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为眶入路法行翼腭窝穿刺提供新的进针路径。 方法 对77个(154侧)成人颅的眶和翼腭窝进行相关的观察和测量。 结果 眶外缘点至眶外下缘点、圆孔外口下缘、眶上裂后端、眶下裂前端的距离分别为:左(4.93±1.80)mm,右(4.02±2.05)mm;左(43.74±2.75)mm,右(43.80±2.89)mm;左(47.83±2.47)mm,右(47.74±2.53)mm;左(17.74±2.18)mm,右(17.43±1.97)mm。穿刺针(直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成功率为:左侧96.10%;右侧93.51%。对穿刺针(直针)进入翼腭窝失败者改用弯针穿刺,直针和弯针由眶外缘点进入翼腭窝的总成功率为:左、右均达98.70%。 结论 经眶外缘点行眶入路翼腭窝穿刺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经颅开眶球后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给眶内手术入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依据和显微解剖参数,分析经颅手术入路的优势及其易损伤结构。方法:用32例(64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通过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运用显微解剖方法,通过颅前窝眶板开眶,观测开眶后球后结构在不同手术视野下的位置、毗邻、走行、变异、分支、分布等关系。结果:上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问隙入路,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之让的视神经。上中央入路是经上直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间隙入路,根据不同情况向内侧或外侧牵开额神经,暴露视神经眶内段的中部。上外侧入路是通过上直肌与外直肌之让的肌间膜入路,对眶尖深部上外侧区的暴露效果与经眼眶外侧壁的外上方入路基本相同,但前者能兼顾眶上裂与海绵窦,而后者则不能。经外下方入路可暴露肌锥间隙的下外侧区。结论:对于眶内肿瘤应根据病变在眶内的具体位置选择相应的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克服盲目的破坏性手术。  相似文献   

3.
眶上裂区是眼眶与颅中窝沟通的重要通道,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等诸多重要神经、血管从中穿行,并且与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等结构关系密切.眶上裂区解剖对于颅底手术至关重要,手术时如损伤眶上裂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将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现就眶上裂区的大体、显微及内镜临床应用解剖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镜经鼻眶内手术的关键解剖标志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 3例(6侧)新鲜尸头,颈总动脉、椎动脉以及颈内静脉硅胶灌注后,采用STORZ 内镜系统和内镜手术器械,行内镜经鼻入路眶内区的入路解剖,并应用Storz Image 1系统采集高清图像。选择两例患者采取此径路进行手术。结果 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暴露眶内侧壁和部分眶下壁骨质,以及深层的眶骨膜、肌锥外脂肪。并能深入暴露内直肌、上斜肌和下直肌。经内直肌和下直肌之间的潜在间隙进入肌锥内,去除眶脂体显露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眼动脉及其分支下内侧肌干、视神经和动眼神经的分支。临床上采用内镜经鼻入路处理眶内病变,选择眶内肌锥内球后金属异物和累及翼腭窝和颞下窝的眶尖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均顺利,达到了预期手术目的,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深入把握眶内关键解剖结构,选择恰当病例进行内镜下经鼻入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及微创性。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下经筛骨眶板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念凯  李娜  单涛 《解剖学杂志》2007,30(2):164-164,181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鼻眼相关疾病的鼻内镜下处理也越来越多,筛骨眶板作为鼻内镜下经筛窦入路处理眶内疾病的门户,其解剖越来越受到临床手术医生的关注。目前尚未见有相关眶板的解剖学研究,临床医生术中难  相似文献   

