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化游离组织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临床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收入行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的86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皮瓣成活率等情况。结果:本组86例患者经血管化游离组织瓣修复,患者总满意度达94.2%,腓骨肌皮瓣满意度为94.3%,股前外侧肌皮瓣满意度94.5%,前臂皮瓣满意度92.9%;各组织瓣失败例数及总失败例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698,P=0.7844)。结论:合理选择适宜血管组织瓣对口腔颌面部缺损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面部外形及口腔功能恢复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总结其临床经验及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股前外侧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观察随访3~12个月,对组织瓣的颜色、质地、面部外形及功能恢复、受供区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所有组织瓣均完全成活。术后血栓发生率为4.5%(4/89),均抢救成功;2例组织修复术后张力增大,皮肤颜色发暗,经重新引流后组织瓣存活;其他的受区并发症发生率为7.9%(7/89),为局部血肿(5例)、腺瘘(2例),无供区并发症。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具有创伤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和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同期血管化组织瓣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64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方法;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施综合措施,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根据不同组织瓣修复术,将其分成股前外侧皮瓣组、小腿内侧皮瓣组、前臂皮瓣组及游离腓骨瓣组,对比各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功能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 患者体内组织瓣的存活率为95.31%(61/64),所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无死亡发生等恶性事件,顺利出院。麻醉前后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平均动脉血压(MAP)及中心静脉压(CV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各组血管吻合时间、术后皮瓣危象率及术后皮瓣成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间吐字发音和咀嚼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均取得较满意效果。结论 口腔额面部肿瘤类型较多,病情复杂,合理适宜且有针对性的血管化组织瓣对口腔颌面部肿瘤修复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口腔功能恢复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河南医学研究》2016,(12)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52例接受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对皮瓣移植成功率、移植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舌/口底缺损最多,其次为上颌骨/腭部,颊部和皮肤。颈内静脉分支为最常使用的受区静脉,其次为颈外静脉和面静脉。受区吻合血管常用动脉选择为颌外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皮瓣整体成功率为100%。3例发生了术后并发症(2例为术后静脉血栓,1例为术后术区出血),经过及时的处理,没有导致术后皮瓣完全坏死。所有患者术后基本恢复面部外形和口颌基本功能。结论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造成的组织缺损是一种理想的修复重建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组织瓣修复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效果及术后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安康市中医医院治疗的9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软组织修复的皮瓣不同分组,其中60例行串联游离皮瓣修复术者纳入对照组,35例行股外侧嵌合皮瓣修复术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指标、修复效果、术后并发症,术后2个月采用Likert Scale量表和UW-QOL生存质量问卷调查量表分别评估患者治疗满意度和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均观察到了血管危象、组织瓣坏死等并发症,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09%、97.14%,分别与对照组的7.69%、9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口腔闭合功能及语言功能分别为(8.57±1.46)分、(8.95±1.64)分、(8.61±2.03)分、(8.34±2.1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3±1.39)分、(7.42±1.96)分、(7.68±1.42)分、(7.26±1.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供区方面,两组患者均... 相似文献
7.
8.
9.
