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出现消除了一直以来存在于麻醉深度监测领域的盲区,有助于避免临床麻醉管理和药物使用的盲目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BIS在提高临床麻醉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麻醉临床教学质量,可很好地帮助年轻麻醉医生的成长,帮助树立正确的麻醉理念,有助于提高麻醉管理能力和对术中不良事件的处理能力,BIS也很好地兼顾了患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3.
唤醒麻醉在癫痫灶切除中的应用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勇  盛凤莲 《四川医学》2009,30(7):1164-1165
术中唤醒麻醉指在手术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要求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配合完成某些神经测试及指令动作的麻醉技术,其过程就是睡-醒-睡(asleep—awake—asleep)。我院2007年5月在2例癫痫病灶切除术中成功应用了唤醒麻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患者术中唤醒麻醉的护理要点.方法 20例脑功能区占位病变患者进行全麻术中唤醒,在清醒状态下,通过皮质诱发电位及皮质电刺激等方法 进行脑功能区定位,切除脑内病变后再在全麻下关颅,观察唤醒下护患交流有无障碍、患者有无躁动、体位变化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全部病例术中唤醒,4例出现护患交流障碍;2例患者躁动;1例放弃唤醒麻醉改行普通全麻.患者体位变化致MAP降低、HR增快;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暂时性恶化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肢体活动障碍2例;其余好转.结论 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患者术中唤醒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脑功能的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颅脑手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麻醉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主要适用于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导航仪准确定位病灶,锁孔开颅,术中解除麻醉和经过电流刺激唤醒、脑功能区定位,在最大限度保护脑重要功能区的正常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病灶清除,具有创伤小、病灶切除彻底、不损害脑功能区、免除化疗放疗痛苦、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这项手术是高精尖医学技术的集中体现。本文就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颅脑手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麻醉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主要适用于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1-2]。通过导航仪准确定位病灶,锁孔开颅,术中解除麻醉和经过电流刺激唤醒、脑功能区定位,在最大限度保护脑重要功能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复合舒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应用。方法 8例患者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复合舒芬太尼静脉给药,术前1d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评出手术患者的主观感受。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按脑功能区定位时态的评判标准对其进行评估。结果 8例唤醒麻醉手术过程顺利,语言清晰者7/8,指令准确7/8,无痛8/8,颅内压正常7/8,脑组织轻度膨胀1/8。优7/8,良1/8,差0/8。结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健康状况属ASAI-Ⅱ级手术病人72例,其中42例剖胸手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平分为两组;30例下肢,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双盲法平分为两组。A组为全麻组,B组为硬膜外阻滞——气管内插管联合麻醉组,C组为硬膜外阻滞组,D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组。所有病人均放置脑电双频谱指数电极,记录入室后、术中、出室时BIS值。结果 同一组内病人人室后、术中平均值、出室时BIS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间在入室后基础值和出室时的BIS值均无差别(P>0.05)。术中BIS平均值:A组明显低于B组(P<0.05),C组与D组无明显差别,A组和B组均低于C组和D组。结论 脑电双频谱指数是监测临床麻醉深度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王金龙  刘中砥 《浙江医学》2003,25(9):527-528,568
目的 研究应用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反馈调控静吸复合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将5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组Ⅰ )和BIS反馈组 (组Ⅱ ) ,每组25例。组I术中麻醉深度以MAP、HR和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为依据调节麻醉深度。组II以BIS值40~50作为反馈值调节麻醉深度 ,BIS>50时提高吸入异氟醚浓度 ,<40时降低吸入异氟醚浓度。记录两组病人入室后、意识消失、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术中、停异氟醚后10min、吞咽反射和睁眼时BIS值、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MAP和HR等的变化 ,记录意识恢复的时间 ,随访有否术中知晓。 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病人的BIS值较基础值明显为低 (P<0.01) ,术中两组病人的BIS值差别不显著 (P>0.05) ;停异氟醚后10min,组ⅡBIS值明显高于组Ⅰ (P<0.01) ;术中吸2%异氟醚时间组Ⅱ明显短于组Ⅰ(P<0.01) ;术毕唤醒时间组Ⅱ早于组Ⅰ (P<0.05) ;术后随访50例病人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应用BIS值反馈调控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麻醉深度 ,防止术中知晓 ,减少麻醉用药量 ,加快病人苏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麻醉深度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手术并应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R2、R4和R6组,每组23例.于基础值、气腹即刻、内脏游离、冲洗腹腔和缝皮时记录患者的BIS、中心动脉压(MAP)和心率(HR)等指标.