6.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眶尖结构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眶尖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应用18例无肉眼可见病变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行CT扫描,后制成0.5mm厚的切片,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眶尖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比较分别用CT和体视学法测量视神经管和视神经的体积,以及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体视学法测得的眶上裂面积和穿经神经的面积之比;穿经神经与眶上裂上壁,内侧壁的距离以及各神经间的距离;穿经眶上裂中央区的神经与视神经管的最短距离。结论:体视学法对眶尖部不规则形结构的测量有其独到之处;熟悉该部位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供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资料,在40侧标本上对锁骨下静脉、动脉及胸膜的穿刺点、穿刺角度和深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通过锁骨下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夹角约为20.5°,针与水平面夹角约为28.3°,深度约为2.6cm。而通过锁骨上入路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的夹角约为-8.3°针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0.3°,深度约为2.3cm。本文同时讨论了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间隙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脑背侧及第四脑室内占位性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经甲醛固定、血管内灌注彩色乳胶的 2 0具国人成人尸头标本 ,应用显微外科解剖技术观察经小脑延髓裂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可通过脉络膜、下髓帆及蚓小结到达菱形窝的任何部位 ,通过外侧隐窝到达脑桥和延髓的背外侧。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通过正常的解剖间隙到达第四脑室和脑干的侧方 ,可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使用三维高分辨率CT(HRCT)重建的方法,观察经鼻内镜至翼腭窝(PPF)的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探讨翼管(VC)、圆孔(FR)和蝶腭孔(SPF)这些重要解剖标志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及1例尸体标本的HRCT扫描数据。在CT三维重建的影像中,观察 SPF、VC和FR的形态以及SPF和VC之间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 结果 三维测量SPF,VC,和FR的平均直径分别为(6.26±1.59)mm,(2.35±0.77)mm和(2.75±0.77)mm。VC和SPF后下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4.03±1.15)mm。三维立体CT重建影像中VC和FR之间的平均垂直和水平距离分别为(4.94±1.35)mm和(9.22±3.07)mm。VC的全部或部分边缘92%(33/36)位于SPF的下缘以上,97%(35/36)位于SPF内缘外侧。结论 深入理解SPF、VC和FR之间的三维空间立体关系,有助于安全实行内镜下经鼻至翼腭窝的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收肌管下口处隐神经的精细解剖和体表定位。方法采用12具尸体标本20侧下肢对收肌管及其下口部位进行精细解剖和测量。结果收肌管下份隐神经在前内侧、股动脉居中、股静脉在后。在收肌管下口和稍上位置,膝降动、静脉和隐神经分别穿大收肌腱板出收肌管并伴行下行,隐神经在膝内侧缝匠肌腱和股薄肌腱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静脉下降至小腿和足内侧。收肌管下口分别距髌骨上缘(5.85±0.15)cm、髌骨底内侧缘(2.72±0.60)cm、股内侧皮肤表面(4.08±0.66)cm。结论髌骨上缘上5.85 cm、髌骨底内侧缘内2.72 cm、股内侧皮肤表面4.08 cm深处为收肌管下口隐神经阻滞的体表定位;股动脉是收肌管下口上隐神经阻滞的定位标志;膝降动脉的隐支是收肌管下口下隐神经阻滞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收肌管下口处隐神经的精细解剖和体表定位。 方法 采用12具尸体标本20侧下肢对收肌管及其下口部位进行精细解剖和测量。 结果 收肌管下份隐神经在前内侧、股动脉居中、股静脉在后。在收肌管下口和稍上位置,膝降动、静脉和隐神经分别穿大收肌腱板出收肌管并伴行下行,隐神经在膝内侧缝匠肌腱和股薄肌腱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静脉下降至小腿和足内侧。收肌管下口分别距髌骨上缘(5.85±0.15)cm、髌骨底内侧缘(2.72±0.60)cm、股内侧皮肤表面(4.08±0.66)cm。 结论 髌骨上缘上5.85 cm、髌骨底内侧缘内2.72 cm、股内侧皮肤表面4.08 cm深处为收肌管下口隐神经阻滞的体表定位;股动脉是收肌管下口上隐神经阻滞的定位标志;膝降动脉的隐支是收肌管下口下隐神经阻滞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5.
