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腓骨肌腱滑脱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常由踝部损伤而引起。诊病过程中,可因缺乏经验而误诊,致使此病不能得到及时而妥善的治疗。而造成反复发作性的滑脱,必须进行手术治疗。现报告我们遇到的2个病例,并对此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问题作一讨论。一、临床资料例1:范××,男性,63岁。1979年3月因右足扭伤20分钟就诊。检查右足外踝后侧肿胀,皮下有淤血斑及压痛,抗阻力足外翻时痛尤重。患足作背伸外翻主动运动时,见腓骨肌腱向外踝前方滑脱。X线片无骨折征象。治疗:将患足置于轻度跖屈内翻位,使腓骨肌腱回纳至外踝后方之浅骨沟内,用短  相似文献   

2.
腓骨肌腱滑脱症是指腓骨肌腱从外踝后方的腓骨沟滑脱,产生外踝部不稳、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该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多样,各具特点.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修复缝合腓骨伸肌上支持带及相关组织术、腓骨沟加深术、骨阻挡术、组织移植术、肌腱改道术、内镜微创治疗滑脱术.腓骨肌腱脱位治疗方法的选择需依赖于损伤机制及患者的个体状况,以期达到高愈合率、低并发症及较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腓骨肌腱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996年~2004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外科共收诊腓骨肌腱滑脱症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4~45岁。平均34岁。其中工人4例,农民3例,运动员5例。滑跌伤6例.车祸伤1例,体育运动伤5例。左侧4例。右侧8例。新鲜滑脱1例,陈旧性滑脱11例,均为单侧。病史最长为3年.最短为3周。  相似文献   

4.
腓骨肌腱滑脱症临床中较少见,多因运动或外伤引起[1],常表现外踝部位的瘀青和肿胀,局部压痛等症状,查体可在患肢外踝前上方触诊到条索状的滑动肌腱,屈膝足内外翻活动能听及“咔哧”之弹响声[2-3]。常因其诊断困难,病史往往较长[4],治疗不及时后患者踝关节反复出现肿胀,影响工作和生活。笔者采用患者自体腓骨长肌肌腱结合带线锚钉治疗腓骨肌腱滑脱患者13例,术后随访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腓骨肌腱滑脱是指腓骨长、短肌腱自外踝沟内滑向外踝前方,产生踝关节疼痛及功能影响,以单侧常见,双侧发生者甚为罕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病员邓××,男,17岁,木工。因劳动时双侧外踝疼痛,休息后自行缓解5月,加重1月入院。曾在院外诊为“关节炎”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转移结合带线锚钉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整理自2017年10月—2018年07月我院收治的腓骨肌腱滑脱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其中左踝关节3例,右踝关节10例。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6个月,平均12个月,13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肌腱再次滑脱等情况,术后踝关节疼痛明显好转,运动功能恢复,踝关节功能应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1例,良好2例,平均分91.75±3.46分。结论 自体腓骨长肌肌腱转移结合带线锚钉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的手术方法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Suture-anchor复合固定物治疗外伤性腓骨肌腱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Suture-anchor编织的自体深筋膜条解剖重建腓骨肌腱上支持带治疗单纯外伤性腓骨肌腱滑脱.结果: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定期复查8个月~2年的术后随访.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价应用Kaikkonen踝关节损伤功能评分,平均得分95分,结论:采用Suture-anchor复合固定物治疗外伤性腓骨肌腱滑脱具有损伤小,固定重建支持带强度良好,术后功能恢复满意的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一家系四代55个成员中15人患腓骨肌萎缩症。男女均有发病,发病年龄5~26岁,均正常存活。全部患者均以垂足、小腿肌肉萎缩和无力发病。病程进展缓慢,病情男重女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2002年起应用腓骨长肌腱转移治疗膝关节韧带损伤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门诊自1989年4月以来,对46例患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滑脱症的幼儿进行手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男22例,女24例,~1岁5例,~2岁16例,~3岁14例,~4岁7例,~5岁4例.患儿均发育正常,体质健康。二、临床表现:多数患儿哭闹不停。患肢垂下,不能抬举。肩部外形正常。有语言能力者均述肩部疼痛,上肢不能前伸后屈。医者拇指触及喙突处,肱二头肌短头起始部稍较喙肱肌起始端高起,有“筋出槽”手  相似文献   

