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AIS的诊治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9月~2012年6月收治6例AIS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处理。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染色体,性激素六项,下腹部B超,术中切除组织病理检测等检查,其中5例患者给予手术切除性腺组织,术后给予小剂量雌激素治疗,1例给予保守治疗。结果:AIS患者多以原发闭经就诊,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性激素六项中除了睾酮和LH升高外,其余项未见明显异常。术中切除组织病理检查提示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正常睾丸组织,未发现睾丸肿瘤。所有手术患者均未出现女性第二性征发育停滞及骨质疏松等性腺切除后并发症。结论:AIS患者多以“原发闭经就诊”,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下腹部B超检查均能有助于AIS快速检出,手术切除性腺具有安全行和可行性。同时加强AIS遗传病史家族胎儿染色体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的原则和技术切除修复面部肿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37例面部肿瘤患者应用整形外科微创技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后,采用直接缝合、皮片或皮瓣移植等方法修复面部缺损。结果:修复皮片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5年,所有患者面部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无明显瘢痕和器官移位。结论:整形外科的原则和技术治疗面部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接触隔离技术在预防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不同操作步骤的大肠癌根治手术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1990-1995年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手术采用不接触隔离技术(Non Touch Isolation Technic)即:首先隔离受累结肠的肠腔,由根部结扎,切断供应受累结肠的淋巴血管蒂,最后才将受累肠段和相应的肠系膜整块切除;B组则直接分离出肿瘤肠段,将此段肠管及相应系膜直接切除,不隔离肠腔、不由根部处理淋巴血管蒂,80例患者中,A组31例,B组49例。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类,恶性程度和肿瘤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3年肝转移6例(6/31);B组3年肝转移15例(15/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手术操作步骤在大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接触隔离技术能明显降低肝转移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荧光导航系统联合术中超声在精准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 月至2019 年5 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应用荧光导航系统联合术中超声实施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1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 例,女7 例;原发性肝癌9 例,转移性肝肿瘤3 例。术中荧光导航系统联合腹腔镜超声进行肿瘤定位及精准切除,对术中切除肿瘤数量、肿瘤的荧光显影情况、肿瘤切缘、病理类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共发现病灶20个,术后病检提示恶性肿瘤15个、肝硬化结节5个。术中直接于荧光导航系统下显影病灶13 个,腹腔镜超声下发现病灶14 个,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定位切开部分肝脏后荧光显影病灶6 个。1 例患者的病灶术中荧光导航未直接显影,且超声未发现,结合术前检查切开部分肝脏组织后于荧光下显影后予以切除。其中荧光导航系统下显影切除病灶中5 个术后病理提示为肝硬化结节,术后所有肿瘤切缘均为阴性。结论 荧光导航联合术中超声技术的应用对于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中的肿瘤定位、精准切除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数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术者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平均随访13个月,栓塞+手术治疗组有1例转移患者术后1年复发;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DSA在脊柱肿瘤治疗过程中对确定肿瘤部位,范围和区别肿瘤良恶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术前应用血管栓塞治疗椎体血管瘤及脊柱恶性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6.
局部消融治疗是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细胞;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二是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局部消融治疗在过去20年左右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后的第三大肝癌治疗手段,在肝癌治疗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常侵及门静脉和肝动脉,侵犯后如何手术处理直接关系患者预后,成为较棘手的问题.肿瘤侵犯门静脉及肝动脉是限制肿瘤切除的主要因素之一,外科医师往往在探查过程中发现肿瘤侵犯血管即放弃切除,改行引流术,既限制了肿瘤的切除,也影响了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技术和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受侵已不再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技术难题.如何联合血管切除,提高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术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仍然是目前探讨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回顾历史.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已历经近200年的发展。1826年。法国Lisfranc为一位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实施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他牵开肛门后即用剪刀直接将肿瘤剪除,并切除了大约5cm的直肠黏膜:术中由于出血较多,他使用纱布压迫直肠创面数小时后才得以止血。1879年,Gussenbauer成功地完成了首例经腹直肠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技术在胸壁肿瘤切除及重建精确手术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对2例胸壁肿瘤患者行胸部CT薄层扫描、胸部MR平扫+增强检查,获得CT和MRI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电脑数据3D模型建立,而后实体打印。同时建立虚拟模型及手术预演,术中在裸眼和VR+AR+MR下决定手术切除范围,并结合模型对比,扩大切除胸壁肿瘤后行胸壁重建手术。 结果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出院。VR+AR+MR技术更能精确手术切缘、切除肿瘤,并对胸壁后组织器官有更精准的了解。 结论VR+AR+MR技术对手术切缘及胸壁后组织器官的了解更精准,为3D打印材料置入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通常阴茎癌患者行肿瘤局部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高达40%,主要由于临床不能分辨的肿瘤周围组织内局部隐匿病灶残留所致。为此临床上通常需切除距肿瘤周围1.5~2cm的正常组织,因而影响阴茎的正常生理功能。为解决这一问题,该文作者提出结合组织固定技术或新鲜组织技术在显微镜监视下行阴茎肿瘤切除术,认为有以下二点好处:①充分保证肿瘤完全切除;②尽可能地保留邻近的正常组织。该方法以组织固定技术为例分以下三个步骤:①在局麻下行肿瘤剜除,创面用沾有二氯乙酸的纱布覆盖直至组织变白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并增强固定剂的组织渗透能力;②将配  相似文献   

