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微创治疗的安全术式及应用价值.方法 1997年2月至2008年10月41例成年人PDA患者采用胸壁小切口,结扎线从胸降主动脉后方转移法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结果 41例均获成功,复查心脏超声无残余分流,随访未见导管再通.结论 微创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符合外科微创原则,适宜治疗成年人PDA患者.  相似文献   

2.
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0月至2001年8月间该病87例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手术死亡5倒,死亡率5.7%,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存活患者平均随访3年7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可有效治疗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9例复杂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处理方法包括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动脉导管结扎术18例,经肺动脉切口行动脉导管开口缝合术26例,经肺动脉切口行动脉导管开口补片闭合术5例.结果 全组49例复杂型PDA患者术前漏诊12例;手术治愈45例,死亡4例.死亡病例均发生于术后24 h内,病死率为8.16%,分别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灌注性肺损伤2例.随访5个月至4年,无一例再通.结论 在复杂型PDA的外科处理中,准确及时地发现和恰当地处理PDA,决定着治疗的结果;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引起导管的左向右分流,常可诱发和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颅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脉导管未闭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因此早期干预是有必要的.本文就早产儿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对40例接受口服消炎痛治疗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PDA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25例.关闭31例(77.5%),其中早产儿关闭12例(80.0%),足月儿关闭19例(76.0%),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1 500g、1 500~2 500 g、>2 500g 3组消炎痛关闭率分别是10.0%、85.7%、70.0%,关闭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口服消炎痛对治疗新生儿PDA有明显疗效.其关闭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50例PDA患者,PDA最窄处直径为2.3~14.6mm,平均(5.8±2.6)mm。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15.6±11.2)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评价治疗效果以及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5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采用心导管术和UCG评价患者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5min造影显示,无残余分流45例(90%),微量分流3例,少量分流2例(10%);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心室及心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成本效益比高。  相似文献   

7.
8.
敖桢桢  王静 《现代医院》2012,12(2):51-52
目的比较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的差异。方法将49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布洛芬组25例与对照组吲哚美辛组24例,分别服用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比较两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动脉导管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吲哚美辛组相比,布洛芬组引起的少尿、肾功能损害及喂养不耐受等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安全、有效,用药方便,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CPB)处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0月~2011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处理32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转归。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灌注肺,1例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复查动脉导管无再通。结论合并心内畸形的PDA,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是关键,心内直视手术前处理好PDA,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单纯PDA应严格掌握体外循环下手术的适应症。绝大多数PDA均可进行心包内游离,充分显露是手术的关键。结合心包内分离及经肺动脉切口处理PDA,可明显缩短CPB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王瑜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93-6294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刚出生一周的婴儿,统计分析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并对检出率加以对比统计。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新出生的160名婴儿进行超声波心动图检查,对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情况加以检测。结果被调查的160名婴儿中,存在卵圆孔未闭情况的有145名,检测出动脉导管未闭的有90名,同时检测出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的有85名。结论对于刚出生一周的婴儿来说,出现卵圆孔未闭情况的几率很高,大约为90.62%,而发生动脉导管未闭情况的则相对较低,为56.25%,两者同时出现的比例为53.12%。可见一周内新生婴儿卵圆孔未闭的发生概率要大大高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概率,两者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用于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5例PDA患儿,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确定动脉导管形态,测量最窄处直径,选择合适封堵器,经静脉途径植人封堵器.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比较不同时间点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V5导联R波(RV5)及RV5+V1导联S波(SV1).结果 45例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与术前相比,INEF和Fs术后3 d、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1年时则恢复至术前相似水平;RV5及RV5+SV1于术后1个月和1年时显著下降(P<0.05).1例患儿发生右侧股动脉血栓形成,经外科手术切开,球囊取栓成功.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PDA安全有效,封堵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可有暂时下降,但临床并无左心功能减退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早期诊断和口服吲哚美辛的治疗作用。 方法 对超声心动图诊断为PDA资料完整的2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经口服吲哚美辛治疗后复查超声心动图。 结果 早产儿PDA占同期住院早产儿的3.1%(28/914)。有原发肺部疾病的占47.6%(10/21),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6例;无肺部疾病的占52.4%(11/21);61.9%(13/21)闻及收缩期杂音,但未闻及连续性杂音。PDA诊断日龄<7 d占85.7%(18/21)其中3-4 d占52.4%(11/21),口服吲哚美辛后24-48 h PDA关闭占94.1%(16/17)。1989年3月-2001年8月早产儿伴收缩期杂音、青紫、NRDS和心率增快的PDA检出率分别为46.3%(19/41)、66.7%(2/3)、100%(4/4)和100%(3/3)。 结论 早产儿PDA多发生于生后3-4 d;早产伴收缩期杂音、青紫PDA检出的比例较高;NRDS或心率增快为早产儿PDA的特殊表现;PDA患儿在生后1周内口服吲哚美辛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Prostaglandin administered by aortic infusion prevents ductus closure when this is desirable--as in term infants with pulmonary atresia or critical pulmonic stenosis--raising arterial oxygen tension to levels compatible with life. On the other hand, in prematures with persistent patency of the ductus, administering indomethacin inhibits prostaglandin sysnthesis, inducing closure, and can obviate surgery.  相似文献   

16.
总结16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术后循环系统监护.术后护理重点为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处理高血压;严密观察胸腔引流量和颜色,及时发现出血征象;术后早期保持患儿安静,积极防治肺高压危象;严格控制出入量,加强营养支持,注意保暖及预防感染.16例患儿除1例因术后持续肺动脉高压家长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外,其余15例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动脉导管未闭儿童患者,在进行介入性经皮心导管封堵术治疗前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前,术后经导管检测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5.6±1.3)mm;术前肺动脉平均压(19.1±2.3)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41±0.13)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17±0.03);术后肺动脉平均压(14.4±1.7)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03±0.01)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02±0.01),相应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肺动脉平均压,左向右分流量以及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均会不同程度下降,这种改变可以作为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口服布洛芬悬液和消炎痛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 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0例胎龄 30~35周早产儿, 心脏彩超证实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 (PDA), 随机分为布洛芬组 (n=15) 和消炎痛组 (n=15), 于生后 3d口服分 3次给药。布洛芬组首剂给予 10mg/kg, 于 24、48h后各给予 5mg/kg。消炎痛组 0 2mg(kg·次 ), 每间隔 12h1次。结果: 两组关闭率相似, 布洛芬组 12例导管关闭 (80% ), 消炎痛组 13例导管关闭 ( 87% ), 两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5)。布洛芬组 3例合并尿少, 消炎痛组 10例合并尿少,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消炎痛组 5例血肌酐增高, 6例血尿素氮增高, 布洛芬组无血肌酐增高, 1例血尿素氮增高, 两个项目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5)。其他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消炎痛组 2例大便潜血阳性, 1例血总胆红素轻度升高, 两组均无腹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结论: 生后 3d口服布洛芬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与口服消炎痛同样有效, 并能显著减少尿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治疗前血小板减少对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并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hsPDA早产儿,给予口服布洛芬(首剂10 mg/kg,第二、三剂5 mg/kg,每日1次,共3 d)一个疗程;治疗前采血,根据血小板计数的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