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门诊处方采样数据,分析三甲综合医院中医药处方情况。  方法  调取北京协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2015年7月1日至9月30日所有门诊处方,对门诊和中医科的处方数、条目数、金额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  结果  中医科中药饮片处方数占全院中药饮片处方总数的92.46%,中医科中成药处方数占全院中成药处方总数的14.35%。全院中药饮片处方和中成药处方之和占全院门诊处方总数的18.72%,处方金额占比为12.39%。中医科共有6个诊区,中医科普通门诊的处方数远高于其余5个。  结论  中医科是中药饮片的最主要处方科室。85.65%的门诊中成药由西医科室开具使用,存在使用盲目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卵巢癌脾脏转移瘤的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21例卵巢癌脾脏转移瘤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分析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 21例中,17例单发,4例多发,共28个病灶。13个病灶18F-FDG PET/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影,其中9个病灶边界清晰,4个病灶边界不清;4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囊变,余9个病灶密度均匀。15个病灶表现为类圆形等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均匀。28个病灶均呈18F-FDG高摄取,其中21个病灶18F-FDG摄取均匀,7个病灶18F-FDG摄取不均匀。卵巢癌脾脏转移瘤的SUVmax为8.04±3.92,最大径为(2.23±1.02) cm,SUVmax与最大径呈正相关(r=0.687,P<0.001)。21例中,5例肿瘤仅累及脾脏;16例累及其他部位。结论 卵巢癌脾脏转移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10 903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的健康体检人群, 对高度怀疑甲状腺癌者建议手术切除, 并分析甲状腺癌的发病情况。  结果  超声检查高度怀疑甲状腺癌54例, 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甲状腺癌40例, 甲状腺癌在健康体检人群的发病率为0.37%, 其中男性为0.23%, 女性为0.53%。  结论  甲状腺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女性尤为明显, 需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病变的定位诊断和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检索2003年9月至2012年9月547例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病变的发生率及临床诊治特点。  结果  547例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7例经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7例患者中1例术前出现高钙危象。7例患者术前超声均发现甲状腺内占位, 其中5例提示可能为甲状旁腺。6例患者术前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 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 99Tcm 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其中5例发现异常增高区域。5例患者术前行颈部CT发现甲状腺内类圆形病灶, 但无法诊断异位甲状旁腺。术后病理诊断甲状旁腺腺瘤4例, 甲状旁腺腺癌2例, 甲状旁腺增生1例。术后患者无复发迹象, 1例反复3次甲状旁腺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轻微声音嘶哑。  结论  对甲状腺内异位甲状旁腺这类少见的病例, 术前诊断非常困难, 需结合多种定位手术, 提高手术疗效, 减少盲目探查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中蛋白酶体的活性中心LMP7亚基与氧应激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分为2组,一组继续给予酒精灌胃,造成酒精性肝炎模型;另一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处死,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血清和肝匀浆测定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脏组织中LMP7亚基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杂交测定LMP7亚基蛋白含量。结果血清MDA水平,对照组为0.64&#177;0.16,脂肪肝组为1.32&#177;0.19,肝炎组为1.56&#177;0.1,盐水组为1.23&#177;0.26。肝组织MDA含量,对照组为5.43&#177;0.14,脂肪肝组为12.18&#177;0.78,肝炎组为14.0&#177;0.5,盐水组为10.4&#177;0.6。LMP7亚基mRNA表达水平,和对照组相比,酒精性脂肪肝组为对照组的36%,盐水组为对照组的51%,肝炎组为对照组的26%,这与肝脏病理学表现病变严重程度一致。Western杂交结果对照组为0.50&#177;0.01;脂肪肝组为0.39&#177;0.02,肝炎组为0.30&#177;0.04,盐水组为0.38&#177;0.02。结论蛋白酶体LMP7亚基mRNA的表达及蛋白的含量在酒精性肝病组是下降的,且其下降程度与酒精性肝病氧应激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蛋白酶体LMP7亚基是延缓酒精性肝病氧应激发生的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99mTc标记Gd-DTPA-BMA的可行性及其在荷瘤裸鼠体内分布的特征。方法 采用氯化亚锡还原法,用99mTc标记Gd-DTPA-BMA,TLC法测定99mTc-Gd-DTPA-BMA的放射化学纯度,将标记物注入荷A549肿瘤裸鼠体内,分别行SPECT显像及MRI增强成像,并测定其体内分布。