11.
在肿瘤切除手术中,常将化疗药物直接植入到肿瘤邻近的组织中及分布的淋巴结区中,以消灭潜在的微小癌灶或化疗敏感肿瘤,或肿瘤切除不净时,局部给予化疗药物发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约20%的胰腺癌患者可以直接手术切除或临界切除,术后予以化疗以改善预后.术前放化疗在很多肿瘤中作为标准治疗,它可以使肿瘤降期,从而提高R0切除比例.而术前放化疗在胰腺癌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这项由荷兰胰腺癌组织(The Dutch Pancreatic CancerGroup,DPCG)发起的PREOPANC试...  相似文献   

13.
在肿瘤切除手术中,常将化疗药物直接植入到肿瘤邻近的组织中及分布的淋巴结区中,以消灭潜在的微小癌灶或化疗敏感肿瘤,或肿瘤切除不净时,局部给予化疗药物以发挥抗肿瘤作用。常用局部抗癌药物氟尿嘧啶等,为白色圆柱形颗粒状。我科在手术中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包裹颗粒状的氟尿嘧啶植入患者体内,取得较好效果,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肾细胞癌的发生、进展、转移都与肿瘤染色体的改变相关.目前关于肾细胞癌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更加准确的对肿瘤进行分型及判断其预后.新的遗传学技术,比如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tion)、组织微阵列分析(tis - sue microarrays)等加深了我们对于肾细胞癌染色体改变的了解.其每个亚型都有独特的染色体改变,因此可以依照其独特的改变作为其分类的依据.并且,不同的染色体改变会对肾癌预后造成影响.如将染色体改变与肿瘤临床参数相结合,将有助于更加准确的判断肾细胞癌的分型以及预后,进而针对不耐的发病表现建立相对应的治疗手段,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肾细胞癌的发生、进展、转移都与肿瘤染色体的改变相关.目前关于肾细胞癌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更加准确的对肿瘤进行分型及判断其预后.新的遗传学技术,比如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tion)、组织微阵列分析(tis - sue microarrays)等加深了我们对于肾细胞癌染色体改变的了解.其每个亚型都有独特的染色体改变,因此可以依照其独特的改变作为其分类的依据.并且,不同的染色体改变会对肾癌预后造成影响.如将染色体改变与肿瘤临床参数相结合,将有助于更加准确的判断肾细胞癌的分型以及预后,进而针对不耐的发病表现建立相对应的治疗手段,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肾细胞癌的发生、进展、转移都与肿瘤染色体的改变相关.目前关于肾细胞癌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更加准确的对肿瘤进行分型及判断其预后.新的遗传学技术,比如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tion)、组织微阵列分析(tis - sue microarrays)等加深了我们对于肾细胞癌染色体改变的了解.其每个亚型都有独特的染色体改变,因此可以依照其独特的改变作为其分类的依据.并且,不同的染色体改变会对肾癌预后造成影响.如将染色体改变与肿瘤临床参数相结合,将有助于更加准确的判断肾细胞癌的分型以及预后,进而针对不耐的发病表现建立相对应的治疗手段,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的发生、进展、转移都与肿瘤染色体的改变相关.目前关于肾细胞癌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更加准确的对肿瘤进行分型及判断其预后.新的遗传学技术,比如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tion)、组织微阵列分析(tis - sue microarrays)等加深了我们对于肾细胞癌染色体改变的了解.其每个亚型都有独特的染色体改变,因此可以依照其独特的改变作为其分类的依据.并且,不同的染色体改变会对肾癌预后造成影响.如将染色体改变与肿瘤临床参数相结合,将有助于更加准确的判断肾细胞癌的分型以及预后,进而针对不耐的发病表现建立相对应的治疗手段,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肾细胞癌的发生、进展、转移都与肿瘤染色体的改变相关.目前关于肾细胞癌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更加准确的对肿瘤进行分型及判断其预后.新的遗传学技术,比如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tion)、组织微阵列分析(tis - sue microarrays)等加深了我们对于肾细胞癌染色体改变的了解.其每个亚型都有独特的染色体改变,因此可以依照其独特的改变作为其分类的依据.并且,不同的染色体改变会对肾癌预后造成影响.如将染色体改变与肿瘤临床参数相结合,将有助于更加准确的判断肾细胞癌的分型以及预后,进而针对不耐的发病表现建立相对应的治疗手段,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功能区病变准确切除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一个难题 ,既要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 ,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保护正常脑功能。Duffau[1 ] 和Gumprecht[2 ] 最近提出在患者清醒状态下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神经解剖功能定位切除肿瘤等病灶的手术新策略 ,这对麻醉是一个新的挑战 ,要求在肿瘤切除过程中不用任何麻醉药和肌松药让病人处于完全清醒状态 ,既避免了麻醉药和肌松药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干扰 ,又能使患者对指令 (嘱其言语或肢动 )反应自如。我们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 (targetcontrolledinfusion ,TCI)和喉罩技术对 8例患者成功实…  相似文献   

20.
肾细胞癌的发生、进展、转移都与肿瘤染色体的改变相关.目前关于肾细胞癌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更加准确的对肿瘤进行分型及判断其预后.新的遗传学技术,比如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tion)、组织微阵列分析(tis - sue microarrays)等加深了我们对于肾细胞癌染色体改变的了解.其每个亚型都有独特的染色体改变,因此可以依照其独特的改变作为其分类的依据.并且,不同的染色体改变会对肾癌预后造成影响.如将染色体改变与肿瘤临床参数相结合,将有助于更加准确的判断肾细胞癌的分型以及预后,进而针对不耐的发病表现建立相对应的治疗手段,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