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测定靶控输注下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Shim-pack CLCODS-C18柱;流动相:乙腈∶水=65∶35,流速:1.5ml/min;检测波长:220nm;柱温:25℃。结果:丙泊酚在0.05~5.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低、中、高浓度(0.5、2.0、5.0μg/ml)丙泊酚的回收率分别为(103.0±2.5)%、(98.0±1.4)%和(102.5±3.1)%(n=3)。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快捷,可用于测定靶控输注下血浆中的丙泊酚浓度。  相似文献   

2.
钱军  胡双飞  骆晓攀 《医药导报》2007,26(8):0902-0903
目的测定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纤维肠镜检查时靶控输注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方法把进行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每组25例:第1组,年龄18~49岁;第2组,年龄~65岁;第3组,年龄~81岁。3组患者均接受靶控输注丙泊酚,从初始血浆靶浓度4.5 μg·mL 1开始,以后血浆靶浓度根据有无躯体反应进行调整,计算丙泊酚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结果第1,2,3组患者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分别是5.08,4.25,3.45 μg·mL 1。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进行纤维肠镜检查时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发现血浆靶浓度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
NONMEM法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手术患者的群体药效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患者的群体药效学。方法32例择期下腹部开腹手术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均用TCI丙泊酚(血浆浓度为3μg.mL-1),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丙泊酚的血浆浓度。用NONMEM软件对老年患者丙泊酚群体药效学进行分析。结果以BIS值作为药效学指标,用左旋滞后回线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链式模型,建立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定量关系。结论中国人老年患者的Keo和EC50分别为0.13min-1,3.77μg.mL-1。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靶控输注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并与丙泊酚比较。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E组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并维持,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40~60。两组术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5μg/(kg.min)。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插管前1 min、插管后(1、3、5 min)、切皮、切皮后15 min、手术结束时的SBP、DBP、HR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合并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插管前1 min及插管后3 min、5 min,两组SBP、DBP均显著降低(P<0.05),插管后3 min、5 min及手术切皮时,P组HR显著下降(P<0.05)。P组麻黄素、阿托品的使用率高于E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低于E组。E组苏醒时间显著长于P组(P<0.05)。结论与丙泊酚相比,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但苏醒时间延长,临床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速度的恒速输注方式与靶控输注方式输注丙泊酚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插管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老年患者100例,根据诱导输注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恒速输注2min组(A组),3min组(B组),4min组(C组)和5min组(D组),以及丙泊酚靶控输注组(E组)。分别记录入室后,麻醉诱导后4min,插管后1min,插管后5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血压(BP)、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结果 A组B组和C组D组E组患者诱导过程中均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诱导后血压心率均有一定的下降(P<0.05),在恒速输注组中C组能更好的维持心率血压的稳定。E组在麻醉诱导时和插管后的血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与在诱导过程中低血压的概率增加。结论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均能安全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靶控输注丙泊酚Marsh系统应用血浆浓度在3.5μg.mL-1的靶控输注用于我国老年患者时对循环系统抑制较深,在麻醉诱导时应注意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全身麻醉手术病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分析实测的病人血浆中丙泊酚浓度与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系统预测的丙泊酚浓度的相关性,对TCI系统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级为ASA1~ ASA2级的全身麻醉手术病人,TCI系统丙泊酚的诱导浓度为6μg/ml;麻醉维持浓度分别为2.8、3.2、3.5、3.8 μg/ml.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病人血浆中的丙泊酚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和维持阶段病人血浆中丙泊酚实测浓度高于靶控输注浓度,停止输注后实测浓度低于靶控输注浓度.TCI系统的偏离度(MDPE)和精密度(MDAPE)分别为6.0%和6.2%.病人脑电双频指数、反应熵和状态熵受麻醉影响明显.结论:TCI系统在麻醉指标监测下,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方法:全身麻醉患者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和单纯丙泊酚组(P)。RP组给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待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到4ng/mL时开始丙泊酚靶控输注,靶控输注浓度为血浆浓度4μg/mL。P组单纯按4μg/mL给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下,令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e50值为0.84(0.75,0.93)μg/mL,ECe95值为1.40(1.27,1.59)μg/mL。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则分别为1.9(1.83,1.98)μg/mL和2.8(2.72,2.94)μg/mL。两组ECe50值和ECe95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RP组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均明显低于P组,Narcotrend指数则高于P组,平均动脉压降低也较P组严重(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可增强丙泊酚的镇静效果,降低令患者意识消失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  相似文献   

8.
