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胸膜肥厚、粘连的关系。方法117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按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从低到高分为A、B、C 3组 ,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测定胸膜厚度 ,评估胸膜粘连发生率。结果 治疗过程中胸膜厚度 :A组与B组比较 (t=2 .5 7,P<0.05 )有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t=7.15 ,P<0 .0 1)有显著差异性 ,B组与C组比较 (t=2.46 ,P<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胸膜粘连发生率 :A组与B组比较 (χ2=3.5 1,P>0.0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χ2=9.87,P<0 .01)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χ2=4 .5 1,P<0 .0 5 )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胸膜厚度 :A组与B组比较 (t=1.4 5 ,P>0 .0 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t=3.4 6 ,P<0.01)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t=2 .89,P<0 .0 1)有显著性差异 ;胸膜粘连发生率 :A组与B组比较 (χ2=0 .10 ,P>0 .0 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χ2=4 .36 ,P<0.05)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χ2=7.4 9,P<0 .0 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胸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可影响胸膜肥厚度与胸膜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关系,并动态观察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及AgNORs测定方法,对98例肺结核患者,39例肺炎患者和41名正常人分别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AgNORs,并对71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肺结核患者的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CD8+升高;AgNORs的I.S%值明显降低,与健康人及肺炎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肺结核患者病情的好转此两项指标逐渐上升。结论 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与AgNORs检测结果一致,可动态地反映结核病人的免疫状态,并与病情发展呈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指导治疗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肺结核患者血清中IAP和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血清中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水平及自身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变化与结核病发生发展间关系。方法 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分别测定122例肺结核患者血清中IAP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肺结核病患者血清中IAP水平明显增高,CD3、CD4、CD4/CD8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差异(P<0.05);进展期较稳定期和好转期变化更明显(P<0.05)。IAP水平与CD3、CD4、CD4/CD8相关分析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CD8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IAP水平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肺结核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照分析不同肺结核耐药类型及药物敏感肺结核患者的CT征象,以提高耐药肺结核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并明确诊断的116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及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初治患者26例,复治患者90例;同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1∶4的比例,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由本院收治并确诊的药物敏感肺结核(DS-PTB)患者31例。147例耐药患者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分成4个组,分别为耐多药肺结核组(MDR-PTB组)39例,广泛耐药肺结核组(XDR-PTB组)31例,其他耐药肺结核组(DR-PTB组)[包括单耐药肺结核(MR-PTB)41例+多耐药肺结核(PDR-PTB)5例]46例, DS-PTB组31例。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并行层厚1.25mm薄层重建,对不同组别患者肺内病变的分布、CT征象和空洞结节发生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47例患者,CT表现对比分析显示,耐药肺结核患者病变分布范围广泛,累及3个肺叶及以上者[MDR-PTB组为84.6%(33/39)、XDR-PTB组为83.9%(26/31)、DR-PTB组为91.3%(42/46)]明显多于DS-PTB组(51.6%,16/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96,P=0.003;χ 2=7.38,P=0.007;χ 2=15.70,P<0.001);并且更容易累及肺结核的非常见部位(上叶前段及下叶基底段)[MDR-PTB组占94.9%(37/39)、XDR-PTB组占87.1%(27/31)、DR-PTB组占95.7%(44/46),与DS-PTB组(51.6%,16/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P<0.001;χ 2=9.18,P=0.002;χ 2=20.88,P<0.001)];但三组耐药类型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病变肺叶分布数量及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38、0.40和0.53、0.00、0.88,P值分别为1.000、0.538、0.526和0.248、1.000、0.347)。CT征象对比分析显示,肺内出现结节、支气管管壁增厚在不同类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MDR-PTB组分别为100.0%(39/39)和87.2%(34/39),XDR-PTB组分别为100.0%(31/31)和87.1%(27/31),DR-PTB组分别为100.0%(46/46)和84.8%(39/46)]均明显高于DS-PTB组[80.6%(25/31)和48.4%(15/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97,P=0.015;χ 2=4.61,P=0.032;χ 2=7.15,P=0.007和χ 2=12.38,P<0.001;χ 2=10.63,P=0.001;χ 2=11.71,P=0.001);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之间(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在支气管管壁增厚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0.00、0.00、0.10,P值分别为1.000、1.000、0.752)。