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肱骨上段恶性肿瘤的手术效果。方法:自1998年10月~2007年11月,收治肱骨上段恶性肿瘤6例。其中骨肉瘤3例,Enneking分期IIA期;骨巨细胞瘤2例,Enneking分期分别为IA期和IB期,成纤维性纤维瘤并肉瘤变l例。手术均采用距肿瘤边界以远5cm肱骨连同周围肌肉切除,行人工肱骨假体置换,骨水泥固定,术后对患者假体位置、疼痛、功能、患者心理承受等进行观察。结果:6例均获随访4~61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1例骨肉瘤患者于2个月后出现肺转移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于术后1年出现感染行假体去除,1例于术后1年5个月出现假体松动,未作特殊处理。假体置换后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力量减弱。根据国际保肢学会评分标准,木后综合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肱骨上段恶性肿瘤效果良好,是保全肢体、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可靠治疗方法,但应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2.
对于严重的膝关节畸形患者和特殊疾病膝关节畸形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难度较大,对手术技术的要求较高。膝关节周围截骨术、单髁置换术等膝关节手术失败的患者,由于原手术切口、内植物的存在及术后骨性标志变化等因素,其全膝关节置换术也较复杂。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关节不稳、骨缺损、深部感染、伸膝装置破坏等并发症,或出现活动衬垫型假体聚乙烯垫脱出,需要行全膝关节置换翻修术时,处理起来亦相当棘手。不同限制程度的膝关节假体的出现及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复杂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但仍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经验,术前充分认识患膝情况和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对膝关节假体的选择和手术操作工具的应用非常熟悉,采取正确的手术策略,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国产假体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疗效。对20例24膝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4例为双膝同时置换)患者进行随访,并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随访0.5-3.4年,平均2.8年,结果显示HSS平分由术前50.2分提高到67.3分,最近1次随访为88.7分,手术优良率为88.2%,病人术后在疼痛、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方面有明显改善,表明国产假体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膝关节功能受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按置换范围分为半肩关节(人工肱骨头置换单极与双极)和全肩关节置换两大类,肩关节置换术主要为病人解除肩关节疼痛,恢复其功能,稳定关节。适用于难以闭合和手术复位恢复功能的肱骨头粉粹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肱骨头肿瘤等。我科2002年~2003年对3例病人施行半肩关节假体置换术,经过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3周出院,经过6个月的随防,功能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肩关节假体置换安置范围分为半肩关节和全肩关节置换两大类,肩关节假体置换术主要为病人解除疼痛,恢复其功能,稳定关节。适用于难以闭合和手术复位恢复功能的肱骨头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肱骨头肿瘤等。本文通过对5例假体置换术后患者成功护理,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动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动态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BMD)变化。方法:对4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骨及髋臼假体周围BMD进行12个月的动态观察,并与23例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比较。其中股骨柄假体周围BMD按Gruen法分为7个兴趣区(R1-7)分析;髋臼假体周围按DE Lee和Charnley法分为3个兴趣区(RⅠ-Ⅲ)分析。并将各时相BMD值与术后一周内测值比较。结果:股骨柄假体周围BMD平均值(NETAVGⅠ)在术后6个月降至92.12%,术后12月又上升至94.08%。其中以股骨柄近端周围松质骨BMD下降最为明显。近端外侧(R1)为83.78%,内侧(R7)为88.31%。髋臼假体周围BMD(NE-TAVGⅡ)在术后6个月平均下降至78.28%,术后12月上升至85.21%。以臼杯假体内侧(RⅡ)失骨量最多,降至70.22%。术后5年患者股骨西风假体周围BMD平均值与12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髋臼杯周围下降明显(P<0.05)。结论:DEXA是监测THA假体周围BMD变化的有效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的松质骨的骨吸收、丢失是导致假体松动的重要原因;而密质骨相对失骨量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6例(59膝),其中单膝置换33例,Ⅰ期双膝置换13例;选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6膝,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后稳定型假体53膝。Depuy假体40膝,爱康4膝,威高9膝。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HSS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股胫角。结果患者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膝前痛,对症处理后缓解。HSS评分较术前增加明显(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较好选择,术中截骨、软组织平衡、术后功能锻炼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该次实验将对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改良与常规康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该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12月在该院就诊的86例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采用改良功能训练,包括膝踝屈伸、并膝下蹲等形式,随后进行膝关节活动和关节功能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置换后在不同时间点的膝关节活动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的患者应尽早结合功能性锻炼,而改良训练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功能,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持续被动关节运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该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予以患者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持续被动关节运动),对比临床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膝关节活动优良率为81.67%低于观察组96.67%(χ~2=6.988,P0.05),置换后,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评分(92.6±3.4)分明显比对照组(90.8±1.7)分高(t=3.668,P0.05)。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应用持续被动关节运动法,可以提高患者膝关节活动优良率,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对关节功能及膝前痛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2组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A组34例同时行髌骨置换,B组34例不进行髌骨置换。观察2组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膝前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6周及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个月时A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B组(P均<0.05)。A组膝前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予以患者髌骨置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牛玉贤 《光明中医》2011,26(2):381-382
