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在ZL600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全血黏度检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使用nNF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对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检测的200s-1、50s-1、1s-1点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 2011年1至6月本室血液流变批内质控1s-1 x:22.04mPa.s,50s-1 x:3.72 mPa.s,200s-1 x:2.81 mPa.s;1s-1 s:1.26mPa.s,50s-1 s:0.07mPa.s,200s-1 s:0.06mPa.s;1s-1CV(%):4.95,50s-1 CV(%):1.7,200s-1CV(%):1.5。1至6月质控检测数据稳定。结论使用该质控物对ZL600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准确性强,但其不能用于血浆黏度、压积、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制一种非牛顿流体血液黏度质控物,用于实验室血液黏度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 将选定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配成溶液,加入稳定剂后制成质控物.检测自制质控物和新鲜血的黏度,作黏度-切变率曲线,观察二种流体黏度曲线的相似性;将配制的2个不同浓度水平质控物,按照ISO Guide35的要求分层抽样,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质控物进行均匀性评价;使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质控物进行稳定性评价,评价时间已监测到22 w;将自制质控物和仪器配套质控物分别在LBY-N6COMPACT和SA-6000型血液流变分析仪进行室内质量控制检测,检测10 w,计算结果的变异系数;将自制质控物试应用于全国血液黏度室间质量评价调查,回报结果按照室间质评方案进行分组统计,比较各组自制质控物和相近浓度水平质评物的变异系数.结果 自制质控物与新鲜血的黏度-切变率曲线相似,均具有剪切稀化的特性.两批号质控物检测结果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显示质控物是均匀的(P>0.05).两批号质控物22 w内检测结果的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质控物是稳定的(P>0.05).室内质量控制结果显示用SA-6000流变仪分别检测自制质控物和配套质控物,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0%~4.61%和2.06%~5.64%.用自制质控物在LYB-N6COMPACT流变仪分别检测自制质控物和配套质控物,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4%~5.79%和1.07%~6.51%.室间质评调查结果分组统计显示旋转式测定1组自制质控物和质评物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分别为5.83%~29.94%和5.12%~34.80%;旋转式测定2组自制质控物和质评物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分别为7.44%~11.80%和5.53%~10.14%.结论 自制质控物可模拟血液流体的特性,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能够满足血液黏度检测质量控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液流变定值质控物对测定值的影响.方法 使用三批不同含量的定值质控物(A、B、C)进行黏度检测,测定血液黏度项目200s-1、50s-1、1s-1.结果 三批不同含量的定值质控物与测定值比较,定值质控物A相对偏差-8.88%、-8.15%、-5.80%,B相对偏差-3.31%、-4.0%、-5.40%,C相对偏差-10.37%、-11.59 %、-14.4%.经统计分析,质控物A均为P<0.001,质控物B为P<0.05、P<0.05、P<0.01,质控物C均为P<0.001.结论 定值质控物测定值偏向同一侧,存在系统误差.必须对仪器进行检测校准,同时要定期对血流变仪监测.观察仪器有无漂移.保证结果 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1种非牛顿流体质控品对3种血液黏度计的适用性,探讨全血黏度测定质控品的适用性对室内质控及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影响.