结果 99mTc-Gd-DTPA-BMA放射化学纯度为99.2%,室温放置6 h后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该标记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注射后肿瘤组织在SPECT及MRI下均能获得较好的显示或增强,且在肿瘤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结论 作为一种潜在的双模式显像剂,99mTc-Gd-DTPA-BMA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以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AMVSD)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为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其预测AMVSD自然闭合的价值。方法 选取66例经我院超声科诊断为AMVSD的患儿,根据是否自然闭合将其分为自然闭合组(n=38)和未闭合组(n=28),测量间隔膜部瘤的基底宽度、膨出高度、破口宽度和破口数量,计算基底宽度/膨出高度比值、破口宽度/基底宽度比值及多破口占比。记录患儿身高及体质量,计算其体表面积,以体表面积校正基底宽度(基底宽度/体表面积)、膨出高度(膨出高度/体表面积)和破口宽度(破口宽度/体表面积)。比较2组各参数的差异,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及其产生的LogitP)的ROC曲线,评价Logistic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2组体表面积(X1)及破口宽度/体表面积比值(X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10.986+21.484X1+0.278X2χ2=19.67,P<0.001);回归模型预测AMVSD自然闭合的准确率为74.24%(49/66)。ROC曲线的AUC为0.801±0.054(P<0.001),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论 联合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较精准地预测AMVSD的自然闭合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鼠骨肉瘤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鼠骨肉瘤模型,观察各CT灌注参数、最大强化速率(MER)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分析鼠骨肉瘤外周区与中央区各CT灌注参数、MER、MVD之间有无差异。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采用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接种于大鼠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的骨髓腔中。CT灌注检查:用CT自动高压注射器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欧乃派克(300 mgI/ml), 总量为1.5~2.0 ml, 注射速度0.5 ml/s。电影采集,2 mm层厚,1次扫描4层,扫描速度1 s/周,扫描时间50 s,共得到200幅图像。CT灌注检查后,将鼠处死,取肿瘤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用SP法,用单克隆抗CD34抗体标记血管,用Weidner技术计算肿瘤MVD。结果 肿瘤BF、BV的平均值分别为100.09 ml·min-1·100 g-1、10.81 ml·100 g-1,均高于正常肌肉组织(BF、BV平均值分别为60.45 ml·min-1·100 g-1、1.89 ml·100 g-1)。肿瘤的BF、BV和MER与肿瘤的MVD均呈正线性相关,即肿瘤的MVD越高,相应的BF、BV和MER也就越高。肿瘤外周区与中央区的BF、BV、MVD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鼠骨肉瘤的BF、BV均与MVD呈正线性相关,CT灌注成像可用于活体无创性地评价骨肿瘤的微血管生成,可以详细全面提供骨肿瘤医生制定手术计划所需要的骨肿瘤的性质和血供情况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13N-NH3·H2O PET/CT显像中13N-NH3·H2O的生物分布和主要器官的辐射吸收剂量。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在注射666~814 MBq 13N-NH3·H2O后进行全身PET/CT扫描,获得每名受试者的连续动态图像。通过CT二维轴位图像手动勾画ROI,并在PET图像中找出相应层面,按照医学内照射剂量计算(MIRD)方法评估13N-NH3·H2O的吸收剂量。结果 心脏、肝及双肾13N-NH3·H2O摄取最高,其次为胰腺、脑组织、脾脏和胃。心脏的吸收剂量最高,为(7.14±3.63)×10-3 mGy/MBq。受试者全身辐射吸收剂量为(2.11±0.44)×10-3 mGy/MBq,全身有效剂量为(6.58±1.23)×10-3 mSv/MBq。结论 13N-NH3·H2O作为重要的心肌显像示踪剂,用于人体全身PET/CT显像的辐射剂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乳腺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总结。  结果  5例均为女性, 发病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53岁。3例行乳腺病灶活检术, 2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乳腺纤维瘤病由梭形细胞(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构成, 背景是丰富的胶原纤维, 有程度不等的玻璃样变性。细胞数量不等, 没有或仅有轻度的细胞不典型性和多形性, 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5例vimentin均阳性, SMA均部分阳性, 3例β-catenin阳性, 而cytokeratin、desmin、EMA、S-100和CD68均阴性。  结论  乳腺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乳腺肿瘤, 呈进行性、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采集角度对SPECT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下后壁图像的影响。方法 接受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的患者52例,均接受360°采集成像。选择不同角度的相邻180°的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从-180°开始,每间隔5°进行一次图像重建,重建起始角度从-180°到0°共进行37次重建)。