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密度间日疟原虫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性。方法:对蚊传人工感染滇南间日疟原虫的38例志愿者,于原虫出现日及各次临床发作时抽取病人静脉血,用离体吸血法感染中华按蚊,以显微镜下在蚊胃壁查见卵囊为感染阳性。结果:虫现期原虫不能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高于100/μl以上的初发病例,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随病程的延长和原虫密度的增高而上升;复发期间日疟原虫对按蚊的感染率和感染程度远远高于初发病例,其原虫密度只要在1/μl以上即可使按蚊获得感染;原虫密度大于1000/μl的初发病例和大于100/μl的各组复发病例均能使按蚊获得较高的感染率、蚊胃阳性率及卵囊指数。结论:间日疟临床发作期是传播疟疾最危险的时期,复发病例是疟疾扩散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传染源;选择实验感染病例时,初发病例以虫数高于1000/μl、复发病例高于100/μl者为佳。  相似文献   

2.
3.
我们于1989年8~10月,在沧源县班老乡进行了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现场观察,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区概况沧源县班老乡有6个行政村,选取上班老行政村的1~4社为浸帐区,人口816人;5~8社为对照区,人口663人。两区居民绝大多数为佤族,经济、文化落后,多居住在人上牛下、以竹笆为墙的草屋内,多数人无使用蚊帐的习惯,人均帐为1.8人一顶,并有夜间露宿的习惯。该村以山地为主,水田较少。溪河水少,水质清凉,为按蚊的主要孳生场所。1988年该乡发生疟疾暴发,全乡疟疾病人数741人,为近年来发病最高年。(二)杀虫剂及浸帐方法实验所用敌杀死为法国罗素·优克福公司生产。以15mg/m~2(有效成分)预先计算好每顶蚊帐的吸水量和敌杀死用量,将蚊帐浸泡后晾干使用。浸帐使用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4.
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饲养中华按蚊过程中,发现蚊幼虫密度影响蚊虫的生长发育。为此,我们采用相同的温度、营养和水体等条件,观察蚊幼虫密度对其蛹化、羽化和成蚊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选用实验驯化的上海株中华按蚊。将雌蚊在24h内产出的卵置于6~8℃冰箱内24h后,予以孵化。随机取24h内孵出的一龄幼虫,按不同实验组,每盆放置幼虫75、150、300和600条,每组2~3盆。搪瓷盆内水表面为15cm直径(幼虫密度分别约为0.42、0.85、1.69和3.39条/cm~2),水深3cm。室温控制在28±1℃,相对湿度为70~80%。按常规方法饲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河南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DDT、氟氯氰菊酯、马拉硫磷和溴氰菊酯的敏感性,为制定疟疾媒介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6月在河南省桐柏县、淮滨县和永城市3个县(市)现场分别捕获吸血后中华按蚊成蚊417、421和433只,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滤纸接触法进行检测,计算中华按蚊分别接触4%DDT(1.428g/m2),0.15%氟氯氰菊酯(0.0 534 g/m2),5%马拉硫磷(1.78 g/m2)和0.05%溴氰菊酯(0.0 178 g/m2)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和24 h后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死亡率98%~100%为敏感群体(S级),80%~97%为初步抗性群体(M级),80%以下为抗性群体(R级)。结果桐柏县、淮滨县和永城市3个县(市)中华按蚊接触DDT的KT50分别为206.13、877.04和826.81 min;接触氟氯氢菊酯的KT50分别为206.43、85.39和427.60 min;接触马拉硫磷的KT50分别为19.98、48.05和97.79 min;接触溴氰菊酯的KT50分别为1122.50、89.65和960 min。接触4%DDT 24 h死亡率分别为82.52%、57.41%和65.69%,抗性级别分别为M、R和R级;接触0.15%氟氯氰菊酯24 h死亡率分别为91.89%、85.00%和72.73%,抗性级别分别为M、M和R级;接触5%马拉硫磷24h死亡率分别为95.10%、95.37%和93.16%,抗性级别均为M级;接触0.05%溴氰菊酯24h死亡率分别为92.08%、77.14%和63.46%,抗性级别分别为M、R和R级。结论河南省中华按蚊对DDT、氟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已产生较强抗性,对马拉硫磷产生初步抗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按蚊生活周期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按蚊是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有关其产卵次数曾有报道[1 ,2 ] ,但在实验室系统观察自然交配和人工交配产卵次数的有关资料未见报道。本文对其作了实验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蚊虫饲养条件 养蚊室温度 (2 6± 1)℃ ,相对湿度 70 %~ 80 % ,每天 4 0 W日光灯照射 10 h,成蚊饲料为葡萄糖水和鼠血。1.2 蚊虫来源 中华按蚊采自广西浦北县 ,在实验室驯养多年的自然交配种群。1.3 实验方法 幼虫化蛹后单管饲养羽化 ,自然交配和人工交配后观察其产卵次数。自然交配 :羽化 3~ 5 d的雌雄蚊按 1∶ 3放入笼内自由…  相似文献   

