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握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侧MEPs振幅显著升高(P0.001)。治疗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并至少可持续到治疗结束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能耐受10次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r TMS刺激健侧皮层M1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n=20)、低强度组(n=20)和对照组(n=20)。三组均给予常规康复,高强度组r TMS每天2次,低强度组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每次10 min,共10 d。治疗前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高强度组患侧MEPs波幅,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FMA、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高强度组明显优于低强度组(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 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可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多次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正中神经的F波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肢体的F波变化特点. 方法按Brunnstrom分级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3组,即第1组36例,第2组23例,第3组21例.19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运用肌电图学的方法,检测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对照组双侧肢体正中神经F波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第1组(BrunnstromI~II级),无论在动态还是静态下,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的F波参数均明显降低,低于健侧肢体和对照组(P<0.05),而健侧肢体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第2组(BrunnstromIII~IV级),静态情况下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的F波参数明显增高,高于健侧肢体和对照组(P<0.05),而健侧肢体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动态情况下卒中患者的健侧肢体的F波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患侧与健侧差异无显著性;第3组(BrunnstromV~VI级),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的F波参数明显高于健侧肢体和对照组,其中波幅增高明显(P<0.05),出现率也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卒中后运动模式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一个异常运动模式的过程,它包括患侧和健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针刺时机综合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及ADL(BI)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取健侧头部、患侧肢体穴位针刺后,再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先针刺远端穴位,留针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再进行患肢针刺。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及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康复训练融入针刺治疗过程中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SHS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做对比分析.方法 选择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6 h,5 d/周,连续 3周,同时使用吊带限制健侧上肢的活动.强制用手夹板或手套应在患者90%的清醒时间使用.对照组采用传统 PT和 OT等康复方法,每天训练患肢5 h,5 d/周,不限制健手的使用.结果 两组按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FMA) 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ADL)的Barthel(BI)评分法[1]评定,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脑卒中早期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肢体功能,但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随机筛选脑梗死后的患,通过康复治疗,借助神经电生理的方法研究大脑运动功能的可塑性。方法 采用大脑皮层电刺激仪检测12例脑梗死后拇指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分别于患病后、康复治疗前3d、康复治疗前3d、康复治疗后3d、10d、21d检测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结果 治疗前患侧拇指皮层运动代表区明显小于健侧。通过康复治疗后患侧拇指皮层运动代表区明显增大,与对照组有显差异。结论 康复治疗是脑梗死后大脑运动功能的可塑性达到最佳程度的有效手段,MEP是评价脑可塑性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高压氧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 的疗效。方法:HICH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及康复治疗,高压氧 组另予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完成DTI检查,测量患侧和健侧内囊后肢部位的 分数各向异性(FA)值,计算FA比率(患侧FA/健侧FA),同时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 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rFA值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 压氧组治疗前后rFA与FMA评分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压氧组治疗前后rFA与 FMA 评分变 化值呈线性正相关(r=0.516,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HICH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患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脑出血患,给予出血侧大脑半球局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统计治疗前及治疗后31d时Fuglo-Meyer(FMA)积分。结果 治疗31d时亚低温组患FMA积分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治疗开始越早效果越好(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上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94例,根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各47例,对照组给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解痉穴位针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FCA评分)、痉挛等级(MAS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FMA、FCA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MA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痉挛等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李敏  孟玲  刘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12(20):1955-1956
目的 观察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外伤偏瘫患者的影响,强调早期康复,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后或入院1~3 d和治疗4周对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法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肢体活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上肢和下肢的功能活动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脑外伤的患者应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应贯穿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使伤残者最大程度地尽早恢复,早日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康复疗效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7例,入院后均给以相同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3周后完成DTI检查,测量最大病灶侧及对侧相应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比值(r FA)、FA不对称性(FAasy)及健患侧FA差值。同时完成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估(FMA)。观察治疗前后患侧FA、健侧FA、r FA、FAasy及健患侧FA差值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康复治疗3周后,患侧FA、r FA、FAasy、健患侧FA差值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健侧FA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前后患侧FA和r FA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呈线性正相关(r=0.579,P=0.015;r=0.560,P=0.020);FAasy和健患侧FA差值的变化值与FMA变化值呈线性负相关(r=-0.530,P=0.029;r=-0.557,P=0.020);健侧FA变化值与FMA变化值不相关(r=-0.300,P=0.242)。结论:DTI中各参数的改变与下肢运动损伤程度存在关联性,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和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崔欣  欧阳荔莎 《现代护理》2007,13(9):854-855