结果:各组随着警觉与镇静(OAA/S)评分的降低及时间的推移,BIS得分和MAP呈降低趋势(P<0.01),OAA/S评分为5分时,3组间BI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OAA/S评分时,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时点和HR较为稳定,均在正常范围内,不同时间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对于麻醉深度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且准确性高,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 To observe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awake anesthesia for tumor excisions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 involving cerebral functional areas. Methods : Fifty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 involving cerebral functional areas, ASA Ⅰ - Ⅱ grade,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were used for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nd a 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 was inserted for the airway opening and 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 At the surgeon's request for an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the propofol infusion was stopped advance of 10-15 min, the remifentanil infusion rate was decreased to 0. 050-0. 075 μg/kg from 0. 10-0. 20 μg/kg per min for easing surgical pain. The LMA was removed until the patient awakened. The anesthesiologist then kept up an on-going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After that, anesthesia was re-deepened and LMA was re-inserted until the whole surgery was accomplished. Results: Forty-six of 50 patients (92%) were successfully awakened and 4 (8%) failed to complete the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because of dyspnea, over-sedation, or severe hypertension. No sever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Conclusions: During the awake anesthetic period, the intraoperative wake-up test combined with navigation, evoked potential and ultrasound techniques can help surgeons excise maximumly and precisely the brain tumors near to or in the functional area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艾司洛尔对门诊手术镇静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门诊接受无痛人流手术患者,年龄18~35岁,ASA I~Ⅱ级.将两组患者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麻醉诱导前E组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 mg/kg,并以150ug·kg-1·min-1持续静脉给药;C组给予生理盐水.两组麻醉诱导药物均为芬太尼(1 μg/kg)和丙泊酚(2 mg/kg).观察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丙泊酚总量,手术后睁眼时间和患者达到离院标准的时问.结果 对照组组内在手术开始后1、2、3 min的BIS值和心率比诱导后明显增加(P<0.05),手术中两组的BIS值和心率组间比较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达到出院标准的时间明显长于艾司洛尔组(P<0.05).结论 艾司洛尔联合应用于门诊手术的镇静麻醉中时能控制手术伤害性刺激引起的BIS指数升高,减少镇静药物用量,缩短麻醉复苏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小儿全麻复合用药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小儿外科泌尿系手术患儿80例,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吸入麻醉,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术中均采用BIS监测,观察组40例术中根据预设理想的BIS值调整用药量,对照组麻醉医生不能观察BIS监测结果,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常规监测调节用药量,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末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末七氟烷浓度、BIS值和七氟烷用量,并比较两组苏醒、拔管、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平均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术中/术末MAP、术末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HR明显低于对照组,术中、术末呼末七氟烷浓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术中、术末BI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七氟烷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苏醒、拔管、出PACU平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7,P=0.034)。结论小儿全麻应用BIS监测可使麻醉药物用量更加精确,从而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安全性,为小儿外科的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麻醉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监测下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定位及术式选择。方法:38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痫灶的定位和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的监测,分别采用不同的术式:①单纯致痫灶切除2例;②多软膜下横切术(MST)8例;③致痫灶切除 MST18例;④前颞叶、杏仁核-海马切除5例,神经导航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1例;⑤胼胝体切开 MST 皮质热灼4例。结果:38例患者经3~30个月的随访,满意12例(31.6%),显著改善10例(26.3%),良好6例(15.8%),效差4例(10.5%),无改善6例(15.8)。