7.
蚊虫种群动态的研究,有自然和实验种群之分。它对蚊虫测报与防制,以及蚊传疾病的监测,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流行病学意义。本文系鲁南滨湖稻改区——济宁市郊区唐口等乡,1975~1988等年(即稻改第11~24年),常年水稻面积占耕地总面积80%左右,7~9月定点、定时、定人的观察结果。 一、雌雄蚊比例:夜间吸血活动场所(傍晚室外人帐3h,1987年7~9月唐口乡),雌蚊占绝大多数(99.63%);而白天栖息和分布场所的稻田,则雄蚊约  相似文献   

8.
<正>80年代我区在城乡使用DDT灭蚊,对嗜人按蚊有高效作用,而对中华按蚊则不然。于是我们试用溴氰菊酯杀灭中华按蚊成蚊。结果显示栖息人房的群体有高效,而对栖息牛房者则反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灭蚊区基本情况:选择历年来间日症和马来丝虫病发病较高,近年未用过化学杀虫剂的建阳市童尤乡东泽村作为灭蚊观察村。全村95户443人,分居4个自然村,居民房屋结构以泥砖墙为主较为集中。 观察方法 一、选择金岑头,胡竹洞两个自然村作为灭蚊区,另东泽,渗元岑两村为对照区。两村2.5Km。组织专人作人,牛房全面地室内滞留喷酒灭蚊。 二、灭蚊和对照自然村,各选择有代表性人房8间,牛房2间为灭蚊前后蚊密度观察点,灭蚊前4周,前1天和灭坟次日及第1~4周各捕蚊1次,计算蚊  相似文献   

9.
赣榆县中华按蚊疟疾媒介能量调查江苏省赣榆县卫生防疫站(222100)刘浩坤,孙曰快,王福绪,单建声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70年代暴发流行时发病率高达27.6%。当地传疟媒介是中华按蚊。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1985年疟疾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桑植县中华按蚊生态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为了解本地区中华按蚊生态习性,作者在全县9个乡进行了调查。方法与结果1中华按蚊捕获情况在全县9个乡随机选择牛房、人房、野外、通霄蚊帐,分别捕获中华按蚊43次5951只,20次88只,17次1068只,15次419只,平均密度分...  相似文献   

