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朱博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27-129
目的分析胃铋镁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清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接受胃铋镁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Hp根除率、溃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的6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溃疡复发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胃铋镁颗粒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Hp根除率,减少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及溃疡的关系,试阐明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同时研究胃窦部Hp检出率。结果: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分别为57.69%及90%,胃窦部Hp检出率为84.6%;活动期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高于愈合期及疤痕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球部Hp阳性与阴性者的胃化生发生率大致相同。结论: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除与Hp直接定植于球部胃化生区,造成损害,继而形成炎症、溃疡外,可能尚有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3.
赵平  龚均  耿娟  管海涛 《热带医学杂志》2014,(11):1424-1427,154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东亚型Cag A阳性Hp感染率及与Cyclin D1表达的相关性,探索Hp致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分别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胃溃疡(GU)和胃癌(GCA)患者胃体、胃窦组织中Cyclin D1的表达变化,及Hp、东亚型Cag A阳性Hp感染率。结果 CSG、CAG、GCA患者胃体、胃窦组织中Cyclin D1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Hp阳性者胃体、胃窦组织中Cyclin D1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东亚型Cag A阳性者Cyclin D1表达明显高于东亚型Cag A阴性者(P0.05)。结论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Cyclin D1阳性表达呈递增趋势,Hp感染特别是东亚型Cag A阳性Hp感染导致Cyclin D1过量表达,使细胞周期调节紊乱,有助于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137例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功能指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水平、临床疗效、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PGⅠ、PGⅡ水平和PGR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5%(68/69),高于对照组的88.24%(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Hp根除率为94.20%(65/69),高于对照组的79.41%(54/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可降低胃蛋白酶...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作用。方法选择2001年4月~2006年8月在我院门诊或病房的就诊病人作为观察组,共70例。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中老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胃镜检查和HP检测。结果不论HP阳性或阴性,观察组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均明显重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是对胃肠粘膜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与胃十二指肠形态的关系.方法 将20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和非RGERD,比较2组的胃十二指肠形态学异常情况;将RGERD按上消化道形态有无异常分为阳性组(异常)和阴性组(无异常),全部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并予以不同的体位变化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结果 RGERD和非RGERD患者间胃十二指肠形态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阳性组患者GERDQ评分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RGERD患者胃十二指肠形态异常率明显增高;体位变化治疗对胃十二指肠形态异常的RGERD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PPI)雷贝拉唑与H2受体拮抗剂(H2RA)法莫替丁防治小剂量肠溶型阿司匹林(APC)长期使用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肠溶型APC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接受雷贝拉唑治疗的观察组和法莫替丁治疗的对照组各39例,通过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根除率、胃肠症状评分评价两种药物治疗肠溶型APC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结果两种药物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种药物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前后,Hp检测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1),治后治疗组Hp感染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药物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前后,胃肠症状评分均有显著好转(P〈0.001,P〈0.01),但治疗后治疗组的胃肠症状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好(P〈0.01,P〈0.01,P〈0.05)。结论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对小剂量肠溶性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雷贝拉唑治疗小剂量肠溶性阿司匹林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各种疗效观察指标明显优于法莫替丁。  相似文献   

8.
对220例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活检组织作HE及Wurthin-Starry银染色进行幽门螺旋菌(HP)的病理学检查,同时对50例病理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进行血清胃泌素测定及基础胃酸测定。结果发现HP在消化性溃疡时检出率为79%,慢性胃炎为60%,在十二指肠溃疡病时的检出率又高于胃溃疡病,前者为86%,后者为72%。而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型上皮化生者和活动性十二指肠炎者,HP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胃型上皮化生和非活动性十二指肠炎者。平均空腹和餐后血清胃泌素浓度在HP阳性组高于HP阴性组。基础胃酸分泌在HP阳性组高于HP阴性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四联疗法联合丹胃宁颗粒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清除率、胃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抗Hp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胆胃宁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的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胃液EGF、PGE2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评分及溃疡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GF、PG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Hp四联疗法联合胆胃宁颗粒可以有效根除Hp,减轻患者的病理症状,改善肠胃功能,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泮托拉唑对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H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这80例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等药物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泮托拉唑进行联合治疗,观察对比这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92.50%)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治愈率(6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Hp值阳性清除率(97.50%)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Hp值阳性清除率(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泮托拉唑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显著清除胃Hp,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胆囊穿刺引流术的操作难度、手术效果、术 后并发症及后续胆汁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 实验猪8 头,将其分为经胃窦组和经十二指肠球部组,每组4 头。 在腹腔镜下实时观察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胆囊穿刺引流术,并于模型复制术后10 d 处死 实验动物,取吻合口及胃黏膜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 两组均有3 头猪完全成功,两组操作成功率均为75%。 经胃窦组平均操作时间短于经十二指肠球部组(21.67 min VS 26.67 min)(P <0.05),而胃黏膜损伤病理评分 总分高于经十二指肠球部组(8.33 分 VS 6.33 分)(P <0.05)。结论 猪动物模型中,超声内镜引导下经十二 指肠球部胆囊穿刺引流术操作难度稍大,但术后并发症少,较经胃窦胆囊穿刺引流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和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下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6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内镜下的疾病类型,对其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366例患儿经内镜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单纯慢性胃炎206例(56.3%),慢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112例(30.6%),慢性胃炎并消化性溃疡48例(13.1%)。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存在胃窦黏膜和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炎症改变。Hp检查阳性者106例(28.96%),其中Hp感染者的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明显较未感染者重(P<0.01),而Hp感染与否与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严重程度无关(P>0.05)。Hp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引起胃窦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表现正常的十二指肠黏膜经组织学检查均有慢性炎症改变,其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Hp感染可引起较严重的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有症状的Hp感染儿童应予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13.