总有效率73.7%,治愈率达31.6%。无一例致残或死亡。结论:术中在皮质和深部脑电图检测下,对致痫灶准确的定位和采用不同的术式切除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蔡瑞  张丁 《吉林医学》2011,(20):4130-4132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在小儿脑瘫后遗症髋内收畸形矫正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的患儿(均为男性)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采用瑞芬太尼0.2~0.25μg/(kg.min)复合丙泊酚0.08 mg/(kg.min)持续静脉泵注。Ⅱ组:采用静脉单次推注氯胺酮2 mg/kg、丙泊酚1 mg/kg。根据手术需要追加氯胺酮1 mg/kg。结果:瑞芬太尼组较氯胺酮组术中BP、HR明显平稳(P<0.05),且术后苏醒时间短,精神症状少。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具有术中患儿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时、清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fMRI脑功能成像评价针刺内关穴的即时效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人相关脑功能区兴奋性的影响,对15例急性脑基底节区梗死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针刺双侧内关穴,分别于针刺前、后行静息态fMRI脑功能成像扫描,获取两组被试静息态的fMRI数据,通过后处理软件得到脑梗死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不同脑区的脑功能激活图像。【结果】患者针刺后,在右侧枕叶和左侧顶叶存在正激活,而左侧运动区有负激活。健康人针刺后,在双侧顶叶和枕叶出现正激活,在双侧额叶出现负激活。【结论】针刺内关穴对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的脑功能活动激活区域表现存在差异,提示针刺内关穴对机体病理与生理状态下fMRI脑功能成像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对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各32例,分别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组、七氟醚组和氯胺酮组。氯胺酮组患儿采用5 mg/kg氯胺酮肌注麻醉,七氟醚组通过面罩吸入七氟醚实施麻醉,复合组在七氟醚组的麻醉方法基础上,于切皮前辅助采用0.2μg/kg舒芬太尼进行缓慢静注。结果:氯胺酮组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压(MAP)值在麻醉诱导和切皮期分别与七氟醚组及复合组同一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和MAP值在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醚组与复合组的HR、SpO2和MAP值在同一时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胺酮组、七氟醚组、复合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渐次降低,三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进行小儿腹股沟区手术的麻醉具有较理想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以往氯胺酮对患儿中枢神经的刺激与影响,同时可以有效降低麻醉诱导期及苏醒期的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前瞻性研究“尿道关闭面积缩小术”(diminution of the ureathral functional area,DUFA)治疗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122例患者经尿动力学检查确诊为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进行作者设计的新手术“尿道关闭面积缩小术”.统计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分析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尿道关闭面积、膀胱颈压、最大尿道压、膀胱逼尿肌压及并发症.结果 12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手术时间(19.7±8.3)min、出血量(15.2±6.9)mL.IPSS从术前25.6 ±8.2降为术后4.5±2.6,最大尿流率从术前(7.5±3.8)mL/s增加至(25.9±8.3) mL/s,残余尿量由术前(164.1±86.8) mL降为术后(17.4 ±9.1)mL,尿道关闭面积从术前(1 392.9±697.6) mmcmH2O降为术后(654.6±211.3) mmcmH2O,膀胱逼尿肌压从术前(36.5±12.1)cmH2O降为术后(18.6±6.3) cmiH2O,膀胱颈压与最大尿道压降低.各项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术后2例大出血,3例轻微排尿困难,6例轻微压力性尿失禁,经保守治疗恢复.结论 DUFA既能有效解除尿道梗阻,显著提高尿流率,缓解患者症状,又不发生永久性尿失禁,并发症极少,是手术治疗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的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0.75%、0.5%、0.25%的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各浓度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选择ASAⅠ~Ⅲ级、宜实施剖宫产手术患者600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200例。用针内针法腰-硬联合麻醉技术在L2-3实施联合麻醉,腰麻分别用0.75%、0.5%、0.25%等比重罗哌卡因2ml。比较三组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变化及升压药使用情况,最高脊位阻滞平面、最高节段出现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情况及硬膜外追加药物情况,以及肌松满意度、患者麻醉中主观感觉舒适度等。结果:Ⅰ组平均最高阻滞平面在T5水平,血压下降,心率增加明显,最高节段出现时间、Ⅱ阻滞起效时间较短,麻醉维持时间长,患者肌松良好,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舒适度较组差;组最高阻滞平面在T7水平,血压、心率变化不大,最高节段出现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介于Ⅰ、Ⅱ组之间,患者肌松良好、舒适度较好。Ⅲ组最高阻滞平面在T9水平,血压、心率变化不大,最高节段出现时间、阻滞起效时间较长,麻醉维持时间短,肌松较差,舒适度较组差Ⅱ。以上各指标比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5%等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更适合剖宫产手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 ( BIS)和镇静评分预防小儿支气管异物全麻期间低氧血症的作用。方法 :对 48例小儿支气管异物全麻 ,采用计时 BIS监测和镇静评分判定SPO2 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关系。结果 :静注γ- OH后 5 min Rasmay镇静评级即达 6级并延续90 min ,1 2 0 min后呈轻度镇静水平 ,SPO2 在术后较术前及术中下降显著并延续 30~60 min,清醒后回升至正常水平。结论 :BIS和 Rasmay镇静评级有助于判断和预防小儿支气管异物全麻取出术间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