11.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王君,马树杭,周茹卿,马法杰,周秉文(山东省文登骨伤研究所,264400文登中心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1854年德国人killan首创了Spondylolisthesis一词[1],即脊柱滑脱。1930年,Jumghamns报道6...  相似文献   

12.
腰椎假性滑脱症是腰椎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但很少为临床医师所重视。我们分析23例腰椎假性滑脱病人,发现女性多见,好发于腰椎4~5之间,其滑脱程度不超过Ⅰ°。通过保守或手术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腰椎滑脱症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峡部裂、腰椎退行性变、外伤及各种病理原因造成的一个椎体在另一个椎体上滑移,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简单地说,腰椎滑脱是指一个椎体在另一椎体上向前或向后的移位。腰椎滑脱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多数腰椎滑脱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4.
腓骨肌萎缩症29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腓骨肌萎缩症又称 Charcot—Marie-Tooth病(CMT),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周围神经病。临床并非少见。现将我院29例临床资料和12例的脑脊液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25例,女4例。有家族史的9例(分属3个家族),发病年龄2~48岁,平均20岁。病程1~10年15例,10年以上者14例。  相似文献   

15.
临床腓骨肌萎缩症较少见,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1岁.双下肢无力10余年加重2月入院.10余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无力,10年来渐感行走及跑步困难且发现双下肢肌肉萎缩,足趾变形.双上肢无受累.无肢体麻木、疼痛.  相似文献   

16.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最重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根据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特点,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和CMT2型(轴索型).CMT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从分子遗传角度探讨CMT发病机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如某些致病基因影响神经髓鞘及神经细胞正常结构及功能,或者影响细胞信号转导.该文对CMT的发病机制、病理电生理及临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柴昉  毕擎 《浙江医学》2018,40(14):1570-1573
目的比较采用自体腘绳肌腱(HT)与部分腓骨长肌腱(PLT)进行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的疗效。方法选取采用HT与部分PLT进行ACL重建手术的患者127例,根据移植物不同,分为HT组79例和部分PLT组48例。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门诊复诊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运动功能,并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部分PLT组Lysholm评分优于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不同时点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部分PLT重建ACL疗效较为确切,术后患者疼痛状况、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改善情况与临床常用的自体HT相仿,是值得尝试的一种ACL重建移植物。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4 2岁 ,于 1997年 4月出现双下肢肌力弱并逐渐萎缩 ,病症缓慢加重 ,2 0 0 0年 1月起 ,逐渐出现站立、行走不稳定 ,垂足。双下肢无肉跳、麻木感 ,无腰背疼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查体 :Bp16 / 10 .6 k Pa,神清 ,语利 ,脑神经未见异常 ,双上肢正常 ,双小腿及大腿的下 1/ 3肌肉萎缩 ,双腿形似倒立的香槟酒瓶状 ,行走呈跨阈步态 ,双膝关节肌力V0 - ,双踝关节屈肌肌力 0 ,伸肌肌力 0 ,双侧膝反射、踝反射均消失 ,双侧病理征中性。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肌酶谱、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均正常…  相似文献   

19.
腓骨肌萎缩症又称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系一慢性进行性周围神经的遗传变性疾病。本疾病虽然没有进行肌肉和神经活检,但临床体征典型,有明确家族遗传史,肌电图检查符合周围神经轴索损害而确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腓骨长肌腱与腘绳肌腱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因交叉韧带断裂行膝关节镜下取自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患者74例,其中32例采用腓骨长肌腱行重建术,42例采用腘绳肌腱行重建术,观测两组手术情况及Lysholm评分。结果:腓骨长肌腱组手术时间、引流量均少于腘绳肌腱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腓骨长肌腱组Lysholm评分结果高于腘绳肌腱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腓骨长肌腱操作更为简单,且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