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少琴  武艳琳  周梅娟  招伟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07-5008,5011
目的 探讨早期体位干预对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 120例妊高症产妇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560例和对照组560例,研究组产妇产后早期采用体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产妇产后则采用常规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以及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68%,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P<0.01).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0.89%,而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P<0.01).结论 早期体位干预能有效预防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2 0 0 2年1月~2 0 0 3年4月共收治肺栓塞(pulmo naryembolism ,PE) 17例,现将诊断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7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5 2~88岁,平均年龄70岁。死亡5例(2 9.3% )。除常规心电图、胸片、血气分析、心肌酶、血尿常规、肝功、心脏超声等检查外,13例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12例行D -二聚体检查;8例做了下肢静脉多普勒;1例行肺动脉造影。1 2 原发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2 3.5 % ) ,均经下肢静脉多普勒证实;骨科术后3例(17.6 % ) ,高血压性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情况。方法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520例随机分为早期护理干预组260例和常规护理组260例,对2组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护理10d内,早期护理干预组发生下肢肿胀及疼痛4例(1.54%),常规护理组发生7例(2.69%),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期护理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0.38%),对照组发生3例(1.15%),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孕妇分娩前后彩超暴风雪征联合凝血状态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VTE)发生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本院分娩的246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产前1周和产后1周内下肢血管彩超暴风雪征和凝血异常,分别分为单次预测组(4次检查仅1次异常)73例、超声预测组(仅2次彩超暴风雪征)68例和联合预测组(4次检查任意2次异常)109例(其中包含超声预测组68例)。比较三组预测发生VTE情况,并比较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另有64例孕妇上述检查结果均无异常。结果三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产后检查中联合预测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凝血因子活性显著高于超声预测组。246例患者实际发生VTE共44例(17.9%),联合预测组实际发生血栓38例,其中超声预测组21例血栓(30.9%);单次预测组3例血栓(4.1%);其余3例发生在4次检查均无异常的孕妇中。Kaplan-Meier法分析三组血栓形成存在差异(P0.001)。其中联合预测组的敏感度(86.4%)和特异度(35.1%)均最高。结论围产期超声暴风雪征辅助诊断妊娠产妇血栓前状态、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术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97年1月-2004年8月诊治的47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并对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关节、脊柱、创伤手术是引起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术后3 d内和10 d后;肺栓塞占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27.7%,均见于中央型和/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单纯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痊愈10例(21.3%),显效 18例(38.3%),有效19例(40.4%);肺栓塞者痊愈5例(38.5%),显效4例(30.8%),有效4例 (30.7%)。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者5例,肺栓塞复发者2例,瓣膜功能未恢复者3例。结论 (1) 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患者需行手术和发生创伤时,应采取措施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2)注意术后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两种影像学辅助检查相互配合可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王洁 《现代保健》2014,(20):139-141
目的:探讨为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集本院收治入院的围产期妇女12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产妇产后采用常规临床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无一例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有5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3%,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31.66%,肺栓塞发生率6.66%,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静脉血栓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右旋糖苷40加川芎嗪治疗肾病综合征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灵  孙兴旺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736-1737
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激素和/或强利尿剂治疗下,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我科用右旋糖苷40加川芎嗪,配合以50%硫酸镁局部湿敷治疗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7例效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7例均为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分别于入院前、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符合实用内科诊疗规范血栓形成诊断标准[2]。其中,男15例,女2例,18~58岁,院内发生血栓14例,院外发生血栓3例;临床表现为:突发患侧下肢较健侧明显肿胀、疼痛、部分病例伴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分别做Doppler或放射性核素检查患侧肢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行常规剖宫产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下肢肿胀、疼痛,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共发生下肢肿胀、疼痛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观察组共发生下肢肿胀、疼痛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观察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术中下肢置留置针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部分病人可演变为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少数病人血栓脱落后并发肺梗塞,可导致死亡[1] 。随着医院手术中常规在下肢浅静脉置留置针,术后并发LDVT的病例数也逐渐增多。本文结合两院自1998年8月~2 0 0 0年5月收治的12例LDVT病人,对此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386例病人手术中在下肢内踝部大隐静脉置留置针,发生LDVT 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 9~5 7岁,平均年龄4 9岁。