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路苓  于春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79-1080
目的探讨影响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随访结果。结果颅内出血以右侧大脑及多部位出血多见,硬膜下出血最多见,其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随访正常29例(69%),后遗症13例(31%),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脑瘫、癫痫、语言发育落后。硬膜下出血预后较好,后遗症发生率5%,蛛网膜下腔出血次之,脑内出血的预后较差,出血量大导致脑疝者预后最差,后遗症发生率为100%。结论头颅CT筛选是非常必要的,预后与颅内出血部位及量关系密切,后遗症发生率高,除应早诊断、早治疗外,急性期适当降颅压,恢复期按疗程治疗和及早干预,最重要是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CT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确诊的33例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CT征像.结果: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蛛网膜下腔,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蛛网膜下腔出血93.93%(31/33),其次是脑实质及硬膜下78.78%(26/33),脑室内出血少见本组仅1例.混合出血也是本病CT特征的一个显著特征,本组混合性出血占81.82%(27/33)结论:CT检查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诊断具有非常霞要的价值,可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及范围,也可用于随访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诊断、锥颅治疗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指征及方法。方法:自1994~1999年我科共对38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儿施行锥颅治疗。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最大90d,最小8d,平均54d。硬膜下出血19例,脑内出血8例,硬膜下合并有脑内出血11例,其中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结果:38例患婴经治疗全部病愈出院,无1例死亡,随访0.5~1年,2例有轻度偏瘫,另3例语言发育迟缓,无其他严重后遗症。结论:本病有手术指征的颅内血肿及时行外科手术是降低本病病死率及致残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诊断(附2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提高CT检查对本病价值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8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硬膜下出血10例,脑内出血4例,脑室内出血2例。结论 CT检查可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是诊断维生素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CT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CT确诊的173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CT表现.结果 2个或2个以上部位出血共124例(71.68%),常为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多部位混合性出血,可伴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大片脑梗塞.硬膜下、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较完全;出血量多,脑内血肿较大,特别是伴大片脑梗塞者常有脑软化灶后遗改变.结论 CT检查可早期确定颅内出血部位及范围,了解是否伴有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梗塞、脑疝等并发症,并且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观察疗效、了解病情发展和判断预后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37例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坚 《华夏医学》2005,18(4):556-557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总结37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及结合文献分析,针对其发病机理,提出治疗上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输新鲜血或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控制活动性出血,纠正贫血,维持循环稳定,及早钻颅血肿清除,冲洗蛛网膜下腔积血及通畅的硬膜下引流,早期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及激素、高压氧治疗,积极抗癫痫治疗.结果:治愈30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死亡4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病情危重,病死率、后遗症发生率较高,正确认识其发病机理及临床特点,及早合理治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提高CT检查对本病价值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3例经临床证实的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结果:脑内出血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2例,出血破入脑室1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硬膜下血肿2例,均为单侧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1例.结论:CT检查可确定颅内出血的部位及范围,且能随访疗效及判断预后,是诊断维生素缺乏症并发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分析24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病儿的CT表现。结果表明,硬膜下血肿15例,包括单纯性硬膜下血肿6例,同时合并脑内血肿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例;脑内血肿13例,包括单纯性脑内血肿4例,同时合并硬膜下血肿7例,合并SAH2例;SAH7例,包括单纯性SAH3例,同时合并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各2例。24例中,有16例伴不同范围的脑水肿改变。病儿经治疗后CT复查结果显示,硬膜下血肿及SAH吸收较完全;脑内血肿范围大者可有软化灶和后遗症表现。提示CT诊断可确定出血部位及程度,并且对临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晓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3):745-746
目的探讨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CT诊断。方法对我院经临床证实的32例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硬膜下出血10例,脑实质出血7例,脑室内出血5例,大部分为多部位混合出血,出血量8~20ml。结论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出血多见,出血量多,CT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对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诊断价值,提高CT检查对本症诊断的认识。方法对15例临床确诊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为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次为脑实质。多部位混合性血肿,以单侧为主,可伴有脑水肿及大面积脑梗死。结论CT检查能快速准确地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及其并发症,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本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三年来经临床确诊的维生素K缺乏症19例,着重观察颅内出血的CT表现;结果CT显示颅内出血率89.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多见,其次为硬膜下血肿(SDH)和脑内血肿(IPH),脑室内出血(IVH)较少见,有2个以上部位出血者占53%,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随访复查呈现脑软化灶和后遗证表现;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的B超形态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43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患儿进行了床边头颅B超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头颅B超表现:脑实质出血16例,脑室内出血8例,硬脑膜下腔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两处或两处以上6例。43例经CT检查或手术证实,其中有2例脑室内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漏诊。结论:B超对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具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晚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与低钠血症的关系。方法:对43例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43例患儿中26例并发低钠血症,占60.5%,血钠最低112mmol/l。32例蛛网膜下隙(以前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中22例并发低钠血症,低钠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蛛网膜下隙出血患儿(P<0.05)。治疗后26例低钠血症患儿中12例预后不良。血钠<120mmol/1 2例均死亡。结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特别是蛛网膜下隙出血易出现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该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方法:对90例确诊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头颅CT 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78例为单纯母乳喂养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面色苍白、前囟饱满、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发热、黑便、拒乳、呼吸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等 ;CT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脑缺血缺氧性改变、脑室内出血.结论:正确的预防、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三年来经临床确诊的维生素K缺乏症19例,着重观察颅内出血的CT表现;结果:CT显示颅内出血率89.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多见,其次为硬膜下血肿(SDH)和脑内血肿(IPH),脑室内出血(IVH)较少见,有2个以上部位出血者占53%,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大面积脑梗死,随访复查呈现脑软化灶和后遗证表现;结论:CT检查可准确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儿VitK缺乏颅内出血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足月顺产婴儿晚发性VitK缺乏颅内出血的CT表现,男20例,女4例,患儿年龄2d至2月。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2例,硬膜下腔出血(SDH)12例,脑实质内出血(ICH)13例,脑室内出血(IVH)3例,多个部位出血13例。结论CT是检查婴儿VitK缺乏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不但能发现出血的部位、出血量,还可观察治疗效果、判断并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7.
张雪斌  周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353-1354
目的 :评价 CT在小儿颅内出血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 6 9例经临床确诊患儿的临床和 CT影像资料。结果 :出血原因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30例 ,晚发性维生素 K缺乏症 9例 ,脑血管畸形 7例 ,脑动脉瘤 3例 ,烟雾病 2例 ,化脓性脑膜炎 10例 ,颅脑外伤 8例。出血部位 :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 6例 ,脑室内出血 6例 ,脑实质出血 4例 ,硬膜下出血 11例 ,混合性出血 13例。结论 :CT是诊断小儿颅内出血首选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小儿颅内出血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诊断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0例婴儿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亦有硬膜下出血、脑内出血及脑室出血,而多发性出血灶是本病CT表现的显特点。结论:CT检查对颅内出血诊治、随访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萍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111-1112
目的 评价CT在诊断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的临床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病例的临床CT表现。结果 硬膜下血肿1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实质内出血10例,硬膜外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1例。结论 颅脑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既可确定出血部位及程度.同时也是对临床疗效的观察和预后判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经CT诊断婴儿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20例,颅内出血按好发部位分依次为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以多部位了同血为多见,同时,常伴发脑缺氧缺血性病变,本文就CT检查的指征,手术清除血肿的适应症及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