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血栓调节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血栓调节蛋白(TM)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40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进行TM表面的研究。结果 18例肠型胃癌中,15例TM表达阳性(83.3%),22例弥漫型胃癌中,11例TM表达阳性(50.0%);60岁以上病人是23例,其中19例TM表达阳性(82.6%),60岁以下病人17例,其中7例TM表达阳性(41.2%),肠型胃癌TM的表达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P〈0  相似文献   

2.
胃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和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自1992年11月至1994年6月应用膜上皮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MA)单克隆抗体为探针,连续对88例胃癌患者进行了113次骨髓中转移癌细胞的检测。88例中查出阳性癌细胞者58例,阳性率为65.9%。癌细胞阳性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以低分化腺癌和粘液腺癌阳性率较高,分别为60.9%和93.9%。胃癌TNM分期Ⅰ、Ⅱ、Ⅲ和Ⅳ期阳性率分别为42.9%、57.1%、73.7%和69.0%。骨髓转移癌细胞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单纯手术、手术+化疗以及手术+化疗+免疫治疗三组癌细胞转阴率分别为25.0%、42.8%和62.5%。  相似文献   

3.
P53、nm23基因变化与胃癌转移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nm23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材料和方法:胃癌切除术的手术标本(共9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P53阳性率为49.4%(46/93),nm23为56%(52/93)。P53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胃癌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nm23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93例胃癌组织中的淋巴结转移者63例,其中nm23表达阳性28例(44%),无转移者30例,其中nm23阳性表达24例(80%),二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nm23表达阳性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65%和24%,而表达阴性者1,3,5年生存率为68%、41%和21%。二组间生存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nm23低表达有发生淋巴结转移倾向,P53高表达和nm23低表达患者预后差。P53、nm23基因变化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P选择素可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粘附和作用,本研究探讨了P选择素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用P选择素单抗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胃癌和20例肾癌组织P选择素表达,并对55例胃癌作5年以上随访。结果:60例胃癌组织中P选择素阳性表达为32例,阳性率为53.3%;20例肾癌的阳性表达11例,阳性率为55.0%。P选择素不仅在肿瘤血管内皮上表达,也可在肿瘤细胞膜上表达。胃癌淋巴结转移者P选择素阳性表达率为70.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26.1%,P<0.01。P选择素在Ⅲ、Ⅳ期肿瘤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肿瘤(胃癌,分别为80.0%和26.7%,P<0.01;肾癌,分别为87.5%和33.3%,P<0.05)。此外55例胃癌中P选择素阳性表达者的平均生存期25.5±21.8月和5年生存率为10.7%,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P<0.01)。结论:P选择素与胃癌、肾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并可能是一种观察肿瘤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5.
应用联合脏器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联合脏器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经验。方法:对1994年8月至2001年11月施行联合脏器切除的137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联合肝切除11例,脾切除25例,横结肠切除13例,胆囊切除15例,副肾上腺切除4例,脾、胰体尾切除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3例,其他手术18例。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0.2%、26.3%和16.6%。结论: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联合切除受累脏器可提高胃癌的根治性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sAg对胃癌肝转移患者联合切除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采用胃和肝转移灶同期切除手术的胃癌肝转移患者31例的5年系统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再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完成系统随访29例,随访率93.5%.该29例患者中,3例生存无复发,另26例均死于术后复发和转移.全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1%,22.4%,12.1%,HBsAg阳性患者(14例)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8.4%,18.7%,8.9%,而HBsAg阴性患者(17例)分别为69.3%,27.9%,15.7%; HBsAg阴性患者术后生存状态优于HBsAg阳性患者(x2=2.119,P=0.03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阳性患者术后死亡的风险是HBsAg阴性患者的1.670倍,此外,肝转移灶的大小、胃癌的手术类型也是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R=2.121,95%CI=1.864-2.378; RR=2.296, 95%CI=2.001-2.591).结论:HBsAg是胃癌肝转移联合切除术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实施此类手术时应考虑HBsAg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个数及率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率、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59%(50例)。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个5年生存率为46.47%(33例) ,大于5个的17.35%(17例)(P<0.005);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为70.58%,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1.86%。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个数、率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结转移个数、率增高(P<0.005)。结论 胃癌转移淋巴结状态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转移淋巴结个数、转移率可作为简单、 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8.
θ���ܰͽ�ת�Ƹ�����θ��Ԥ���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胃癌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要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59%(50例)。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个时5年生存率为46.67%(33例),大于5个的为17.35%(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  相似文献   

9.
