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0例,共21个病灶。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有关文献并回顾分析其CT征象。结果瘤体通常较大,多大于5cm,呈圆形或类圆形,中等密度,常伴有囊变、坏死、出血,肿瘤强化明显。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乏脂性腺瘤(Lp-AA)与嗜铬细胞瘤(AP)在多期CT检查中CT值的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9年5月期间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5例)和乏脂性腺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变最大径、形态、边界、环形/弧线样强化、坏死囊变、钙化、各期平均CT值及廓清率等指标绘制ROC曲线,同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得出各组变量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AP与Lp-AA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形态、边界、钙化及动静脉期CT值、绝对廓清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P组相比,Lp-AA组的病变最大径、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以及相对廓清率均呈现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最大径、相对廓清率分别达到36.2 HU、56.7 HU、39.8 mm、19%,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694、0.894、0.792,敏感度分别为73.3%、93.3%、80%、86.7%,特异度分别为82.4%、47.1%、78.2%、64.7%。结论 通过比较病灶坏死囊变、环形/弧线样强化、最大径、平扫及延迟期CT值和相对廓清率,有助于临床鉴别乏脂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嗜铬细胞瘤CT、MRI误诊的原因.方法 对8例术前误诊的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均行平扫及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层厚5 mm.MRI检查采用超导型0.5 T磁共振扫描仪,行轴位常规磁共振T1WI、T2WI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8例中,CT、MRI误诊为节神经细胞瘤2例,肾上腺腺瘤2例,胰腺囊腺癌1例,转移性肿瘤1例,脂肪肉瘤1例,1例诊断为腹膜后恶性肿瘤伴转移,未提示嗜铬细胞瘤.结论 注意病灶所在部位,仔细分析囊性变及血管特性,可减少CT及MRI在嗜铬细胞瘤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硬化性肺细胞瘤(PSP)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PSP 患者 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肺内单发病灶,发生于双肺下叶11例,形态呈类圆形或卵圆形11例,形态不规则或边缘呈浅分叶4例,边缘清楚9例,边缘不清6例。病灶最大径平均(3.40±1.21)cm。病灶密度均匀9例,密度不均匀6例。病灶内见钙化5例,无钙化10例。病灶平扫CT值平均(31.36±8.24)HU,增强后CT值增加约(41.94±20.40)HU。病灶见"贴边血管征"9例、"假包膜征"2例及"瘤周磨玻璃密度"2例。4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1例误诊为结核,1例误诊为肺错构瘤。结论 PSP瘤是一种少见肺内良性肿瘤,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贴边血管征"假包膜征"瘤周磨玻璃密度"及"空气新月征"等征象有助于治疗前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完整临床及CT影像资料,13例患者均进行腹部、颈部CT扫描和三维重建,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及供血动脉关系。结果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5例,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软组织肿块,边界清。直径5cm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块密度不均,内坏死、囊变区多见,1例病灶见散在颗粒样钙化,1例合并脑出血,1例术后复发肝脾、腰椎转移。图像重建肿瘤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64排螺旋CT检查有助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以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的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MEN患者CT、MRI资料.结果 MEN-I型4例主要累及腺体肿瘤为甲状旁腺腺瘤、胰岛细胞瘤、垂体瘤,其中2例并发双侧肾上腺腺瘤:甲状旁腺腺瘤位于双侧甲状腺后方气管食管旁沟,增强后强化较明显;胰岛细胞瘤为胰腺内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MRI对于垂体微腺瘤显示有明显优势;肾上腺腺瘤在MRI同、反相位序列信号不同,对肿瘤鉴别诊断有特征性意义.3例MEN-Ⅱ型主要发生肿瘤为甲状腺髓样癌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CT易于显示甲状腺髓样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的钙化灶,MRI在评价病灶周围组织是否受累方面优于CT;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易发生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MEN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有助于对MEN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7.