结节及实变内出现空洞的比较, XDR-PTB组、DR-PTB组发生空洞的比率分别为87.1%(27/31)、87.0%(40/46),明显高于DS-PTB组的58.1%(18/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6.57,P=0.010,χ 2=8.32,P=0.004);但不同耐药类型肺结核组(MDR-PTB组与XDR-PTB组、XDR-PTB组与DR-PTB组、MDR-PTB组与DR-PT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1.18、0.00、1.46,P值分别为0.277、1.000、0.227)。 结论 CT征象对耐药肺结核与药物敏感肺结核具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耐药类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结核病防治《手机一体化管理系统》(简称《一体化系统》)在学校结核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为今后《一体化系统》的升级和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8—2019年《惠州市结核病患者登记本》《结核病专报系统》及《一体化系统》的数据。调查1462所学校,使用《一体化系统》前(2018年)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后(2019年)分别发现220、198例疑似学生肺结核患者,分别有114、116例学生肺结核患者确诊。分析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和使用《一体化系统》后各自的防控效果,并且进行对比分析。实施《一体化系统》前后各种“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信息准确率为83.2%(183/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7.0%(192/198)(χ 2=21.446,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信息1h到达率为58.2%(128/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8.0%(194/198)(χ 2=93.295,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疑似肺结核患者追踪执行率为70.9%(156/220),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7.0%(192/198)(χ 2=50.76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学校肺结核患者管理通知单推送准确率为86.0%(98/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1%(115/116)(χ 2=14.576,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肺结核患者管理通知单1h到达率为57.0%(65/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8.3%(114/116)(χ 2=56.71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休(复)学通知书1h到达率为57.9%(66/114),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1%(115/116)(χ 2=58.334,P<0.01);使用《一体化系统》前核实学籍身份的学校覆盖率为86.0%(1257/1462),低于使用《一体化系统》后的99.0%(1447/1462)(χ 2=177.442,P<0.01)。结论 《一体化系统》使用后较使用前在校园疑似患者转诊追踪、学生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休(复)学管理,以及核实学籍身份覆盖方面均得到了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评价微卡(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6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微卡加化疗组即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即对照组。化疗方案均为3PaL2AKZThV/15PaL2ZThV。治疗组为病人头3个月每15d肌注微卡(22.5μg),随后的3个月每月肌注1次微卡。观察2组治疗后肺部病灶吸收情况、痰菌阴转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6.6%和26.6%,18个月时为93.3%和73.3%有显著差异(P<0.05);X线吸收率及空洞缩小、闭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CD4+、CD4+/CD8+9个月时治疗组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卡能调节免疫功能,提高痰菌阴转率,有助于病灶吸收空洞闭合,可作为耐多药肺结核化疗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肺结核并发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浆氧化应激水平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45例肺结核患者(PTB 组)、28例肺结核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PTB-DM2组),及24名健康对照志愿者(HC组)的肝素抗凝血浆,分别定量检测3组患者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血红素氧合酶-1(HO-1)、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脂质损伤标志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 (P25,P75)]”表示。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3组患者相关数据,GraphPad Prism 7.0软件作图,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C组、PTB组、PTB-DM2组各生化指标T-AOC[4.65(4.16, 5.15)、2.70(3.50, 4.30)、 2.55 (2.03,3.48) U/ml]、CAT[54.20 (35.46,81.30)、23.49(9.49,44.72)、 5.66 (-14.00, 31.98) U/ml]、HO-1[16.12 (11.84,24.09)、11.44(7.95,15.53)、8.19 (7.53,11.58) ng/ml]、GSH[5.14(3.98,7.33)、4.69(3.02,6.47)、2.90 (1.90,6.14) μmol/ml]、SOD[14.31(10.63,17.33)、14.28(11.86,15.69)、13.78(12.26,18.00) U/ml]、MDA[ 3.60 (2.62,4.40)、5.11 (4.26,7.23)、12.77(9.47,14.89) nmol/ml]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35.28,P<0.01;χ 2=28.94,P<0.01;χ 2=23.00,P<0.01;χ 2=9.24,P=0.010;χ 2=15.53,P<0.01;χ 2=59.46,P<0.01)。PTB组患者血浆的T-AOC、CAT、HO-1含量较HC组均明显下降,MDA水平较HC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P<0.01; Z=-3.82,P<0.01;Z=-3.21,P=0.005;Z=-3.94,P=0.008)。PTB-DM2组患者的T-AOC、CAT、HO-1、GSH、SOD水平均较PTB组患者均明显下降,MDA水平较PTB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8,P=0.047;Z=-2.44,P=0.046;Z=-2.27,P=0.023;Z=-2.45,P=0.096;Z=-3.50,P=0.002;Z=-6.01,P<0.01)。 结论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PTB患者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且存在脂质氧化损伤;并发2型糖尿病可加重PTB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患者的抗氧化能力更低,脂质氧化损伤加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加替沙星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3例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予加替沙星每日400mg静点;对照组29例,予环丙沙星每日400mg静点,疗程均为7~14d。