方法 用血液黏度计B、C、D在3种不同切变率下(1 s~(-1)、30 s~(-1)、200 s~(-1))对30份全血标本进行平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绘出3台血液黏度计的全血切变率-黏度曲线.同时,在1个工作日内用上述3种血液黏度计对质控品A进行10次平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绘出3台血液黏度计的质控品A切变率-黏度曲线.然后,在4个工作日内再用3种血液黏度计每日分别测定原厂家配套质控品及质控品A各5次,对每台血液黏度计的原厂家质控品及质控品A的4组日测定值进行F检验,考察其日测定值间是否有差异.最后,将质控品A分发给全国49家实验室,各实验室对其进行全血黏度测定,测定结果按实验室所用血液黏度计不同分为血液黏度计B组(20家)、血液黏度计C组(20家)与血液黏度计D组(9家),计算各组在切变率为1 s-1下的组内变异系数.结果血液黏度计B、C、D对30份全血标本的测定结果有较大差异,切变率1 s-1下的测定结果依次下降[(23.88±1.63)、(20.40±1.97)、(13.52±1.43)mPa·s];切变率200 s-1下却依次升高[(3.39±0.36)、(4.88±0.51)、(5.34±0.66)mPa·s];切变率30 s-1下血液黏度计C测值最高,余者依次为仪器D与B[分别为(8.14±0.75)、(6.97±0.83)、(4.74±0.68)mPa·s].3台血液黏度计对质控品A进行测定时,切变率1 s-1下的测定结果依次降低[(22.29±0.56)、(16.93±0.71)、(6.01±0.10)mPa·s];切变率30 s-1下血液黏度计C的测值最高,其次为B与D[分别为(7.35±0.07)、(4.29±0.05)、(3.57±0.05)mPa·s];切变率200 s-1时的测定结果依C、D、B的顺序下降[(3.43±0.03)、(3.07±0.04)、(2.92±0.04)mPa·s].分别比较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及质控品A的4组日测定值,切变率1 s-1下血液黏度计B测定原厂家质控品与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3和1.37,P均>0.05),血液黏度计C与D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3和3.14,P均>0.05),但测定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6和8.00,P均<0.05);切变率30s-1下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1、0.18和2.26,P均>0.05),对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3、1.83和2.40,P均>0.05);切变率200 s-1下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无差异(F值分别为2.59、0.68和2.96,P均>0.05),对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1、3.01和2.28,P均>0.05).全国49家实验室在切变率1 s~(-1)下测定质控品A,血液黏度计B、C、D组的测定结果分别为(18.47±1.30)、(11.17±2.38)、(8.17±5.21)mPa·s,其中血液黏度计B组的组内变异最小(7.03%),血液黏度计D组与C组的组内变异依次为63.75%,21.31%.结论 质控品A可以在血液黏度计B上稳定模拟全血流变特性,但在血液黏度计C与D上只能部分模拟全血,故质控品A最适用于仪器B.由于人工制备的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模拟全血的流变特性,因此实验室在选择室内质控品时应注意评价其流变学特性与全血的相似程度,只有在测定时可以近似模拟全血的候选品才可作为全血黏度测定的质控品.在选择第三方质控品作为实验室间比对用标本时,同样也需重视其适用性问题.通过充分的预实验以明确所选用质控品的适用性,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由标本适用性所带来的室间差异,使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能准确反映实验室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并建立血液粘度测定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计算患者血液Casson屈服应力,并将其引入患者结果均值质控法,用Levey-Jennings质控图来综合判断每日(批)患者为单位的血液粘度测定的质量。结果432例患者血液Casson屈服应力的数据呈正态分布;患者低切粘度(1s-1)数据与对应Casson屈服应力相关系数r=0.929。患者血液低切粘度(1s-1)数据与对应Casson屈服应力数据配对两样本均数比较,P<0.001;质控图设警告界限为6.45±0.74mPa,控制界限为6.45±0.98mPa。结论将Casson屈服应力引入“患者结果均值法”,其质控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6.
