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小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微小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和即刻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我们应用pfm公司DUCT-OCCLUD弹簧圈为37例PDA患儿作了堵塞术.PDA平均最小直径为1.1±0.2mm(0.5~1.5mm).结果 37例PDA堵塞术均获成功.堵塞后10min行升主动脉造影无一例有残余分流,即刻堵闭率为100%.平均透视时间为22min(7~32min).住院时间为5天.在平均1.3年(1月~2年)随访中,没有溶血、延迟的弹簧圈漂移、PDA再通、血栓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也没有左肺动脉狭窄及主动脉狭窄.结论应用DUCT OCCLUD弹簧圈,通过改良的操作方法,可安全有效地治愈微小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2.
自 1998年 11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科采用新型栓子实施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术 2 0 0例。现重点总结 2 0 0例PDA封堵围手术期观察和护理的经验体会。1 临床资料共 2 0 0例 ,男 6 2例 ,女 138例 ;年龄 5个月~ 6 8岁 ,其中≤ 10岁 113例 ,>10岁 87例。研究对象为 :经严格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确诊单纯PDA患者。2 方法和结果2 .1 方法  (1)≤ 10岁用氯胺酮全麻 ,必要时用地西泮辅助 ,>10岁用利多卡因局麻 ;(2 )心电监测和备好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及血气分析仪 ;(3)采用Seldinger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并置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自然闭合时间及不同情况下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方法:应用ACUSON128XP/10彩超仪观察动脉导且细、长度、分流方向、时相及速度、分流压差。选择导管内径2~4.3mm新生儿共29例,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追踪观察。结果:自然闭合者3个月内25例,占86.2%;6个月2例,占6.9%;12个月1例,占3.4%;1例早产、低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房间隔小缺损,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19例40岁以上PD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并与76例年轻患者(≤40岁)比较。结果:中老年组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年轻组(分别为84.2%vs50.0%,P<0.05和31.6%vs7.9%,P<0.05)。19例中老年人PDA患者,18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与年轻组无显著差异(94.7%vs94.7%,P>0.05),无1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封堵后15~30min复查主动脉弓降部造影,13例无残余分流,6例微量到少量分流;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峰值与封堵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2±12mmHgvs.49±28mm-Hg,P<0.05)。18例封堵成功的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主-肺动脉水平均无残余分流,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进一步下降至26±4mmHg。结论;中老年人PDA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心功能差,经导管封堵中老年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3~55岁,体重10~62 kg,肺动脉高压26例,肺动脉平均压33~61 mm Hg(1 mm Hg=0.133 kPa),19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漏斗型29例,管型6例,最窄处直径2~10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3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6~96个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DA介入封堵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106例婴幼儿的护理,总结该术式的护理工作对治愈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重要性。方法:针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前术后的护理,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6例中,104例封堵成功,2例行心外科手术,成功率达98%,经过术前、术后的仔细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10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1年,无与护理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难点是婴幼儿年龄小,不会诉说,要求工作人员精心、耐心、用心去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电、血压、体温、尿色、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心脏杂音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表超声经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在心外科经胸微创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经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观测40例单纯PDA患者的类型、大小及分流情况,指导术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并引导封堵术全过程。 结果PDA管型17例,漏斗型23例;长度5~19mm,主动脉端内径5~19mm,肺动脉端内径3.5~15mm;封堵器大小6~22mm;6例术后即刻显示少量分流,4例术后1周复查见少量分流。 结论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具有不干扰外科操作和全程监控的特点,在引导心外科经胸微创PDA封堵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探讨其经验及评价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29例患者,经导管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并于术后24~48小时行彩色多普勒心脏B超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9例全部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彩B检查动脉水平分流面积由术前6.95±3.78cm~2降至术后0.36±0.86cm~2(P<0.0001)。