靶控输注法对丙泊酚复合不同浓度芬太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和不同浓度芬太尼的临床效应。方法38例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靶控输注丙泊酚3mg.mL-1分别复合芬太尼2ng.mL-1(A组)及4ng.mL-1(B组)。观察2组病人在麻醉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变异性指数(LF/HF),并于气管插管后、切皮后、手术30,60,90及120min,观察2组病人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结果A组病人在气管插管后,MAP、LF/HF均显著高于麻醉前;切皮后MAP、HR、LF/HF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各指标在气管插管、切皮后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各时间点的BIS值在35~58,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3mg.mL-1伍用芬太尼4ng.mL-1,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和切皮反应,并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深度;而伍用芬太尼2ng.mL-1可以有效抑制切皮反应,但不能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达稳态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拟于全麻下行择期骨科手术患者,通过靶控输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在效应室丙泊酚达到恒定浓度后,应用无创胸内植入技术评估其心血管稳定性并使用脑双频谱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结果: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达稳态后,20min心率达到稳定状态,BIS在32min,心脏指数和平均动脉压在47min达到稳定状态;各指标最终水平较最初稳定状态分别低21%、47%、14%和28%。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在效应室浓度达稳态后,心血管指标的变化程度达到了临床有意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两种浓度丙泊酚用于前列腺电切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观察不同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下患者各项指标并分析。结果两种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均能完成手术。结论两组麻醉剂量均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丙泊酚靶控浓度3μg/ml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异丙酚靶控输注半数效应室浓度(ECe50)的影响。方法:择期静脉复合全麻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60例,年龄65~85岁,按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的不同随机分成3组,瑞芬太尼0.5 ng/ml(R0.5);瑞芬太尼1.0 ng/ml(R1.0);瑞芬太尼1.5 ng/ml(R1.5),每组20例。达到效应室靶浓度后,按照序贯试验原则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进电切镜出现体动反应,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反之,采用低一级浓度,各相邻浓度之间均为等比级数,比率为1.2。计算异丙酚ECe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R0.5组异丙酚的ECe50为2.37μg/ml,其95%可信区间为(2.22,2.53),R1.0组异丙酚的ECe50为1.84μg/ml,95%可信区间为(1.75,1.94),R1.5组异丙酚的ECe50为1.66μg/ml,95%可信区间为(1.60,1.71)。结论:增加瑞芬太尼靶浓度可降低异丙酚靶控输注浓度,但随着浓度增加,麻醉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丙泊酚靶控输注对七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的患者85例,按照丙泊酚靶控浓度随机分为a、b、c、d、e5个实验小组,5个分组中丙泊酚血浆浓度分别是1.0、1.5、2.0、2.5μg/ml以及单纯吸入七氟醚e组,每组各17例。研究不同血浆浓度丙泊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两者配伍的合理使用方案。结果 5组中T1~T4时刻,七氟醚MAC值比较,e组对应各时刻七氟醚MAC值明显较低(P〈0.01);d组与其他组比较,血管活性药物及阿托品使用量及其次数较少,七氟醚MAC值的降低与丙泊酚血浆浓度的升高之间呈线性关系。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和七氟醚的MAC值之间的反相关关系,有利于临床上利用该关系检测和诊断,不同靶浓度的丙泊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不同,血浆浓度逐渐增高,七氟醚MAC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杨利利  王天龙  田肇隆 《中国医药》2012,7(9):1100-1102