浮动均值法在血液流变分析仪室内质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但由于血液黏度测定至今尚没有一种理想的室内质控物。致使血液流变学检查的室内质控工作难以开展。由于没有室内质控的保障 ,在工作中难免会有测定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而不被及时发现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将 Bull法运用于血液流变仪的室内质控 ,并对 LBY-N6A加强型血液流变分析仪的低切黏度 ( 1 0 S- 1 )、中切黏度 ( 60 S- 1 ) ,高切黏度( 1 50 S- 1 )、血浆黏度等 4个项目建立了本室的质控参数 ,通过应用起到了控制血液流变测定结果质量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 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变率血浆黏度测定在观察血浆黏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LIANG-100型水平细管式黏度仪在30℃条件下测试慢性肾病尿毒症期患者血液透析前、后以及正常人运动前、后,等不同状态下切变率分别为10s-1、20s-1、40s-1、70s-1和110s-1下的血浆黏度.结果 血浆黏度随切变率的降低而升高(P〈0.01);尿毒症患者10~110s-1切变率下血浆黏度透析前、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正常人只有 10s-1和20s-1切变率下血浆黏度运动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黏度表现为随切变率的变化而改变的非牛顿流体特性,测试不同切变率血浆黏度用作血浆黏度分析符合血浆非牛顿流体特性的要求,低切变率下测试血浆黏度有助于分析血浆成分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日益广泛.目前血液粘度测定的审内质控物为仪器生产厂家提供的专用质控油,仅能对全血粘度的高切粘度(200s-1)和低切粘度(1s-1)进行室内质控,而对全血中切粘度和血浆粘度测定的质控不能进行,从而难免会有测定结果 出现较大误差而不能及时发现的问题,影响临床诊疗.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室将移动均值法运用于血液流变仪的室内质控,对SA-6000血液流变分析仪的全血低切粘度(1s-1)、中切粘度(30s-1),高切粘度(200s-1),血浆粘度等4个项目建立了本室的质控参数,通过应用对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 的质量起到了可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全血质控液作血液表观粘度的质控物。方法:全血质控液 于锥/板血液流变仪作批内、日间质量控制测定。结果:在 6、46、200s-1三个切变率 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另0.037、0.029、0.026。日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65、 0.072、0.064. 结论:全血质控液为非牛顿流体,是较理想的全血表观粘度测定的 质控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NCCLS EP5-A2文件对MVIS-204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进行精密度性能评价.方法 参考NCCLS EP5-A2文件有关要求,用MVIS-204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全血高黏、全血中黏、全血低黏3种浓度的质控样品分别进行全血高切(200 s-1)、全血中切(30 s-1)、全血低切(3 s-1)及血浆黏度检测,根据检测数据算出各项目批内、批间、日间及室内精密度值并进行评价.结果 3种浓度质控样品各检测项目的 批内、批间、日间及室内精密度值均小于5%.结论 本实验室使用的MVIS-204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精密度好,能满足临床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液流变指标高值第二次检测对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用血液流变指标的高值分别进行重复测定,测定全血黏度四个参数(200s-1,30s-1,5s-1,1s-1).结果 第一次结果,全血黏度200s-1,30s-1,5s-1,1s-1分别为26.43±2.62,11.45±0.91,6.42±0.56,4.81±0.39;第二次检测的结果为20.91±2.46,9.45±0.95,5.56±0.51,4.22±0.38(均P<0.001).结论 第一次检测结果异常,第二次检测结果在正常参考范围,重复性差.  相似文献   

12.
临床常用血液粘度计剪变流场特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体内血液粘度异常是基本的生量病理的反映,是了解人们健康状态的重要信息.因此血液粘度的检测已逐步成为临床检测的重要参量[1~3].血液是由有形有血细胞悬浮在轿浆中所组成的,它是多相的非牛顿流体.血液的流变性比单相的牛顿流体复杂得多,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特性的宏观综合指标,它是血液流变学研究中最主要参量,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意义[4].血液粘度取决于其流动状态当温度固定时,在一不定期的流态范围内随剪变率增高而降低,称为血液表观粘度ηa,它已不是一个物性常量.血液表观粘度与剪变率γa两者是非线性手负相关.临床检测血液粘度仪器,应测得剪变率与剪应力τ间相对应的非线性生关系,才能测定血液表观粘度,并且剪变率应在1~200s-1范围内.以确切表达血液及细胞的流变特征.当剪变率小于1s-1时血液显示触变性,当剪变率高于200s-1时血液呈现牛顿流体特征.因此应选择剪变流场均匀,剪切率1s-1~200s-1范围内的旋转式粘度计,毛细管粘度计测全血粘度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聚乙二醇6000水溶液的流体性质为牛顿流体已经确定[1,2]。利用其牛顿流体性质将其作为血液流变学检测中血浆粘度测定的质控物,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检测室内质量控制方案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制备全血质控物并应用于血液流变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建立血流变质控方案.