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条件,也是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内容。落实双向转诊制度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这有利于卫生软资源的重新配置,有利于减轻患者医药费负担,有利于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有利于方便农村弱势群体的就近就医。文章着重分析了双向转诊制度之所以难以有效落实的5个原因,即:经济利益驱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质量、病人缺乏医疗服务客观正确的信息、住院病人提供的个人信息不准、双向转诊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规范。从经济、政策、制度、沟通、管理等5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双向转诊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善定向转诊制度的思路。方法对某区开展定向转诊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转诊要求的限制使病人得到的实惠不多;病人就医选择权过多,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向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的病人并不多;定向转诊5种条件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对于急症和重症病无明确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结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居民慢性病首诊在社区;细化实施标准,增强定向转诊的操作性;加强培训考核,提高社区医师的业务水平;强化督查管理,保证定向转诊有序、规范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病人双向转诊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深入分析影响病人转诊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病人双向转诊意愿和通常首诊医疗机构、此次首诊医疗机构以及对首诊必须在社区的态度有关: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病人的双向转诊意愿和病人此次首诊医疗机构以及病人对首诊,必须在社区的态度有关。结论:上转容易下转难也有需方的作用,病人有良好的首诊倾向对双向转诊实施有促进作用,加大对首诊在社区的宣传对双向转诊的推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地区不合理转诊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对农村县乡医疗机构不合理转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县乡医疗机构不合理转诊的主要表现是患者盲目要求转诊及仅有向上转诊,其原因主要是医疗机构经济利益驱动和医疗保健制度不健全。建议通过建立转诊机构利益机制、开展合作医疗、加强转诊信息沟通、加强转诊的行政管理纠正不合理转诊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转诊患者对上下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转诊服务的认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明确“患者角度”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与优化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方法 分别在东、中、西地区选择有转诊经验的患者为样本,收集其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就诊行为、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满意度情况及其评价等信息,运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Ordinal Logistic进行分析.结果 82.7%的患者赞成疾病首诊应在基层医疗机构,但缺乏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在患者看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水平和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是影响其择医的主要因素.患者对医疗机构间转诊制度满意程度受地区、患者年龄、就医方便程度、转诊过程的方便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 患者对于分级医疗的认识存在误区,且对基层医疗机构明显缺乏信任感,应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引导和健康教育、梯度化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优化分级医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天津市医务人员和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及双向转诊的知晓利用情况;调查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实施的意愿性,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顺利实施双向转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内6区3家三级医院和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1 8周岁及以上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录入问卷并分析.结果 (1)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度低.(2)科室、职称和工作年限3个因素是医务人员参与双向转诊意向的影响因素.(3)医务人员在进行双向转诊遇到的问题:转诊标准不统一、医疗机构缺乏信息交流、经济利益驱使、医疗保险政策影响、病人不接受.结论 天津市医务人员和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双向转诊知晓情况普遍较低,但是大部分比较赞同开展双向转诊.应加强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和医院与社区机构的沟通交流,平衡医疗机构间的经济利益,并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政府在推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转诊是我国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热点.文章对国内外关于转诊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梳理,包括两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研究转诊模式、转诊流程、转诊制度建设;微观方面主要分析转诊行为分析、转诊满意度以及激励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转诊所面临的困难、不足,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北京某综合医院病人转诊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向转诊是保证病人根据病情和健康的需要获得有效、方便、及时服务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对北京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人转出情况的分析表明,一年中门诊各科转诊到外院患者共有2116例,90.08%的转出患者流向了平级医院,其它9.92%流向了下级医院。在此过程中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转诊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统一的转诊体系和转诊程序,具体规定转诊的条件、程序和转诊监督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县辖区内医疗机构对可疑肺结核病人的报告、转诊情况,从而提高转诊到位率。方法对2005年收到的肺结核病疫情报告卡、病人的转诊单、结核病人登记本与各医疗机构门诊核对到位情况等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到结核病疫情报告卡325张,转诊单220张,转诊率67.69%;县级医疗单位共转诊200例,转诊到位113例,到位率56.5%;乡镇卫生院转诊20例,到位9例,到位率45%。结论县级医疗机构是发现肺结核病人的主要来源,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结核病疫情报告及转诊制度,规范转诊程序,防止截留结核病人现象的发生,以提高转诊到位率。  相似文献   

10.