为探讨前臂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癌原发灶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特点及技巧、手术适应证、术中和术后注意事项,分析了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以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方法治疗的4例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行一期修复患者资料。结果术后观察8—12个月,皮瓣存活,口腔功能恢复良好,外形满意,认为前臂皮瓣游离移植是口腔癌原发灶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一期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15年10月,选取在我院就诊的28名口腔颌面肿瘤患者,分别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股前外侧肌皮瓣、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双叶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6例,颊癌10例,面部皮肤鳞癌7例,口底癌5例。缺损范围5 cm×7 cm~12 cm×13 cm,术中皮瓣切取范围6 cm×8 cm~10 cm×14 cm,供区全部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5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I期愈合;1例皮瓣完全坏死,改为胸大肌皮瓣修复;2例皮瓣边缘坏死,经修剪后直接缝合愈合良好。术后随访4~18个月,2例股前外侧瓣术后臃肿,经半年后修整,其余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根据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功能外形良好,达到股前外侧皮瓣个性化精确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及其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用前臂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的经验及远期疗效观察。方法:对我科131例前臂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中37例病人进行了0.5-18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前臂区游离皮瓣具有许多符合口腔颌面部修复要求的优点,本组131例成功率99.24%,共吻合动、静脉分别为131条和253条,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良好,部分患者皮瓣感觉有所恢复。结论:前臂区游离皮瓣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皮瓣,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各个区域的软组织缺损,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术前数字化技术虚拟设计股前外侧皮瓣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0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患者。术前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定位,明确穿支位置;利用螺旋CT对患者下肢进行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CT数据,将之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股前外侧皮瓣虚拟设计,并计算皮瓣体积;术中按照术前设计进行股前外侧皮瓣制备,并利用排水法对皮瓣实际体积进行测量,计算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位置与术中穿支实际穿出位置的符合率。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发现皮瓣内穿支15支,术中实际发现穿支16支,总体符合率为87.5%。术前虚拟设计的股前外侧皮瓣体积与术中排水法所测得的皮瓣实际体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8)。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术前虚拟设计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可用于指导术中制备股前外侧皮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分析口腔颌面部常见良性、恶性肿瘤的CT影像特征,评估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住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认的良性肿瘤患者120例、恶性肿瘤患者90例,结合患者术前CT影像,对比分析CT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探讨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良性、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CT对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6.7 %,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4.4 %。CT检查对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肿瘤的良性、恶性均有较高的诊断率,平扫CT结合增强CT能有效减少漏诊率,增强诊断效能。结论:CT检查是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用前臂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经验及远期疗效观察。方法 对本科131例前臂区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作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中37例病人进行了0.5~18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前臂区游离皮瓣具有许多符合口腔颌面部修复要求的优点。本组131例成功率99.24%,共吻合动、静脉分别为131条和253条。远期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良好,部分患者皮瓣感觉有所恢复。结论 前臂区游离皮瓣是一种多功能的优良皮瓣,适合修复口腔颌面部各个区域的软组织缺损,其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将患者术前增强CT原始数据导入星图医学影像工作站(维卓致远,中国北京),分别对肿瘤、血管、骨骼等重要解剖结构进行三维模型重构,显示其术前空间关系,对重点结构进行标记,并进行术前规划。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在术区立体显示三维重建模型,术者利用简单手势在术中保持无菌状态下对眼前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调整,观察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应用混合现实技术辅助手术进行,手术开始前进行三维模型配准,肿瘤显露过程中进行术中验证,术后利用Likert量表对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入选的8例患者均顺利实施了混合现实技术辅助下的肿瘤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中三维重建模型平均配准时间为12.0 min,术者在所有病例的手术中均都能直观、立体地观看肿物以及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模型,并可在术中自行调整图像。Likert量表评价结果显示:在感知准确性、帮助确定解剖部位、术中图像引导作用,以及改善手术安全性的潜力方面均获得较高评分(分别为4.22、4.19、4.16和4.28分)。8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混合现实技术能通过三维重建模型实时立体可视化,提供术区解剖结构信息,引导和修正手术操作,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皮瓣移植术的护理要点,以减少护理并发症。方法通过对33例口腔颌面部皮瓣移植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口腔颌面部皮瓣移植的护理成功经验和教训。结果33例患者皮瓣移植后均成活,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游离皮瓣植移成功与否不仅依靠高超的手术技巧,而且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及游离股前外侧穿支(ALTP)皮瓣修复胸壁肿瘤切除遗留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1例老年男性胸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患者,先后2次采取手术将肿瘤扩大切除,术后遗留胸壁缺损创面分别为10cm×10cm及18cm×14cm,分别采用游离DIEP皮瓣及游离ALPT皮瓣移植修复缺损,转移后血管蒂分别与胸廓内动脉及胸外侧动脉吻合。结果:术后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处皮瓣均全部成活,外观良好,与DIEP皮瓣比较,ALPT皮瓣外观平整,质地和皮色与胸壁受区周围皮肤更加接近。结论:游离DIEP皮瓣和游离ALPT皮瓣是修复男性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