姚钢  余宪民 《现代医学》2004,32(2):99-102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 收集门诊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70例,另选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常患者55例为对照组。用快速尿素酶法和幽门活组织检查半定量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苏木素一伊红染色和Schiff过碘酸染色半定量法检测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高;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和评分与胃幽门部Hp的检出率和评分无相关关系。结论 Hp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决定因素,也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范围得以扩展的因素。十二指肠溃疡病本身的一些特点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窦粘膜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含量的关系。 方法 取7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组织作炎症活动性和炎症程度分级、Hp W -S染色和炎症介质含量测定。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炎症反应Hp阳性者比阴性者严重 ;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炎症活动性和炎症程度分级与Hp感染分级呈正相关。Hp阳性者胃窦粘膜内炎症介质含量比Hp阴性者高 ,且炎症介质含量随着Hp感染程度和胃窦炎症反应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炎症介质在Hp相关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液对大鼠胃黏膜的损伤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16只进行手术,其中8只行肝总管插管手术以引流胆汁,8只行十二指肠插管手术以引流十二指肠混合液.另外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B和C组.A、B组为DGR模型组,A组大鼠行胆汁灌胃,B组大鼠行十二指肠混合液灌胃,C组对照为生理盐水灌胃.2周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胃黏膜组织TNF-α、IL-1β和IL-4的表达.采用TUNEL技术观察各组胃黏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和B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提示造模成功.A组和B组大鼠胃黏膜细胞的TNF-α、IL-Iβ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P<0.05),而IL-4的表达在3组间无差异(P>0.05).A组和B组胃黏膜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的胃黏膜病理改变、细胞因子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均未见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不同成分的DGR液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其中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和细胞凋亡可能参与其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建中汤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小鼠胃黏膜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给BABL/c小鼠连续5d灌胃Hp悉尼菌株(SS1Hp)菌液造成Hp感染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4周给小鼠灌胃小建中汤水提组分,给药结束7d后通过胃黏膜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黏膜组织细菌培养检查小鼠Hp根除情况,并对胃窦部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小建中汤水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85%、65%、45%,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0.01),同时胃窦部黏膜炎症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小建中汤水提组分具有较好的抗Hp感染和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平顶山市区居民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因胃部不适就诊的614例平顶山市区居民的胃镜组织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类型、肠上皮化生与否进行对比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平顶山市区居民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胃角(70.83%)和胃窦部(59.06%)Hp阳性率显著高于胃体(44.16%)、胃幽门(38.89%)、胃贲门(36.36%)、胃底(30.51%)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炎症病变、息肉、腺癌的Hp阳性率分别为48.75%、39.88%、74.60%,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Hp感染率为74.32%,显著高于非肠上皮化生的3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腺癌、肠上皮化生为平顶山市区居民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顶山市区居民Hp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发生部位无关,与其胃黏膜的病理类型及肠上皮化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勃缨    姜双瑜  李新悦    吴玉梅    张瀛    徐松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8,(3):201-204
目的:研究磷脂复合物改善阿司匹林对大鼠胃肠道刺激性的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阿司匹林片剂、阿司匹林磷脂复合物和阿司匹林磷脂复合物胶囊。实验前大鼠禁食12 h,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300 mg/kg)14 d,14 d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动物并解剖取胃,进行HE染色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胃部损伤情况。结果:阿司匹林磷脂复合物组的胃组织无明显病变,其胃损伤情况明显低于阿司匹林普通片剂组(P<0.05)。结论:磷脂复合物能有效改善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与p53基因、BcL-2基因、Fas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在不同胃病黏膜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BcL-2、Fas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IM、Dys)组中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Bcl-2的阳性表达率在GC、Dys和IM组中明显高于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在GC及Dys组中表达明显低于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C、Dys及IM中,Hp感染(+)组中p53、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Hp感染(-)组,Fas基因蛋白的表达低于Hp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Hp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Hp感染与细胞凋亡调控蛋白p53、Bc1-2及Fas之间存在相互协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病变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关系,试图为进一步完善Hp根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观察青年组、老年组组间及各组内不同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青年组不同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老年组仅见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与Hp感染密切相关。结论:对所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必须进行Hp根治治疗。而对于其他的胃黏膜病变者,Hp根治治疗在中青年者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