韩秋丽  廖玉荣  王甜 《安徽医药》2016,37(11):1359-136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低浓度对比剂在颈部血管成像(CTA)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的108例颈部CTA检查患者,随机分成A、B、C组,每组36例。A组给予高浓度对比剂碘普罗胺(370 mgI/mL),120 kV;B、C组分别给予低浓度对比剂碘佛醇(320 mgI/mL)、碘海醇(300 mgI/mL),100 kV,3组均给予50 mL对比剂,根据原始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所有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3组病例的主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舌动脉均清晰显示,动脉造影剂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A组主动脉CT值(338.40±78.80)HU,颈总动脉CT值(392.85±74.03)HU,基底动脉CT值(311.77±55.11)HU,舌动脉CT值(320.05±54.32)HU;B组主动脉CT值(297.15±67.59)HU,颈总动脉CT值(363.40±71.93)HU,基底动脉CT值(280.25±43.46)HU,舌动脉CT值(292.12±46.33)HU;C组主动脉CT值(280.19±66.77)HU,颈总动脉CT值(351.64±75.38)HU,基底动脉CT值(277.41±45.22)HU,舌动脉CT值(287.35±49.35)HU。A组CT值稍高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图像质量评分,A组为(4.53±0.38)分,B组(4.41±0.34)分,C组(4.42±0.29)分,3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颈部CTA使用低浓度对比剂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弦图确认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胸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亳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有前后2次胸部CT扫描记录的30例患者影像学资料,2次扫描分别为传统的滤波反投影重建(FBP)及SAFIRE技术,SAFIRE强度为Strenth3;统计比较每位患者2次扫描图像的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两组上肺部(胸大肌)、中肺部(升主动脉根部)及下肺部(椎旁软组织)的CT值分别为:FBP组为(51.19±6.22)HU、(42.87±7.37)HU、(45.84±8.37)HU;SAFIRE组为(53.91±12.89)HU、(42.55±8.20)HU、(44.43±15.47)HU;两组平扫SD分别为:FBP组为(8.65±2.07)HU、(9.19±1.69)HU、(13.27±3.05)HU,SAFIRE组为(18.41±18.00)HU、(19.20±15.71)HU、(29.24±30.09)HU;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SNR分别为:FBP组为6.31±1.87、4.82±1.06、3.73±1.36,SAFIRE组为4.39±2.20、3.03±1.33、2.45±1.4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ED值:FBP组为(2.84±0.88)mSv,SAFIRE组为(1.27±0.64)mSv,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FBP重建技术相比,SAFIRE重建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的同时,有效地降低CT辐射剂量,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余芳 《江西医药》2014,(12):1546-1548
目的:分析非透明细胞肾癌的CT、MRI表现及病理改变特点,以提高对非透明细胞肾癌各亚型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17例嫌色细胞癌中9例位于左肾,8例位于右肾,6例病灶内钙化,1例囊变,17例中12例行CT增强,病灶实性成分强化,CT值为(88.1±35.2)(46-169)HU,强化密度低于正常皮髓质。6例乳头状癌3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4例可见病灶内钙化或高密度影,1例囊变,6例中3例行CT增强,病灶实性成分强化CT值为(56.7±24.2)(38-84)HU,病灶强化密度均低于正常肾皮髓质。23例非透明细胞癌MRI上,T1WI呈稍低,T2WI呈稍高,DWI呈稍高。结论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癌在CT增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6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影像资料,16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7例行DWI扫描并测量ADC值,4例行MRS扫描。结果 16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3例为多发病灶,13例为单发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5.5±1.8)cm。发病部位以额叶及颞叶多见,并向脑叶深部生长,其中5例病灶跨脑叶生长。14例呈不均质中度至明显强化,其中明显坏死囊变11例,病变实质呈环状、不规则结节样强化。DWI显示7例肿块的实质部分以高信号为主。MRS检查显示4例肿瘤的Cho峰均升高,NAA峰3例减低,1例减低不明显。结论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DWI及MRS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SCT检查.结果 瘤体较大(平均瘤径7.2cm),多呈类圆形,部分有分叶.瘤界清晰或部分不甚清晰,肿瘤密度多不均匀,1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 S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1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平扫有6例呈等密度实性肿块,4例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其内有大小不等的中心性或不规则液化、坏死、囊变区,而有1例为厚壁囊性肿块。经增强后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尤其是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而坏死区无强化,1例囊性肿块的囊壁中等度强化。结论结合临床资料,行搜索性CT平扫、增强扫描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点,进行鉴别诊断,提高多层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患者的影像学的资料。结果 CT示瘤体较大,多成类圆形或卵圆形。瘤体多清晰,肿瘤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区,也可有出血;肿瘤平扫成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成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近,延迟扫描CT值下降较慢。三维重建(MPR)得到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肿瘤的立体形态显示清晰,肿瘤与周围软组织关系清晰可辨。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RP对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晓红  吴礼明  刘斌  余永强 《安徽医药》2018,39(10):1213-1215
