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吸烟情况与外周血红细胞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4—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行健康体检的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125名进行横断面研究。采集其一般资料及吸烟情况,同时收集其外周血行血常规检验,分析吸烟情况与血常规中红细胞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125例患者中,从未吸烟的有74例(59.20%),目前或曾经吸烟的有51例(40.80%)。目前或曾经吸烟组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均高于从未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0例目前吸烟患者中,每日吸烟量与血红细胞计数(RBC)、HGB呈低度正相关(r=0.430、0.465,P <0.05),每日吸烟量与HCT呈中度正相关(r=0.577,P <0.01);21例曾经吸烟患者中,戒烟年限与RBC、HGB、HCT呈中度负相关(r=-0.660、-0.581、-0.553,P <0.01),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呈低度正相关(r=0.444、0.462,P <0.05)。线性回归结果则显示目前或曾经吸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急性脑出血发生及预后的关系,讨论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在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160例非急性脑出血患者,采集其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测指标及预后情况,分析RDW与急性脑出血预后的关系。结果 (1)急性脑出血患者合并高血压病者明显多于非脑出血患者(65.33%vs 43.08%,P〈0.01);(2)对比非脑出血患者,急性脑出血患者RDW水平更高(13.50±0.71)%vs(12.79±0.58)%,P〈0.01);(3)急性脑出血患者中,RDW越高,反复发生脑出血的人数及住院病死率也更高。结论 RDW与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明显相关,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随RDW水平的增加而升高,预示着RDW可能是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较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发病时间〈12h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474例患者,根据入院时HbA1c水平分为2组,即HbA1c升高组(HbA1cI〉6.5%)与对照组(HbA1c〈6.5%),分析2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前壁AMI、发病至就诊时间、冠脉造影例数、成功再灌注率及住院期间药物应用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A1c升高组患者糖尿病史(P=0.000),高血压史(P=0.008),入院时血糖水平(P=0.000),三支病变比例(P=0.031)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男性比例(P=0.006),左心室射血分数(P=0.023)及单支病变比例(P=0.040)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A1c升高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P=0.041),心源性休克(P=0.038)及病死率(P=0.0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A1c升高是影响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OR=1.467,95%CI:0.473~3.149,P=0.047)及病死率(OR=0.932,95%CI:0.311~1.124,P=0.044)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bA1c水平升高是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及病死率的强预测因子,应重视HbA1c对判断AMI患者预后的作用,充分估计病情,指导患者控制血糖,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5.
6.
吴晓秋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845-1845
本研究对近6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起低钠血症的机制,以及低钠血症与心肌酶、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胰腺癌患者中的变化,以评估RDW在胰腺癌中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42例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和249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RDW与其他血液炎性参数的相关性,采用ROC评估RDW在胰腺癌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胰腺癌组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RDW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淋巴细胞(LYM)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DW与Hb(r=-0.553,P<0.001)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r=-0.263,P<0.001)呈负相关,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r=0.170,P=0.008)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呈正相关(r=0.227,P<0.001)。同时RDW水平与胰腺癌的转移呈正相关(r=0.169,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RDW预测胰腺癌的最佳临界值为14.5,AU...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时心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出院时心率分为2组:A组55~70次/分,B组>70次/分。随访24个月,观察其心因性死亡,及因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住院率。结果 A组的心因性死亡,及因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分别为8.3%,6.0%,11.9%,3.6%。B组的心因性死亡,及因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分别为17.9%,20.2%,23.8%,9.5%。B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A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出院时心率水平的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应严格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刘军 《淮海医药》2000,18(1):218-219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早已发现PtfV1(PV1终末电势)与心功能的关系密切,并且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对1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观察,发现PtfV1与AMI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的关系.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10.