结果 显示观察组有效率85.3%,对照组有效率62.1%,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细菌清除率78.6%,对照组细菌清除率60.9%,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老年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人选用加替沙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和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异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患者74例(NTM肺病组)和初治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患者100例(肺结核组)的HRCT表现,比较两组病变分布及HRCT表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CT分型比较,NTM肺病组结节-支气管扩张型(51.4%,38/74)多于肺结核组(14.0%,14/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316, P=0.000);肺结核组结节-肿块型(21.0%,21/100)多于NTM肺病组(8.1%,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92,P=0.020)。肺结核组病变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82.0%,82/100)明显多于NTM肺病组(59.5%,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7,P=0.001); NTM肺病组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16.2%,12/74)较肺结核组(5.0%,5/100)患者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69,P=0.014)。比较HRCT表现,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61.0%,61/100)较NTM肺病组(93.2%,69/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403,P=0.000);且NTM肺病组支气管扩张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中叶和(或)舌叶者(39.1%,27/69)多于肺结核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138,P=0.001);而肺结核组分布优势部位位于上叶者(70.5%,43/61)多于NTM肺病组(39.1%,2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813,P=0.000);肺结核组实变影(86.0%,86/100)较NTM肺病组(67.6%,50/74)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465,P=0.004)。NTM肺病组空洞位于肺周边邻近胸膜增厚者(95.1%,39/41)较肺结核组(61.8%,42/68)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4.909,P=0.000)。NTM肺病组中结节<1cm者(88.5%,54/61)较肺结核组(54.9%,50/9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9.059,P=0.000);肺结核组中多种大小不等的结节混合存在者(31.9%,29/91)较NTM肺病组(8.2%,5/61)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784,P=0.001)。肺结核组并发胸腔积液(34.0%,34/100)较NTM肺病组(20.3%,15/74)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963, P=0.047)。 结论 NTM肺病和肺结核HR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及相异性。CT分型、支气管扩张的分布及优势部位、实变的发生率、结节的大小对鉴别诊断有意义,紧密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结核不同病情对呼吸阻抗的影响,评价脉冲振荡法(IOS)测定肺结核患者呼吸阻抗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比较肺结核轻度组60例、中度组48例、重度组40例和健康组30例的IOS各指标,148例肺结核患者IOS各指标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实测值作相关分析。结果 肺结核各组随病情加重,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s),总气道阻力(R5),中心气道阻力(R20),周边气道阻力(R5-R20)和周边弹性阻力(X5的负值)逐渐增大,但与健康组比较,肺结核轻度组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肺结核中度组除R20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结核重度组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48例肺结核患者IOS各指标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相关分析显示:Fres、Zrs、R5、R20和R5-R20分别与肺通气功能各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0.001),X5与肺通气功能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01);Fres与MVV相关性最强。结论 肺结核不同病情对呼吸阻抗影响差异很大。IOS法测定呼吸阻抗在肺结核临床应用中前景宽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清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与肺结核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对肺结核疗效评价的实用价值。方法 观察肺结核患者在进展期、吸收好转期、稳定期的血清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好转期、稳定期的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的阳性率(27.5%、19.5%)与进展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核抗体阴转率为75.5%。结论 血清抗结核分支杆菌抗体水平对评价肺结核的疗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白质营养不良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3年5月住院治疗,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137例,采用标准规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并以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初治肺结核患者811例为对照。结果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初治肺结核患者,在治疗第l个月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较对照组高(χ2=4.614,P=0.032,RR=1.5);在治疗第l个月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较治疗第2个月高(χ2=15.191,P=0.001)。女性和HBsAg(+)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率较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和肺结核病灶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无关(P<0.05)。