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间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间期发生心力衰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8260例次血液透析间期中发生心力衰竭316例次(3.83%),主要危险因素依次是透析不充分(44.94%)、感染(40.51%)、高血压控制不良(37、97%)、贫血未纠正(27.85%)和水钠未控制(12.66%)。结论透析不充分、感染、高血压控制不良、贫血未纠正、水钠未控制等是透析间期发生心力衰竭的常见危险因素,以透析不充分为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慧林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0):130-132,141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维持性血液透析48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老年、非老年组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以感染最高,其次为心功能衰竭.年龄、透析不充分和糖尿病、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过多、低白蛋白血症等是死亡危险因素,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过多以及低白蛋白血症分别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防治原发病,改善营养状况,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增强机体抵抗力,给予充分的血液透析,控制干体重和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量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卫  高路  黄发琼  叶丽萍 《安徽医学》2005,26(5):366-368
目的进一步认识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死亡原因,从而采取一体化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透析中心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HD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在MHD患者的死因中,尿毒症并发心血管病变死亡占首位(42.85%),其次为并发脑血管病(17.14%)及感染(14.28%)死亡。死亡原因与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心衰、贫血、高血压、营养不良有关。结论早期充分透析、积极纠正贫血、营养不良、严格控制血压及防治并发症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探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并发心衰及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心衰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铁岭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2010年10月-2012年7月期间住院尿毒症患者合并心衰的临床资料,观察行血液透析治疗,加强超滤,调整干体重,控制透析间体重增长,及调整血压,给予扩冠药物治疗等措施,对患者心衰发生及有效治疗措施的观察.结论:容量超负荷仍是尿毒症患者心衰发生主要原因,通过控制透析期间体重增长,加强透析,调整干体重,是治疗尿毒症患者心力衰竭的主要措施,使用扩张血管药物是辅助措施,血液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理想、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等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纠正以上因素预防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采取一体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提供科学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时间>3个月)290例,其中,死亡患者140例,与同期非死亡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相比较。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因、死亡原因、年龄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占同期MHD治疗总数的48.3%,死亡原因心血管病居首位(占40.5%),脑血管病占35.5%,感染占8.21%,多脏器衰竭占6.43%,肿瘤占3.57%,其他原因死亡占5.71%。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年龄较大,60岁以上组病死率高达50%以上。结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慢性感染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与高龄、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良、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和严重贫血相关。充分透析、严格控制血压和透析期间体重增长、减轻心脏负荷、改善贫血、充分合理选择个体化透析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减少住院次数,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亦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发生的34例次急性充血性心衰原因的观察,认为导致维持性血透病人充血性心衰的主要原因是水钠潴留和高血压,充分透析、控制摄入水量和透析间期的体重是防治透析病人充血性心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其中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残余肾功能下降,未进行合理的水盐控制,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过多,易出现容量超负荷,引起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2-3],增加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透患者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病例,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心力衰竭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肾衰竭基础病因等22项有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与心力衰竭发生有关的因素有年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透析总持续时间、每周促红素人均使用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值)、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高血肌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等。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年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尿素清除指数、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它心脏器质性病变等。结论年龄、肾衰竭基础病因、透析不充分、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春林  祁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83-238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重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6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体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67例中,10例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超过干体重10%;6例为刚开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透析时脱水未达到其干体重水平。对体重控制不良患者,通过分析和健康指导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重控制不良与治疗依从性、生活习惯、医学知识、悲观抑郁情绪等有关。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影响血液透析的危险因素,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钟桂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9):1087-1088
目的:讨论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抢救措施及预防方法。方法:对曾收治的30例CRF合并急性心衰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其诱因及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抢救及预防措施。结果:30例患者成功抢救29例、成功率96.7%。结论:血液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良,贫血,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等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纠正以上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慢性肾衰竭患者急性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Heart Failure     
  相似文献   

13.
Pies  Ronald 《JAMA》2002,288(16):1952
  相似文献   

14.
Skloot  Floyd 《JAMA》2000,283(23):3045
  相似文献   

15.
16.
24例呼吸衰竭病人无创通气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树标  荣福  郭苏 《黑龙江医学》2004,28(8):617-618
目的 分析无创通气失败原因 ,以利于合理使用无创通气。方法 通过对 1 998- 0 8~ 2 0 0 3- 0 8住院的无创辅助通气失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4例无创辅助通气失败原因中低氧血症不能纠正占 6 2 5 % (1 5 / 2 4 ) ,面罩漏气不能耐受占 1 2 5 % (3/ 2 4 ) ,面部皮肤破损占 1 2 5 % (3/ 2 4 ) ,眼损害占 4 1 % (1 /2 4 ) ,胃肠胀气占 4 1 % (1 / 2 4 ) ,恐惧占 4 1 % (1 / 2 4 )。结论 提高无创辅助通气的技巧 ,无创辅助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病人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卵巢早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的病因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查阅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转发性POF占81%,其他类型POF可能病因为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异常、代谢异常等。POF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定。待确诊后给予相应治疗。结论:应该规范的诊断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肾衰宁颗粒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肾功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采用肾衰宁颗粒口服,对照组30例予包醛氧淀粉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临床症状及肾功能、血常规、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4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肾衰宁颗粒可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能有效的改善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好,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