The microanatomy of the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OF) was studied in 96 sides of cadaver specimens. The SOF is a narrow bony cleft that lies at the apex of the orbit between the greater and lesser wings of the sphenoid. Through this fissure, many important structures enter the orbit from the middle cranial fossa including the third, fourth, sixth cranial nerves, and the ophthalmic branch of the fifth nerve. In addition, the superior opthalmamic vein exits the orbit to drain into the cavernous sinus via the SOF. The fiss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natomical regions by the annulus of Zinn (common annular tendon): the lateral, central, and inferior regions.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SOF can also be divid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segments,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m was measured to be 144.27 degrees +/- 20.03 degrees . Defining these regions is useful in describing the course and placement of the nerves and vasculature in the SOF. Managing lesions at the orbital apex requires an extensive knowledge of the cranial base and the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relationships of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s coursing through the SOF.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microanatomy of the SOF region in detail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urgical procedures involving the orbital apex.  相似文献   

16.
左外叶下段活体肝移植肝裂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为左外叶下段活体肝脏移植直术提供肝裂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在30例成人尸肝上观察肝左叶间裂和左外叶段间介和铸型后部分界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左叶间裂以状韧带为外部分界标志,与内部真正的分界不完全一致,该裂中部向左右偏移可分别达1~2cm。左外叶段间裂膈面分界90%偏 上、/4~2/5部,脏面80%偏前(下)1/3~1/2部,其中50%偏差2/5~1/2部,左外叶下段膈面较脏面大。结论:左外叶  相似文献   

17.
右肺斜裂、水平裂的CT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CT显示右肺斜裂下部的影像。为描述肺裂的CT影像特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成人右肺标本45例中,取20例在肺门的4个层面上作常规CT扫描,观察其中12例的CT图像特征,并与标本相对照。分离45例右肺门和肺裂,在4个平面上观察肺裂的出现率和叶间面的形态等。结果斜裂在肺门上部平面出现率为17.8%,在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平面的出现率为97.8%、CT显示率为83.3%,斜裂叶间面在第1、3、4层面(包括水平裂)均为带状影,在第2层面为凸向后的弧形带状影;斜裂与肺水平轴间的下夹角为57.7°±7.9°。结论对右肺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层面作CT扫描可以显示斜裂下部的影像;将诊断床向足侧下倾32.3°或将CT架上倾32.3°可作CT斜位扫描,有助于对两种肺裂的影像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8.
庞刚  韩卉  胡玉婷  朱友余  王惠珠 《解剖学杂志》2006,29(4):490-493,F0004
目的:探讨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的薄层冠状断层解剖,为临床眶上裂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5例(10侧)成人眶上裂区标本进行连续薄层冠状断层解剖学观察。结果: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和内侧区,内有第Ⅲ、Ⅳ、Ⅴ_1、Ⅵ对脑神经及其分支和眼上静脉通过,未见眼下静脉。视神经由颅内的横椭圆形逐渐变为眶内的圆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颅口、中部和眶口处分别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和外下方。结论:冠状断层对于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显示效果良好,应作为该区影像诊断的基本层面。火棉胶包埋结合滑动式切片机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眶上裂区断层解剖学的一种简便适用、定位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行L4~L5和L5~S1节段旁椎间孔注射穿刺入路确定安全范围。方法以30例X线胶片的缩放比例作为参照依据,12侧标本模拟试验穿刺入路解剖。结果后正中线旁开2.0~2.5 cm处穿刺入路,在L4~L5椎间孔下半部分,即L4神经根下方(10.6±1.4)mm和L5神经根上缘至相应椎弓根下切迹间距(1.9±0.7)mm,是行椎间孔外口注射的安全区。结论标本后正中线旁开2.0~2.5 cm的范围穿刺与临床采用X光胶片推算出体表实际距离基本一致。由此旁椎间孔穿刺入路能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L4~L5椎间孔直达安全三角工作区;L5~S1安全三角区范围消失,L5神经根上缘至相应椎弓根下切迹间距为注射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