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31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加以总结分析。给予病毒唑和清开灵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降颅压、静脉滴注丙种免疫球蛋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或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结果痊愈316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是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的关键。注意筛查初诊重症患者,以便能及时采取对策,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胡正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73-173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疱疹的方法,以更有效地减少患儿皮肤上留下色素痕迹或瘢痕。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手足口病患儿病例资料,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加强护理。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手足口病疱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戚艳 《大家健康》2016,(9):121-121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并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根据。方法:将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72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统计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研究分析发现,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手足口疱疹、发热、恶心呕吐、咳嗽、抽搐、下肢无力;经有效的治疗后,所有患儿均全部康复出院。结论:仔细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并做好相应的处理,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病情蔓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50例成人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发病特点和治疗效果,为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50例成人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转归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成人患手足口病与免疫功能较低有关,成人手足口病以青年人发病为主,以轻症病例为主,预后好,疗程短,成人手足口病控制不当可作为传染源传播给儿童。结论对于成人手足口病的控制,预防是关键,须广泛宣传手卫生知识、提倡健康生活习惯,还要特别注意成人作为传染源对儿童发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开灵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35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加清开灵颗粒口服和常规不加清开灵颗粒口服两组。结果采用常规加清开灵口服的治疗组症状缓解快,疗程缩短一天半,说明清开灵颗粒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病,多由肠道病毒引起。本文主要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史以及在我国的流行现状、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等进行相应的阐述,从而更好地为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灵 《中国热带医学》2009,9(8):1497-1497,1536
目的总结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符合重症手足口病的37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救治、转归加以总结。结果重症手足口病27例,危重症手足口病10例,早期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支持,同时积极脱水降颅压,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及激素冲击治疗,适当液体复苏,予亚低温治疗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综合治疗,31例治愈,5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强调密切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大多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5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自瑾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47-148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探讨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和手足口病患儿有接触史者占88%,5岁以下患儿占80%。临床表现:发热占86%,手部皮疹占100%,足部皮疹占92%,口腔疱疹占94%,口腔疼痛占80%。经抗病毒治疗,48例在1周内治愈。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流行强度大,传播途径广,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如无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出有效的小儿手足口病预防疾控措施。方法:结合以往资料分析农村地区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结果:当前,由于我国农村卫生条件普遍很低,医疗服务不够发达,小儿患手足口病后发现晚,容易耽误治疗,农村地区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结论:疾控中心针对农村小儿手足口病的必须积极应对,提高村民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护理经验,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方法:针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及预防措施。结果:本组病例,高发年龄在1岁~3岁,病情以轻型为主,预后良好。结论:合理的护理有利于手足口病的治疗,预防及健康宣教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穿琥宁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方法:对14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病毒唑组69例,穿琥。宇组77例,观察组静点穿琥宁5日,对照组静点病毒唑5日.结果:两组手足口病患儿经治疗后均取得临床缓解,在达到临床缓解所需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穿琥宁阻止蛋白质对DNA片段包裹而使病毒不能正常复制,最终达到抑制和杀灭病毒作用,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期手足口病患儿激素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28例2期手足口病患儿病例进行回顾队列分析。将患儿人院后是否应用激素治疗作为分组依据,通过持续监测患儿血压、呼吸、心率、血糖、白细胞变化等,分析激素治疗对患儿病情的影响。结果228例第2期手足口病患儿发展为严重高血压者共105例。激素治疗组较对照组严重高血压及高血糖发生率更低。结论2期手足口病患儿应用短程激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同严重高血压及高血糖的发生率呈负相关,尚需更多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证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制刑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对125例手足口病分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喜炎平按5-10mg/(kg·日),每日1次.连用5-7天。结果:临床疗效满意,治疗组在退热时间、有无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疗程短,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通过对79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病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采用静滴喜炎平针剂给予治疗;对照组则只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抗病毒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喜炎平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手足口病的疗效,缩短疗程,并且无明显副作用和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国刚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03-103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手足口病患儿45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27例为更昔洛韦治疗组,Ⅱ组18倒为病毒唑治疗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病毒唑疗效显著、疗程缩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1%和81.6%。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病程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可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不良反应罕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岑发全 《海南医学》2014,(24):3710-371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血清、脑脊液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有无颅内感染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又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以20例单纯手足口病患儿为对照组,40例合并脑炎的手足口病患儿为观察组,观察组中轻度组20例,重度组20例。分析各组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与血清、脑脊液中的VEGF和VCAM-1水平的关系。结果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的血清、脑脊液中VEGF和V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手足口病的患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严重组的上述检测指标水平高于轻度组;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脑脊液中VEGF和VCAM-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血清、脑脊液中VEGF和VCAM-1水平与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其浓度的高低与脑炎的严重程度有正相关关系,在临床中可以将患者的血清、脑脊液中VEGF和VCAM-1水平作为诊断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佐治小儿手足口病6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储开东 《海南医学》2009,20(5):78-78
目的 观察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10-15mg/(kg·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5-10mg/d,均是每日1次,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对照组消失早(P〈0.05)。结论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佐治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口腔粘膜溃疡消失快、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利巴韦林不同剂型在治疗手足口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式分析,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入我院诊治手足口病患儿68例,将68例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使用利巴韦林,以口服和静脉滴注这两种应用途径分别治疗,观察组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进行口服治疗,对两组患儿应用利巴韦林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儿虽然给药方式不同,但是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巴韦林在应用不同剂型进行手足口病治疗中治疗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急性咽炎合剂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符合西医诊断为手足口病,中医诊断为肺脾湿热证手足口病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咽炎合剂治疗组(20例)和利巴韦林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的反生。结论急性咽炎合剂能更好更快地治疗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