目的 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一5年,x线无假体周围透亮带,JH床无假体松动现象.术后没有感染、脱位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其中4例Ⅳ度患者在术后3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后倾截骨角度对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2014年2月—2017年2月,选取70例在该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观察组患者(n=35例)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5°,对照组患者(n=35例)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0°,经过治疗后探析不同角度对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胫骨角、胫骨后倾角度、膝关节线高度以及膝关节最大伸直和屈曲角度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HSS评分(83.2±6.9)分优于对照组(71.4±5.1)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后倾截骨角度为5°的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联合补片技术在不同部位关节功能重建中的应用效果、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肿瘤型关节置换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行肿瘤扩大切除及人工假体置换并联合应用人工补片进行重建。12例患者入选,随访时间3~28个月。分析各部位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肢体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等。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评分(总分30分)评估术后肢体功能。结果:所有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整块切除及重建,骨性重建包括组配式假体重建、定制式假体重建、3D打印假体重建,软组织重建包括肌瓣转位重建、人工补片重建等。不同部位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方面肩关节组优于膝关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功能评分方面,中位MSTS评分为(24.08±2.50)分,MSTS评分优良率达100%,膝关节组和肩关节组MSTS评分明显优于半骨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1例患者出现关节脱位。结论:人工补片在肿瘤关节置换术中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实用性,利用人工补片技术较好地保留了肿瘤关节患者保肢术后肢体功能,补片技术在肿瘤关节患者保肢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大范围软组织缺损,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绝经女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丢失的规律,探讨补肾活血法防治肾虚血瘀型绝经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假体周围骨丢失的效果。方法将60例肾虚血瘀型绝经女性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骨化三醇胶丸+钙尔奇D片口服,治疗组给予补肾活血中药龙鳖胶囊+骨化三醇胶丸+钙尔奇D片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9个月,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2组患者膝关节假体周围的骨密度。结果 2组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时股骨假体上方远端兴趣区(ROI 1区)、胫骨假体下方近端兴趣区(ROI 2区)的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术后1周(P均0.05),且骨密度均呈进行性降低,其中术后前3个月下降较为明显,术后6~9个月下降趋缓;治疗组术后6个月、9个月时ROI 1区骨密度和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时ROI 2区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绝经后女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量在术后前6个月呈快速下降趋势,术后6~9个月下降趋于平缓。补肾活血中药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有效防治肾虚血瘀型绝经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假体周围骨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整复联合口服汤药治疗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肱骨远端全骺分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每组25例。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为进行中医手法整复联合口服汤药治疗,对照组为仅中医手法整复治疗。结果观察组大部分患者4周复查X线片显示骨骺无分离或旋转,断端有连续性骨痂,后期随访患者肘关节屈伸功能和提携角偏差均<15°,手部活动及皮肤感觉正常,未见骨骺闭合过早或闭合延迟,肘关节功能恢复理想。观察组总有效率84.00%(21/25)高于对照组的68.0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远端全骺分离通过中医手法整复加联合口服汤药,对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最成功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手术之一。本世纪70年代由于Chamkey[1]低摩擦关节成形的出现,开创了现代全髋关节置换的新纪元。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会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骨缺失导致的无菌松动,如果不采取处理措施,骨溶解进展最终引起假体松动,导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指导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 ,运动功能要求较高。通过全膝关节置换不仅可以解除疼痛、矫正畸形 ,同时还能改善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临床上往往忽视伸膝功能而造成患者的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术后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十分重要。1 临床资料本组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 10例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5 3~76岁 ,住院时间 30~ 5 1d。其中 5例为类风湿关节炎 ,3例为股骨下端肿瘤 ,2例为胫骨上端肿瘤。均行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 2周拆线。全部伤口愈合良好 ,膝关节均能伸直至 0~ 5°、关节活动度超过 90°出院。2 康复…  相似文献   

18.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是采用假体关节代替严重受损关节的一种关节功能重建手术,常用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其目的在于缓解膝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我科对40例患者实施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取得了较显著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11例,9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按照Vancouver分型标准进行分类,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包括: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钢缆固定,同时结合异体骨板固定,关节翻修术等。结果:术后随访2-6年,平均5年,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5-9个月),在最后随访时均有比较好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5分(77-93分)。结论:按照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全面设计术前计划,均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使用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的疗效展开观察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接收的14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患者均选择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将其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70例,研究组使用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对照组未使用镇痛药物,就两个组别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者患者术后6 h疼痛程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24 h(1.6±0.3)°、72 h(2.3±0.4)°相较于对照组(2.4±0.6)°、(3.7±0.3)°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55.8±5.7)°相较于对照组(44.7±3.6)°明显更高(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情况,均可见一定的胃肠道不适,一些患者存在皮肤瘙痒情况,反应情况机体均能够耐受。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疗效满意,能够早期对患者机体疼痛予以控制,改善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加快患者复原,具备临床借鉴普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