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多功能制粒包衣机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且通过粒度分布、脆碎度、含量、有关物质、耐酸力和释放度对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进行质量探讨。结果:所得肠溶微丸16~24目,质量均一,耐酸力95%,释放度90%。结论:采用离心造粒法成功地制备了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制备右旋雷贝拉唑钠上药微丸,再用HPMC E5包隔离衣,最后使用丙烯酸树脂L30D-55包肠溶衣,制成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并比较自研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释放度的相似性。结果: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包衣处方为:HPMC E5隔离衣层增重为12.0%,丙烯酸树脂L30D-55肠溶衣层增重为45.0%,增塑剂用量为聚合物重量的8.0%。体外释放度结果显示,自研制剂和参比制剂f2相似因子大于50,说明两种制剂体外释放行为相似。结论:制备的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释药行为较好,有望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雷贝拉唑钠肠溶(微粒)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雷贝拉唑钠肠溶(微粒)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挤出造粒-气流包衣法制备。以粘合剂羟丙甲纤维素溶液的浓度、用量以及微晶纤维素用量考察因素,按L9(3^4)进行正交试验,并评价工艺优劣;在此基础上再次以磷酸氢钙和磷酸氢二钠的用量为考察因素,按L9(3^4)进行正交试验,用成品在高温条件下10d的有关物质增加值评价其稳定性。按选定的处方制备样品,考察其释放度和加速试验稳定性。结果优选的微粒粒芯处方为每粒含雷贝拉唑钠10mg、磷酸氢钙40mg、磷酸氢二钠15mg、微晶纤维素180mg、羟丙甲纤维素水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用量为投料量的12%。制备的样品耐酸性较好,在人工肠液中溶出快而完全,稳定性较好,释放度和稳定性与上市品相当。结论优选的处方工艺可用于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微粒)胶囊。  相似文献   

4.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处方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增光  郭洪涛 《齐鲁药事》2013,32(6):345-347
目的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并考察处方工艺与质量。方法根据辅料相容性结果,采用单因素法筛选片芯处方,片芯包肠溶衣后与肠溶胶囊进行体外溶出度的比较。结果所研制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耐酸力、体外溶出度及稳定性均良好,质量符合药典要求。结论优选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处方工艺合理,成品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评价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 方法: 3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受试制剂)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参比制剂)各20 mg,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清洗期7 d。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雷贝拉唑浓度,采用DAS 3.0软件统计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受试者餐后口服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与肠溶胶囊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2.20±0.83)h和(1.95±0.52)h ;Tmax(3.88±1.11)h和(4.64±1.50)h;Cmax分别为(401.06±170.75)ng·ml-1和(394.63±215.64)ng·ml-1 ;AUC0→t分别为(918.42±427.39)ng·h·ml-1和(994.49±520.73)ng·h·ml-1;AUC0→∞分别为(937.30±445.13)ng·h·ml-1和(1 011.69±534.78)ng·h·ml-1。数据分析显示:两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除Tmax(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80±7.20)%。结论: 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较参比制剂分散程度高、受食物影响小、药物释放快、吸收迅速;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以空白丸芯为母核,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中性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并对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按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3批兰索拉唑肠溶微丸释放度分别为96.4%、94.8%和94.3%。结论本方法制备的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工艺可行,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用离心制丸法直接制备载药母丸,再用流化床包衣法进行微丸包衣;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包衣液处方进行筛选优化,研究玉米朊在隔离层上的应用,采用新的肠溶层包衣处方。结果试验处方制得的奥美拉唑肠溶微丸稳定性好,酸性介质中2 h稳定性良好,耐酸力≥98%,p H 6.8缓冲液中释放达标,45 min体外释放度≥90%。结论采用药丸直接起母的方法简化了操作,降低了成本;选用玉米朊作为隔离层成膜材料,很好地提高了奥美拉唑的稳定性;在肠溶层中采用单硬脂酸甘油酯,既促进了微丸的体外释放,又增强了肠溶衣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黄传海  樊红延  戴晓莉 《药学研究》2018,37(10):572-574
目的 研究单次静脉注射给予右旋雷贝拉唑钠对小鼠产生的毒性,并与左旋雷贝拉唑钠和雷贝拉唑钠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经典半数致死量(LD50)试验法进行小鼠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动物分组后以不同的剂量给药1次,药后连续观察14 d,记录每组动物的症状反应和死亡率,观察结束剖检,观察主要脏器的病变,采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结果 小鼠单次给予右旋雷贝拉唑钠、左旋雷贝拉唑钠和雷贝拉唑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92、196和193 mg·kg-1,死亡小鼠急性毒性症状主要为挣扎、呼吸困难、俯卧不动、抽搐、角弓反张继而死亡。结论 右旋雷贝拉唑钠、左旋雷贝拉唑钠和雷贝拉唑钠单次给药后对小鼠的毒性反应和半数致死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南药学》2017,(1):26-29
目的研究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隔离层处方中乙基纤维素和氢氧化钠用量,优化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的隔离层包衣处方。方法采用两因子两水平全因子析因设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建立了乙基纤维素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和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溶出度的关系模型:Y=85.517-3.928X1+17.567X2-2.078X1X2。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乙基纤维素、氢氧化钠及其二元交互作用对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溶出度的影响在统计学上显著。结论基于该模型优选的乙基纤维素和氢氧化钠用量制备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其溶出度可以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10.
雷贝拉唑肠溶制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肠溶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国产制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肠溶胶囊以及日本生产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各20 m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结果:受试肠溶片、肠溶胶囊和参比肠溶片的Tmax分别为(2.8±1.1),(2.8±1.6)和(3.5±1.3)h;Cmax分别为(0.8±0.4),(0.8±0.4)和(0.8±0.4)mg·L-1;AUC0-12分别为(1.8±1.0),(1.8±1.0)和(1.8±1.0)mg·L-1·h;AUC0-∞分别为(1.9±1.1),(1.9±1.1),(1.8±1.0)mg·L-1·h.受试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肠溶胶囊与市售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比较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8±29.5)%和(108.3±34.6)%.结论:经统计学分析,国产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肠溶胶囊与日本产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泮托拉唑钠、羟丙甲纤维素、无水碳酸钠、吐温-80、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水混合制成主药层包衣溶液.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空白丸芯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优化了处方和工艺.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中制成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3批制品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45 min时的释放度分别为(97.6±1.1)%、(98.1±1.3)%、(98.4±1.9)%,在0.1 mol/L盐酸中2h时的释放量分别为(2.9±1.7)%、(2.9±1.4)%、(2.3±2.1)%.  相似文献   

