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嗜人按蚊分布区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筛选以往有效的防治措施,设立监测试点研究甲、乙方案对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的防治效果。结果 用甲、乙方案观察的试点,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在发病率1/万~1‰的地区发生了1例继发病例,发病率在1/万以下地区,两方案的防治效果无差别。结论 在发病率大于1‰以上地区,可选用原抗疟试点的防治措施;发病率在1/万~1‰的地区除对疟疾病例进行根治外,还需选用溴氰菊酯处理蚊帐;发病率1/万以下地区只需选择对疟疾病例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嗜人按蚊区疟疾回升因素及控制流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雒乡位于建阳县西北部,1989年疟疾死灰复燃,年发病率为350.94/万,主要传疟媒介系嗜人按蚊,用2.5%溴氰菊醋浸泡蚊帐灭蚊和根治传染源的防治措施,经2年实施后,未再捕到该蚊,1991年发病率降至6.29/万,1992年停止灭蚊,发病率稳步下降,为3.14/万。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和简单合理的监测管理方案,从而达到加强对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防治,提高防治措施的效果.得出结论:发生疟疾暴发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嗜人按蚊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2和1993年的6~9月,在海南省19个市、县,22个乡(镇)、农(林)场选89个居民点开展嗜人按蚊地理分布调查。结果除了在1990年8月曾发现嗜人按蚊的文昌县铺前镇南北沟一个点捕获嗜人按蚊30只(人房5只,牛诱25只)外,其余88个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表明该种蚊在海南省的分布很局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时疟疾媒介嗜人按蚊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潜力,方法:交配后3-5d龄的的雌性嗜人按蚊通过溴氰菊酯药帐吸豚鼠血,控制蚊虫48h死亡率于50%左右,存活蚊产卵并按常规方法饲养传代,连续选育18代,每两对幼虫及成蚊进行敏感度测定,求出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成蚊半数击倒时间(KT50)、成半数致死时间(LT50),并计算各自的抗性指数。结果:选育过程中按蚊幼虫抗性指数均小于2.0,成蚊抗性指数也小于2.0,结论:模拟溴氰菊酯浸泡蚊帐条件下嗜人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抗药性的潜力小,提示局部选择性应用菊酯杀虫可能对媒介按蚊的抗性抗压力较小,可延长菊酯杀虫剂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嗜人按蚊分布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四川省嗜人按蚊分布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在嗜人按蚊分布区按地理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村组,对嗜人按蚊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2个村组,既有山区、深丘,也有浅丘、平坝,平均气温15.1-17.6℃,相对湿度81%-84%,年隆雨量965.8-1203mm,均种植水稻,稻种植面积各调查点分别在17.85%-88.95%之间,农民住房以瓦房为主,多为独院,人均耕牛数0.006-0.08头,人均养猪数0.23-1.27头。人均年收入650-1608元。结论:嗜人按蚊分布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对嗜人按蚊的孳生繁殖、种群数量、疟疾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嗜人按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传坤 《中国热带医学》2005,5(2):396-398,384
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是我国独有的传疟媒介,主要分布于北纬22°~33°广大低山、丘陵岗地和浅丘平畈区。该蚊喜吸人血,传疟效能高,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疟疾流行严重。近年证实在北纬42.5°的辽宁省法库县有嗜人按蚊,但其生态习性明显别于33°以南地区,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综合应用形态学、遗传杂交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各地的嗜人按蚊作更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的媒介防制和疟疾防治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嗜人按蚊是我国北纬33°以南地区主要传疟媒介之一[1]。1990年6月线会霖等首次在海南省文昌县铺前南北沟一带发现嗜人按蚊[2],1991~1993年组织全岛性调查未发现该蚊新的分布点[2]。1991年3月开始在南北沟设点,观察该蚊的生态习性,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区概况观察区范围3Km’,位于海南岛东北角——文昌县铺前镇东海岸边,北纬20oil’,东径110.75,,为岛东林场林区之一,观察小屋(点)距农村在4Km以上,附近有4~5间临时棚屋和2间砖瓦房,常住几位老人(巡海作业者),时有流动渔民、伐林工人或其他作业…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江苏省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全省各县1989-2000年疟疾疫情资料,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或阳性率进行相关分析或率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全省年发病率变化趋势与两种按蚊共存地区的发病率呈一致关系,中华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平均年发病率为 0.10/万;而两种按蚊共存地区平均发病率为1.86/万,明显高于中华按蚊单一区(p<0.01),且有向毗邻地区扩散的趋势。本地居民友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06%,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55%,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IFA阳性率与发病率呈相关关系。结论 两种按蚊共存地区及其毗邻地区疟疾潜在流行的危险性较高,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出现较大流行和反复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广东省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疟疾传播强度,为控制疟疾爆发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按蚊密度调查等方法在广东省珠海市和惠州市进行媒介能量的调查和研究。结果广东省珠海市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为5.863,中华按蚊为0.663;广东省惠州市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为2.770,中华按蚊为0.249。结论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8~11倍,说明嗜人按蚊在广东的传疟作用较中华按蚊更为重要,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广西曾经是我国的疟疾四大高发省份之一,2019年经国家考核消除疟疾。目前输入性疟疾成为广西疟疾的主要传染源,这种传染来源、传播媒介和易感人群的改变,将导致消除疟疾后整个输入性疟疾的发生和流行过程发生巨大的改变。