原发病:胆石症4例,后腹膜良性肿瘤1例,胃癌3例,乳腺癌2例,左半结肠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手术时间9…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产科收治的192例剖宫产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6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产妇针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给予护理干预,观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DVT发生率为4.2%,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的1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20,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护理工作中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9月聊城市高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择期剖宫产产妇396例纳入观察组,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强干预。另选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择期剖宫产产妇87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下肢症状发生情况、术后肝素用药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症状发生率、术后肝素应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围产期护理干预,可降低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探讨预防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的产妇50例为实验组,选择同期自然分娩的产妇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实验组10例,占20.00%;对照组3例,占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无一例合并肺栓塞。结论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且以髂总静脉血栓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周本华  张秀华 《工企医刊》2013,26(2):128-12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骨科69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早期知识指导,同时给予术前、术后相应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69例下肢骨折患者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肺栓塞早期症状,其余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进行早期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可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经超声检查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已发生肺动脉栓塞,均接受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 180例患者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全部成功,滤器全部置入在肾静脉水平下方1~3 cm的下腔静脉之内,无穿刺部位血肿及局部血栓形成,149例(82.8%)随诊1、6、12个月,其中55例(30.6%)随诊超过36个月,均未见有滤器漂移、变形、下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未出现致死性肺动脉栓塞;腔静脉通畅率约95.6%.结论 腔静脉滤器置入是目前治疗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对下肢静脉曲张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即下肢静脉曲张作为一种症状,是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辦膜功能不全的共发病,或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病,且发病与某些职业有很大关系。 1 调查资料 自1985年以来我科共收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68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37岁;男121例,女47例。其中农民102例;从事重工业工人(建筑、  相似文献   

16.
我院曾应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报告如下: 本组男2例,女4例,年龄24~59岁。病变在左下肢者5例,右下肢者2例。其中一例双侧患病。发病原因为产后卧床2例,妊娠后1例,患肢感染2例,骨折后卧床1例。临床诊断依据:1.以髌骨上下缘10厘米处的大腿和小腿周径与健侧相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38例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这些病例后来均经静脉造影、MRI或临床确诊。结果围产期共诊断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二维图像显示38例患者患肢静脉管腔内有不同阶段血栓,呈无回声、低回声或强回声,其中左侧胫后静脉血栓26例,右侧胫后静脉血栓10例,双侧胫后静脉血栓2例,其中合并股总静脉血栓3例;合并腘静脉血栓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围产期孕妇下肢静脉血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1月在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手术的413例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其分为血栓组(38例)和无血栓组(375例)。记录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可能导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13例巢囊肿术后患者经检查发现,9.20%术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吸烟史、既往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栓组患者年龄(≥60岁)、D-二聚体值(≥0.5μg/ml)、血小板水平(≥300×109/L)、囊肿直径(≥3 cm)、手术时间(≥180 min)、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体质指数(BMI)(≥28 kg/m2)比例高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D-二聚体值(≥0.5μg/ml)、血小板水平(≥300×109...  相似文献   

19.
围生期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孕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高危因素、早期诊治及结局.方法 对2009年至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28例孕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同期分娩的280例未发生DVT孕妇进行对比,分析其高危因素、早期诊治及母儿结局.结果 研究组28例患者中DVT发生在妊娠期5例,发生在产褥期2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龄及剖宫产分娩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4.031、18.070,均P<0.05).而其他危险因素如孕前体质指数(BMI)≥24kg/m2、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双胎妊娠、产后出血≥1 000mL等与DVT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但93%患者都有1~4项高危因素.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抗凝治疗,所有患者正常生存,无不良预后.结论 孕产妇在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高危因素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明显增加,D-二聚体值升高对诊断深静脉血栓无特异性,对于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抗凝治疗是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褥期妇女常见病之一,多发生在产后1~3周,与血流缓慢、血液粘度高及血管损伤有关。 对于本病的预防可注意如下几点:(1)在妊娠期和中止妊娠后,早期适当步行和作小腿的踢伸活动,避免卧床过久。(2)如果有条件,最好穿低弹性弹力袜预防。(3)手术后预防性小剂量服用阿斯匹林类药物。(4)卧床时抬高肢体,避免加重肢体负担。 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宜用溶栓抗凝的治疗原则,而后期应以中医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