目的研究脑卒中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输液对上肢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肢输液为对照组,健肢输液为观察组,将2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2组患者上肢、肩、肘关节、腕部和手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健侧肢体输液患肢的康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在健侧肢体输液,能促进患侧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输液对上肢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肢输液为对照组,健肢输液为观察组,将2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2组患者上肢、肩、肘关节、腕部和手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健侧肢体输液患肢的康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应在健侧肢体输液,能促进患侧肢体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侧刺激组及健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患侧或健侧脑皮质M1区进行rTMS治疗,持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 d及40 d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巴氏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另外每组各随机挑选3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0 d时的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对各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进行比较.结果 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IHS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以健侧刺激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患侧刺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CMCT在治疗后10 d及40 d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低频rTMS治疗能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质兴奋性及ADL能力,缓解神经元受损程度;刺激健侧或患侧脑半球M1区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刺激健侧脑半球的疗效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侧刺激组及健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患侧或健侧脑皮质M1区进行rTMS治疗,持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 d及40 d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巴氏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另外每组各随机挑选3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0 d时的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对各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进行比较.结果 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IHS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以健侧刺激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患侧刺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CMCT在治疗后10 d及40 d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低频rTMS治疗能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质兴奋性及ADL能力,缓解神经元受损程度;刺激健侧或患侧脑半球M1区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刺激健侧脑半球的疗效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铺灸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侧肢体痉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及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改良辅灸疗法,每天1次,每周5次,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价各组患者肘关节、膝关节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的Ashworth评分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均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铺灸疗法是促进脑卒中后偏侧肢体痉挛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每日1次,每次20min,每周训练5d,连续训练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MA)、步行能力(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的FMA、FAC、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双侧平均步长、健侧和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以及6min步行距离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FMA为(28.12±5.23)分,FAC为(3.92±0.86)级,健侧平均步长为(0.52±0.06)m,患侧平均步长为(0.53±0.05)m,健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51.73±1.33)%,患侧负重时间百分比为(48.26±1.33)%,6min步行距离为(373.78±23.46)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想象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超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65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超早期康复治疗组)在发病后12~24h内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早期康复治疗组)在发病后72h后开始康复治疗。对两组入院时及发病后2周、1个月、3个月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共556例完成肢体运动功能评分,606例完成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入院时两组病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组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病人康复干预2周时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组间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康复干预1个月及3个月时,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期康复治疗在改善急性脑卒中长期预后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16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偏瘫的疗效。方法除常规住院治疗外 ,早期床上肢体摆放于抗痉挛体位 ,视病情给予患侧肢体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同时采用补法针刺健侧 ;并配合患侧软瘫肌肉中频电刺激。 3周左右开始用头针加患侧肢体电针 ,并以传统的中医辨证与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相结合 ,上肢避免在屈肌处取穴 ,下肢避免在伸肌处取穴。针后配合正规的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治疗技术。结果综合康复治疗组、单纯康复治疗组与单纯针灸治疗组相比较 ,疗效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或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频率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93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4例(10 Hz TMS治疗)和试验组49例(1 Hz TMS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及步态。结果 实验组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SS-QOL评分及步速、步频、跨步长比率(患肢/健肢)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选择低频TMS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高频治疗,不但能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及步态,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