结论在肺结核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较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应注意监测其肝功能变化以及注意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肺结核病患者不规则治疗的原因和转归,探讨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和治愈率。方法比较上海市2001—2003年333例不规则治疗肺结核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对不规则治疗原因进行排序分析。结果不规则治疗的肺结核病患者与同期新登记结核病人性别比男性多于女性(χ2=12.5,P<0.001);不规则治疗原因中以药物不良反应(64.3%)及不配合(26.7%)为主;初治菌阳病人治愈率略高于复治菌阳病人治愈率(χ2=0.077,P>0.05)。结论采用合理的化疗方案,加强对重点病例(尤其是男性、高龄、菌阳病人)的督导管理,妥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将减少病人的不规则治疗率,提高肺结核病例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核抗体IgG检测(简称“IgG检测”)辅助诊断结核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具有IgG检测、抗酸杆菌涂片(简称“涂片”)镜检、结核分枝杆菌液体培养(简称“液体培养”)、CT扫描及临床诊断等资料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计1494例,其中继发性肺结核1020例(肺结核组)、肺外结核54例(肺外结核组)和排除结核病的其他肺部疾病420例(其他肺病组),对比分析不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0例肺结核患者和54例肺外结核患者的Ig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3.33%(748/1020)、62.96%(34/54),高于涂片镜检[分别为43.24%(441/1020)、20.37%(11/54)]和液体培养[分别为61.37%(626/1020)、29.63%(16/54)](χ 2=190.02,P<0.001;χ 2=20.15, P<0.001; χ 2=33.18,P<0.001; χ 2=12.07,P=0.001);IgG检测肺结核与其他肺病患者的阳性率(6.90%,29/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3.47,P<0.001)。IgG检测1440例肺部疾病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分别为73.33%(748/1020)、93.10%(391/420)、79.10%(1139/1440)。1020例肺结核患者中,涂片镜检阳性者的IgG检测阳性率(86.85%,383/441)与涂片镜检阴性者的IgG检测阳性率(63.04%,365/579),以及液体培养阳性者的IgG检测阳性率(80.51%,504/626)与液体培养阴性者的IgG检测阳性率(61.93%,244/39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72.56、42.70,P值均<0.001)。分别以涂片镜检和液体培养为标准,IgG检测1020例肺结核组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总符合率分别为86.85%(383/441)和80.51%(504/626) 、36.96%(214/579)和38.07%(150/394)、58.53%(597/1020)和64.12%(654/1020)。1020例肺结核组患者中涂阴培阴(菌阴)肺结核患者为372例(36.47%),其IgG检测阳性率为61.29%(228/372),阳性患者的CT扫描表现以斑片、条索状阴影(83.77%,191/228)多见。420例其他肺病患者IgG检测假阳性率为6.90%(29/420),与肺部感染(62.07%,18/29)和肿瘤(13.79%,4/29)患者有少量交叉反应。 结论 结核抗体IgG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结核病,尤其是对菌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检出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烟台市行政干预措施对提高肺结核发现率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肺结核患者发现率的影响。方法 强化行政与技术措施干预,广泛深入地宣教,落实归口管理,结合主动发现及考核、评价、奖惩等综合干预措施,并对干预前后进行调查、统计、对比。结果 综合医疗机构的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率由干预前1993年的53.2%上升至干预后2001年的98.6%;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发现(新登记)率由干预前1993年的1755/10万上升至干预后2001年的3038/10万;涂阳肺结核患者发现(新登记)率由干预前1993年的607/10万上升至干预后2001年的1794/10万(χ2=57.73,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采取干预措施后的8年(1994-2001年)新登记的涂阳病人,比干预前的8年(1986-1993年)增加了12.78%(7097/3186)。结论 烟台市对肺结核患者发现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并规范疫情登记、转诊、报告工作,有效提高了肺结核患者发现(新登记)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搜集文献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结核病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7月国内外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公开发表的中西医联合治疗结核病的相关文献,纳入原发病为结核病,试验组为中西医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文献中有肝损伤病例报告,肝损伤患者原发疾病、用药方法与剂量等资料的文献。通过阅读摘要和全文剔除不符合要求(非临床试验研究、文献回顾性研究、综述等)的文献、文献信息提供不完整或出现错误,以及质量较低或数据可信度差的文献,最终纳入22篇文献。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纳入的22篇文献中,结核病患者2561例。试验组的肝损伤发生率[12.05%(156/1295)]明显低于对照组[24.33%(308/1266)](χ 2=65.096,P<0.001)。其中试验组的初治方案、复治方案、耐药结核病方案患者肝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10.65%(23/216)、4.35%(3/69)、10.86%(19/175)]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12%(54/215)、13.04%(9/69)、26.75%(42/157)](χ 2=15.371,P<0.001;χ 2=3.286,P=0.070;χ 2=13.940,P<0.001)。 结论 与单纯西医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相比,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试剂盒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7—10月间于湖南省胸科医院住院并通过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细菌学、病理、诊断性治疗等手段单独或联合确诊的1287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07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FT-GIT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造成假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72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QFT-GIT结果显示假阴性188例(17.5%),真阳性884例(82.5%)。