11.
赣榆县中华按蚊疟疾媒介能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水螨寄生中华按蚊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螨是蚊类,特别是按蚊体上最易寄生的一种体外寄生虫。我国有关水螨的记载始于1933年,冯兰洲报道了吴淞、厦门、武昌三地中华按蚊寄生水螨情况。之后,吴家荣[1]、陈健行等[2]、裘明华[3]、蓝艳华等[4]、刘亦仁[5]分别报道了贵州、浙江、四川等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中华接蚊和类中华按蚊通过杂交以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每种按蚊各3个品系,分别采集自日本北海道至九州之间的远轻、轻井泽、鹿屋和轻井泽、远轻、门别。以中华按蚊的轻井泽品系和类中华按蚊的轻井泽品系,和以中华按蚊的远轻品系和类中华按蚊的轻井泽品系,分别进行种间杂交,并以中华按蚊和类中华按蚊的种内杂交作对照。结果种间杂交与它们的对照组之间产卵数虽则十分相近,第1代杂种卵的孵化百分率略有减少,而且大部分在幼虫阶段死亡。在中华按蚊和类中华按蚊之间第1代杂种的495个孵化卵当中,仅获得6只成蚊。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黄淮平原河网地区,中华按蚊于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6月下旬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至8月下旬形成第2个高峰,从9月起密度急剧下降。11月中旬进入越冬期。但在豫南丘陵稻作区,该蚊于4月中旬即开始活动。在豫北旱作区只出现1个高峰。种群密度在稻作区较早作区约高6倍,此与降雨量、气温、农作物品种的不同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一种按蚊叮人率的调查方法,用特制的人饵诱蚊小屋代替常用的人饵通宵诱捕法。1982和1983年的7~9月,中华按蚊捕获数最多的60天(7月下旬~9月中旬),诱蚊小屋内按蚊叮人率分别为1.7和1.0。同时期通宵诱捕按蚊的叮人率为14.6和20.9;居民蚊帐内按蚊叮人率为0.26和0.32。诱蚊小屋法计算的叮人率介于通宵诱捕法和蚊帐法之间,其季节消长趋势亦一致。表明诱蚊小屋法可以取得比较接近于自然条件的按蚊叮人率。  相似文献   

16.
浦北地区中华按蚊生物学的实验观察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21李锦辉,李凤文,郭傅坤,王槐芳在相同实验室条件下(室温26.0±1℃,相对湿度70.0±10%,光照10—12h),饲养观察了中华接蚊的繁殖率及生活史各阶段的一些生态习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华按蚊发育繁殖规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实验室驯化的福州地区第19代中华按蚊为实验材料,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80%条件下观察该蚊的生活周期,研究其发育繁殖规律。 投卵1500个,2~5d依次孵化出1036、140、42和8个,平均孵化时间2.21d,卵期存活率81.3%。观察幼虫1220只,第8d开始化蛹,14d全部蛹化,蛹化率87.8%,幼虫期平均发育时间为10.41d.观察蛹1071只,24h内羽化292只,24~48h羽化756只,羽化率97.8%,蛹期平均发育时间为1.72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南省濮阳市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为当地传疟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为调查点,于2018年9月和2020年7月捕捉中华按蚊,采用滤纸接触筒法测定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应用WHO抗药性评价标准确定抗性级别.结果 2018年...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中华按蚊地区疟疾传播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因素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分布及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怀远县褚集镇、固镇县新马桥镇、墉桥区大店镇、蒙城县立仓镇和涡阳县龙山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情况,蚊虫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结果调查15个行政村,5 987户,24 433人,有纱门、纱窗690户,蚊帐6 727顶,蚊帐拥有率27.53%;使用蚊帐10 260人,蚊帐使用率为41.99%;经常使用蚊香及杀虫剂灭蚊户分别占68.33%和27.98%。血检疟原虫阳性1 308人(均为间日疟),平均阳性率为9.17%。2005年监测点共发生疟疾1 277例,比2004年同期上升48.48%。通宵帐内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42只/顶.次,平均叮人率为0.22只/人.夜;半通宵帐内人饵诱蚊密度为3.78只/h,叮人率为5.66只/人。疟疾病人发病后及时接受抗疟治疗者仅占3.97%,隔日治疗者占11.53%。结论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的疟疾疫情回升受多种因素影响,疟疾病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海宁市属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 1 989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后疫情稳定 ,仅 1 997年在许巷镇发生 2例外来病人引起的输入继发病人。为了解当地的疟疾媒介能量、传播强度 ,分析疟疾传播潜势 ,1 999年 5月下旬至 1 0月下旬在许巷镇塘桥村进行了中华按蚊媒介能量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1 .1 叮人率 ( ma)调查采用傍晚帐内诱捕和清晨帐内扣捕相结合的方法[1 ]求取叮人率 (只 /人 )。1 .2 日存活率 ( p)调查每月从人房和畜房等处捕捉一定数量中华按蚊 ,当天解剖观察确定经产蚊比率。结合中华按蚊第一生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