胃癌癌周淋巴结转移状况与胃癌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以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加D2或D3淋巴结清扫,分析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个数,部位与预后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根治术后(D2,D3)5年生存率为29.6%(50例)。阳性淋巴结率在1%-20%的5年生存率为70.6%,20%以上5年生存率为12.0%,阳性淋巴结个数为1-55年生存率为46-6%(33例),大于5个为17.4%(17例)(P<0.005)。5年生存率随着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增多而呈下降趋势。随着肿瘤浸润加深,淋巴转移率及个数增高(P<0.005)。结论:胃癌阳性淋巴结率及个数与胃癌病人预后有相关性,胃癌阳性淋巴结率,个数可作为简单,有效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KAI1蛋白和CD40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4例胃癌标本中KAI1蛋白和CD4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本组胃癌中的KAI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2%。KAI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KAI1蛋白阳性表达的14例中生存期大于5年者10例,占71%,阴性表达的50例中生存期大于5年者10例,占20%,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26,P=0.000);CD40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CD40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的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CD40蛋白阳性表达的22例中生存期大于5年者3例,占14%,阴性表达的42例中生存期大于5年者17例,占4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1,P=0.028)。结论KAI1蛋白与胃癌的分化、浸润及转移有关;CD40蛋白可能有助于胃癌的转移评估、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癌手术与门静脉单细胞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Zhao Z  Wang S  Jiao X  Chen J  Hou H  Shao S  Wang W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6):331-332
目的 进一步了解在胃癌、大肠癌的根治过程中,手术对单细胞转移的影响。方法 172例2分2组,阳性受检组111例,先结扎肿瘤区引渡以血和的阴性对照组61例。开腹探后将导管置入门静脉抽取血标本,抗上皮细胞膜克隆抗体为探针,ABC免疫组化法检测门静脉癌细胞。结果 阳性受检组111例患者中有72例发现肿瘤细胞、阳性率为64.9%,有性对照组的61例仅发现13例,阳性率为21.3%,两组且间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完整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实施手术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CME组67例、传统手术组52例,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术中术后等计量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术后3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并发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值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E组的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均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CME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标本切除长度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的切缘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E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10.5%、远处转移率6.0%均低于传统手术组的30.8%、17.3%(P0.05),CME组的3年生存率86.6%高于传统组的69.2%(P0.05)。结论 CME治疗右半结肠癌根治效果较好,对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变化,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间63例腹腔镜、61例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前、术后腹腔灌洗液,分别运用细胞学和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腹腔游离癌细胞的阳性率和癌胚抗原(CEA)mRNA的表达变化,观察胃浆膜受侵面积与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率的关系.结果 腹腔镜组术后腹腔灌洗液游离癌细胞的阳性率为25.4%,与开腹组(2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腹腔灌洗液CEA mRNA阳性率为41.3%,与开腹组(40.3%)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前、术后腹腔游离癌细胞均为阳性的病例,其浆膜平均受侵面积为(16.2±2.2)cm2,而术前、术后游离癌细胞均为阴性的病例,其浆膜平均受侵面积为(5.3±0.8)cm2,腹腔游离癌细胞的阳性率与浆膜受侵面积呈正相关(R2=0.874,P=0.000).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腹腔游离癌细胞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对膀胱移行细胞癌c-myc蛋白表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化疗组膀胱癌患者44例先行盆腔区域化疗,再行开放手术;对照组68例行单纯开放手术.采集肿瘤标本,行c-myc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基因蛋白的表达,同时比较随访资料.结果化疗组c-myc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5.5%,对照组为69.1%,两组比较P<0.05,术前动脉插管化疗降低T2~T4膀胱移行细胞癌的c-myc蛋白表达阳性率.化疗组3年复发率为20.5%,5年生存率为79.5%,10年生存率为52.3%;对照组3年复发率为58.8%,5年生存率为47.1%,10年生存率为25.0%.结论术前动脉化疗降低膀胱移行细胞癌c-myc蛋白表达,提高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乳腺原位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29例乳腺原位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乳腺癌中乳腺原位癌29例,占14.08%;术前乳腺钼靶摄片27例,其中20例阳性,阳性率74.07%;15例有单孔乳头血性溢液,行乳腺导管造影均为阳性;乳腺彩超15例中9例阳性,阳性率60%。术后病理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23例,小叶原位癌6例。行改良根治术15例,单纯乳房切除术10例,保乳手术4例。所有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6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乳腺原位癌的早期诊断需要在临床和乳腺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手术活检来实现。保乳手术将是治疗乳腺原位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荧光支气管镜(AFB)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4例患者随机分为白光支气管镜(WLB)检查组和AFB检查组,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切缘癌细胞阳性率、切缘不典型增生阳性率,和两组术后患者的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AFB组NSCLC术后切缘癌细胞阳性率(1.9%)及不典型增生阳性率(3.8%),显著低于WLB组(5.7%、23.8%)(x2=21.755,P<0.05),AFB组术后局部复发率(10.4%)显著低于WLB组(38.5%)(x2=23.692,P<0.05),1、2、3年生存率AFB组分别为91.5%、78.3%、63.2%显著高于WLB组69.7%、48.4%、33.6%(x2=16.815、14.167、13.413,P<0.05).