QFT-GIT真阳性结果中40~岁与60~92岁年龄组的患者分别占32.1%(284/884)和23.0%(203/884),复治患者占18.3%(162/884),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的患者占11.0%(97/884),培养阴性患者占72.5%(641/884)、白蛋白<35g/L的患者占9.6%(85/884)、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的患者占1.8%(16/884);QFT-GIT假阴性结果中40~岁与60~92岁年龄组的患者分别占36.7%(69/188)和38.8%(73/188)、复治患者占31.4%(59/188)、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的患者占20.7%(39/188)、培养阴性的患者占86.2%(162/188)、白蛋白<35g/L的患者占19.1%(36/188)、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的患者占7.4%(14/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31.819、16.085、13.574、16.651、14.072、18.109,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岁年龄组(OR=1.972,95%CI=1.306~2.976,P=0.001)、60~92岁年龄组(OR=2.782,95%CI=1.832~4.224,P<0.001)、复治(OR=1.741,95%CI=1.174~2.581,P=0.006)、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OR=2.043,95%CI=1.314~3.176,P=0.002)、痰培养阴性(OR=3.354,95%CI=2.066~5.446,P<0.001)、白蛋白<35g/L(OR=2.777,95%CI=1.721~4.481,P<0.001)、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OR=3.662,95%CI=1.679~7.987,P=0.001)为QFT-GIT假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40~岁年龄组、复治、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培养阴性、白蛋白<35g/L和淋巴细胞计数<0.6×10 9/L是造成QFT-GIT检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症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1,TIM-3)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 056例重症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定义为重症肺结核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 000名轻症肺结核患者作为轻症肺结核组。比较两组患者TIM-1、TIM-3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检测并比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1、TIM-3的mRNA水平;分析重症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IM-1、TIM-3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症肺结核组CD8+、TIM-1和TIM-3水平均高于轻症肺结核组,CD4+水平低于轻症肺结核组(均P<0.001)。重症肺结核组TIM-1 mRNA和TIM-3 mRNA水平均高于轻症肺结核组(均P<0.001)。死亡组CD8+、TIM-1和TIM-3水平均高于存活组,CD4+水平低于存活组(均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存活组患者TIM-1、TIM-3与CD4+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4和-0.211,P<0.05),而与CD8+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1和0.680,P<0.05)。结论 重症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其体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异常以及TIM-1、TIM-3 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结核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8000(38kD)的免疫球蛋白(IgG)]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并与同期采用外周血行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入院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2146例及非结核病患者1671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并比较血清结核抗体对培养阳性肺结核、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并比较血清结核抗体及T-SPOT.TB检测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AUC面积),总体评估血清结核抗体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血清结核抗体对于培养阳性肺结核诊断的敏感度(47.1%,246/522)明显高于临床诊断肺结核(25.9%,388/1499)和肺外结核(24.8%,3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81.15和20.53,P值均<0.001);血清结核抗体对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外结核两组之间的敏感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7,P=0.790);与外周血T-SPOT.TB检测结果比较,血清结核抗体检测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30.6%,657/2146)明显低于T-SPOT.TB检测(76.2%,1635/2146)(χ 2=799.00,P=0.000);对于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血清结核抗体检测的AUC面积(0.619;95%CI:0.604~0.635)小于T-SPOT.TB(0.781; 95%CI:0.768~0.794)(χ 2=14.00,P=0.000)。血清结核抗体的诊断特异度(93.2%,1557/1671)高于T-SPOT.TB检测(70.1%,1171/1671)(χ 2=316.00,P=0.000)。 结论 目前临床使用的血清结核抗体辅助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的敏感度尚需提高,应该研发敏感度更高的结核抗体试剂盒,以便能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海南省西部地区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方法 在东方市收集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400份,儋州市收集莱姆病疑似病例血清500份,均为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初筛检测;并采用免疫印迹法(WB)对IFA检测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确诊实验。结果 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900份,35份阳性,阳性率为3.89%。应用 WB法对上述35份IFA阳性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15份阳性, 阳性率为1.67%。不同年龄人群均有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其中,≤20岁阳性率最高,为11.76%(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08,P<0.001);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在性别和症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1,P=0.975;χ2=0.011,P=0.917)。结论 证实了海南省西部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建议当地医生在诊治关节炎和神经性疾病患者时,应排除莱姆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