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角度重建图像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比较不同角度重建时左心室各壁段放射性计数的变化,同时比较起始角度为-135°的重建范围[左后斜45°~右前斜45°(LPO45°—RAO45°)]和起始角度为-180°的重建范围(后位~前位)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计数的差异和图像差异,以及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受检者间的差异。结果 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在不同起始角度重建时出现明显变化,其中侧壁、下后壁和间壁放射性计数的最高点均出现在-180°重建时,前壁和心尖部分别出现在-135°和-125°重建时。下后壁、间壁和侧壁的放射性计数在-135°重建时明显低于-180°重建时(t=-10.322,-6.201,-4.033,P均<0.001),心尖部的放射性计数则高于-180°重建时(t=6.041,P<0.001)。其中,-180°重建与-135°重建时超重(24 kg/m2≤BMI<28 kg/m2)者的下后壁的放射性计数的平均差值明显高于BMI正常者(4.71±2.15和2.55±2.43, t=3.227,P=0.002)。与常规-135°(LPO45°-RAO45°)的重建图像比较,-180°重建(后位~前位)时左心室下后壁放射性分布出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轻微改善者占30.77%(16/52),明显改善者占48.08%(25/52)。在超重者中出现下后壁放射性分布改善的受检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MI正常者[89.66%(26/29)和65.22%(15/23),χ2=4.953,P=0.032]。结论 改变重建起始角度能显著影响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与起始角度为-135°的重建范围(LPO45°-RAO45°)比较,-180°的重建范围(后位~前位)能明显改善左心室下后壁的显示,尤其是对超重的受检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皮肌上皮癌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特征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例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患者为中年男性,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首例被诊断为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的患者。该患者经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后仍出现疾病进展,从手术确诊至死亡时间为22个月。  结论  胸腺原发上皮肌上皮癌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首选手术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的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  方法  收集12例肝细胞异型增生病例, 总结、分析其病理改变及其临床资料。  结果  肝细胞异型增生多为肉眼能识辨的结节, 以增生的肝细胞密度增加、核/浆比增高为特点, 可伴有肝细胞排列紊乱及非配比小动脉的出现。2例病例出现早期肝细胞肝癌的表现。临床随诊7例手术切除后无再发, 1例48个月后发生肝癌。  结论  肝细胞异型增生结节病理形态学有其特点, 与肝细胞肝癌关系密切, 是肝细胞肝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病灶及背景实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价值。方法 收集41例接受乳腺DCE-MRI检查的患者(共4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变21个(良性组),恶性病变24个(恶性组),测量病灶及背景实质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浆分数(Vp),对2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各参数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效能。结果 恶性组病灶Ktrans和Kep、背景实质Ktrans和Kep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2组病灶Vp和背景实质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乳腺恶性病变时,背景实质Ktrans的AUC较其他参数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6.19%。所有参数联合的Logistic回归模型AUC值最高,为0.86(P<0.001)。结论 DCE-MRI相关参数中,背景实质Ktrans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定量分析DCE-MRI数据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其背景实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望成为无创诊断乳腺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磁共振示踪法探讨脑细胞间隙(ECS)内物质转运规律及外界刺激对其转运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对照组、丘脑-对照组、尾状核-运动组和丘脑-疼痛组,通过立体定位技术将示踪剂Gd-DTPA导引至尾状核和丘脑区的ECS,在示踪剂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时间点进行MR扫描,直至Gd-DTPA所致的高信号消失,通过图像后处理和数学建模技术,计算示踪剂在ECS内的半衰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尾状核ECS内的Gd-DTPA可转运至邻近皮层区,丘脑ECS内Gd-DTPA的转运局限于原位,未观察到向邻近区域进行跨区域转运。尾状核-对照组、丘脑-对照组Gd-DTPA的半衰期分别为(104.30±54.12) min和(49.93±2.11) min (t=2.839,P<0.05)。尾状核-运动组Gd-DTPA的半衰期分别为(113.42±47.32) min,与尾状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9,P>0.05)。丘脑-疼痛组的Gd-DTPA的半衰期为(109.40±10.33) min,较丘脑-对照组显著延长(t=15.954,P<0.05)。结论 磁共振示踪法是研究脑ECS内物质转运规律的有效手段,外界刺激可调控相关脑区ECS内物质的转运清除。  相似文献   