医师是双向转诊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对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对影响医师转诊意向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进行解构分析,探究来自医师自身信念、他人压力和资源环境等多种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下一步问卷设计以及定量模型的拟合铺垫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双向转诊制度落实与完善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村双向转诊的条件与程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双向转诊的条件及转诊程序。结果表明,向上转诊主要对象是无法开展的手术病人及无法确诊的病人,向下转诊主要对象是常见病患者和恢复期病人。转诊的程序体现逐级审批和信息反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网络直报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追踪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年来山西省综合医疗机构对疑似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和结核病防治机构对转诊未到位的疑似结核病人的追踪情况。方法对2年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项目执行期间,全省119个县区综合医疗机构报告可疑肺结核患者22408例,转诊到结核病防治机构8139例,转诊到位率36.3%,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8248例,追踪到位率69.1%,转诊追踪共到位16387例,其中4448例(27.1%)在结核病防治机构重新定诊为涂阳肺结核,转诊未到位的病人中传染性病人比例参照到位病人的比例,加强转诊和追踪工作,还可发现1632例涂阳病人,可提高5.5%的病人发现率。结论加强综合医疗机构对病人的转诊工作,提高结核病防治机构对综合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病人的追踪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两年来孝感市综合医疗机构对疑似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和结核病防治机构对转诊未到位的疑似结核病人的追踪情况。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项目执行期间,全市7个县(市)区综合医疗机构报告可疑肺结核患者5296例,转诊到结核病防治机构1831例,转诊到位率为34.6%,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到位1450例,追踪到位率为45.8%,转诊追踪共到位3281例,其中465例(32.1%)在结核病防治机构重新定诊为涂阳肺结核,转诊未到位的病人中传染性病人比例参照到位病人的比例,加强转诊和追踪工作,还可发现152例涂阳病人,可提高病人发现率。结论加强综合医疗机构对病人的转诊工作,提高结核病防治机构对综合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病人的追踪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目前转诊病人出入境卫生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应的卫生检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1月 ̄2005年5月期间经拱北口岸出入境的165名转诊病人的卫生检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165名病人中,位居前3位的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肿瘤,分别占病人总数的34.55%、25.45%、20.00%。年龄以60岁以上者居多,占病人总数的54.55%。入境病人中发现3例发热者,经医学诊断,排除传染病。〔结论〕对于转诊病人的出入境,缺乏相应的卫生检疫程序,应尽快制定对此类旅客的卫生检疫操作规程和建立预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康复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向下转诊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394例康复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就医意愿与行为,探究向下转诊意愿影响因素.结果 256例患者"不愿意"向下转诊,主观原因为不信任医务人员技术(37.50%)和担心病情反复(30.86%),独立影响因素为不知晓分级诊疗制度、各级医疗单位功能认知差、心理弹...  相似文献   

16.
国外医疗机构间转诊模式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医疗机构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导致我国城市综合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而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门可罗雀”,造成一定程度的卫生资源浪费。本文通过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四个国家转诊制度的介绍,分析其运行的主要特点,以期对我国医疗机构间转诊制度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及属下社康中心医务人员对现行双向转诊的知一信-行情况,分析双向转诊制度实施初期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进一步促进双向转诊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深圳市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及属下的19家社康中心的467名医护人员。结果:在对现行双向转诊制度的认知中,有56.2%的医护人员知道双向转诊如何运转,相关分析显示:大年龄(r=0.238,P=0.000)、男性(r=-0.206,P=0.000)、高职称人员(r=0.172.P=0.000)、管理人员和医生(r=-0.274,P=0.000)、社康中心的医务人员(r=-0.325,P=0.000)、院级领导和科室负责人(r=-0.167,P=0.000)对现行双向转诊制度更为了解。对现行双向转诊效果的评价中,医务人员认为现行的双向转诊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及时性和转诊通道畅通的分别有88.5%、94.3%、56.9%、95.5%和53.9%,有47.1%的医护人员认为现行的双向转诊总体效果较好。认为把病人从社康中心上转至观澜人民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的最主要原因是需要专科治疗(占84.2%)和需要进一步诊治(占82.4%);而下转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是明确诊断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人(占74.4%)和就诊方便(占43.8%);转诊行为方面:在被调查的1个月时间段内,有142名社康中心医护人员(占70.0%)和161名医院医务人员(占73.6%)曾经接诊过转诊病人,两类单位医护人员曾接诊过转诊病人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观澜人民医院现行的双向转诊制度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医护人员对双向转诊的知信行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东省部分地区慢性病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方法: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对广州市、清远市的基层卫生机构的41名医护人员就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的实施情况开展深入访谈。结果:基层卫生机构存在转诊缺乏标准流程、病人下转较少、基层病人失访等问题。宏观层面的问题包括转诊体系缺乏规范等;中观层面包括医疗机构间的利益冲突等;微观层面包括医护个人态度对双向转诊的影响。结论: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对医疗体系协作有着较高要求,目前转诊体系和具体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应通过加强对双向转诊的监管、完善医保规则等措施优化慢性病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的运行机制,增强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慢性病诊疗和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深入分析双向转诊影响因素,为决策者提供证据。方法:采用观察法,对深圳市公明人民医院及其社康中心(站)就诊的585例患者及相关医务人员的情况进行跟踪记录。结果:社康中心(站)上转率为8.95%,公明医院下转率为2.44%;矫正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等混杂因素后,病人转诊意识、医生转诊意识、疾病种类及医疗机构水平对转诊率影响有显著性。结论:双向转诊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转诊失灵仍待解决;宣传力度有待增强;政府管制——选定病种,逐渐规范与扩展,可以促进双向转诊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0.
国外社区双向转诊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医疗机构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导致我国城市综合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而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却需求萎靡,就诊量过少,严重浪费卫生资源。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转诊制度对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医疗机构问如何有效地进行双向转诊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完善的全科医生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是我国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和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制度中可以借鉴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