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脊柱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行能谱CT扫描,包括非恶性组18例,其中良性和中间型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别为12例和6例;恶性组20例。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keV不同能级水平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获得病变在混合能量图像的静脉期CT值。对所得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80keV非恶性组CT值分别为(197.97±95.69)HU、(141.30±63.66)HU、(105.78±44.04)HU、(84.21±32.65)HU、(68.92±26.16)HU,恶性组CT值分别为(321.86±97.97)HU、(225.46±72.42)HU、(159.98±50.03)HU、(120.53±41.69)HU、(96.59±37.86)HU。40~80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90~140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为1.58±0.89,低于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2.76±0.83;t=-3.48,P=0.002)。非恶性组与恶性组混合能量图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50)。结论 CT能谱曲线对鉴别恶性与非恶性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肝脏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天~10岁。12例经手术,1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30例儿童肝脏肿瘤中,肝母细胞瘤18例,肝脏未分化肉瘤1例,肝脏血管内皮瘤7例,肝间叶错构瘤2例,肝局灶型结节性增生2例。结论CT是目前鉴别儿童肝脏肿瘤的较好的检查方法,对病灶范围及明确病灶性质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20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霍奇金病。所有病例均接受腹部CT扫描,并有16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中,结节(肿块)型19例,弥漫型2例,混合型1例;其中多发性占位15例。CT平扫所有病变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病变呈环状强化,3例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其中6例出现血管漂浮征;7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多发占位、密度较均匀、少血供、不侵犯血管为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三期螺旋CT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扫描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SHCC患者进行三期多层螺旋CT扫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分析SHCC的CT三期扫描特征和检出率.[结果]SHCC在三期扫描中影像表现不同;45例SHCC患者检出病灶51个,在肝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和延迟期(DP)的检出率分别为9...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于输尿管末端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输尿管末端肿瘤CT表现,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做多平面重组,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例输尿管末端的肿瘤CT共诊断正确12例。分期诊断正确8例。病变主要表现为肿块或管壁增厚,间接征象包括输尿管积水及膀胱输尿管夹角改变。结论输尿管末端肿瘤具有一定CT影像特征,CT对于输尿管末端肿瘤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颌骨良性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颌骨良性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骨良性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38例良性肿瘤性病变均为边缘清楚肿块,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其中,含牙囊肿5例,根尖囊肿7例,常有硬化缘,囊内密度均一,内含牙根或病齿.角化囊肿10例,多向舌侧膨胀,分房大小均匀.造釉细胞瘤10例,呈分叶状,有切迹,多向颊侧膨胀,分房大小不均,相邻颌骨骨质吸收缺失或增生硬化.骨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均为骨质膨胀性破坏,其内骨结构紊乱,正常骨小梁消失.结论:颌骨良性肿瘤性病变各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对其病变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宝石CT能谱成像鉴别肝脏小囊肿与微小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在3~6个月中行2~3次CT能谱成像双期扫描,共获得40个直径≤1cm病灶,包括23个肝脏微小转移瘤、17个肝脏小囊肿。在门静脉期选择相同大小的ROI,测定两种病灶的能谱曲线及斜率、碘-水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并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肝脏微小转移瘤的能谱曲线均呈速降型,平均斜率为0.91±0.27;16个肝脏小囊肿的曲线呈缓慢下降型,平均斜率为0.43±0.14,1个小囊肿的曲线呈勺状,斜率为0.54;肝脏微小转移瘤的能谱曲线斜率明显大于肝脏小囊肿(t=6.831,P<0.001)。肝脏微小转移瘤的平均碘(水)浓度、水(碘)浓度分别为(10.83±3.18)g/L、(1030.24±11.72)g/L,有效原子序数为8.26±0.19;肝脏小囊肿的平均碘(水)浓度、水(碘)浓度分别为(5.04±1.68)g/L、(1005.96±5.79)g/L,有效原子序数为7.89±0.11,均小于肝脏微小转移瘤(t=7.428、8.611、7.357,P均<0.001)。结论肝脏微小转移瘤与肝脏小囊肿具有不同的能谱曲线及能谱特征性物质含量。能谱CT能够有效地鉴别二者。  相似文献   

8.
