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介绍髋关节囊紧缩术在髋关节不稳中的手术技术和初步结果.[方法]对本科1例髋关节不稳患者行关节镜下关节囊紧缩术.术中在髋关节镜监视下行关节探查,见盂唇完整,盂唇上方存在炎性改变,考虑为髋关节不稳导致,明确髋关节疼痛原因,随后退出至关节外,行关节镜下前外侧关节囊髂股韧带由外向内紧缩缝合术.[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无严...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THA)后仅次于假体松动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早期(3个月内).尽管其发生已大大减少,但仍是影响THA疗效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打击很大,如何防治一直是关注的焦点.该文就近年来THA后早期脱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髋关节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于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脱位的预防作用。方法 703例THA术按照有无进行髋关节后方关节囊修复重建分组进行统计分析。A组:398例,不修复后方关节囊;B组:179例,将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缝合至短外旋肌在股骨大转子附着处;C组:126例,将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经骨道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上。结果 A组、B组和C组术后脱位率分别为7.04%、3.35%和0。C组的术后脱位率低于B组(P0.05),而B组的术后脱位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两种后方关节囊修复方法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而经骨道缝合的方法能更可靠地恢复髋关节后方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以提高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6—2010-06诊治由于THA术后假体松动而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1例,探讨THA术后假体松动的诊断、原因和翻修注意事项。结果假体取出后31例中27例关节内出现灰黑色颗粒样物质,27例髋臼假体与31例股骨假体中骨水泥或假体与骨质间形成界膜。31例经全髋关节翻修术后30例疼痛消失,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1例翻修术后1周出现脱位,经制动6周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THA术后假体松动与患者自身原因、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操作有密切关系,早期翻修手术要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28例(32髋).遵照Hartofilakidis分类法对患髋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患者的置换后髋关节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患者平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的30.5分提高到术后的84分,优良率为82.1%.Trendelenburg征阳性患者从术前的28例下降到术后的8例.结论 THA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但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需要考虑外展肌的平衡、软组织的松解、髋臼骨缺损的处理及假体的选择、肢体短缩畸形的矫正以及术后的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用于移位型股骨颈骨折(DFNF)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DFNF患者共计86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CRCIF组)各43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CRCIF组比较,TH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2年,THA组患者的Harris评分较CRCIF组均明显增加(P<0.05);术后2年期间,THA组(9.30%)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RCIF组(30.23%)(P<0.05)。结论 与CRCIF比较,THA干预DFNF手术时间更长、出血量更大,但髋关节恢复功能更佳,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下肢不等长(LLD)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较常见并发症之一,常会引起神经牵拉性麻痹、髋关节疼痛、步态异常、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痛、假体松动、假体脱位等不良情况发生.引起THA术后LLD的因素很多,但通过术中两定点测量法、透视法、模板设计等方法综合运用,常能有效地预防这一并发症.通常只需采用保守方法处理THA术后LLD,极少需要手术治疗.该文就THA术后LLD分类、不良影响、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髋关节旋转中心(hip joint center,HJC)的精确定位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THA需要重建HJC以维持髋关节的机械平衡和压力分布[1]。手术重建后臼杯的偏移会对假体的存活率和髋关节活动功能产生负面影响[2-3]。目前,HJC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实现髋关节术中臼杯置入和生物力学再复制的基础,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4-5]。本文就文献中报道的HJC测量方法作一综述,以期对髋关节置换术前规划和术后评估提供参考,提高THA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并修复后方关节囊及韧带对防止后方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的作用。方法 将503例采用髋关节后方入路的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298例保留并修复后方关节囊及韧带,B组205例切除关节囊及韧带。比较两组术后髋关节后脱位发生率。结果 A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发生率0.67%,B组发生髋关节后脱位6例,发生率2.93%,A组比B组术后髋关节后脱位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保留并修复后方关节囊及韧带用以加强人工髋关节后方软组织支撑力量,有助于恢复髋关节的软组织平衡,增加关节稳定性,对防止后方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后脱位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THA)与双动股骨头置换(BFHR)的临床应用结果,并分析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要点。方法高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72例,分为THA组42例,BFHR组3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11~25个月。BFHR组手术时间小于THA组(P<0.05);术中出血量BFHR组少(P<0.05);BFHR组的患者在术后主动直腿抬高角度大于THA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术后1周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但术后6周、3个月、6个月的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BFHR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远期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高于THA组。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适应证;双动股骨头置换术的术后近期恢复较好,但远期效果不及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20世纪的主要外科进展之一.对于各种原发或继发的晚期髋关节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股骨头坏死等,TH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步态分析是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系统研究人体运动能力与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运用步态分析可针对步态异常患者在进行步态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治疗计划以及监控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该方法通常应用于运动生物力学领域中帮助运动员建立更有效的运动方式以及识别和鉴定某一患者人群中同姿态与运动相关的问题[2].因此,将步态分析应用于THA中的髋关节疾病定量分析、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评价以及THA术后康复指导,对预防髋关节疾病的发生、改善手术效果以及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明确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从步态分析在THA中的临床应用概况及其应用趋势两个角度出发,就步态分析在TH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THA组和HA组。