方法 静脉采血,与输血用1号抗凝液(简称抗凝液)8:1混合;每100mL全血加入1640液25mL,混匀后无菌分装全无添加物灭菌真空管(简称真空管),每管3mL,置2℃~4℃保存.调节血浆量制备高,中,低值制控物.粘度计应用清洁程序并通过本底实验后,分别重复测定10次3种全血质控物150s-1,60s-1,和10s-1全血粘度(表观)和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计算管间精度;测定正常人肝素抗凝血全血粘度,与中值质控物全血粘度曲线比较拟合度;分别以不同值全血质控液作监测,第1月为中值,其后为高值,第三个低值,测定以上6项数据,结果作Westgard多规则质控图.统计变异系数(CV%)和第1周与最后1周数据t检验.每周测质控液的全血和血浆血红蛋白(简称Hb),计算溶血百分率.结果 高、中、低值全血质控液重复测各项目管间CV%均〈5%;每月测定值CV%均〈5%;每月每1周与最后1周数据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率〈1%;室内Westgard多规则质控结果满意.结论 该法制备全血质控物成本低、简便,可保存3个月,可进行高、中、低值监测,配合应用仪器清洁程序和本底试验,应用于血流变室内质控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检测抗 -HCV的 ELISA法大多参照生化的质控方法 ,即选择弱阳性标本为质控物 ,以 x质控图法控制日常工作的精密度 ,判断实验的有效性。但由于 ELISA检测试剂有效期短 (一般为 6个月 ) ,用同一批号试剂盒连续常规检测 2 0次难度大 ,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结合 x质控图和“即刻性”质控的优点 ,建立了抗 -HCV的即刻性 x质控图方法 ,现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1 试剂与质控物 试剂为厦门新创公司生产 ,批号 2 0 0 2 0 45 80 5。 2 Ncu/ml低值质控物购自上海市血液中心 ,批号2 0 0 1 0 81 5。阴性质控物则取 A值在 0 .0 2~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Rd(GSRd)对高分子右旋糖酐(HMD)所致高黏血症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溶媒组、HMD组、GSRd+HMD组(GSRd组).分别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各组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ESR)、红细胞压积(HCT).结果 GSRd可以明显降低高黏血症大鼠的全血黏度(200s-1、30s-1、5s-1、1s-1 ),同时降低血浆黏度(100s-1)和ESR,升高HCT.结论 GSRd可以明显降低HMD所致高黏血症大鼠的血液黏度,改善高黏血症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SA-900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38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流变学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与83例健康对照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组男女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1 s-1~200 s-1)、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男女相比均有明显改变.高脂血症组男、女患者全血粘度(1 s-1~200 s-1)与对照组相应性别比较均增高(P<0.05),高脂血症组男女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细胞比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相应性别(P<0.05).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普通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应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其治疗、预后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饮酒对人体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选10名健康自愿者于上午8:00空腹抽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于当日19:00吃饭时饮52°白酒150~180 mL,于次日8:00空腹再次抽静脉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2次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自身比较。结果饮酒后全血黏度(200 s-1、30 s-1、5 s-1、1 s-1)较饮酒前升高,红细胞刚性增强、变形能力下降,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结论饮酒可使红细胞刚性增强,血液聚集性增强,全血黏度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R-80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30例活动期和33例稳定期患者,并与3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患者全血黏度(200s-1,100s-1,30s-1,1s-1)、血沉、红细胞压积、高切还原黏度、刚性指数、聚集指数、方程K值、高切相对黏度、低切相对黏度、变形指数;稳定期患者全血黏度(200s-1,100s-1)、高切还原黏度、刚性指数、聚集指数、高切相对黏度、变形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显著(P<0.05)。同时动态观察,红斑狼疮经治疗缓解后,血液流变学趋于正常。结论血液流变学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相关,对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前,血液流变学质量控制工作由于缺乏标准参考质控物而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为此,我们研制了一种血液流变学分析参考质控物,经使用,结果满意,现介绍其研制方法及主要优点.1.试剂(1)醛化固定红细胞试剂0.15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