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位治疗结合西沙比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西沙比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体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d后呕吐发生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3d后在呕吐发生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位治疗结合西沙比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能明显减少其呕吐发生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位治疗结合西沙比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西沙比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体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d后呕吐发生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3d后在呕吐发生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位治疗结合西沙比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能明显减少其呕吐发生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兰卫华 《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191+2193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11年1-12月患有胃食管反流新生儿82例,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体位干预护理方法。结果:体位干预护理4天后记录、比较2组患儿呕吐发生例数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实验组患儿呕吐8例,吸入性肺炎3例;对照组患儿呕吐20例,吸入性肺炎14例,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干预护理能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新生儿的呕吐次数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位和喂养护理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将66例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早产儿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仰卧位和头高俯卧位安置体位,均给予按时喂养和药物治疗;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入院前后的呕吐溢乳次数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0.91%和72.73%,均高于对照组的69.70%和45.45%(P<0.05);入院后1周的溢乳呕吐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6%与27.27%,P<0.05)。结论:体位和喂养护理防治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腹部按摩及温盐水清洁灌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医院收治的8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n=40)。2组患儿均给予口服或鼻饲早产儿配方奶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腹部按摩及温盐水清洁灌肠综合治疗。观察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改善情况,即每天进乳量、残奶量、体质量增加量,腹胀、呕吐消失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上述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腹部按摩及温盐水清洁灌肠可有效促进肠道成熟,明显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郭洁婷  杨春凤 《广西医学》2014,(12):1833-1835
目的探讨口腔按摩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效果。方法将116例VLBWI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采用经口胃管饲早产配方奶方式喂养,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NNS)训练,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口腔按摩(吞咽功能训练及口腔推拿治疗)。结果两组患儿均治愈出院。观察组患儿腹胀、呕吐、胃潴留液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口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长速度、每日增加奶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按摩能有效降低VLBWI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促进VLBWI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时采取侧卧位吸痰并吸出胃内容物预防新生儿窒息及并发症的效果.②方法 选择205例妊娠37~40周在我院经阴道正常分娩、无胎儿宫内窘迫者作为观察组,200例条件与观察组相同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侧卧位清除口腔、咽部黏液及吸出胃内容物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清除口腔、咽部黏液法,分别记录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③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均在8分以上,有效地防止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P<0.01).观察组仅有6例出现咽下综合征,2例吸入性肺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④结论 新生儿出生时侧卧位清除口腔、咽部黏液及吸出胃内容物法能保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从而有效地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两种倾斜卧位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方法,将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4月~8月收治的1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倾斜式俯卧位,对照组采用倾斜式仰卧位,比较两组呕吐(或溢奶)次数、吸入性肺炎发生例数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呕吐(或溢奶)次数和体重增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倾斜式俯卧位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间歇性俯卧位更符合实际,可与倾斜式仰卧位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老年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107名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相同的肠内营养制剂但不同的输注方式,其中51名患者采用连续性输液泵泵入(对照组),56名采用间歇式重力滴注(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在鼻饲期间胃潴留情况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间歇式重力滴注组胃潴留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鼻饲使用间歇性重力滴注的方法可以减少胃内残留量,减少误吸,从而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10.
黄瑞英  朱小燕  王妤 《广东医学》2012,33(10):1524-1525
目的 观察持续泵入鼻饲与间歇鼻饲两种鼻饲方法的并发症情况,为临床正确选择鼻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将80例住院鼻饲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鼻饲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持续泵入鼻饲的方法,观察15 d,记录两组患者胃潴留、误吸、吸入性肺炎和腹泻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胃潴留、误吸、吸入性肺炎和腹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泵入鼻饲优于间歇鼻饲,可减少胃潴留、误吸、吸入性肺炎和腹泻的发生率,建议采取持续泵入进行鼻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减少老年卧床患者长期鼻饲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60例老年卧床鼻饲饮食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鼻饲方法,干预组予增加胃管插入长度、改变鼻饲体位、减少鼻饲量、减慢鼻饲速度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相似文献   

12.
