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药宜于温病之理,其要有二:温病主要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病后以热化伤阴为其主要矛盾。但温病亦常因感邪的兼挟,每易耗伤正阳而致寒化。如暑多挟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若湿热为病,湿为阴邪,与热相合虽有化热的一面,也有肃杀人体元火,损伤脾肾阳气的一面,故吴鞠通指  相似文献   

2.
试探《温病条辨》寒温合用治湿热病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按其性质有温热、湿热之分,温病中属湿热者固然多见,如风温(冬温)、春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湿热者亦不少,如湿温、暑湿、伏暑以及其他温病之挟湿者,均可归于湿热之类。尤其是在南方,湿热为患更多于单纯温热病。难怪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湿热性质的温病论述得颇为详尽,对其治法更是灵活多变,高人一筹,方法之广,是其他温病专著无以媲美的。细观其治法,大抵不越清温合用,寒(凉)温(热)药并举,一以清热,一以祛湿,从而达到湿祛热除的目的。兹就其配伍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温病过程中常会出现三焦俱病的情况,即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病症。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三焦俱病分为挟湿与不挟湿两类,其中挟湿一类更为多见,且较之不挟湿一类病势急重。治法上,不挟湿类三焦俱病重在攻下,并多合用清法、化痰法与开窍法;挟湿类三焦俱病则依据辨湿与热之轻重、辨病势急重之所在,治在上焦或中焦,或三焦并治。  相似文献   

4.
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法则进行了辨析,认为非典型肺炎应属中医"风温"、"伏暑"、"春温"等范畴.虽其发病过程的某些阶段可出现类似湿温病的湿热症候,但不属于"湿温",应辨为温热挟湿证,而辨证不准将影响非典型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临床上(特别是夏秋季节),经常看到急性发烧病人有苔腻胸闷等见证而诊断为温热挟湿或湿温病。两者证治不同,在理论与临床上竟究如何区别?现就此谈谈自己临床学习体会。一、温热挟湿的概念与证治温热挟湿,是指温热邪气中夹持湿邪为病。其中热是热,湿是湿,二者并未相合而为一体,以热为主。温热病初起,挟湿者多兼见胸闷、身重、小便不畅苔腻脉濡等见证。赵绍琴教授说:“挟湿者”,“初起必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而沉重,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等临床表现”。(《温病纵横》)其治疗应在当用方中加入化湿、渗湿之品,叶天士主张在当用方中加入“芦根、滑石之流”,使阻滞于三焦之湿  相似文献   

6.
程门雪湿温遗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学屏  夏玲 《中医杂志》1993,34(5):276-278
湿温病大都发生于夏、秋之间,两湿较盛之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薛生白《湿热篇》中,完全是湿温病证,湿温治法。严格而讲,湿温与湿热,应有所区别:湿温多有发热,且热势缠绵,不易化解;如身无发热,而仅有湿热症状者,则称为湿热。  相似文献   

7.
湿温病,颇似现代医学中的伤寒、副临寒.但它与祖国医学文献上的伤寒完全不同.温病挟湿,故名湿温。副伤寒(肠伤寒)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根据近代很多学者的意见,均认为本病是属于祖国医学上“湿温症”的范畴的。从舌上来看症状,前贤描述如:“发热甚渐,午后则盛,面垢舌秽,脉濡滞缓,嗜卧,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  相似文献   

8.
二、暑温挟湿的病因病机特点与化湿法暑温是夏令感受暑热之邪的时令热性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季节。其发病初起即可见到壮热烦渴,汗出等气分症状,并且传变迅速,多见闭窍和动风等变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等疾病。暑温虽为阳热之邪,但多挟湿为患,因为暑季多湿,人处湿中故暑温多挟湿伤人,又因暑季气候炎热,人们多喜凉饮冷,所以暑湿之邪又易被寒所遏而成为暑湿挟寒。暑温挟湿证特点是除了有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张明  王玉生 《中医杂志》2004,45(8):635-636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对温病初起挟风挟湿的治疗,制定了原则性的大法.  相似文献   

