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抽动障碍与链球菌感染关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如眨眼、挤眉、努嘴、耸肩和清嗓等,并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抽动障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患病率为0.15%-1.1%(Kadesjo 2000)。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TD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在某些环境因素作用下可使遗传易感性升高。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病例的发病和复发(加重)与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尤其与A组8溶血性链球菌(GABHS)感染有关。现将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儿童发生抽动障碍(TD)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GABHS)感染的关系。方法 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关于儿童抽动障碍与GABHS感染证据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1统计学软件,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纳入TD与链球菌感染关系的研究共16篇文献,全部为病例对照研究, Meta分析结果显示,TD与GABHS感染相关,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值为3.03(95% CI:2.03~4.53),I2=67%,敏感度分析,再次汇总OR值为2.85(95% CI:2.15~3.78),I2=33%。亚组分析显示合并OR值分别为:亚洲人群组2.63(95% CI:1.85~3.76),欧洲人群组3.56(95% CI:1.77~7.16),TD混合组3.60(95% CI:2.08~6.24),单纯TS组2.56(95% CI:1.11~5.91)。结论 链球菌感染与儿童抽动障碍关系密切,GABHS感染会增加抽动障碍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抗DNA酶B与ASO联合测定对小儿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荣策  陈斌华  石胜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2):2392-2393
目的:探讨抗DNA酶B与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联合测定对小儿链球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126例小儿链球菌感染患者(分成4组)和50例健康人群抗DNA酶B和ASO水平,计算各组别的阳性率,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不典型风湿热组、肾炎上感组、急性咽炎组等组别,抗DNA酶B与ASO联合测定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肾炎皮损组、肾炎恢复期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抗DNA酶B与ASO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小儿链球菌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5.
李敬衡 《吉林医学》2014,(13):2831-2832
目的:观察分析链球菌感染与小儿抽动症的关系。方法:选取抽动症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健康儿童,共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链球菌阳性率,DNA酶B的滴度对比以及人TNF-α吸光度值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链球菌阳性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儿童,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链球菌的DNA酶B的滴度和人TNF-α吸光度值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正常儿童,两组患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抽动症的发病可能与链球菌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但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研究做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筛选符合PANDAS临床诊断标准的TD患儿,并制作动物模型以期明确GAS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为部分TD患儿的病因。方法采用乳胶凝集法、微量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2007年3至6月在成都市儿童医院神经精神专科门诊及住院的被确诊为TD患儿80例(TD组,n=80)和同期在儿童医院儿保科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对照组,n=40)的抗链球菌抗体(anti-streptococcal antibody)中ASO,ADNB及AB-GA。按PANDAS诊断标准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患儿。将12只健康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ANDAS血清组(4只)、正常血清组(4只)、生理盐水组(2只)、创伤组组(2只)。应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将PANDAS患儿血清、正常儿童血清、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大鼠纹状体(12μl/只/次),2只不予注射为创伤组。连续5天观察和录像记录4组大鼠舔前爪、摇晃前爪、摇头、空咀嚼等刻板动作的次数,并加以比较;在光镜下比较大鼠脑组织HE染色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组大鼠纹状体ABGA并加以比较。结果1.80例患儿中有9例符合PANDAS诊断标准;2.PANDAS血清组大鼠刻板动作次数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组、生理盐水组和创伤组(分别依次为43.0±8.3,25.0±6.8,11.0±2.4和11.0±1.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3.PANDAS血清组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脑神经元细胞和组织结构HE染色后光镜下无差异;4.免疫组化显示PANDAS血清组的ABGA为阳性而其余3组大鼠的ABGA为阴性。结论PANDAS患者的血清注入大鼠的纹状体内能诱发大鼠类似抽动的不自主刻板动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一致,提示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GAS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为诱发TD的一种环境因素;PANDAS可能为TD的一种临床亚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与链球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78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6例门诊体检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进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检测。