肝脏少见良性脂肪性肿瘤CT诊断的价值(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脂肪性肿瘤包括脂肪瘤和混有脂枋成分间叶来源的肿瘤,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等。本病是罕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数临床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CT对其检查和诊断具有特异性。本文回顾总结了8例经证实的肝脏脂肪性肿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合病理结果分析CT对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不同种类肾上腺肿瘤CT表现不一,13例醛固酮腺瘤,肿块小,细胞内含脂质而密度低,8例皮质醇瘤,肿块稍大,中等密度,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较大,内含低密度脂肪成分,10例肾上腺转移瘤表现多样,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结论]综合分析肾上腺肿瘤的各种征象,密切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对大多数病例做出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结肠成像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结肠成像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51例患者行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利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3D)及CT仿真结肠镜(CTVC)图像.将CT结果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46例经手术和/或结肠镜证实,其中癌41例,其他5例.螺旋CT对结直肠癌病人的检出率为95.12%(39/41),病灶的检出率为93.02%(40/43).结论螺旋CT结肠成像是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有效检查方法,是结肠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常见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常见的腮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肿瘤共32个病灶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于术前均行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评价其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特征(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 在32个病灶中包括腺淋巴瘤5例(7个病灶),多形性腺瘤14例,恶性肿瘤11例.腺淋巴瘤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特征性的渐进性强化;恶性肿瘤在增强早期快速强化,强化峰值在静脉期(90 s);三者中腺淋巴瘤强化程度最高.结论 64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较多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脏肿瘤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及肝脏灌注软件进行肝脏原发肿瘤的灌注研究,对比和评价肝癌与肝脏良性高血供肿瘤(HBHT)以及肿瘤与周围肝实质间的CT灌注差别。方法对30例肝癌患者和22例HBHT患者行肝脏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并分别测量两组肝脏肿瘤及周围肝实质的CT灌注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分数(HAF)及到达时间,并获得相应的灌注图。结果肝癌病灶的BF、BV及HAF平均值高于周围肝实质(P均为0.000)。HBHT病灶BF和HAF的平均值也高于周围肝实质(P=0.004及0.000)。肝癌及HBHT病灶MTT的平均值均短于相应周围肝实质(P=0.015及0.027),同时肝癌病灶的MTT也短于HBHT病灶(P=0.039)。肝癌病灶及周围肝实质的HAF均高于HBHT病灶及周围肝实质(P=0.036及0.044)。结论肝脏良恶性肿瘤间以及肝脏肿瘤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灌注上差别,可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少见肿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提高对肝脏少见肿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9例肝脏少见肿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及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9例分别为肝间叶性错构瘤2例,肝腺瘤2例,肝恶性间叶瘤2例,肝平滑肌肉瘤2例,肝黏液肉瘤1例。CT表现主要有肝间叶性错构瘤表现为肝囊实性肿块并增强后实性明显强化;肝腺瘤1例表现为明显强化,且有包膜,1例多发;肝恶性间叶瘤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中度-明显强化,1例并有多发子灶;肝平滑肌肉瘤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增强后轻度-明显不均匀强化的实性肿块;肝黏液肉瘤表现为巨大低密度囊实性肿块,并不均匀中度强化。结论本组肝脏肿瘤均较少见,大部分病例MSCT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中应结合临床考虑到上述肿瘤的可能,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能谱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为单发肺结节或肿块的51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结核球15例(结核组),周围型肺癌36例(肺癌组)。分析并比较2组能谱CT平扫定量参数,包括40~14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衰减曲线类型及斜率、基物质对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Eff-Z)。结果 肺癌组40~70 keV单能量CT值均高于结核组(P均<0.05),而2组间80~140 keV单能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组平扫能谱衰减曲线类型均呈快速下降型(36/36,100%),结核组能谱衰减曲线呈平直型(11/15,73.33%)和弓背上抬型(4/15,26.67%);肺癌组40~65 keV、65~90 keV、90~140 keV平扫能谱衰减曲线斜率(K40~65 keV、K65~90 keV、K90~140 keV)均高于结核组(P均<0.01)。肺癌组钙(水)浓度高于结核组(P<0.01),而脂(水)浓度低于结核组(P<0.01);2组水(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肺癌组Eff-Z明显高于结核组(P<0.01)。结论 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具有不同的能谱CT定量参数指标,能谱CT平扫即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CT评价原发性肝癌肝储备功能与介入治疗风险关系的价值.方法:97例CT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的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行剩余肝容积测量及肝灌注扫描.治疗后分为肝功能障碍组(n=29)和无肝功能障碍组(n--68).以介入围手术期相关的影像、介入治疗、实验室指标作为危险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用P<0.05的指标为自变量行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CT测量单位体表面积的剩余肝容积(RHVS)、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介入导管的直径、门静脉栓塞、肿瘤直径、术前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Child-Turcotte-Pugh分级(CTP分级).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癌介入术后肝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有RHVS减小、PVP降低、介入导管直径增大、术前血清肌酐增高(P<0.01).结论:功能CT能在介入治疗前评估原发性肝癌的肝储备功能和介入治疗风险并提供影像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照术后病理所见,回顾性分析7例HEA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7例HEA均为单发,未见明显包膜;CT平扫均呈不均匀略低密度影,4例肿瘤内部可见脂肪密度影(CT值<—20HU),2例见多发囊变;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1例呈"慢进慢出",1例为延迟强化;5例动脉期可见供血动脉。结论肿瘤内脂肪密度影、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以及可见脂肪内血管影为HEA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为IHH患儿的CT表现。结果 16例患儿中,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6例,均为肝内富血供病灶,动脉期呈明显环形强化,单发病变环形强化下方见向中心辐射的线状强化。多发病灶中4例环形强化中心区域见类圆形片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增大,1例多发病变强化类似于单发病灶强化方式,1例IHH Ⅱ型病灶小且多发,动脉期表现为边缘间断细线状强化,部分病灶线状强化下方见小结节状强化,静脉期结节强化范围增大,线状强化范围增大不明显。结论 IH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CT增强表现对本病的诊断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系膜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来源于肠系膜的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块位于小肠系膜7例,结肠系膜6例。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3例,圆形或类圆形4例。瘤体最大直径为2.5-18.4cm,平均约为(10.5±4.9)cm。肿块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坏死8例,肿块内液气平面2例。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轻度一明显强化,肿瘤坏死、囊变、含气无明显强化。按照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方式分为:Ⅰ型:静脉期下降型(8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内可见增粗、增多的肿瘤血管强化,而静脉期强度程度下降,低于动脉期。Ⅱ型:静脉期升高型(5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高于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特点。3例出现瘤体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肠系膜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