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鼠提睾肌动脉溶栓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  赵秀梅  刘育英  沈洪  朱海燕 《中国微循环》2004,8(6):395-399,i001
目的为了较全面地评价溶栓治疗效果,本实验设计了一个既能观察血栓溶解过程,同时又能观察组织微循环状况的溶栓治疗动物模型.方法以大鼠提睾肌动脉作为靶血管,静脉注射血卟啉(1mg/kg)后,以紫外光(波长455nm)照射靶血管一定部位,通过光化学法制造血栓,血栓形成后10min输葡激酶(1mg/kg)静脉溶栓,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栓形成与溶解过程以及微循环血流状态,用显微摄像系统记录分析图像,并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测组织的血流量,从而评价血栓的溶解效果及溶栓前后组织的微循环状态与血流灌注情况.结果两组的再通率及再通程度无统计学差别(P》0.05),而溶栓组的血栓溶解时间较对照组减低,统计学差别显著(P《0.05);血栓溶解后,组织血流量和微血流流速的恢复值均较正常时减少,统计学差别显著(P《0.05).结论葡激酶具有一定的促血栓溶解效果,主干血管血栓溶解后,该血管供应的下游组织在微循环灌注等方面并不能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通过此模型,既可以评价溶栓剂溶解血栓的效能,又可衡量溶栓后组织的再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2.
提睾肌耻骨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00例腹股沟区标本的解剖观察,研究疝的发病和疝修补术的复发的解剖学因素。方法:用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常规解剖和4 ̄10倍的解剖放大镜进行观察。疝修被术中使用25 ̄50mA-V(毫安-伏)电刺激此肌刺观察生理反应。结果:发现自提睾肌发生一肌束,由外上向内下以腱膜性结构抵止于耻骨结节,将其命名为“提睾肌耻骨束”,出现率为100%,此肌束由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支配。用直流电刺激此肌刺或生殖股神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提睾肌微血管口径、密度、形态分布等指标的观察,我们发现SHR微循环水平的血管口径缩小,形态分布异常,毛细血管数目减少及“网络结构”形成,是增加外周阻力和升高血压的表达形式.异搏定对SHR有降血压和改善微循环的效应.随着血压下降,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在正常血压大鼠(WKy),SHR及耐药性高血压大鼠(R-SHR)中,这种相关性由强到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4、0,说明其微循环调节机能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法 (TUNEL)对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Bcl-2、Bax、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缺血再灌注后 ,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有Bcl-2、Bax、P53和PCNA的表达 ,在平滑肌细胞 ,Bcl-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Bax和P53。PCNA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在内皮细胞 ,Bax和P53的表达最强 ,TUNEL阳性细胞率最高。结论大鼠提睾肌缺血再灌注可造成平滑细胞的增殖和内皮细胞的凋亡 ,其结果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5.
TCD作颅内血管检查的探头所发出的波长为760μm,而作为声波反射体的血球直径均在10μm以下,因此由于散射,回收到的声波信号甚弱。微栓子(mE)体积远远大于血球,因此其信号比背景高达3—8db以上。目前mE检测仪器有双通道TCD(测两侧MCA,无法判断栓子来源);四通  相似文献   

6.
在34侧成人尸体上,观察测量了肩胛提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测得肌前缘长12.9cm;后缘长13.8cm。肌的血供:上1/2主要来自颈升动脉的分支,下1/2来自颈横动脉和颈浅动脉的分支。神经来自颈神经2~5前支的分支。根据观察结果我们认为肩胛提肌瓣移位修复口底缺损或在颈部行放射治疗时用来复盖颈部大血管等术中,是一块较为理想的供肌。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22具(男9、女13)成人尸体上对44侧肩胛提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进行了解剖和测量.肩胛提肌长129.13±3.06mm,中部宽19.01±0.60mm,厚6.90±0.31mm.共发现有141支营养该肌的分支动脉,平均3.20支,上中部主要来自颈升动脉(51支),下部主要来自颈横动脉(43支)和肩胛上动脉(27支).神经支配主要是肩胛背神经.肩胛提肌瓣可用作颈部肿瘤根治术后覆盖和保护颈动脉及修复口咽部和面颊部缺损.  相似文献   

8.
9.
环境温度影响大鼠脏器微循环血流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峰 《中国微循环》2000,4(2):120-121
目的 研究环境温度对正常大鼠和微循环障碍大鼠外周和内脏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液仪(LDP)测定下沉大鼠和微循环障碍大鼠的外周和内脏的微循环血流量相对值。  相似文献   

10.
蜂胶水提液改善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系膜微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蜂胶水提液(WEP)对小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减轻I-R损伤的机制。方法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I-R和WEP(50、100、200mg/kg)组,以无创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建立小肠I-R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h时观测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分别采用Nackel氏分度法和测定小肠湿/干重比来判定肠道出血损伤和水肿情况,常规制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学改变;试剂盒测定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与I—R组比较,WEP组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Nackel氏分度和小肠湿/干重比明显降低(P〈0.01);(2)WEP明显改善肠系膜微循环血流状态,呈剂量依赖性地减轻I—R所致的微静脉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白细胞贴壁黏附(P〈0.01),并上调肠组织SOD活性(P〈0.05),抑制MDA生成(P〈0.05)。结论蜂胶水提液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相似文献   

