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缺血性脑损伤是指以脑循环血流量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缺血炎症反应是其重要病理机制之一。脑缺血后,缺血区产生的具有致炎作用的细胞因子诱导多种粘附分子的表达,并进一步促进白细胞的浸润,产生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因此。干预缺血性卒中炎症反应的某些环节,有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新的有效途径。新近发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非诺贝特(fenofibrate,Fen)对小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90 min后再灌注。非诺贝特(10,80 mg·kg-1)再灌注同时及再灌后2 h各灌胃给药1次。再灌注后24 h,测定小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水肿程度,实时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mRNA的表达水平,生化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ai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活性,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法观察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应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拮抗剂MK886( 10 mg·kg-1),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是否参与非诺贝特的脑保护作用。结果 非诺贝特(80 mg·kg-1)可改善小鼠神经功能缺失,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程度,减少脑缺血后脑内伊文思蓝的渗漏,上调脑损伤后脑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mRNA的表达,减轻脑组织的脂质过氧化。MK886可拮抗非诺贝特的保护作用。结论 非诺贝特可通过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mRNA表达、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对小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SIRT1/NF-κB炎性通路途径,探讨电针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组(I/R组)和电针预处理组(EA组),每组各20只。I/R组采用改良的MCAO线栓法缺血2 h后行再灌注3 h,制备大鼠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不给予其它处理。EA组造模前取"百会""肾俞""三阴交"电针仪预处理,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1 m A,每15 min为一刺激单元(通电10 min,留针5 min),连续重复4次,共计1 h。各组再灌注3 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 HE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 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浓度; Western-blot方法检测SIRT1和NF-κB蛋白表达。结果电针预处理后,EA组行为学评分、IL-1β、IL-6、TNF-α炎性因子浓度和NF-κB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P <0. 01),SIRT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 <0. 01),神经元形态结构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内源性脑SIRT1表达,进而抑制NF-κB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从而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中医分型及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7-06~2007-10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的MS患者83例,综合中医四诊资料,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分为痰湿内阻、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淤血内停4个基本证型,分析MS中医各证型的发生率及其与PPAR-γ的关系.结果 MS中医证型以痰湿内阻型居多,其次为气阴两虚及淤血内停型,阴阳两虚型最少.(PPAR-γ)在各证型中表达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顺序依次为痰湿内阻型>瘀血内停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结论 痰湿内阻型在MS中最为常见, PPAR-γ在痰湿内阻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证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姜黄素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感染模型组、吡喹酮治疗组和姜黄素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观察小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的表达.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法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及转化牛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 姜黄素可显著减轻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感染模型组及吡喹酮治疗组PPARγmRNA表达较对照组及姜黄素治疗组显著减弱(P<0.05);姜黄素治疗组TGF-β1,α-SMA及Ⅰ、Ⅲ型胶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吡喹酮治疗组和感染模型组(P<0.05).结论 姜黄素有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其抗纤维化机制与其激活PPARγ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HSC)表达α-SMA及分泌TGF-β1,并减少Ⅰ、Ⅲ型胶原的合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数据显示,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70%,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疾病[1-2]。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卒中,主要治疗方式仍是有限时间窗内的溶栓和(或)取栓[3],以期实现缺血组织的再灌注。但随着血管再通,血流再灌注反而会加重组织损伤。其具体的损伤机制尚未明确,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级联反应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治疗作用,同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实时PCR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照研究PNS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46.7细胞中炎性反应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以及其下游调控的炎性反应递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6(IL-6),炎性反应相关氧化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结果: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反应模型制备后TNF-α、CRP、M-CSF、IL-6、iNOS及COX-2水平明显上调,三七总皂苷给药后,细胞炎性反应递质与造模组比较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明显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炎性反应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激活调控因子PPAR-α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12.
针刺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形态结构和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形态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闭塞大鼠四条动脉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以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及针刺对其变化的影响 ,同时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 (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离子泵的活性及针刺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出现明显的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和胶质细胞增生现象 ,针刺治疗组Ⅱ无明显的细胞受损后形态学变化 ;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经针刺治疗后MDA含量明显下降 ;GSH px活性在脑缺血过程中首先代偿性升高 ,在再灌注过程中明显下降 ,经针刺治疗后酶活性复又升高 ;离子泵的活性在缺血及再灌注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经针刺治疗后各离子泵的活性均升高至与假手术组相近。结论 :在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神经元的变性乃至死亡与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强、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及能量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而针刺“百会”和“曲池”可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神经元延迟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病理学改变以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醒脑开窍”针法并通过电镜与光镜来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可引发大鼠脑神经元、胶质细胞、毛细血管等结构损伤,针刺可改善脑缺血周围区超微结构损伤。并且发现在3h时间点给予针刺干预较其他时间点理想。结论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在3h内给予针刺干预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假手术组、模型组(再灌注6h、24h、72h)、针刺组(再灌注6h、24h、72h)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6h,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出现增高趋势,并于24h达到高峰,模型组与针刺组及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 脑缺血后1CAM—l表达增加,针刺可降低1CAM.1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后ICAM—l导致的缺缺血性脑损伤。说明针刺对缺血性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脑内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针刺镇痛作为针灸临床应用的精华一直备受关注,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研究层次也从临床实验观察深入到分子研究水平.重新评价针刺镇痛效果,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全息、心理学、边缘频谱分析等多学科和中医传统理论角度探讨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趋势,明确研究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细胞焦亡探讨中医药干预肿瘤炎性微环境的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焦亡是一种能产生炎性反应并引发细胞膜破裂、溶解的新型死亡方式。该死亡方式依赖于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1的启动,以致炎性反应小体在病原体的反应下聚集,从而发生焦性细胞死亡。焦亡的细胞在形态学、生物学、基因学特征上与传统的细胞死亡方式均有明显的不同。细胞焦亡已被发现参与多种人类疾病进程,而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引起高度关注。因此,细胞焦亡发生机制及传导通路的研究,将为肿瘤的防治提供重要的治疗策略。本文基于细胞焦亡的生物学特征和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焦亡与传统细胞死亡方式的区别,结合中医药在肿瘤中应用特点,为探索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加强针灸学的基础研究是针灸走向世界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就针灸基础研究的目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中实验方法和检测指标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想法与针灸界的同仁商榷,以冀加快针灸学基础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