12.
Chen MM  Wang CR  Jin Y 《药学学报》2011,46(1):96-101
研究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型片剂制备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 将肠溶微丸与适合的辅料混合采用直接压片法制备泮托拉唑钠微丸型片剂。用体外释放度法及扫描电镜法观察压片前后药物的体外累计释放量及微丸形态。结果表明, 优化处方: 衣膜增重55%, 增塑剂含量20%, Eudragit L30D-55/ NE30D为8∶2, 肠溶微丸/辅料 (MCC/PPVP/PEG 6000, 2∶1∶1) 为5∶5时, 肠溶片在0.1 mol·L−1盐酸中2 h累积释放百分数<10%, 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1 h累积释放百分数>85%。制备的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片的释药行为较好, 有望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丸芯上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将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制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并考察3批制剂的载药率及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所制微丸圆整度高,外观亮泽,载药均匀、载药率高(平均值在96%以上),包衣效果好;其在人工肠液中45min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大于(94.3±0.76)%,在人工胃液中2h的释放量小于(6.2±1.6)%。结论:所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质量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性和耐酸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并对其工艺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按《中国药典》方法对肠溶微丸进行耐酸力和溶出度测定,验证制备工艺的合理性.结果:制备的肠溶微丸在人工胃液中耐酸力良好,人工肠液中溶出迅速而且完全,工艺稳定.结论:该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埃索美拉唑镁的稳定性问题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并对自制片进行质量分析。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然后选用适宜辅料采用直接压片法对微丸压片,并将自制片与市售片进行药物体外药物释放度、耐酸力及稳定性的比较。结果:自制的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结论:优选的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的处方工艺合理,重现性好,有效地解决了埃索美拉唑镁的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普伐他汀钠肠溶小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了普伐他汀钠肠溶小丸,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小丸的粉体学性质及不同包衣增重小丸的体外释放试验。结果:制得的普伐他汀钠小丸圆整度高,收率高,体外释放度也比较理想。结论: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复性好,值得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吕竹芬  陈燕忠 《药品评价》2005,2(3):191-193
目的研究尼美舒利缓释胶囊的制备方法,筛选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淀粉和糊精为赋形剂制备尼美舒利含药微丸,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采用悬浮包衣法制备了尼美舒利缓释微丸,用正交实验表的安排进行试验,并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按优化后的结果选择实验条件进行重复实验,测定体外释放度以考察缓释效果。结果制备的缓释胶囊在12h内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动力学过程。结论按优化结果选择的制备工艺条件所制备的尼美舒利缓释胶囊其缓释效果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黄妍  钟巧妮 《中国药师》2014,(9):1451-1454
目的:制备右旋酮洛芬肠溶微丸,并考察其在0.1 mol·L-1盐酸溶液和pH 6.8磷酸缓冲液(PBS)中的释放情况。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糖丸芯上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衣层,制备成肠溶衣微丸;以上药率为指标,考察HPMC浓度和主药上药浓度;观察是否粘连、颗粒大小均一度和表面色泽均匀与否等综合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包衣工艺条件;与普通肠溶片比较在PBS中的释放情况。结果:制得的微丸上药均匀、上药率高、外观圆整有光泽;确定HPMC浓度和主药上药浓度分别为5%和15%,优选出最佳包衣工艺条件为物料温度为36℃、雾化压力为1.0 bar及喷枪速度为0.8 ml·min-1;在盐酸溶液中2 h的释放量小于10%,在PBS中的释放度高于普通肠溶片。结论:所制右旋酮洛芬肠溶微丸工艺可行,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体外释放度。  相似文献   

19.
贾娜  冒华  胡凯莉  奉建芳 《中南药学》2011,9(10):736-739
目的研究TRH-03肠溶微丸的处方优化及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以载药量及释放量为考察指标,对TRH-03肠溶微丸的处方、上药和包衣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制得的3批肠溶微丸圆整度好,其载药率分别为35.63%、35.04%、35.64%;在人工胃液中保持不释药,人工肠液中45min内释放率分别为89.58%、88.96%、88.36%,载药量稳定且重现性好,体外释放度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的要求。结论本方法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复性好,适合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方法:分别以Eudragit NE30D为缓释膜材,HPMC E5为隔离层膜材,Eudragit L30D-55为肠溶层膜材,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缓释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制备的肠溶缓释微丸在人工胃液中释放度<10%,人工肠液中缓慢释放8 h。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