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从1979年到1989年底,我院共行心脏生物瓣膜替换术60例。到1997年初,有15例瓣膜功能发生障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11性,女4例。年龄29~41岁,平均34岁。临床症状大部分为胸闷、气急、不能平卧,个别出现下肢水肿或腹水。胸骨...  相似文献   

3.
4.
自1991年4月至2005年3月我们采用改良Manouguian法对7例成人心脏瓣膜病合并主动脉瓣环窄小患者施行了主动脉瓣环扩大、心脏瓣膜替换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应用自体心包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无支架自体心包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1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自体心包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11例均存活,顺利出院,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2±5.6个月。1例因中等量反流而行二次手术,其余10例心包瓣膜功能良好。 结论 该手术是一种治疗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较为理想的方法,术后患者无需长期抗凝,手术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4年~1998年共收治4例二尖辦生物辦衰败病人,重新施行了二尖辦置换术(国产C-L碟瓣)。1例病人因术中出血,术后并发脑水肿死亡,余3例病人全部康复出院 患者年龄在38~42岁之间,二尖辦区生物辦置换时间平均在10年左右,二尖瓣再狭窄2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2例。 术中所见:所有病例均可见原生物瓣瓣体僵硬、增厚,有不同程度钙盐沉积,关闭不全患者可见瓣叶穿孔、撕裂。 手术要点:胸骨后粘连是二次手术最棘手问题,顺利进胸,建立体外循环是手术成功关键。胸骨后组织分段游离,分段锯开可减少一次锯开胸骨撕裂心脏的危险。先建立体外循环再游离上、下腔静脉是重要手术步骤,可防止心脏撕裂后大出血休克的危险。切除原生物瓣组织先从大瓣中点开始,再沿顺时针或逆时针切除,注意保留足够的瓣环组织,注意清除组织碎块及线头。上机械瓣一般采用间断带垫片褥式缝合。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因二次换瓣创伤大,术中渗血量大是最常见问题,我们有2例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抑肽酶,可有效减少术后渗血量。术后延长呼吸机支持时间,应用有效强心药及扩血管药物,有利于术后心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双瓣替换术后早期左心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0.
生物瓣替换术后的衰败使病人面临再次换瓣手术,与第1次手术相比,再次换瓣操作困难,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现报告我们为62例生物瓣失功病人再次换瓣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1.
心脏换瓣术后抗凝治疗并发症的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美荣 《护理学杂志》1990,5(4):158-159
心脏换瓣术后,因人造瓣膜置入心脏其粗糙面易形成血栓,继发脑、肺等重要器官的栓塞,所以术后需抗凝治疗。临床资料我所1975~1989年共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202例,均实施了抗凝治疗,其中生物瓣置换术91例,机械瓣置换术111例,并发出血和栓塞数见附表。并发症常于术后第8天到6周内发生,最长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人工瓣心内膜炎罗军综述朱晓东审校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心内膜炎是一种常见且危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药物及手术治疗,死亡率较高。1发生率:文献报道,六、七十年代为3~10%,近年已降至1~4%(平均2%)〔1~5〕。主动脉瓣位的发生率高于二...  相似文献   

13.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95例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相似文献   

14.
1例12岁女性患者因“左上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完全型房室间隔缺损,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狭窄,左异构,单心房,下腔静脉-半奇静脉引流”入院。术前超声显示共同房室瓣增厚、卷曲,对合不良,中大量反流,以左侧房室瓣为主;主肺动脉发育差。手术保留房室瓣,取31#二尖瓣机械瓣,以2/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于二尖瓣瓣环。横断主肺动脉,5/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近端,远端与20#Gore-tex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将肝静脉自右房壁切下,与人工血管另一端吻合。术后血氧饱和度95%~100%之间。出院前复查超声、CT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正常。虽然,共同房室瓣成形是瓣膜处理的首选,但当瓣膜功能障碍过于严重、成形很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勉强进行瓣膜成形术将使手术的风险骤然提升。此时,人工瓣膜的置换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巨大心脏患者换瓣手术治疗吴春齐李金声李金启刘亚湘心脏瓣膜病巨大心脏者,大多累及多个瓣膜,心肺功能严重减退,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983年以来,我科共为43例巨大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了换瓣手术,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3例,男性18例,女性25...  相似文献   

16.
17.
降低失功能心脏生物瓣再手术死亡率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1981年10月至1994年12月60例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再次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病人年龄16~62岁(平均36.1±7.3岁)。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26~168个月(平均102.9±24.6个月)。手术死亡7例,手术死亡率11.7%。前期(1981年10月至1985年12月)死亡率57.1%(4/7);后期(1986年1月至1994年12月)死亡率5.7%(3/53)(P=0.0001)。结论:对生物瓣失功能病人应及早行再换瓣术、术前应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勿过多游离心包粘连、注意心肌保护、术后重症低心排者积极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535例GK双叶机械瓣的使用情况,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对535例瓣膜病患者采用GK双叶机械瓣膜行心瓣膜置换术,其中男201例,女334例;年龄23~63岁(47.12±9.10岁);风湿性心脏病402例,退行性病变10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8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13例。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所有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及有效瓣口面积的变化。结果本组手术死亡率为0.75%(4/535),2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律失常。术后返院随访53l例,随访3个月,无I例发生心脏事件,术后心功能恢复至I级363例,Ⅱ级168例。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患者术后LVEF较术前提高(67.76%±5.88%VS.56。00%±10.87%,t:3.197,P=0.001),术后跨瓣压差较术前降低(24.27±5.45mmHgVS.54.25±30.59mmHa,t=3.216,P=0.001)。置换二尖瓣位和主动脉瓣位机械瓣的术后跨瓣压差低、有效瓣口面积大,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GK双叶瓣在植入后由于其有效瓣口面积大、术后跨瓣压差低,能获得很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后瓣周漏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我们报告2292例植入2575枚人工心脏瓣膜,发生瓣周漏者13例,发生率为0.51%(13/2575)。外院术后瓣周漏转入我院者5例。15例中再次手术,单纯修补5例,重新换瓣10例。本组死亡5例。另3例瓣周漏因心功能尚好,暂未手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心不停搏双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及手术技术。特别强调:①体外循环流量必须维持平均动脉压大于6.7kpa,预充液内加入少量去甲肾上腺素(1μm/kg)有助于提高灌注压。②33℃浅低温有利于心脑等重要脏器保护和手术操作。③主动脉瓣转换时,冠状静脉窦送行灌注流量在200-300ml/min之间。④左心术毕,注意充气排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