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便携式视频显微镜在经鼻蝶窦入路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解剖观察蝶窦和鞍底。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显露蝶窦和鞍底。咬除蝶窦前壁,进入蝶窦,显露鞍底,可见视神经隆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磨除鞍底,切开硬脑膜,可见垂体。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鼻蝶窦入路可安全有效地显露蝶窦和鞍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经翼点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暴露并观察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直达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能够完成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至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下正中人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灌注和新鲜成人尸头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枕下下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暴露并观察枕骨大孔区和第四脑室。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下正中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枕骨大孔区和第四脑室。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下正中入路能够完成枕骨大孔区和第四脑室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耳前颞叶底入路显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的便携式视频显微解剖特点。方法分别选取新鲜成人尸头标本3例和灌注固定成人尸头标本3例为研究对象,标本均经耳前颞叶底入路,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解剖并观察中颅底和岩斜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能清楚地暴露中颅底和岩斜区。颞叶底硬脑膜外探查结果显示,岩骨表面为弓状隆起,前内侧为鼓索支,抬起颞叶底面,能够清楚地看到中颅窝底和小脑幕。分离蛛网膜后,暴露蝶鞍旁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Labbé静脉。在脑干外侧面,动眼神经、基底动脉以及滑车神经等均能清晰显示。结论采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完成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前颅底手术的前方入路和眶外侧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依据。方法:通过对40例颅骨的测量,确定鼻根点和眶额颧点至前颅底上下方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鼻根点至视交叉沟前缘、视神经管颅口、颈内动脉沟前端、蝶骨小翼后缘、筛前孔和筛后孔的距离分别为(49.7±2.7)mm、(49.9± 2.6)mm、(53.5 ± 2.3)mm、(51.3 ± 3.0)mm、(25.3 ± 2.2)mm、(33.0 ± 2. 2)mm;眶额颧点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眶上裂内、外端和眶下裂内、外端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48.0±2.2)mm和91.0°±3.0°、(52.5±2.9)mm和43.6°±3.5°、(51.0±2.2)mm和40.4°±4.2°(34.5±2.7)mm和36.6°±5.7°、(50.3±2.3)mm和37.8±4.3°、(25.8±2.3)mm和24.7°±3.3°。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有关测量结果,有助于手术入路设计,并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的解剖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6例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经鼻蝶入路手术。采用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32例。结果:(1)采用经鼻蝶入路,内镜下在蝶窦内可观察到更多的周围结构,利于确定鞍底、海绵窦与鞍结节位置,在显露硬膜下结构时,内镜下侧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前方可显露双侧嗅神经和直回。(2)3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辅助显微镜经鼻蝶入路对鞍区显露良好、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切除垂体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以Frankfurt平面为基准,绘制测量了100例头部标本。从颞下区、颞骨岩部前、后缘确定A、B、C三条平行的定位线。A与B线之间为7.1±1.2mm,B与C线之间为11.9±1.7mm。并测量各组由外向内的深度,A线为18.5±1.8mm,B线30.2±2.8mm,C线42.5±3.4mm。并由浅入深测量了每条线内各结构间的距离。结果提示定位线不仅有助于各结构的定位,而且也是颅底分区的自然界线。手术应以定位线为基推选择入路的方向,由浅入深层层定位,也可在任何方位下以此为依据定出所见结构的区域或方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及优势。 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本院接受眉弓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20例为观察组,2015年1月~2016年2月于本院接受经冠状额下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1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肿瘤切除完整、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野暴露程度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输血例数、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颅咽管瘤全切除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头痛、内分泌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嗅觉障碍、视力减退、多尿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66.67%(P<0.05)。 