目的 探讨腹部平滑肌肉瘤的多排螺旋CT (MSCT)征象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8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腹部平滑肌肉瘤患者的MS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腹部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0例平滑肌肉瘤5例位于后腹膜,2例发生于肾脏,2例位于胰周,1例位于脾门。肿瘤平均直径(11.6±6.4) cm,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CT平扫9例病灶密度不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增强扫描病灶根据血供不同呈轻度强化至明显强化不等,但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渐进性持续强化。另1例发生肝脏转移。结论 腹部平滑肌肉瘤的临床及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实性部分渐进性持续强化对其诊断有一定帮助,确诊还需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孙健  张雪梅  赵颉 《安徽医药》2017,38(1):13-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西昌市人民医院46例经病理证实为剖宫产术后AWE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AWE诊断准确率为97.83%,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无钙化灶,肿块形态及大小不规则,横纵比≤1,内部不均匀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CDFI可见内部及外周无或少量血流信号,动脉血流呈“高阻低速”型,肿块大小及回声可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肿块直径<3 cm的潜伏期较短、位置表浅、病灶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多无血流或少血流;直径≥3 cm病灶潜伏期较长、位置较深,病灶多为不规则形态,且血流信号较为丰富;直径<3 cm潜伏期(2.52±0.98)年、病灶直径(1.61±0.54)cm、病灶形态不规则(68.75%)、病灶深度(22例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层,10例腹横筋膜/全层腹壁)、CDFI血流(10例无,19例少量,3例丰富);直径≥3 cm分别为(3.90±1.43)年、(4.35±1.42)cm、89.47%形态不规则、病灶深度(4例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层,15例腹横筋膜/全层腹壁)、CDFI血流(3例无,8例少量,8例丰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对剖宫产术后AWE做出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是一种简便可靠的AWE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上腺无症状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结合其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探讨肾上腺无症状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其他无功能肿瘤的鉴别诊断问题。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无症状嗜铬细胞瘤14例(病理证实),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5例(手术标本12例,腹腔镜标本3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28例,转移瘤10例,其中4例为双侧病灶,共67例,71个病灶,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8~82岁,中位年龄44岁。结果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与其他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平扫密度高于节细胞神经瘤和无功能腺瘤,而在增强扫描3期均高于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无功能嗜铬细胞瘤的T-D曲线类型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部分肾上腺无功能嗜铬细胞瘤无特异性儿茶酚胺增高的临床表现。其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和术前及术中准备提供必要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肾上腺薄层CT扫描在初诊高血压(年龄<50岁,血压达高血压2级及以上)及既往确诊高血压(发病年龄<40岁)且目前已用3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但血压控制仍不理想的患者中筛查肾上腺性高血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共126例。上述患者均行双侧肾上腺薄层CT扫描、双侧肾上腺彩超、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并对发现有肾上腺形态学异常的患者进一步行血、尿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Ⅰ(37℃和4℃)、肾素活性(PR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血浆肾上腺素(AD)、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D)、血浆多巴胺(DOP)、尿香草扁桃酸(VMA)检查。比较肾上腺薄层CT与超声检查的对肾上腺形态学异常的检出率。结果 126例患者中共检出肾上腺性高血压23例,其中有19例于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肾上腺腺瘤者17例,嗜铬细胞瘤2例;结合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16例,皮质醇增多症5例,嗜铬细胞瘤2例。CT检查出形态学异常者66例,阳性率52.4%,明确诊断21例,符合诊断率16.7%;彩超检查出形态学异常者42例,阳性率33.3%,明确诊断9例,符合诊断率7.1%。在筛查肾上腺性高血压中肾上腺薄层CT的检出率高于彩超检查(P<0.05)。结论 与彩超检查相比,肾上腺薄层CT扫描在筛查肾上腺性高血压中简单高效,可以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分型、复发转移、手术治疗等。结果70例患者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6例(65.7%),副神经节瘤24例(34.3%),其中膀胱副神经节瘤4例(5.7%),腹膜后副神经节瘤9例(12.9%),其他副神经节瘤11例(15.7%)。57例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复发23例,出现远处器官及淋巴结转移58例。血压升高67例,心悸37例,头痛42例,大汗39例。结论嗜铬细胞瘤常表现以高血压为代表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恶性嗜铬细胞瘤易出现术后复发及多器官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解剖性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收治的行解剖性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8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相关资料。结果 18例肾上腺肿瘤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109.11±18.59) min,术中出血量(16.56±1.12)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94±0.54) d。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腹腔镜穿刺切口脂肪液化。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直径(2.64±1.12) cm。所有患者术后进行了为期3~12个月的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解剖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穹  王钢  唐永华 《安徽医药》2017,38(2):147-150
目的 探讨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FPNET)的多层螺旋CT(MSCT)双期增强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及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的24例NFPNE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别测量肿瘤病灶平扫、增强动脉期及增强门脉期CT值,计算肿瘤的动脉期及门脉期的强化幅度绝对值并与胰腺实质强化幅度绝对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对肿瘤的强化方式、是否具有周边脏器受侵或远处转移进行统计。结果 增强动脉期NFPNET与胰腺实质强化绝对值分别为(59.08±34.14)、(53.82±15.35)HU,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期NFPNET与胰腺实质增强绝对值分别为(48.05±22.80)、(39.37±11.57)HU,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PNET强化程度超过胰腺实质,动脉期有10例,门脉期有14例;3例片絮状强化,9例环形强化,7例壁结节样强化,8例有周边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胰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NFPNET的重要手段,NFPNET门脉期相比胰腺实质表现为相对富血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