目的 探讨小剂量靶控输注丙泊酚在癫(痫)患者致(痫)灶切除术术中脑电监测期间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0例行致(痫)灶切除术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停用丙泊酚组(20例)和靶控输注丙泊酚组(20例).在术中行皮质脑电图监测(ECoG)前15 min,停用丙泊酚组停止注入丙泊酚,靶控输注丙泊酚组将丙泊酚靶浓度改为1 mg/L.比较2组患者从改变丙泊酚输注浓度到可顺利进行ECoG期间呛咳,躁动的发生率以及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从停药到可顺利进行ECoG,停用丙泊酚组所需时间为(27±7) min,靶控输注丙泊酚组所需时间为(27±5)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控输液丙泊酚组脑电监测期间平均动脉压、心率、电双频谱指数均低于停用丙泊酚组[分别为(97.6±2.0) mm Hg比(89.4±1.4)mm Hg(1 mm Hg=0.133 kPa),(68±10) min比(86±15) min,(65±9)比(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用丙泊酚组患者中2例出现术中知晓,靶控输注丙泊酚组患者无术中知晓的发生.结论 相对于停用丙泊酚,脑电监测期间靶控输注小剂量的丙泊酚(1 mg/L)既不影响脑电监测,又可以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率,适于致(痫)灶切除术中脑电监测期间麻醉管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和恒速输注时呼吸抑制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方法选择需全身麻醉患者120例,随机分为T组和H组,每组60例。注射用瑞芬太尼配制1 mg/20 mL,T组采用半数效量序贯法靶控泵入瑞芬太尼,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分别为1.2、1.7、2.5、3.5 ng/mL等比递增,H组恒速泵入速度按0.08、0.11、0.15、0.20μg/(kg·min)等比递增,T组观察10 min,H组观察16 min,监测两组患者的SBP、DBP、ECG、HR、ETCO_2、SpO_2,并记录患者的呼吸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呼吸不满意例数均为30例。H组浓度为0.08μg/(kg·min)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0例;0.11μg/(kg·min)患者24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0.15μg/(kg·min)患者24例,呼吸不满意者18例;0.20μg/(kg·min)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T组浓度为1.2 ng/m L患者10例,呼吸不满意者0例;1.7 ng/m L 24例,呼吸不满意者12例;2.5 ng/mL患者20例,呼吸不满意者12例;3.5 ng/mL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T组呼吸抑制EC_(50)早于H组。结论瑞芬太尼维持满意呼吸时的EC_(50),靶控输注组为2.0 ng/mL,95%可信区间为1.93~2.07 ng/mL,恒速输注组为0.13μg/(kg·min),95%可信区间为0.08~0.18μg/(kg·mi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时舒芬太尼不同效应室浓度对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15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靶控输注行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Ⅰ组为0.12ng/ml,Ⅱ组为0.15ng/ml,Ⅲ组为0.20n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1.5μg/ml。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30min(T1)、手术结束时(T2)、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T3)及术后30min(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评价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 T3)及术后30min( T4)的视觉模拟( VAS)疼痛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记录术后60min内嗜睡、呼吸抑制、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各组患者T3、T4时点较T0、T1、T2时点HR、MAP明显升高(P﹤0.05)。Ⅰ组在T3、T4时点HR、MAP明显高于Ⅱ组、Ⅲ组(P﹤0.05)。Ⅲ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Ⅰ组、Ⅱ组明显延长( P﹤0.05)。Ⅱ组、Ⅲ组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及术后30min的视觉模拟( VAS)疼痛评分优于Ⅰ组(P﹤0.05)。Ⅱ组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及术后30min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Ⅰ组、Ⅲ组(P﹤0.05)。Ⅱ组术后60min内嗜睡、呼吸抑制、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Ⅰ组、Ⅲ组(P ﹤0.05)。结论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0.15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浓度1.5μg/ml最适合麻醉复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胸外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3-2007年胸外科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均21例。分别采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为主诱导和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期相关时间、术后30min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记录术中知晓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SF组麻醉术中循环较稳定,苏醒与R组无差异,术后30minVAS评分R组高于S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舒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胸外科手术比瑞芬太尼更优越、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LC手术老年患者5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心肺功能正常。