16.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乳腺癌分子亚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及其与预后因子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治疗前的MRI,测量定量参数Ktrans、Kep和Ve。测定免疫组化指标ER、PR和HER-2,并对分子亚型进行归类。比较不同分子亚型间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不同表达状态时的DCE-MRI定量参数。 结果 最终68例入组,其中Luminal A型24例,Luminal B型19例,HER-2+型10例,三阴性乳腺癌(TNBC)15例。Kep值在不同分子亚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uminal A型和TNBC的Ktrans、Kep和Ve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个亚型中,TNBC的Ktrans和Kep值最大,Ve值最小。ER-者Kep值高于ER+者;PR-者Kep值亦高于PR+者,PR-者与PR+者Ktra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Ktrans、Kep和Ve值可鉴别Luminal A型乳腺癌和TNBC;不同分子亚型及不同ER、PR表达状态的乳腺癌的Kep值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女性在绝经过程中血脂的变化情况。  方法  对北京市某社区593名年龄35~64岁的健康女性前瞻性随访3年。通过月经日记定义绝经状态, 每年检查一次血脂谱, 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并同时测定雌二醇和促卵泡激素, 以协助确定绝经状态。绝经状态的评估依据生殖衰老分期(Stages of Reproductive Aging Workshop, STRAW)。  结果  在调整年龄、体重指数和其他混杂因素之后, TC、TG、LDL-C和TC/HDL-C比值从生育期到绝经过渡期早期有下降的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到绝经过渡期晚期较生育期和绝经过渡期早期均明显升高(P均 < 0.05);再到绝经后期早期又逐渐降低, 但与绝经过渡期晚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从绝经后期早期到绝经后期晚期, TC、LDL-C和TC/HDL-C比值无明显变化, 但TG显著降低(0.45 mmol/L, P < 0.01)。比较生育期和绝经后期, 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DL-C从生育期到绝经后期一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北京社区女性血脂与绝经过程存在一定关系, 在绝经过渡期晚期TC、LDL-C、TG和TC/HDL-C比值显著升高, 但绝经后期与生育期比较无显著差异。HDL-C与绝经状态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H-MRS复合胆碱(tCho)积分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5例患者行乳腺MR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扫描序列包括MR平扫、动态增强与单体素1H-MRS,统计学分析应用t检验及ROC曲线分析,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05例乳腺病变患者中,良性病变119例,恶性病变186例。乳腺良性病变tCho积分为13.77±11.28,恶性病变为42.30±32.90。恶性病变的tCho积分显著高于良性病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tCho积分的最佳阈值为29.95,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特异度为92.44%(110/119),敏感度为60.22%(112/186)。结论 应用1H-MRS tCho积分半定量法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是可行的,结合MRI形态学特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预吸氧的护理措施对不同体重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时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140例患者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分成两组,即正常体重组(S组)和肥胖组(F组)。各组分别随机分为非预吸氧组(S0、F0组)和预吸氧组(S1、F1组)。SpO2记录时间点分别为:患者注药前、注药时和检查时的SpO2最低值。当SpO2下降至95%以下时,各组均采用呼吸支持的护理措施。比较各组在各时间点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需要呼吸道支持的患者数量。结果 检查时各组SpO2均有显著下降,其中S1组的SpO2显著高于S0组与F1组,S1组需要气道支持者数量明显低于S0组与F1组(P <0.05)。结论 预吸氧能改善正常体重患者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无痛胃镜检查时SpO2的下降。对于肥胖患者,应该加强呼吸支持的护理,预吸氧的作用可能有限。  相似文献   

20.
MR多角度屈曲观察髌股关节软骨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膝关节多角度屈曲MR扫描,观察膝关节炎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位置,判断最容易引起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运动角度,探讨膝关节的安全运动方式。方法 对22例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分别在伸直位和被动屈曲0°、10°、20°、30°、40°、50°、60°的状态下进行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加权像加脂肪抑制序列(PD-TSE-FS)扫描,矢状位图像上观察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位置。结果 髌股关节软骨内T2WI信号异常4处,局限性软骨变薄20处,关节软骨局限性缺损12处。膝关节被动屈曲时,软骨损伤在30°~60°内均有对合情况,对合最多的角度为40°,在<30°屈曲角度扫描中仅发现1例软骨损伤对合的病例。结论 膝关节屈曲30°~60°时髌骨软骨与股骨滑车软骨损伤在对应面出现的频率最高。屈曲<30°时髌骨软骨与股骨滑车软骨损伤在对应面出现的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