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对胃肠间质瘤影像表现文献报道很多,但CT征象与胃肠间质瘤良恶性相关性研究,国内研究较少.搜集2000年1月~200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36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病理组织学分级,旨在探讨CT征象对胃肠间质瘤良恶性预测,为临床对胃肠间质瘤良恶性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夏俊立  邵垠 《安徽医药》2017,21(4):692-69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肠间质瘤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间质瘤病人资料,依据危险度分为潜在恶性组和恶性组,所有病人均于术前行腹部MSCT检查并结合多平面三维重建,观察影像学征象,包括肿瘤位置、直径大小、生长方式、形态、轮廓、坏死、转移和钙化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两组间相比较,在肿瘤的直径大小、形态、轮廓、坏死和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生长位置、生长方式和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显示胃肠间质瘤具有定位准确,观察清晰的优势,其直径大小、形态、轮廓、坏死和转移的影像学征象可以预测胃肠间质瘤的危险度,为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0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3例。腔内生长者5例,腔外生长者12例,腔内一外混合生长者3例。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不规则分叶形。大多数肿瘤密度不均,内部常发生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而出血、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但对GIST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预测肿瘤良、恶性,对预后判断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讨论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28例胃肠间质瘤常规病理检查。结果GISTs50~70岁为发病高峰,多发生于胃和小肠。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常规组织学与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易混淆。本组按Lewin并结合Hurliman和Goldburm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s的良恶性,结果良性18例,恶性6例,潜在恶性4例。结论GISTs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其良恶性有时需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以临床病理结果为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或者免疫组化诊断并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的性质不同将其分为良性和恶性,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CT诊断的影像学图像,比较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并将CT诊断的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计算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病理诊断可以观察到梭形细胞、上皮细胞等两种主要形态,且均为单发病灶,包括良性肿瘤22例、恶性肿瘤10例。经CT扫描后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有29例,诊断符合率为90.6%。恶性肿瘤的CT征象上直径5cm、发生位置在肠道、病灶边缘模糊或分叶、密度不均匀、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合并淋巴结或脏器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良恶性间质瘤的CT征象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不同肿瘤病灶进行清晰直观的观察,并对其性质进行有效鉴别,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相比,符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么喜存 《首都医药》2014,(16):23-24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及MR表现,探讨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GIST患者的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结果术后病理显示肿瘤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病理证实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最大径<5cm,边界较清楚,密度较均匀;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6cm,肿瘤边缘有分叶,坏死常见。肿瘤病变呈现等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肿瘤多数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CT及MR检查相结合,可以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T与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5例GIST患者,进行MRI检查(A组)与CT检查(B组),对比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A组的肿瘤检出率、对于肿瘤部位的诊断率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对于肿瘤大小的诊断率优于B组(P <0.05)。A组的肿瘤中高度风险诊断率高于B组(P <0.05)。A组的诊断准确率86.67%、灵敏度91.67%、特异度66.67%均显著高于B组的40.00%、41.67%、33.33%(P <0.05)。结论为GIST患者行MRI诊断的效果优于CT,可有效评估肿瘤情况,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治疗的38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诊结果。结果手术切除率94.7%,所有病例随访1-5年,复发24例,带瘤生存10例,无瘤生存18例,死亡3例。本组病例23例术后未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86.96(20/23)%;15例口服格列卫治疗,复发率26.67%(4/15)。结论胃肠间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为主,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能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32例胃肠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Desmin等染色特点分析。结果 32例胃肠间质瘤中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CD34、CD117的阳性率较高,部分病例SMA呈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间叶源性肿瘤,CD34、CD117、SMA、S-100等有助于胃肠间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例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大肠2例。6例向腔内生长,15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瘤最长径≥50mm,13例肿瘤最长径〈50mm;1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18例,3例明显强化。高度危险4例,中度危险7例,低度危险8例,极低危险2例。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GIST,并判断其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与恶性风险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 MSCT定位准确率100%。4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包括胃间质瘤30例,小肠间质瘤18例。低危组胃间质瘤22例,病灶直径在5 cm以下,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20/22),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肿瘤CT强化幅值多小于25 Hu(15/22);高危组胃肠道间质瘤26例,包括胃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18例,病灶直径多在5 cm以上,病灶形态以分叶状多见(20/26),坏死、钙化多见,分别为23/26、14/26,增强扫描后肿瘤CT增强幅值多在25 Hu以上(18/26)。3例肿瘤发现肝转移。结论 MSCT可以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定位,其CT表现特征与恶性风险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SCT可以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恶性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2例;单发10例,多发6例.6例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密度均匀4例,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4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2例;6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分界不清,单发4例,多发2例,瘤内多发不规则低密度3例,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点状钙化1例.肿瘤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周洋  刘洋  张修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1-1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2例,肠系膜内2例。13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2例,不能确定良恶性2例。13例中12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6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分叶2例。结论: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王勤  王欢欢  张淮民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171-3172,I000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GIST均为单发,位于胃10例,小肠4例。肿瘤多为圆形、类圆形,少数为分叶状不规则形。免疫组化检查:CD117(+)12例,CD34(+)9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对GIST的诊断及定位有重要价值,但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8例胃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肠恶性间质瘤成年人多见,50岁以上占71.4%(20/28),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贫血以及疼痛.病变部位:胃19例,小肠8例,结肠1例.行根治性切除22例,局部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3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论 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断的主要手段是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检查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经腹超声检查53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并经电子胃镜、结肠镜活组织检查或者手术病理证实。分析胃癌、胃恶性淋巴瘤、结直肠癌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进展期的胃肠癌共同图像表现为:管壁局限性或弥漫性的增厚;病变区出现“假肾样”或“靶环样”声像。超声显示部位:在右上腹,胃癌16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结肠肝区结肠癌2例;在左上腹,胃癌14例,结肠脾区结肠癌2例;中腹,横结肠癌3例;右下腹,升结肠癌3例、回盲部结肠癌3例;左下腹,乙状结肠癌3例、直肠癌2例;盆腔,直肠癌4例。结论经腹超声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检查有着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根据经腹超声在胃肠道肿瘤声像特点,可结合电子胃镜、结肠镜活组织检查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对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扫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部20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2例。CT检查全部发现病变,肿瘤检查率为100%,CT检查良性16例,恶性19例。病理检查良性14例,恶性21例,CT定性准确度为88.6%。结论 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是GIST诊断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峰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78+80-78,80
目的:探讨CT在妇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5月的5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采用CT与超声进行检查,后将两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T在妇科肿瘤的定位、良恶性鉴别、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囊性实性、大小方面均较超声有更高的准确性,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在妇科肿瘤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显著提高诊断率,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