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期疗效肯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封堵器。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7例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栓塞术,5例栓塞成功,无共发症,文中对PDA栓塞适应症、栓塞方法、泡沫塞子直径选择、并发症和PDA失败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经导管用Rashkind伞进行封堵。超声检查示19例患者PDA均为管型,直径为3~8mm,平均4.6mm。心血管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平均4.69mm。3例患者用12mm封堵伞,16例患者用17mm封堵伞。术前、术后三天及术后一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心腔大小变化。结果:1.术后仅1例出现封堵伞脱落,手术成功率为94.7%。术后三天复查,有3例存在残余分流,占15.8%,一年后复查仅1例有分流,占5.3%。2.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术后三天左室内径即有显著的回缩,左房及肺动脉内径也有明显的减低。结论:经导管的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较高的有发展前途的非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例MRI诊断的动脉导管未闭,并经超声心动图及手术证实。女,11岁。住院号127485。患者每于活动,跑步等时党心悸,气促,体检发现有心脏杂音入院,平素无紫组、咳嗽及咯血。体检:胸廓无明显畸形,心尖访动位于第6助间左锁骨中线外3cm,主界向左下移,心律齐,胸骨左旁第二助间可及明显颤动,且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双下肢可闻及枪击音。心电图检查:奏性心律,左室高电压二维超声心动日检查提示:左房左定增大三尖辩无增厚,开关正常。右室大,三尖田无增厚,未见返流及湍流。主动脉与主肺动脉间见一异常通道,内径0.gcm,…  相似文献   

12.
经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未闭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经心导管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发展的心脏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不开胸,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Amplatzer封堵器法,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2002年4月,我院心内科导管室利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地治愈了1例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中的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唐莉  陈新 《现代护理》1999,5(11):10-11
在胎儿期,动脉导管为连接主动脉的正常血管结构,由左侧主动脉第六弓的背部发育而成。胎儿出生后管腔开使闭塞,少数病例可延迟到1岁左右,成为动脉韧带。如果未闭合就称之为动脉导管未闭(PDA)。临床上分为三型:“窗型”、“漏斗型”,“管型”。其中以漏斗型为多见,以往对这类疾病治疗均需在全麻下开胸行动脉导管结扎木。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我院于1998年3月份以来对20例(PDA)的患者施行介入堵闭术,17例获得成功,3例患者由于导管过大栓子无法固定而放弃。现将我们在PDA栓塞术护理配合的经验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6 kg,肺动脉平均压33~49 mm Hg,4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10例,漏斗型5例,最窄处直径2~9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3~36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 1996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采用常温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 (PDA)结扎术治疗PD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 3 0例 ,方法简单、效果满意 ,无并发症。现将其转流、手术方法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3 0例 ,其中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2~2 3岁 ,平均 9岁 ;合并室间隔缺损 19例 ,房间隔缺损 9例 ,法乐三联征 2例 ;管型导管 2 7例 ,漏斗型导管 3例。1 2 转流、手术方法 中度稀释使红细胞压积平均为 0 2 5左右。预充液预热。胸骨正中切口 ,剪开心包并向肺动脉主干延长至心包反折处。肝素化后插主动脉及上、下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临床疗效。方法:从1996年8月至2001年5月应用Rashkind双面伞法、Sideris纽扣式补片法、弹簧圈法以及Amplatzer蘑菇伞堵闲法关闭6例PDA患儿。结果:6例均一次性堵闭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有小量残余分流2例,其中1例术后24h心脏彩超显示小量残余分流消失;其它4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应用弹簧圈法及Amplatzer蘑菇伞法堵闭PDA,临床疗效可靠、安全,可作为治疗小儿PDA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简称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型,多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心血管畸型并存.采用导管内填塞术治疗具有不受年龄限制、手术时间短、无需开胸、费用节约、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左右,发病率女多于男约为3:1。PDA按其基本形态可分为三个类型:漏斗型:导管的主动脉端较粗,肺动脉端较细,状如漏斗,此型最多见。圆柱型:导管的主动脉及肺动脉粗细相等,状如圆柱,也称管状型。窗型:导管短而粗形似间隔缺损,又称缺损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33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骨左缘第2肋间作长1.5~2.5cm切口,显露肺动脉并于肺动脉前壁缝荷包,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置人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结果封堵成功32例,失败1例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3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