广西的主要传疟按蚊发生了改变,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广西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的孳生环境及习性、各地的季节消长及其变动原因、传播疟疾媒介能量和作用等基础方面重新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本文综述了广西防控疟疾从1950年起对媒介按蚊分类、生态学、抗药性、防治经验等方面大量的成果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防控输入性疟疾中媒介按蚊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及空白区域,探讨广西消除疟疾后的巩固阶段,对媒介按蚊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原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广西环江县在消除当地疟疾后的传疟按蚊种类及密度监测结果。方法 收集整理该县历年人房和牛房传疟按蚊资料及近2年按蚊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3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该县历史上存在按蚊种类20种,传疟按蚊种群密度依次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的人房密度高于其它传疟按蚊,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高峰密切相关,嗜人按蚊的唾液腺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5/1 585)。1982—1983年采用通宵人工捕蚊的方法观察结果显示,人房嗜人按蚊密度占55.68%,中华按蚊占21.77%,日月潭按蚊占19.81%,微小按蚊占0.05%。牛房嗜人按蚊密度占6.21%,中华按蚊占67.55%,日月潭按蚊占13.89%,微小按蚊占0.07%。2015—2016年在该县大安乡采用通宵灯诱方法捕蚊观察,2015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604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35.43%,室外占34.27%,人房占30.30%。2016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811只,经鉴定99.63%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54.25%,室外占36.37%,人房占9.00%,在5月份的牛房和室外分别捕获嵌斑按蚊1只和日月潭按蚊2只。结论 该县目前的传疟媒介是以单一的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传疟媒介按蚊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8年选择隆林各族自治县历史上发现传疟媒介按蚊种类较多、疟疾流行较严重的村屯作为监测点,于每年4—11月份每月上旬两次、下旬两次在人房、畜舍和户外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开展媒介监测工作,并对捕获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2014—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在各监测点共捕获按蚊11种35 952只,其中中华按蚊占按蚊总数的99.33%(35 712/35 952);其他按蚊仅占0.67%(240/35 952),分别为多斑按蚊68只、迷糊按蚊21只、嵌斑按蚊和派登按蚊各10只、斯替芬按蚊5只、印神按蚊4只、环斑按蚊2只、美彩按蚊8只、汉南浦亚种94只、微小按蚊4只、无法鉴定14只。未捕获日月潭按蚊。调查场所捕获按蚊数由高到低为:畜房>室外>人房;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按蚊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结论 隆林各族自治县按蚊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畜房密度最高,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到日月潭按蚊,但仍存在少量微小按蚊。  相似文献   

15.
广西2003年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锦辉  林珍  覃业新 《中国热带医学》2005,5(2):238-239,241
目的分析2003年广西疟痰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加强重点疫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全区疟疾疫情资料和各种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003年全区疟疾发病率为0.69/10万,比上年下降14.81%.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占全区疟疾病例总数的77.74%,本地感染病例数占22.26%,80%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分布在8个县的林场、移民区和黔桂两省交界的31个乡(镇).结论随时掌握疟疾疫情动态,采取有效防治对策,是控制疟疾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05~2013年丹东市疟疾病例的流行特点,为制定疟疾防控策略和实现消除疟疾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丹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年来收集的疟疾病例信息,对丹东市2005~2013年疟疾病例的发病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丹东市共报告疟疾病例52例,疟疾发病在地区分布(χ2=33.77,P0.01)、性别(χ2=24.38,P0.01)、职业别(χ2=20.20,P0.01)、发病月份(χ2=32.89,P0.01)和各年份感染类型(χ2=38.63,P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疟疾本地病例以间日疟为主,呈逐年减少趋势,输入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呈逐年增多趋势,且88.46%的输入病例与非洲劳务输出有关。有40.38%的病例在病后1~3d内就诊,所有病例病后平均就诊时间为13.84d,其中初次发病平均病后就诊时间为9.6d,复发病例平均病后就诊时间为18.27d;69.23%的病例由县(市)级医院报告;经多年开展监测点居民入户调查,居民防蚊意识和疟疾知晓率均有所提高。结论文化程度较低的男性中老年出国劳务民工是丹东市输入性疟疾的主要人群,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断水平亟待提高;今后要继续开展以医院为基础的疟疾监测并适时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监测和现场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残存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自然消长,探讨种群扩散的可能性。方法:以通宵人饵帐诱法计算叮人率,以清晨人房搜捕法长期观察嗜人按蚊种群变化及其自然消长。结果:1986~1996年观察期间,残存嗜人按蚊自然种群从未见明显增加,长期维持较低密度,平均叮人率为1.08只/m.n,人房搜捕法每次仅捕获2.2只,当地嗜人按蚊活动高峰期出现于6~7月。茶场、四公里林场和下洪元观察点的残存嗜人按蚊分别于1992和1997年相继自然消失,此后未再捕及,三都自然村和周围村落观察期间从未发现嗜人按蚊。结论:嗜人按蚊未发现扩散,水稻田实行轮灌和冬季烤田是影响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并导致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和分析嗜人按蚊核糖体DNA(r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研究嗜人按蚊rDNA-ITS2序列的种属特异性及不同个体rDNA-ITS2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ar Polymorphism,SNP)。方法用DNA提取试剂盒从嗜人按蚊中提取DNA摸板,利用蚊虫5.8s和28S序列的保守性设计特异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以扩增嗜人按蚊rDNA-ITS2基因,扩增产物经回收纯化后连接到TA载体,经amp^+LB固体平板筛选的阳性克隆。经amp^+LB液体培养基培养后进行PCR鉴定、EcoRI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经PCR反应扩增出全长556bp的嗜人按蚊rDNA-ITS2基因。纯化后重组克隆经PCB鉴定可重现556bp的特异性条带,其酶切产物亦与目的基因PCR产物位置相同。嗜人按蚊6个克隆的同一性为99.6%,其rDNA-ITS2基因单核苷酸存在颠换和插入,在556的范围内有一个A→T,一个G→T的颠换;一个T的插入。结论嗜人按蚊rDNA-ITS2序列在种间高度保守,但不同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SNP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