结论 AFB有助于识别NSCLC并确定其边界,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降低术后患者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在NSCLC患者术前评估中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ed value of 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y (AFB)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thods 254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randomly into white light bronchoscopy ( WLB ) inspection group and AFB inspection group.The positive incisal edge rate of the cancer cells, the positive incisal edge rate of atypical hyperplasia, local recurrence rate and survival rat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itive incisal edge rate ( 1. 9% ) and atypical hyperplasia rate (3. 8% ) in AFB inspec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WLB group (5.7% , 23.8% ,x2 =21.755, P <0. 05). The local recurrence rate in AFB inspection group (10.4%)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WLB group (38. 5% ,x 2= 23. 692, P < 0. 05). One-, 2- and 3-year survival rate in AFB group (91. 5% , 78. 3% , and 63. 2% )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WLB group (69. 7% ,48.4% , 33. 6% ,x2 = 16. 815, 14. 167, 13. 413, P < 0. 05). Conclusion AFB is importa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t can find the frequent bronchus submucosa transferring of lung cancer and ensure its edge. It can provide the reliable basis for the surgical operation, reduce the local recurrence rate and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周血CK-19 mRNA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探讨其作为乳腺癌微转移标志物的可能性,并判断手术和化疗对血液微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5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术前、术后第2天、第1次化疗结束后以及术后9~12个月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20例乳腺良性疾病(良性对照组)和20例正常健康女性(正常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术前乳腺癌组外周血CK-19 mRNA阳性率为24.00%(12/50),其中0~Ⅰ期15.38%(2/13)Ⅰ,Ⅰ期20%(6/30)Ⅰ,Ⅱ期57.14%(4/7)Ⅰ,Ⅱ期乳腺癌CK-19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0~Ⅱ、Ⅰ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42.11%(8/19)表达阳性,无淋巴结转移者12.94%(4/31)表达阳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疾病组CK-19 mRNA的阳性率为5.00%(1/20),正常对照组均阴性,乳腺癌组与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乳腺癌组术后第2天CK-19 mRNA阳性率为26%(13/50),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化疗结束后CK-19 mRNA阳性率为12%(6/50),化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治疗9~12个月后CK-19 mRNA阳性率为10%(5/5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CK-19 mRNA阳性率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p53状态无关。结论:CK-19 mRNA可作为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学标志物,有助于早期预测乳腺癌发生血道微转移,对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胃癌阻断新技术降低癌细胞血行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uang GJ  Zhang QH  Zhang YL  Gan J  Chen YM  Guan M  Ni QX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2):1345-1348
目的 评价胃癌阻断技术降低胃癌门静脉血内癌细胞播散的效果。方法  2 3例胃癌患者 ,8例术中未采用胃癌阻断技术者为常规手术组 ,15例采用胃癌阻断技术者为阻断组 ,术前、术中抽门静脉血及阻断区域胃网膜静脉弓内静脉血 ,应用RT -PCR技术测定静脉血内CK19mRNA表达情况。结果 切除胃癌病灶之前 ,门静脉血内CK19mRNA的总阳性率为 34 7% ( 8/ 2 3) ,常规组和阻断组的阳性率分别为 37 5 % ( 3/ 8)和 33 3% ( 5 / 15 ) ;术中牵拉胃癌病灶时 ,常规组门静脉血CK19mRNA的阳性率为 87 5 % ( 7/ 8) ,而阻断组的阳性率为 6 7% ( 1/ 15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阻断组 15例患者癌灶阻断区域网膜血管弓内静脉血CK19mRNA均阳性。结论 术中采用胃癌阻断技术能有效的阻断胃癌细胞播散 ,防止手术操作引致的癌细胞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对结肠癌患者手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91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手术组及综合治疗组。手术组采用标准根治切除术;综合组患者手术前给予XELOX方案化疗后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肿瘤切除率、淋巴阳性率、术后复发转移率、无病生存期及3年生存率。结果综合治疗组肿瘤完整切除率高于手术组,淋巴结阳性率低于手术组,术后转移率及复发率低于手术组,无病间期长于手术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前预防性化疗能够改善肿瘤切除率,减少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提高患者生存机率,在结肠癌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晚期膀胱癌患者血清CA19-9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41例晚期膀胱癌患者外周血 CA19-9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CA19-9测定值为(77.1±194.3)IU/ml,其中CA19-9阳性19例,阳性率为46.3% 对照组CA19-9测定值为(13.6±5.2)IU/ml,阳性率为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的11例患者CA19-9阳性率为54.5%,阴性组为14.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远处器官转移的患者中有5例CA19-9阳性,阳性率为83.3%,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相比,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患者随访3~46个月,CA19-9阳性组、阴性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1%和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血清CA19-9水平与肿瘤的进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判断晚期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一项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