周一薇  黄飞翔 《中国医药》2011,6(11):1305-130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肌钙蛋白I(cTnI)峰值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住院AMI患者1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nI峰值水平将患者分为A(cTnI <6 μg/L)、B( cTnI 6~60μg/L)、C(cTnI> 60 μg/L)3组,分别为48、96、18例.分析不同cTnI峰值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cTnI峰值及LVEF分别为(2.4±1.6) μg/L、(55.5±4.3)%,(22.8士14.2)μg/L、(52.8±4.7)%,( 157.4±115.9) μg/L、(45.2±5.2)%.A组cTnI峰值最低,而LVEF值最高;C组cTnI峰值最高,而LVEF值则最低.A组与B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组或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死亡病例,心源性休克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最低[分别为2.1%(1/48)、6.2% (3/48)],B组院内死亡率为4.2%(4/96),心源性休克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分别是7.3%(7/96)和18.7%(18/96),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院内死亡率达27.8%(5/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8.9%(7/18),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5.6% (10/18).C组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峰值与AMI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cTnI峰值越高其早期预后越差,LVEF越低,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章祎 《中国医药》2011,6(8):902-904
目的 评估应激性高血糖对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将138例AMI患者以空腹血糖水平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98例)和无应激性高血糖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病死率等.结果 AMI后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大面积梗死、冠状动脉2支及3支病变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39.8%(39/98)比12.5%(5/40)、32.7%(32/98)比10.0%(4/40)、37.8%(37/98)比12.5%(5/40)、48.0%(47/98)比15.0%(6/40)、42.9%(42/98)比15.0%(6/40)、45.9%(45/98)比12.5%(5/40)、18.4%(18/98)比5.0%(2/40),均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肌酸激酶水平明显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521±116)U/L比(334±134)U/L,P<0.05].应激性高血糖组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段的梗死面积均明显大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5.10±0.88)cm2 比(3.70±1.14)cm2,(3.40±0.65)cm2比(1.20±0.54)cm2,(4.50 ±1.20)cm2比(1.80±0.91)cm2,均P<0.05].结论 应激性高血糖是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和危险因素,对AMI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早发现、早处理高血糖,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stress-hyperglycemia on prognosis in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Methods All 138 AMI patien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 into stress-hyperglycemia group (n = 98) and non-stress-hyperglycemia group (n=40). Clinical features,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i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2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vere arrhythmias,heart failure,cardiogenic shock,mortality and lesion incidence in 2 or 3 coronary arteries between 2 groups[(39. 8% (39/98) vs 12. 5% (5/40), 32. 7% (32/98) vs 10. 0% (4/40), 37.8% (37/98) vs 12.5% (5/40), 48. 0% (47/98) vs 15. 0% (6/40), 42. 9% (42/98) vs 15. 0% (6/40), 45.9%(45/98) vs 12.5% (5/40), 18.4%(18/98) vs5.0%(2/40), P<0.05].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creatine phosphokinase were higher in stress-hyperglycemia group than in non-stress-hyperglycemia group. Proximal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circumflex artery and right coronary artery) were higher in stress-hyperglycemia group than in non-stress-hyperglycemia group[(5.10 ±0.88)cm2 vs (3.70 ±1.14)cm2 ,(3.40 ±0.65)cm2 vs (1.20± 0.54)cm2,(4.50±1.20)cm2 vs (1.80±0.91)cm2,P<0.05]. Conclusions Stress-hyperglycemia is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 and the risk factor for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ctive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is of importance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ing of complication and lowing of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及影响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老年AMI患者资料,年龄大于60岁,根据发病后4周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发病时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AMI发病后24h内TG、TC水平用t检验或χ^2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布;同时对影响老年人AMI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34倍;吸烟者死亡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6.02倍;有高脂血症史者死亡危险性是无高脂血症史者4、78倍。结论老年人AMI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年龄、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史是影响老年人AMI近期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3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选为研究对象,依据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差异分为低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患者(A组,n=160)与高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患者(B组,n=140).