随机等分为静吸麻醉组(I组)和静脉全麻组(T组),两组均以咪选唑仑、异丙酚、芬太尼、雏库溴铵诱导后做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静吸麻醉组(Ⅰ组,n=28例)采用3%异氟醚吸入诱导,1%-2.5%维持,间断辅以瑞芬太尼静注;全凭静脉组(T组,n=28例)将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混合液持续恒速输入,诱导时设定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4—8ns/ml,异丙酚为3~5μg/ml,术中根据血压、心率调整靶浓度.术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等指标及手术结束至自主呼吸、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恢复定向能力的时间等。结果两组间的拔管时间、清醒程度有显著差异。静吸麻醉组(Ⅰ组)在气腹后10min的HR、SBP、DBP及术毕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P〈0.05或P〈0.01),而全凭静脉组术中无明显变化,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静吸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达满意的麻醉深度,具有苏醒快,围术期血压、心率变化幅度小,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患者安全系数高等优点,且无吸入麻醉药的手术室空气污染,优于异氟醚吸人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响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19-12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异氟醚静脉复合吸入麻醉;观察组采取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氧饱和度(SpO2)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T1、T2及T3时的HR、SBP、DBP、和SpO2水平与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观察组T1、T2、T3时的HR、DBP及S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7.01±1.80)min、(7.13±1.62)min和(10.48±1.41)min,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45%(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LC手术老年患者5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年龄60~81岁,心肺功能正常,随机等分为静吸麻醉组(I组)和静脉全麻组(T组)各28例。I组以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诱导后做气管插管,术中吸入1%~2.5%异氟醚维持麻醉。T组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术中根据血压、心率调整靶浓度。术中监测HR、SBP、DBP、MAP等指标及记录手术结束至自主呼吸、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恢复定向能力的时间。结果两组间的拔管时间、清醒程度有显著差异。静吸麻醉组(I组)在气腹后5min的HR、SBP、MBP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P〈0.05或P〈0.01)。而T组术中无明显变化,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I组。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用于老年人LC手术可达满意的麻醉深度,具有苏醒快,围术期血压、心率变化幅度小,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且无吸入麻醉药的手术室空气污染等优点,优于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20.
张婷  郎宇  蔡兵  赵磊  许亚超  张瑛 《中国医药》2014,(9):1350-1354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地佐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Ⅰ~Ⅱ级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靶控输注丙泊酚组( TCI组)和手控输注丙泊酚组( MCI组),每组30例。 TCI组设定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6 mg/L,术中根据手术进程滴定目标靶浓度;MCI组以丙泊酚2 mg/kg诱导,术中发生体动反应时追加丙泊酚20~30 mg。2组均在术前5 min静脉滴注地佐辛5 mg,入睡后即刻小壶滴注瑞芬太尼1μg/kg。观察并记录2组丙泊酚的总用量、麻醉效能、术中呼吸循环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TCI组丙泊酚的总用量为(2.55±0.34)mg/kg,明显大于MCI组的(2.10±0.20)mg/kg(P<0.01);TCI组麻醉效果优的比例高于MCI组[83.3%(25/30)比53.3%(16/30),P<0.05]、术中体动反应的发生率低于MCI组[16.7%(5/30)比46.7%(14/30),P <0.05];除诱导时间 TCI 组[(1.27±0.15) min]长于 MCI 组[(1.09±0.15)min]外,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下降(均P<0.0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平均动脉压均回升至术前水平;2组患者均无明显的术后宫缩痛。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地佐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安全舒适,麻醉深度易于控制,但术中须注意对患者呼吸功能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