11.
酒精致大鼠胃粘膜微循环变化及早期血管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酒精所致大鼠胃粘膜微循环变化及早期血管的损伤。结果表明:60%酒精灌胃后可致胃粘膜血液灌注量及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显著下降。60%和100%酒精灌胃后3分钟内即引起胃粘膜血管损伤(单星蓝染色标记)和通透性增强。100%酒精灌胃后1分与30分相比血管损伤面积基本未变,但组织出血性坏死区面积明显增加且接近血管损伤面积。结果提示:胃粘膜血管的损伤是酒精致胃出血性坏死形成的早期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荞麦花叶总黄酮(TFBFL)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方法以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血管口径、血管数量和血管交叉点数为指标,观察不同剂量(0.05、0.10、0.20g/kg)TFBFL对正常大鼠肠系膜及滴注肾上腺素前后肠系膜微血管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TFBFL可增加正常大鼠肠系膜和肾上腺素致微循环障碍的肠系膜微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管数和血管交叉点个数,具有剂量依赖性,中、高剂量的TFBFL与阳性对照药物复方丹参片作用相近。结论TFBFL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淋巴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大鼠30只,分为肠淋巴液治疗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应用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淋巴液对肠系膜微血管及微淋巴管的作用。结果:治疗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输入淋巴液后,血压显著回升,肠系膜一、二级细动脉、细静脉口径和微淋巴管的静态口径均恢复正常,流态改善,微淋巴管收缩性恢复正常。提示肠淋巴液可以改善休克时的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对休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斑秃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及实验性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德辉  冯毅 《中国微循环》1998,2(3):172-173
目的;探讨斑秃病人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及实验性治疗效果。方法:对门诊斑秃病人进行甲襞微循环观测,以正常人作对照。结果:32例斑秃病人甲襞微循环的清晰度稍有下降,异形管襻比正常人增多(P<0.05)。红细胞有轻、中度聚集,血流速度减慢,部分病人有轻度襻周渗出,少数病人有襻顶出血。甲襞汗腺导管多于正常人,全秃病人又比一般斑秃病人多(P<0.001)。654-2促进了毛发生长,且新生毛发不易脱落。结论:斑秃病人存在微循环障碍。654-2对治疗斑秃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观察了太极通天液对肾上腺素诱导的大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实验结果发现:太极通天液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微动脉收缩、血流停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推迟血流停止时间,使血管收缩程序减轻,且可促进管径的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家兔减压病时肺微循环和微血管的变化。实验观察到,减压病时动物肺微血管有大小不一的气泡栓塞,血管内膜损伤、内皮细胞间隙增大、血浆外溢,毛细血管中红细胞呈棘状改变。肺Ⅱ型细胞板层体明显增多、内容物聚集及排空,细胞核变形。ABS铸型发现,减压病时肺泡腔严重充盈缺损,表明有渗出物存在。实验结果提示,减压病时动物机体不仅有气泡栓塞,而且亦有肺微循环功能改变以及细胞结构的损害,这种病理学改变无疑影响肺正常气体交换和细胞代谢功能,进而加重减压病的病程。  相似文献   

17.
自拟增液溶液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自制中药——增液溶液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作用及其对去甲肾上腺素(NE)所致微血管收缩效应的影响,以探讨其作用机制。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与分组实验和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36~324g,肌注1%戊巴比妥钠50mg/kg(体重)全身麻醉。随机分为四组:增液组及生理盐水(NS)对照组(n均=13),增液+NE组(n=11),NS+NE组(n=8)。1.2 微循环观察按本室的常规方法[1],将下段回肠系膜外置并铺展于观察台上,37℃KrebsHensel…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显微高速动态分析装置,定性和定量地检测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运动;细胞流变特性;细胞与微血管的相互作用和动态耦合关系。提示:微循环灌流状态取决于流质与流场的动态耦合关系,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而所谓的“海涛式灌注”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9.
六磷酸肌醇对S_(180)小鼠瘤体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六磷酸肌醇对荷瘤小鼠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构建S180实验动物肿瘤模型 ,腹腔连续注射100mg/kg·d六磷酸肌醇10d ,计算抑瘤率。利用微循环图象分析仪观测肿瘤部位的血管分布及血液流速。结果药物治疗组小鼠较对照组瘤块明显变小 ,抑瘤率为58.11 % ;肿瘤表面血管密度降低 ,管径缩小52.16 % (P<0.01)、流速减慢68.80 % (P<0.01) ,血管形态也更加迂回 ,伸展不规则。结论六磷酸肌醇具有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活性。提示减少肿瘤血液供应可能为其抗肿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