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温保存-再灌注肝脏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期间肝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制备糖原含量分别为 (1 5 .42± 2 .60 )mg/ g(A组 )、(51 .83± 6 .61 )mg/ g(B组 )及(63 .2 2± 5 .84)mg/ g(C组 )的 3组兔肝脏模型 ,检测各组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及肝细胞内游离Ca2 + 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各组肝脏于低温保存 9h后再灌注 60min时 ,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 ;其凋亡细胞数量分别为 (× 1 0 - 2 个 / μm2 ) :A组 :1 7.58± 3 .64 ,B组 :1 2 .61± 2 .95 ,C组 :8.2 7± 2 .60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 ;并且此时 ,3组肝实质细胞内游离Ca2 + 浓度 (nmol/L)依次为 :A组 :379.1 8± 50 .2 6 ,B组 :331 .59± 43 .56 ,C组 :2 81 .47±40 .1 2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 ,肝细胞内高糖原含量能显著拮抗再灌注期间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其可能与高糖原含量的肝实质细胞内ATP充裕 ,细胞膜上Ca2 + ATP酶功能完善 ,细胞内外Ca2 + 平衡相对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2.
三七总皂甙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甙 (PNGS)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肝脏再灌注模型 (IPRL) ,用Fura 2法测定低温保存 2h后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经乳酸林格氏液 (LR)低温保存 2 4h的肝脏再灌注 30min后进行肝脏功能检测、氧自由基代谢产物、肝细胞凋亡、Bcl 2蛋白表达及形态学观察。LR和DMEM液中加入不同浓度PNGS。结果 大鼠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MDA、SOD、肝细胞凋亡及Bcl 2蛋白表达阳性率等项指标各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1) ,PNGS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显示出剂量依赖性 ,在 2 0 0~ 6 0 0mg范围内随剂量增加保护作用随之增强 (P <0 0 1) ,在 80 0~ 10 0 0mg范围内虽有增强 ,但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PNGS减轻了大鼠肝脏在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 ,可能与通过抑制钙超载、抗氧自由基损伤、提高Bcl 2蛋白表达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后的变化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期间 ,肝细胞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制备四组肝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兔肝脏模型 ,肝糖原含量 (mg/ g)分别为 :A组 :15 .42± 2 .6 0 ;B组 :5 1.83± 6 .6 1;C组 :6 3 .2 2± 5 .84;D组 :78.5 8± 8.46。检测各组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及组织内氧自由基相关指标 (SOD、GSH、MDA)的变化情况。结果 各组肝脏低温保存 9h后 ,再灌注 6 0min时 ,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 ,其凋亡细胞数量依次为A组 >B组 >C组 >D组 ,四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且此时各组肝脏组织中SOD、GSH或MDA水平差异也均有显著性。结论 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 ,肝细胞内糖原能显著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其内在机制可能在于肝细胞糖原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而达到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及其与Bax基因蛋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临床肝移植过程中供肝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并结合电镜观察,检测低温保存时间分别为0(A组)、3(B组)、6(C组)、9(D组)h的4组兔肝脏在低温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对各组肝脏再灌注前后肝细胞内Bax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A、B、C、D各组肝脏于低温保存后的再灌注60min时,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其凋亡细胞数量(1×10 相似文献
5.
