例(占45.0%),有效5例(占25.0%),无效6例(占30.0%);观察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28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容  汤晓辉 《当代医学》2010,16(4):119-12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口服胺碘酮患者的用药观察、护理,以减少或者阻止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口服胺碘酮28例患者的用药观察,出现肺毒性、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并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胺碘酮治疗组显效9例(9/14,64.3%),有效4例(4/14,28.6%),总有效率为92.9%,疗效得到明显提高(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应用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 《右江医学》2000,28(6):473-475
胺碘酮自 1970年开始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1) ,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广泛用于临床。疗效好 ,对其他药物无效的难治性心动过速有效。特别是欧洲心肌梗塞胺碘酮试验 (EMIAT)和加拿大胺碘酮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试验 (CAMIAT)的研究结果表明 ,胺碘酮对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所致的死亡率降低 35% ( 2 )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证实IA、IC类抗心律失常药未能降低心肌梗塞后伴轻度或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 ,胺碘酮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批准用于其它治疗并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病人的紧急治疗(…  相似文献   

11.
心脏活动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在损伤后出现去神经化、神经出芽及过度再生,即心脏神经重构现象,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来发现许多心脏疾病伴随心脏神经重构,这可能是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之一.该文就心脏神经重构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其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SVA)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AMI患者(AMI组)和6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其QTd和QTcd,并根据AMI伴有或不伴有SVA的发生将AMI组再分为SVA组和无SVA组,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d与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SVA组的QTd、QTcd也较无SVA组增大(P<0.01);若以QTd≥60 ms为AMI早期发生SVA的预测值,则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64.2%.假阳性率为35.8%,假阴性率为31.8%.结论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增大有密切关系,QT离散度在AMI早期预测SVA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厚性心肌病梗阻程度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肥厚性心肌病患者51例,梗阻型28例,非梗阻型23例,体表心电图分别测定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动态心电图统计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及程度,多谱勒超声测定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并比较二组间差异.结果:肥厚梗阻与非梗阻型心肌病静息时QTd分别为(61.2=23.1)ms和(47.0±18.6)ms(P<0.05),QTc分别为(60.2±24.1)ms和(4 7.2±21.6)ms(P<0.05),发生Lowns2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1.5%和21.7%(P<0.001),LVOTG分别为(70.1±23.8)mmHg和(13.2±5.8)mmHg(1 mmHg=0.133 kPa)(P<0.001);梗阻型心肌病LVOTG与QTc呈正相关(r=0.48,P<0.05),24 h室性早搏次数与QTc亦有良好相关性(r=0.51,P<0.01).结论:肥厚性心肌病随左室流出道梗阻程度加重,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病程与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入院前3天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94例,全部病例均进行静卧12导联体表心电图记录,部分病例做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病程分为3组:<2年、2~7年、>7年。结果 频发室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病程有关,病程7年以上者明显高于2年以内及2-7年者(P<0.05)。结论 DCM频发室性早搏、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随病程延长有增多趋势,其它心律失常与病程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与左室重构和心律失常的关系,摸索最佳的临床治疗高血压方案.方法:观察103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构型及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左室重构中的正常构型(1型)、向心型重构(2型)、向心性肥厚(3型)、离心性肥厚(4型 )的比率依次为49.5%、 4.9%、14.6%、31.1%,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心律失常的发生随左室构型不同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CVA的发生率,3、4型与1型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构型有关,伴有左室肥厚者,可能有心律失常易发性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何劲贤  吴少波 《广西医学》2003,25(8):1374-137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 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关系。方法 :测量 6 5例 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 DCM患者 VT组 (2 9例 ) QTd为 (78.0 8± 2 7.2 6 ) ms,无 VT组 (36例 )为 (4 8.2 4± 2 2 .2 5 ) ms,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持续性 VT(SVT)组 (11例 )为 (86 .2 2± 2 1.5 2 ) ms,非持续性 VT(NSVT)组 (18例 )为 (6 5 .2 9±12 .32 ) ms,两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 QTd增大 ,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QTd是 DCM患者 VT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19.
Context  Data on the efficacy of -blockers in the 3 most common genetic long QT syndrome (LQTS) loci are limited. Objective  To describe and assess outcome in a large systematically genotyped population of -blocker–treated LQTS patients. Design, Setting, and Patients  Consecutive LQTS-genotyped patients (n = 335) in Italy treated with -blockers for an average of 5 years. Main Outcome Measures  Cardiac events (syncop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torsades de pointes,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while patients received -blocker therapy according to genotype. Results  Cardiac events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 -blocker therapy occurred in 19 of 187 (10%) LQT1 patients, 27 of 120 (23%) LQT2 patients, and 9 of 28 (32%) LQT3 patients (P<.001). The risk of cardiac events was higher among LQT2 (adjusted relative risk, 2.8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50-5.27; P = .001) and LQT3 (adjusted relative risk, 4.00; 95% CI, 2.45-8.03; P<.001) patients than among LQT1 patients, suggesting inadequate protection from -blocker therapy. Other important predictors of risk were a QT interval corrected for heart rate that was more than 500 ms in patients receiving therapy (adjusted relative risk, 2.01; 95% CI, 1.16-3.51; P = .01) and occurrence of a first cardiac event before the age of 7 years (adjusted RR, 4.34; 95% CI, 2.35-8.03; P<.001). Conclusion  Among patients with genetic LQTS treated with -blockers, there is a high rate of cardiac events, particularly among patients with LQT2 and LQT3 genotypes.   相似文献   

20.
朱小荣  黄毓芬  龙明智 《河北医学》2000,6(12):1061-106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和 QTd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和4 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 QTd为 62 .9± 17.1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4 5.63%。对照组的 QTd为 2 6.1± 14.3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2 0 % ,两者有明显差异 ( P<0 .0 1)。结论 :QTd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