[结果] TH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H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HA。THA组术后2年和术后3年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HA组(P<0.05)。THA组患者术后脱位率、髋部疼痛发生率高于HA组(均P<0.05),但TH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6.78%)明显低于HA组(45.65%)(P<0.05)。[结论] THA与HA在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各有利弊,两者均有较好的短期效果,但长期效果THA优于HA,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初次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时术中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经后外侧入路初次行THA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59例,根据后方结构修复方式不同分为A、B、C、D 4组。4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骨折类型、合并内科疾病、假体选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n=38)术中修复关节囊与外旋肌群;B组(n=39)术中仅修复关节囊,未修复外旋肌群;C组(n=41)术中仅修复外旋肌群,未修复关节囊;D组(n=41)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均未修复。对各组出血量、引流量、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率、Harris评分以及患髋内、外旋范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1.6个月。A、B、C、D组发生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分别有0、0、4(9.8%)、4(9.8%)例,髋关节脱位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0,P=0.048)。术后6周及6、12个月,各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显示,术后6周及6个月D组显著低于A、B、C组,B、C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6、12个月,各组患髋内旋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6个月,A、C组患髋外旋范围显著大于B、D组(P<0.05)。结论 THA术中修复外旋肌群及关节囊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可降低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风险,提高患髋关节Harris评分并恢复其外旋功能。建议经后外侧入路行THA术中常规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03例股骨颈骨折分别采用THA和HA治疗(THA组42例,HA组61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HA组较HA组失血量多(t=6.176,P<0.05)、手术时间长(t=14.596,P<0.05)、住院时间长(t =7.349,P<0.05);出院时两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率、翻修率和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THA组翻修率和慢性疼痛率较低,而脱位率高于HA组.结论 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应根据骨折的个体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直接前侧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行TH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A组和DAA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部分负重锻炼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12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19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以及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最近邻匹配得到各项资料相匹配的THA组(采用THA治疗)与HA组(采用HA治疗),各59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1、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THA组均长(多)于HA组(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THA组高于HA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假体位置均正常。术后翻修、慢性疼痛发生率THA组均低于HA组(P<0.05),而脱位发生率THA组高于HA组(P<0.05);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与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各有优势,THA的脱位发生率较高,但是慢性疼痛、翻修风险低,长期效果好,适合活动需求大、预期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7~77(38.0±1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68~96(87.2±6.0)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摄髋关节X线片复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宿主骨对臼杯覆盖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结论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满意,术中髋臼处理、真臼重建以及股骨假体的选择与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镜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在 1931年Burman就试图施行髋关节镜检查术 ,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对髋关节生理的认识 ,手术未取得实质进展。Burman甚至得出“不可能将一细针置入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结论[1] 。真正的髋关节镜诊疗技术开始于 70年代后期 ,2 0年来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 ,这一微侵袭内窥技术已在髋关节疾患的诊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外科技术及应用解剖1.麻醉、体位及入路 :髋关节是一深在的杵臼关节 ,周围有强大的关节囊、韧带、肌肉附着 ,且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较好。因此 ,髋关节镜诊疗术需在牵引…  相似文献   

19.
髋关节镜的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髋关节镜技术的进展,对髋关节损伤的诊断与处理也有了显著改进.许多以往未被认识和治疗的髋关节软组织病损在髋关节镜下得到了正确的诊断与处理. 目前髋关节镜主要应用于盂唇撕裂的处理、股骨髋臼的撞击症的骨成形、隐匿性髋关节旋转不稳的热关节囊紧缩或关节囊皱折术,治疗软骨损伤、剥脱性骨软骨炎、圆韧带损伤、内源性或外源性弹响髋,清除游离体、滑膜活检、滑膜次全切、滑膜软骨瘤病、感染和某些伴有机械症状的轻度至中度骨性关节炎.此外,对有长期不能缓解髋痛的病人,采用髋关节镜术也有益处.对于症状反复发作、物理检查显示髋关节功能受限,而适当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实施髋关节镜术后很可能取得满意效果.然而术前细致的物理检查、影像学研究和安全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髋关节囊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关节囊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尸体髋关节行CT成像得到髋关节每层横截面图像,提取边界坐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Un igraph ics NX 2.0和Solid-W orks 2006 SP 0.0构建出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人工髋关节假体,并模拟全髋置换术进行装配,将坐股韧带按其术中重建位置进行构建。骨骼与金属模型采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关节囊六面体连接单元划分,模拟坐位腿交叉动作载荷获取假体撞击过程的角活动度和相应的von M 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所构建的多体连接、大界面划移、大变形的坐股韧带重建有限元模型,客观反映坐股韧带真实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行为,增加坐股韧带重建的模型其关节面的最大主应力值大于仅有金属的模型。结论构建的坐股韧带重建三维有限元模型,为髋关节稳定力学机制及韧带损伤、重建的力学基础研究提供精确模型。关节囊韧带重建具有稳定髋关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