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机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于终末期肝病 ,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每年正以 80 0 0例的速度开展此项手术 ,而且累计例数逐年增加 ;但肝移植术后肝原发性无功能 (primarynon function ,PNF)等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达 15 %~2 5 % 〔1〕,是肝移植术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对影响PNF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现就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机理综述如下。一、肝细胞钙超载的作用钙离子 (Ca2 )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 ,在维持细胞增殖 ,运动、代谢、Ca2 依赖蛋白激酶和磷脂酶的激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肝血窦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在肝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63只大鼠肝脏分别在低温UW液中保存0(对照组)、2、8、16、24、32和48h,然后对肝血窦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肝血窦内皮细胞在保存2、8h后,筛板小孔扩大,融合成许多大洞隙,16、24h细胞胞明显回缩,呈树根状,32,48h似索网状,部分内皮细胞突起,脱落,肝细胞微绒毛在保存8h后出现肿胀并形成膜浆泡从扩大的内皮小孔突入血窦;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膜浆泡增多,变大并脱落或破裂,结论:肝血窦内皮细胞的低温保存损伤和膨入血窦内的膜浆泡可引起肝微循环紊乱,导致肝血流和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低温保存-再灌注肝脏肝细胞凋亡与肝细胞糖原含量的关系及bax基因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期间肝细胞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bax基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 4组兔肝脏模型 ,根据给食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 (禁食 2 4h ,但自由饮水 )、B组 (标准实验室饮食 )、C组 (标准实验室饮食 +每 6h静脉滴注 2 5 %葡萄糖 3 0ml)及D组 (标准实验室饮食 +每 4h静脉滴注2 5 %葡萄糖 3 0ml) ,检测各组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及bax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肝脏于低温保存 9h后再灌注 60min时 ,肝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 ,A、B、C、D 4组的凋亡细胞数量依次减少 ,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组肝细胞bax基因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肝细胞糖原含量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 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 ,肝细胞内糖原能明显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其内在机理可能为肝细胞糖原通过抑制bax基因蛋白的表达从而达到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凋亡的评价及异丙酚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异丙酚对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n=8):A组,肝脏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再灌注即刻从股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ml·kg-1·h-1 60 min;B组,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异丙酚20 mg/kg,继之输入5%异丙酚50 mg·kg-1·h-1 h;C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未予缺血,余处理同A组。再灌注6 h后取肝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的变化。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A组凋亡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明显增加,且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肝窦内皮细胞,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则较少。与A组相比,再灌注6 h B组TUNEL阳性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肝组织DNA片段形成也明显减少。同时,B组肝组织坏死程度、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JD<0.01)。电镜显示B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也明显轻于A组。结论 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主要特征。异丙酚可以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初始灌注液对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大鼠肝脏低温缺血保存再灌注模型90例,分别选择UW液、HC-A液和乳酸林格液作为不同的初始灌注液,观察大鼠肝脏在低温保存0、3、6、12、24 h后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LDH和ET的水平,同时比较3组之间肝脏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结果 使用HC-A液作为初始灌注液的大鼠肝脏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LDH和ET水平较其他两组低(P<0.05),肝脏形态和细胞凋亡的发生3组差异无显著性。另外,上述指标均受低温保存时间的影响。结论 初始灌注液可影响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质量,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兔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原位肝移植时供肝冷保存后复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意义,作者应用兔肝保存-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了冷保存6小时后又经历了不同时间复温缺血的兔肝于再灌注前,后肝组织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发现,兔肝冷保存后即经历一短暂的复温缺血阶段也会给其组织结构及功能带来明显损伤。且复温缺血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大。此外,肝脏在冷缺血期间主要表现为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而复温缺血损伤的主要累及肝实质细胞。 相似文献
12.