结论 经眉弓入路锁孔显微技术治疗颅咽管瘤,可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脑组织损伤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治疗费用、输血例数较少,头痛、内分泌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颞底-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后颞部进行解剖学研究 ,为颞底 -经小脑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干性颅骨标本 2 0例及福尔马林固定的头颅标本 15例 ,进行解剖研究和模拟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结果 :横窦从窦汇处开始向前逐渐升高 ,在顶乳突缝前角处 ,呈弧形向外移行于乙状窦 ,上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1.2± 2 .2 )mm (8.2~ 14 .5mm )。顶乳突缝前角、星点与STP距离分别是 (2 .1± 2 .6)mm (0~ 9.3mm) ;(2 0 .4± 4.0 )mm(14 .1~ 2 6.4mm )。星点位于横窦上缘上、横窦上 1/2、横窦下 1/2、横窦下缘下分别占 16.7%、2 6.7%、3 3 .3 %、2 3 .3 %。颧弓、乳突上嵴与其相对应的颅中窝底相平。结论 :颞底 -经小脑幕入路骨窗的关键孔 (孔 1) :圆心在乳突上嵴 ,孔后缘与顶乳突缝前角相切。孔 2 :于关键孔后方 ,下缘与颧弓延长线的距离为 15mm。孔 3 :于关键孔前方 ,下缘平颧弓。星点变异大 ,不易作为定位横窦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极外侧经髁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翔实的显微解剖学资料和参数,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识别和保护。方法 在10例干性颅骨标本上,对本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模拟极外侧经髁入路,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并对入路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和拍照,尤其关注枕下段椎动脉的识别和保护及枕髁的安全磨除。结果 本入路涉及众多的肌肉、血管、神经结构,它们的关系复杂;枕下段椎动脉行程曲折。结论 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有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识别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经眉弓锁孔入路对鞍区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技术。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模拟经眉弓锁孔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6~25倍)观察鞍区显微解剖结构,并在神经导航下量化Ⅰ、Ⅱ、Ⅲ、Ⅳ、Ⅴ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及分支、视神经长度。结果:眉弓锁孔入路对5间隙结构有很好暴露,通过第Ⅱ间隙打开Liliequist膜后可见基底动脉(BA)分叉,大脑后动脉(PCA),小脑上动脉(SCA)及其穿通血管和动眼神经出脑干处及其行程,各间隙面积Ⅰ(85.64±6.87mm2)、Ⅱ(46.62±5.34mm2)、Ⅲ(18.97±2.78mm2)、Ⅳ(49.27±4.86mm2)、Ⅴ(35.95±3.41mm2);颈内动脉眼段长(6.64±1.45mm),交通段长(3.35±0.46mm),脉络膜段长(3.75±0.67mm),仔细分离切断周围的蛛网膜小梁,充分游离血管及其分支,在视交叉后上方可充分显露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Heubner返支,A1长(22.12±3.65mm)。左侧视神经为(15.15±2.54mm),右(14.42±1.89mm)。结论:眉弓锁孔入路可对鞍区结构很好暴露,第Ⅰ间隙面积最大,Ⅰ、Ⅳ与入路方向一致,显露更为满意,通过Ⅱ间隙可观察Willis后环周围结构;处理鞍区肿瘤,以鞍区4个常规解剖间隙为主,联合第Ⅴ间隙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经翼点入路不同视角下对鞍区手术间隙Ⅰ、Ⅱ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掌握和熟悉手术间隙的界线、大小及不同视角下其内重要结构的可见度及临床意义。方法15例成人湿性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经手术显微镜沿颅底方向在不同手术视角(0°、30°、45°、60°)下对鞍区手术间隙Ⅰ、Ⅱ进行观测,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不同视角下,描述和测量了间隙Ⅰ、Ⅱ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直径和长度。两个间隙沿颅底视角从0°至60°,内侧边、外侧边均逐渐延长,底边逐渐缩短,且在30°视角下面积最大。结论间隙Ⅰ、Ⅱ是鞍区手术中最常用的间隙,在30°视角下,其手术操作空间最大;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及基底动脉分叉部在30°视角下显露最充分,最利于手术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眶额颞入路中鞍区4个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特征,探讨这些间隙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模拟眶额颞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对鞍区手术常用的4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对视交叉前间隙、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小脑幕三角间隙及终板间隙的结构构成及其邻近血管神经进行描述测量。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熟悉鞍区解剖间隙的显微解剖、保护穿通支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眶额颞入路兼有额下和翼点入路的优点,适合大型鞍区肿瘤的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 结果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后组脑神经的出颅部位,包括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外,还可以显露脑干腹侧面的结构及椎动脉的末端。神经与血管间复杂毗邻关系亦可得以显示;骨窗外缘至颈静脉内口的距离为(1.75±0.29) cm。 结论 内镜的使用,可缩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的骨窗;副神经的脊髓根及颈静脉孔内口均可以作为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岩下斜区结构的定位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