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院前医疗急救分级模式的应用效果,为推进院前院内有效衔接、分级诊疗及合理指导就医提供依据.方法 调取2020年6-12月北京急救中心院前医疗急救患者分级系统内患者院前初诊评级(院前评级)为Ⅰ级(急危症)、Ⅱ级(急重症)的数据5 737例,分析送院就医情况,并与院内评级为Ⅰ级、Ⅱ级的分级数据进行评级比较.结果 5...  相似文献   

2.
安庆市院前医疗急救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逊  荣光才 《安徽医学》2016,37(2):224-226
目的 了解安庆市院前医疗急救的基本状况。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安庆市紧急救援中心及下属的8个分站急救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相应电子数据库中的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安庆市紧急救援中心接听电话数、有效接警数及救治患者数均呈平稳增长趋势。接警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点和季节特点,13~18点和冬季接警所占比例最高。排在前3位的急救病谱依次为:交通事故、心血管疾病、晕厥。结论 安庆市院前急救资源相对不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人才、专业设备和经费的投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筹院前院内急救资源,建立院前院内衔接路径与衔接机制,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共享.方法:基于院前院内急救医疗应用场景要求,遵循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设计开发理念,采用Netty框架及Kotlin开发语言实现多个独立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和移动端应用.结果:有效整合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统一急救信息输入与输出路径,实现了26...  相似文献   

4.
5.
成都市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野  李远建  宋宇 《四川医学》2001,22(1):99-100
目前,急救医疗体系(emergeneymedicalsevcicesystem,EMSS)的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使急救医疗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特结合成都市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成都市急救医疗体系简况成都市于1998年6月正式开通120急救电话成立急救指挥中心,建立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同时还颁布了《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地方法规。急救医疗体系组成分三部分,即院前急救体系(包括急救指挥中心和51家急救站)、院内急救体系、急救通讯体系。1.1 急救指挥中心,内设有120调度室,信息中心、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的院外急救措施.方法对40例我院据现场情况给予采取的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结果产妇及新生儿全部安全转运到医院治愈出院.结论完善的急救管理程序及有效、及时的急救措施是获得院外急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有山区县城特色的急救医疗体系。方法 领导重视,建立以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为中心,以分布县城各乡镇的乡镇医院为急救医疗网点的急救医疗体系,建立,落实各项急救工作制度,加强多方协作,加强急救医疗人员的培训。结果 一年来完成重大抢救任务5次,共出车1006人次,抢救危重病人3512人次,抢救成功率93%,较圆满的完成了山区县城的急救医疗工作,未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结论 较好地利用了现有的技术资源和医疗资源,节约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利用乡镇医院为网点也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初步完善了山区县城的急救医疗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北京市120院前医疗急救道路交通伤害相关资料,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的区域差异,指出道路交通伤害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存在中度以上的空间聚集,对于指导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配置和“绿色通道”建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军队基层医院建设一支全天候应急医疗分队,对提高处置急症患者的能力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海军部队基层医院普遍存在医务人员紧缺的情况,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海军基层医院应急医疗救护分队建设的相关问题. 1 应急医疗分队的任务 笔者所述应急医疗救护分队是指基层医院处理急症患者常设的救护分队,并非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设立的医疗分队,职责相当于"120"急救中心,主要任务是对保障区域内单个急症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和后送;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该医疗救护分队还可以作为码头救护所的急救组,作为先头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前往事发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急救并等待后援.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意两国急诊医学领域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以便加速完善和提高急诊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实地考察意大利急救医疗体系,从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加强监护室三方面与我国北京地区之现况进行比较。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是迅猛的,尤其是急诊科的建设,危重病人抢救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院前急救特别是急救通讯网络、远程急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薄弱环节需在今后的急诊医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了六省会城市急救医疗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其中以广州市急救医疗管理模式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最好。根据调查与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急救网络模式的构想,即由定点医院、城市急救指挥中心、社会救护人员三部分所组成的急救网络系统。它具有急救半径短、应急反应快、社会首援率高、急救系统维持费用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外医院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实现路径和内涵,具体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践情况。在原有急救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通讯手段的集成将医疗信息无缝连接,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从院前急救现场、院内急救平台、院前急救平台、院外急救平台4个方面着手,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妇产儿童医院NICU作为院前急救网络中心,与基层地、市、县医院的妇产科、儿科建立起院前急救的协作网络。院前转运程序简便,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转运途中无1例死亡,转运92例中81例痊愈,占88%,死亡3例,占3.3%。  相似文献   

14.
中意两国急救医疗体系的比较:浅谈急救医疗体系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中意两国急诊医学领域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以便加速完善和提高急诊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实地考察意大利急救医疗体系,从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加强监护室三方面与我国北京地区之现况进行比较。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是迅猛的,尤其是急诊科的建设,危重病人抢救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有急救特别是急救通讯网络,远程急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薄弱环节需在今后的急诊医学工作中不断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16.
陈莉  李旭成 《西部医学》2010,22(3):439-440
本文通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二者之间的制度文化、设备、技术等差异性,分析了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同的技术是无缝衔接的基础、相互沟通是无缝衔接的桥梁及绿色生命通道是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必由之路。如果院前院内能在救治技术上保持一致,药品、器械有良好的相容性,院前院内人员良好沟通,将使院前院内衔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院前死亡病例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突发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的日益增加,已成为院前急救十分突出的问题。同时,城镇社区医疗的不够完善,人们对急救知识的缺乏和意识的淡漠,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院前的死亡率。回顾我院急救中心1999~2005年期间出诊情况,共出诊9773人次,其中社区出诊7880人次,占全部出诊的84.09%;院前死亡共计416人,其中社区死亡336人,占院前死亡总数的80.77%。因此,加强院前急诊急救,建立与社区居民相适应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普及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急救医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急救医疗服务网络规划和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Wang WX  Yu J  Wang PA  Wang LX  Wen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21-723
急救医疗服务网络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规划建设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急救医疗服务的需求,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结合徐州市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对急救医疗服务网络规划和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陈万凤 《四川医学》2014,(3):401-402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省德阳市农村医疗急救体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25个乡镇卫生院、997个村卫生站受损。基本医疗、急症急救房屋、设备受损严重,两个极重灾县乡村救治体系处于瘫痪状态。震后3个月,  相似文献   

20.
张莉 《吉林医学》2014,(4):858-859
目的:探讨分析交通事故伤员院前现场急救方法,确保患者生命抢救成功率得到提高.方法:选取院前现场救治的交通事故伤员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施不同的院前现场急救措施,分析其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救治时间、死亡率及救治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交通事故伤员采取有序的综合性院前急救措施,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挽救患者的生命打好基础工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