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意义。方法新西兰兔60只,雌雄不拘,体重2.6~3.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予耳缘静脉注射马血清(10ml/kg)2次,每次间隔2周;马血清注射完毕2周后,连续3d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5ml/kg·d)。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给药后2、4、6和8周采用气栓法处死动物,切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行组织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及TUNEL法凋亡细胞检测。结果给药后4周,实验组凋亡细胞数为112.33‰±26.12‰,明显高于对照组47.01‰±22.95‰(P〈0.01);随着时间推移,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给药后6、8周,实验组空骨陷窝百分比分别为17.23%±3.44%、28.56%±3.45%,对照组分别为11.29%±2.89%、11.26%±2.75%,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6、8周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见部分骨细胞有完整核膜、染色质浓集、电子密度增加等凋亡特征;对照组骨细胞占据整个骨陷骨,细胞突起较多、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发达。结论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区微波照射所致肝脏损害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家兔肝区用不同时间与功率组合的2450 MHz微波照射后肝脏的损伤,为应用微波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预处理摸索适宜条件。方法 参照临床理疗常用时间与功率,用2450 MHz微波的不同功率与照射时间对家兔肝区进行照射,24h后采血查肝功能变化并开腹肉眼观察肝脏改变。结果 采用临床常用的照射时间与功率对家兔肝区进行微波照射可造成肉眼可见的肝脏坏死。当功率为20w,照射时间为20min时.肝脏无明显肉眼损害.但血中ALT,AST及LDH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结论 功率为20W的2450MHz微波照射肝区20min无肉眼可见肝脏损害.但有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山莨菪碱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雄性Wistar大鼠1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了肝脏缺血60分钟及再灌注1、3、6、12及24小时后血浆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ET-1、HA和ALT含量均明显增高,同时肝脏瘀血很明显,肝脏缺血再灌注前用山莨菪碱后,血浆HA和ALT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肝组织瘀血减轻。结论 山莨菪碱可改善再灌注后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双染色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细胞肝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细胞比值与肝细胞肝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双染色技术,对35例肝细胞肝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不同分化程度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和PCNA的阳性率不同。分化程度高,细胞凋亡阳性率高、PCNA阳性率偏低;分化程度低,细胞凋亡阳性率偏低、PCNA阳性率高。随分化程度的降低,PCNA/凋亡细胞的比值显著增加,二者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PCNA/凋亡细胞的比值可作为评估肝细胞肝癌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转流下大鼠耐受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常温下耐受人肝血流阻断的最大安全时限。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可避免门静脉瘀血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7天存活率、肝脏能量代谢改变的可逆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门静脉转流下,大鼠耐受持续人肝血流阻断的时间显著延长,肝缺血90分钟恢复灌流后7天,动物全部存活,而缺血100、110、120分钟及单纯肝血流阻断30分钟者存活率分别为50、30、20%及40%;肝脏能量代谢发迹在血不超过90分钟者可逆的。 相似文献
17.
对30只兔胆总管(CBD)进行在体急性加压实验,并与正常对照组(n=5)进行比较,探讨CBD内压力与其组织构筑的关系。结果显示:兔CBD内平均基础压为1.27±0.47kPa,在基础压上增加1.95kPa,CBD全部破裂。正常兔CBD直径为1.31±0.20mm,随着腔内压力的增高,CBD直径增大达6.44±0.75mm。组织学观察发现:随着腔内压力升高,胆管上皮由高柱状变为矮柱状,着色加深,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张力增高,直至完全断裂。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上胆道高压一般不会导致维持胆管张力与弹性的纤维发生断裂而出现疤痕修复,当胆压恢复、胆流通畅后,这种扩张的胆管可望有较好的形态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梗阻性黄疸大鼠胆道引流时机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引流时机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生物素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胆道不同时机引流时肝脏组织细胞增殖、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TBIL、ALP、ALT及细胞凋亡增加,结扎7d后肝细胞凋亡达高峰,14 d、21 d有_卜降趋势,胆道引流后,TBIL、ALP、ALT、凋亡指数(AI)迅速下降,早期引流(3天以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晚期(7天以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阻塞性黄疽过程中,bax蛋白表达越强,bcl-2蛋白表达越弱,AI亦越高.结论 早期引流有利于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细胞凋亡率,bcl-2和bax蛋白均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凋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肝癌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及凋亡。方法超声引导穿刺新西兰兔肝脏左中叶注射VX2肿瘤组织混悬液,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阻断肿瘤所在的肝左中叶的肝动脉分支60min后去除血管阻断恢复血流,分别再灌注0min、1h、1d、3d和1w。取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和肝脏组织,除测定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外,还对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及肝脏组织进行了HE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SOD浓度均迅速下降并分别于再灌注1h和0min达最低水平(64.59±4.97,12.38±0.31),其后逐渐恢复(112.83±5.84,25.78±0.56)但至再灌注7d仍低于再灌注前(200.32±26.43,42.00±1.07)。但癌组织中的SOD含量下降更为显著。从缺血再灌注开始至7d肿瘤组织的MDA含量下降(21.59±0.59),而肝脏组织缺血再灌注后0min至7d(29.04±1.43),MDA含量明显升高,均高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18.26±0.43)。HE染色显示,肝癌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以1d最为显著(23.08%),而癌周和肝组织改变不甚明显(与同时点的癌组织相比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增强对肝癌组织的损伤并促进细胞凋亡而癌周和正常肝脏组织的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