比较2组预后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2组吸烟史、性别组成、高血压、Killip分级以及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年龄、血清肌酸酐、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且BMI、丁酰胆碱酯酶活性、收缩压、舒张压、血糖、LDL、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LVEF明显低于B组(P<0.05).丁酰胆碱酯酶活性与年龄、血清肌酸酐呈负相关性,而与BMI、收缩压、舒张压、血糖、LDL、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LVEF呈正相关性(P<0.05).死亡率升高独立影响因素主要为丁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LVEF减小.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存在相关性,患者死亡率升高主要独立因素包括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其测定可为患者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的TG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连续收治的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936例的病例资料,检测患者术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后4周及3、6、12个月的TC、TG、LDL-C、HDL-C,其中624例患者在4次血脂检验中LDL-C均<1.81 mmol/L.根据TG水平分为TG< 1.70 mmol/L组(259例)和TG≥1.70 mmol/L组(365例),研究TG与1年内发生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二次血运重建手术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关系.结果 TG< 1.70 mmol/L组和TG≥1.70 mmol/L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年内共发生MACCE事件59例(9.5%),TG<1.70 mmol/L组(9例,3.5%)明显低于TG≥1.70 mmol/L组(50例,13.7%)(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非HDL-C(非HDL-C)和其他协变量后TG≥1.70 mmol/L是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9,95%置信区间为0.84~ 1.31;P =0.037).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手术患者,LDL-C达标后TG≥1.70 mmol/L是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426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10-19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AMI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特征、诊断、治疗、并发症和预后等.比较老年(≥70岁)和非老年(<70岁)患者、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老年AMI患者吸烟率明显较低(P<0.05),女性患者、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心功能≥Killip Ⅲ级者患病率明显增高(均P<0.05).老年和非老年患者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氯吡格雷等药物的应用上差异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患者(均P<0.05),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大于男性患者(P<0.05),且吸烟率低,有明确心绞痛病史者比率高,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差(均P<0.05).除了营养心肌药物应用女性患者高于男性外,其他常规治疗药物应用比率、并发症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MI是危及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不同年龄患者有其各自临床特征,且不受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P)反复发作对急性心肌枉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AMI患者160例分为非老年组74例,老年组86例两组。每组再分成无发作组和反复发作组分别与AMI时三大并发症及死亡率对比,用统计学χ2检验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为差异无显著意义。结果非老年组与老年组比较SAP反复发作在心衰、休克、两年内死亡方面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SAP反复发作对AMI的影响,非老年人预后较好,老年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异常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AMI患者46例,发病后分别于7、10、14d采血测定血清cTnI,将患者分为A组28例,血清cTnI变化符合AMI正常规律;B组18例,血清cTnI变化异常,延迟下降或下降后又升高,随诊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cTnI异常变化可预测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与病情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3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A组)、糖尿病高血糖组(B组)和正常血糖组(C组),观察三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近期预后情况。结果A组患者较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近期预后差(均P〈0.05),而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监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对判断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治疗后的临床预后,评价ST段的早期恢复程度反映心肌水平再灌注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择46例初发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心前导联中ST段抬高最显著的单个导联,测量治疗后ST段下降的最大比率(ST resolution,STR)[1],根据治疗后ST段下降的幅度分成ST段完全恢复(STR≥70%)或明显恢复(70%>STR≥50%)组(A组),ST段无恢复(STR<50%)组(B组),分别观察两组的临床预后.结果 A组26例,出现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的1例,住院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1例.随访中发现左室扩大5例,心力衰竭再入院1例.B组20例,出现心功能Killip Ⅲ~Ⅳ级的10例,住院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0例,随访中发现左室扩大10例,心力衰竭再入院5例.2组间存在明显差别.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早期ST段的下降幅度(STR≥50%)可作为反映心肌水平再灌注治疗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DM)AMI患者80例,依据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分组,血糖≥8mmol/L者为SHG组,血糖〈8mmol/L者为非SHG组。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SHG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分别为35%、38%、19%和31%,均显著高于非SHG组(13%、17%、2%和11%)(均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提示预后不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