10.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11.
足少阳重其表里气机出入,手少阳重其上下气机升降,同为交通枢纽。亦有不同:手少阳经主水道,挟湿证常见,三仁汤应用机会很广;足少阳经单主气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很少见。少阳湿温发热很常见,也有少阳证之寒热交替,病势缠绵反复。伤寒、温病同传变至少阳时,同样的病机使得寒、温同治成为了可能。温病多夹湿,入少阳则非小柴胡汤单方能解,以三仁汤宣化少阳湿邪是对少阳病治疗的补充和扩展。白长川治疗少阳水气病,以三仁汤作为主方,必配合小柴胡汤,加强宣畅气机的作用,乃源于手足少阳经气一体、寒温同治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化湿法适用于湿温病、暑温挟湿证和伏暑等湿热相关的病证。是由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所致的一种热性病 ,其内因与人体正气和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常用化湿七法 :如芳香宣肺化湿法 ,适用于湿阻上然 ,湿重于热 ;燥湿化浊法 ,适用湿阻中焦 ;疏利湿浊 ,透达膜原法适用膜原证 ;化湿清热法 ,适用湿温病湿渐化热 ;清热化湿法 ,适用湿温病湿热并重 ;清热湿热 ,豁痰开窍法 ,适用湿热之邪阻于气分 ;淡渗利湿法 ,适用于湿阻下焦 ,下阻膀胱之证。  相似文献   

13.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14.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语出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这一论断值得进一步商榷。首先,这一论断不能概括所有温病的始发部位。根据病邪性质之不同,温病大体可分为两大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属温热类,伏暑、湿温等属湿热类。湿热类温病由于兼挟湿邪,常易郁遏气机,困扰脾胃,多以脾胃为  相似文献   

15.
<正> 湿温病大都发生在夏、秋之间。雨湿较盛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医家论其治则多以化湿清热为首务,而化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浊,苦温化湿,淡渗利湿3法。正如张景岳所说:“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热甚者以清火为主,佐以分利;热微者以分利为主,佐以清火。”然湿温病多为湿热合邪,临床湿热之间,孰轻孰重,不易掌握,用化湿清热法施治,往往出现治湿碍热,治热碍湿,“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的矛盾。而温清两难,使病程缠绵,发生传变。故说化湿与清热间轻重缓急,最难恰到好处。笔者在多年  相似文献   

16.
鉴于温病治法之繁多,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予以归纳、总结,以利于继承学习,掌握运用。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可以归纳为三项:(一)分期论治;(二)去热存阴;(三)分解湿热。临床上对温病进行辨证时,不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首先,总不外卫气营血与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其次,温热病邪致病后必然呈现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的临床表现;第三;凡挟有湿邪致病者,则湿与热相互为  相似文献   

17.
吕文亮 《四川中医》1998,16(5):14-15
温病临床中,若医生辨证不真,治不如法;误汗、误下、误利小便等以致变证蜂起,故叶天天上、吴鞠通等为了警示后学,引以为训,在其著作许多章节论述了温病若干禁忌证法,时值今日,认真剖析其有关内容,对指导温病临床不无神益,本文归纳温病禁忌证法有九,分述如下。1.湿温三禁吴氏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说:“头痛恶寒……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意即湿温初起,一忌辛温发开,过汗耗伤心明,致湿浊上蒙机窍,可致神昏、耳聋诸症;二忌苦寒攻下…  相似文献   

18.
湿温概述     
湿温系四时皆有,但以夏秋雨湿季节多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由湿热病邪引发,起病较其他温病缓慢,临床表现兼具湿、热特点,且其转变慢,不易骤化。初起症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湿遏卫气之象,继则循卫气营血过程发展演变,但主要稽留于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后期因湿热病邪既可湿阻阳气,又易热伤津液,放有“寒化”与“热化”两种不同转归。湿温病属于典型的湿热类温病。一、湿温源流湿热病的病因与定状,虽在《内经》中即有初步论述,但以湿温名病则始见于《难经》,且将其归于伤寒范畴,但未对其证治进行详细描述。及至  相似文献   

19.
暑湿证是温病中暑温挟湿之证,夏秋之际,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感其气,即易患此证,岭南尤为多见。导师刘仕昌教授从事临床数十年,擅长温病、内科,其中对暑湿证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夏天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伤寒及多种疾病之继发感染所致的热性病从暑湿论治,每获良效。临症中,刘老注重辨暑湿之病位,审体质之虚实,察邪正之盛衰,进行辨证论治。并喜用芳香轻清宣透、解肌之品,少佐淡渗,慎用苦寒,如青蒿、香薷、扁豆花、藿香、葛根、柴胡、黄芩  相似文献   

20.
湿温病证治刍议河南473061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卫生所曲占河主题词湿温/中医药疗法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二邪合而为病。湿为阴邪,氤氢粘腻,热为阳邪,耗津伤液,湿与热合,湿包热外,热处湿中,以胃肠为薮,外连肌表,内连膜原,弥漫三焦,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