结果观察组78例中29例(37.18%)ASO阳性,对照组56例中7例(12.50%)ASO阳性;观察组ASO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29例ASO阳性HSP患儿中,16例给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1个月内复发5例(31.25%);13例未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1个月内复发9例(69.23%)。抗感染治疗者HSP复发率较非抗感染治疗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结论链球菌感染是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诱发因素之一,抗链球菌感染治疗可减少过敏性紫癜复发。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AS)流行病学调查时,对GAS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抗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B(ADNaseB)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观察。结果显示重庆地区的ADNaseBGMT水平城乡分别为117u/ml与101u/ml,正常值最高限为200u/ml,≥240u/ml为异常值,城乡GAS感染率分别为26.2%与23.2%。ADNaseB、GAS感染率、风湿热9RF)发病率形成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0):49-51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NICU)近6年诊治的GBS感染84例早发型(产后7 d内发病)患儿为实验组,168名无GBS菌血症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间,探讨危险因素。结果多元回归分析鉴定与实验组早发型GBS感染存在显著独立联系的因素有:初孕状态(OR为46.69,95%CI为17.19~127.36),农村户籍(OR为44.33,95%CI为10.25~121.56),GBS菌尿症(OR为6.85,95%CI为0.79~59.79)和破膜延长致引产(OR为4.44,95%CI为1.01~19.62)。在多因素分析中,阴道深部拭子GBS检查阳性与实验组早发型GBS感染相关。结论初产孕、农村户籍、产妇合并GBS菌尿症以及破膜时间延长为新生儿早发型GBS的危险因素,对这部分群体应重点筛查,有利于早期确诊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抽动障碍患儿巨细胞病毒DNA含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基因定量检测法分别对 101例抽动障碍患儿和 34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血清HCMV基因定量检测,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测定两组儿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抽动障碍患儿血清中HCMV检出率(36. 6%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 9% ) ( 2 =14. 07, P<0. 01),外周血CD4 、CD4 /CD8 [ (36. 71±4. 67)%, (106. 76±19. 23)% ]较正常对照组 [ ( 40. 24±2. 51 )%, ( 131. 57±37. 69 )% ]显著降低,而CD8 [ (35. 28±3. 96)% ]较对照组 [ ( 30. 63±7. 52 )% ]显著升高 (P<0. 01 )。抽动障碍患儿中HCMV阳性组CD8 [ (37. 84±6. 93)% ]与阴性组[ (31. 45±6. 28)% ]比较显著升高,CD4 /CD8 阳性组[ (90. 78±10. 76)% ]比阴性组[ (112. 76±14. 60)% ]显著降低(P<0. 01),而CD3 、CD4 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 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抽动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抽动障碍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调,提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某些儿童易感HC MV及易患抽动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60-62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链球菌感染情况,阐明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SP患儿106例。根据106例患儿咽拭子细菌培养结果,将合并链球菌感染的HSP患儿分为A组,其余均为B组。比较A、B两组患儿皮疹、关节痛、腹痛和(或)便血、便秘、肾脏损害及心脏损害百分率的差异。结果 106例HSP患儿中,根据咽试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链球菌感染18例(16.98%),其中17例为A群化脓链球菌,1例为星座链球菌。A、B两组间皮疹、关节痛、腹痛和(或)便血、便秘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脏损害、心脏损害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例HSP患儿中,根据咽试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链球菌感染18例(16.98%),其中17例为A群化脓链球菌,1例为星座链球菌。A、B两组间皮疹、关节痛、腹痛和(或)便血、便秘的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脏损害、心脏损害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链球菌感染更易出现肾脏、心脏损害,应早期重视,避免重症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心理治疗对儿童少年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儿童少年抽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心理治疗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少年抽动障碍,并与单独应用阿立哌唑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疗程8周,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1]评定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YGTSS总分较前均明显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22.4和23.9,P〈0.05);两组间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t=12.56,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抽动障碍的症状,但联合组的改善更为明显,且脱落例数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儿童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及脑电的变化,对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19例短暂性抽动症、20例慢性抽动症、15例Tourette综合征患儿,进行40次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和脑电θ/β、θ/SMR功率比值的变化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①经40次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短暂性抽动症显效17例,有效2例;慢性抽动症显效14例,有效6例;Tourette综合征显效2例,有效12例,无效1例;3组抽动障碍患儿总有效率达93.33%.