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临床肝移植过程中供肝低温保存-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应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并结合电镜观察,检测低温保存时间分别为0(A组)、3(B组)、6(C组)、9(D组)h的4组兔肝脏在低温保存-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对各组肝脏再灌注前后肝细胞内Bax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A、B、C、D各组肝脏于低温保存后的再灌注60min时,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其凋亡细胞数量(1×10  相似文献   

2.
肝脏低温保存-再灌注后的变化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期间 ,肝细胞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制备四组肝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兔肝脏模型 ,肝糖原含量 (mg/ g)分别为 :A组 :15 .42± 2 .6 0 ;B组 :5 1.83± 6 .6 1;C组 :6 3 .2 2± 5 .84;D组 :78.5 8± 8.46。检测各组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及组织内氧自由基相关指标 (SOD、GSH、MDA)的变化情况。结果 各组肝脏低温保存 9h后 ,再灌注 6 0min时 ,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 ,其凋亡细胞数量依次为A组 >B组 >C组 >D组 ,四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且此时各组肝脏组织中SOD、GSH或MDA水平差异也均有显著性。结论 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 ,肝细胞内糖原能显著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其内在机制可能在于肝细胞糖原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而达到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期间肝细胞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bax基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糖原含量显著不同的 4组兔肝脏模型 ,根据给食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 (禁食 2 4h ,但自由饮水 )、B组 (标准实验室饮食 )、C组 (标准实验室饮食 +每 6h静脉滴注 2 5 %葡萄糖 3 0ml)及D组 (标准实验室饮食 +每 4h静脉滴注2 5 %葡萄糖 3 0ml) ,检测各组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期间肝细胞凋亡及bax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肝脏于低温保存 9h后再灌注 60min时 ,肝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 ,A、B、C、D 4组的凋亡细胞数量依次减少 ,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组肝细胞bax基因蛋白的表达程度与肝细胞糖原含量有密切的相关性。结论 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 ,肝细胞内糖原能明显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其内在机理可能为肝细胞糖原通过抑制bax基因蛋白的表达从而达到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低温保存-再灌注肝脏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期间肝糖原含量与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制备糖原含量分别为 (1 5 .42± 2 .60 )mg/ g(A组 )、(51 .83± 6 .61 )mg/ g(B组 )及(63 .2 2± 5 .84)mg/ g(C组 )的 3组兔肝脏模型 ,检测各组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肝细胞凋亡及肝细胞内游离Ca2 + 浓度变化情况。结果 各组肝脏于低温保存 9h后再灌注 60min时 ,组织内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 ;其凋亡细胞数量分别为 (× 1 0 - 2 个 / μm2 ) :A组 :1 7.58± 3 .64 ,B组 :1 2 .61± 2 .95 ,C组 :8.2 7± 2 .60 ,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 ;并且此时 ,3组肝实质细胞内游离Ca2 + 浓度 (nmol/L)依次为 :A组 :379.1 8± 50 .2 6 ,B组 :331 .59± 43 .56 ,C组 :2 81 .47±40 .1 2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肝脏低温保存 再灌注过程中 ,肝细胞内高糖原含量能显著拮抗再灌注期间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 ;其可能与高糖原含量的肝实质细胞内ATP充裕 ,细胞膜上Ca2 + ATP酶功能完善 ,细胞内外Ca2 + 平衡相对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异丙酚对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n=8):A组,肝脏缺血30 min再灌注6 h,再灌注即刻从股静脉输入生理盐水10ml·kg-1·h-1 60 min;B组,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异丙酚20 mg/kg,继之输入5%异丙酚50 mg·kg-1·h-1 h;C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未予缺血,余处理同A组。再灌注6 h后取肝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测定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的变化。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A组凋亡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明显增加,且凋亡的细胞主要是肝窦内皮细胞,肝细胞凋亡和坏死则较少。与A组相比,再灌注6 h B组TUNEL阳性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肝组织DNA片段形成也明显减少。同时,B组肝组织坏死程度、血浆AL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A组(JD<0.01)。电镜显示B组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损伤也明显轻于A组。结论 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重要机制,肝窦内皮细胞凋亡是再灌注早期肝脏细胞死亡的主要特征。异丙酚可以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减少再灌注后的肝脏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预处理对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肝保护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E2+ IR组).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后lh、3h、6h、12 h、24 h肝功能变化.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观察再灌注后12 h大鼠肝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再灌注后12h肝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再灌注后12 h 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ham组相比,在IR组各时间点均可见ALT和AST增高,且在再灌注后的12h达到了最高值;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细胞肿胀,肝窦变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片状坏死等变化;在再灌注后12h,凋亡细胞增多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肝脏组织Bcl 2表达减少,Bax的表达增加.17-β雌二醇预处理组在灌注后各时间点ALT和AST值明显下降,肝脏病理损伤改善;在再灌注后12h,凋亡细胞减少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肝脏组织Bcl-2表达增加,Bax的表达减少.结论 17-β雌二醇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促进Bcl-2表达及抑制Bax表达,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缺血再灌注(IR)、缺血后处理(IPo)3组,以缺血再灌注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注及停灌注作后处理,观察血清肝酶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变化,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凋亡状态.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IR组相比,IPo组血清肝酶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而SOD和GSH活性则显著升高;再灌注后可见明显的肝实质细胞凋亡现象,IPo组凋亡指数较IR组显著下降,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IPo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拮抗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发生,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初始灌注液对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大鼠肝脏低温缺血保存再灌注模型90例,分别选择UW液、HC-A液和乳酸林格液作为不同的初始灌注液,观察大鼠肝脏在低温保存0、3、6、12、24 h后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LDH和ET的水平,同时比较3组之间肝脏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结果 使用HC-A液作为初始灌注液的大鼠肝脏再灌注流出液中ALT、AST、LDH和ET水平较其他两组低(P<0.05),肝脏形态和细胞凋亡的发生3组差异无显著性。另外,上述指标均受低温保存时间的影响。结论 初始灌注液可影响离体低温保存大鼠肝脏的质量,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制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1、3、6、12及24h后血浆和/或肝组织中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再灌注1h后肝细胞内游离Ca^2 ([Ca^2 ]i)、ATP含量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或肝细胞中ET-1、HA、ALT、MDA和肝细胞内[Ca^2 ]u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应用山莨菪碱2.0mg/kg者,血浆HA和肝细胞内[Ca^2 ]i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中MDA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升高,同时肝酶的漏出减少,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再灌注后不同时相中血清TNF-α含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凋亡状态。结果再灌注后1、3、6h和24h血清TNF-α含量及肝细胞凋亡指数(HAI)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且均于6h达到高峰,再灌注后各时相TNF-α水平与HAI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TNF-α表达水平异常上调并可能对肝实质细胞凋亡起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