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卧床病人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冬兰 《当代医学》2007,(11):123-125
目的 探讨预防老年卧床病人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老年卧床鼻饲饮食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鼻饲方法,干预组予增加胃管插入长度、改变鼻饲体位、减少鼻饲量、减慢鼻饲速度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朱冬兰 《当代医学》2007,(21):123-125
目的 探讨预防老年卧床病人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老年卧床鼻饲饮食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鼻饲方法,干预组予增加胃管插入长度、改变鼻饲体位、减少鼻饲量、减慢鼻饲速度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早产儿早期微量瓶喂养与间断鼻胃管微量喂养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于早期微量瓶喂养和鼻胃管喂养的50例早产儿进行临床观察.记录喂养1周的入液量(静脉入液量和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及对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即100 kcal(kg·d)]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影响.以及在同一种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下观察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误吸所致窒息、呕吐、胃和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喂养相关并发症.结果喂养1周后奶瓶喂养较鼻胃管喂养平均进奶量、热能、蛋白质摄入量均显著增加(P<0.001).肠道营养热能达到418.4kj/(kg·d)的时间和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奶瓶喂养组较鼻饲组明显缩短(P<0.01).两组均未发生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穿孔.奶瓶喂养组较鼻饲组上消化道出血、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呕吐和腹胀显著减少,x2检查,P<0.01.奶瓶喂养组未曾发生因误吸所致窒息,鼻饲组发生3例.结论出生体重在1 300 g以上的早产儿生后早期微量喂养较鼻饲喂养喂养效果好且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两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的效果,以降低危重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方法将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65例需要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相同的肠内营养液,输注方式不同,其中30名患者采用连续性经泵输注(对照组),35名采用间歇性重力输注法(观察组),间歇性重力输注组采用一次性输血器连接鼻饲管利用重力输注肠内营养液;持续微泵组利用肠内营养泵匀速泵入肠内营养液均持续2周肠内营养.观察并记录两组危重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代谢方面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者鼻饲使用间歇性重力输注的方法可以减少胃内残留量,减少误吸,从而减少胃潴留、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鼻饲患者并发吸入性肺炎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60例老年长期卧床鼻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鼻饲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胃管插入长度、鼻饲体位改变护理 ,口腔护理 ,鼻饲时减速减量护理 ,呼吸道管理 ,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对长期卧床的老年鼻饲患者采取积极、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危新生儿进行静脉营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或不耐受肠道喂养,而需要部分或完全肠道外营养即静脉营养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于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对照组45例给予糖盐水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儿病情稳定后开奶并逐步加奶。观察两组体重增长、硬肿症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治愈率等。结果:两组NEC、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营养组体重增长、硬肿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治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营养可促进危重新生儿体重增长、降低硬肿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提示对危重新生儿进行静脉营养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联合应用红霉素与双歧杆菌治疗新生儿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保温与体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4mg/kg体重的红霉素,微量泵持续输注,并给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记录两组患儿每日进奶量、残奶量及大小便情况,监测两组患儿体质量增加情况、呕吐停止的时间以及腹胀消失的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患儿进奶量与体质量增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呕吐消失率与喂奶前胃潴留消失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X2=7.27,P〈0.05;x2=10.77,P〈0.05)。结论:联合应用红霉素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能够显著增加患儿的进奶量与体增重,减轻新生儿呕吐症状,缓解喂奶前的胃潴留状况,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力鼻饲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均以常规方法插入胃管,根据病情需要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观察组采用重力鼻饲喂养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喂养方法.比较2组患儿在喂养相关指标、喂养相关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呼吸暂停、腹胀、呕吐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力鼻饲法较常规鼻饲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奶量的增加,有利于出生体重恢复,缩短达全胃肠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促进体重增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高州市中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早产儿,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肠外营养以及鼻饲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的喂养结局。结果观察组口腔感染、腹泻以及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以及经口喂养起始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儿3个月后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上给予早产儿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利于促进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的吸吮能力,促进患儿口腔功能发育成熟,从而使其尽快建立正常的吸吮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