②短暂性抽动[前(10.32 ±0.82)分,后(5.91 ±5.74)分]、慢性抽动[前(12.35±1.50)分,后(4.00 ±2.22)分]、Tourette综合征[前(25.33 ±2.80)分,后(13.73 ±4.22)分]治疗后YGTSS总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短暂性抽动治疗后θ/β功率比值[前(2.52 ±0.38),后(2.33±0.32)]、慢性抽动[前(2.43±0.39),后(2.21 ±0.30)]、Tourette综合征[前(2.64±0.35),后(2.39±0.26)]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短暂性抽动治疗后θ/SMR功率比值、慢性抽动、Tourette综合征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三个亚型抽动障碍患儿均有效,并且能够提高患者大脑的SMR波和改善脑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与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共病(comorbi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tic disorder,CAT)患儿的注意特征.方法 采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评估系统(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对CAT组60例,ADHD组79例,TD组60例,正常对照组71名儿童分别进行评估.结果 CAT组的视觉反应控制商数(VRCQ)得分[(85.15±21.10)分]略高于ADHD组[(78.52±21.85)分,(P<0.05)],其他5项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T组儿童综合控制商数(FRCQ)、听觉反应控制商数(ARCQ)、VRCQ、综合注意力商数(FAQ)、听觉注意力商数(AAQ)和视觉注意力商数(VAQ)所有6项得分[分别为(83.43±20.98)分,(86.12±19.88)分,(85.15±21.10)分,(64.88±16.88)分,(67.92±17.11)分,(67.97±20.04)分],均显著低于TD组[分别为(96.47±17.83)分,(97.50±17.62)分,(95.72±18.87)分,(85.37±18.54)分,(86.47±17.32)分,(87.43±19.89)分]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8.42±12.67)分,(101.50±15.39)分,(95.92±11.79)分,(99.33±12.98)分,(98.50±12.09)分,(100.00±16.12)分](P<0.01).结论 CAT儿童存在严重的控制能力降低及注意缺陷,其注意损害主要缘于ADHD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抽动障碍遗传印迹的家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遗传印迹是否与抽动障碍的遗传病因学有关。方法 对171个抽动障碍先证者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抽动障碍遗传研究定式检查工具(STOBS)以及标准化表型评定程序收集先证者及其一、二、三级亲属的表型资料,将家系研究法与家族史法相结合进行抽动障碍的家系研究。结果 母系传递对于抽动障碍先证者的复杂运动性抽动症状具有显著影响(β偏回归系数=6.6,P=0.01);母系传递的先证者发病年龄提早(对数秩检验Log Rank=4.71,P=0.029);父系传递的先证者CBCL行为量表的注意问题分数显著增高(t=2.78,x^2=0.01)。结论 抽动障碍的传递存在亲源特异性表达,抽动障碍病因学中可能存在遗传印迹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四逆散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3月期间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医科就诊的小儿抽动障碍患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配方颗粒剂型的四逆散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服用西药盐酸硫必利片,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停药6个月后复发率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5例,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24例,表现为嗜睡,乏力,恶心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停药6个月,治疗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25.71%;对照组复发20例,复发率为57.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加减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抽动障碍儿童生活质量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评估抽动儿童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儿少生活质量问卷(ISLQ)对31例抽动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进行检查评定,并与正常学龄儿童进行对比,结果:患儿组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除合理的药物治疗外,应对患儿进行包括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依恋特点及其相关性,为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CV)和儿童依恋量表(Kems Security Scale)评定53名抽动障碍儿童和85名正常对照儿童.结果 病例组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适应性评分[分别为(66.87 ±12.53)分,(44.19±9.70)分,(52.38±9.10)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4±11.05)分,(49.01±9.19)分,(57.10 ±8.60)分].家庭分型:病例组"松散型"(25.5%)高于对照组(5.9%),"僵硬型"(55.3%)高于对照组(25.9%),"灵活型"(12.8%)低于对照组(30.6%),"极端型"(40.4%)高于对照组(23.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父亲依赖度、母亲依赖度、母亲亲近度、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病例组父亲依赖度、母亲依赖度、母亲亲近度、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均与实际亲密度和适应性均成正相关相关(0.291≤r亲密度≤0.445,0.301≤r适应性≤0.504);对实际亲密度和适应性多元回归分析示母子依恋水平影响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抽动障碍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安全性依恋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家庭,且家庭功能和安全性依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氟哌啶醇与阿立哌唑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门诊治疗抽动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1例,分别给予氟哌啶醇和阿立哌唑治疗,疗程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8周末分别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及《副作用量表》(TESS)进行疗效和副反应评估。结果:治疗第2周、第8周末阿立哌唑组和氟哌啶醇组抽动评分明显降低(P<0.05或0.01),阿立哌唑组不良反应比氟哌啶醇组少(P<0.01)。结论:阿立哌唑治疗抽动障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